李素芬
目的 对目前急救药品的储备管理现状进行评估,以提出合理有效的急救药品储备品种及基数.方法 对2004~2008年收治的15 211例次急诊抢救患者的疾病分布及急诊抢救用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急救中心收治较多的危重患者主要集中在心脑血管疾病、严重的创伤、呼吸衰竭等.某些常规备用药物如肾上腺素等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备用基数远不能满足需要.而某些常备药物如间羟胺等有逐渐下降的趋势,甚至有些已经不用.某些不属医院常规备用的药品,如胺碘酮、纳洛酮等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结论 常规的急救备用药品不能适应目前急诊的需要,应加强急救药品的管理,根据临床实际抢救现状调整、补充和完善现有的药品储备品种及基数,以利于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作者:曹静;杨建中;徐新新 刊期: 2010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联合使用几种非药物干预方法在临床上减轻新生儿操作性疼痛的效果.方法 将63例新生儿随机分成四组,在新生儿接受操作性疼痛刺激时,干预Ⅰ、Ⅱ、Ⅲ组分别采用体位干预+抚触、口服24%蔗糖水+非营养性吸吮、口服24%蔗糖水+非营养性吸吮+体位干预+抚触.对照组在穿刺的全过程不给予任何缓解疼痛的干预措施.采用新生儿疼痛量表(NIPS)比较四组疼痛程度.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干预Ⅰ组NIP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干预Ⅱ组、干预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刺激后1 min比较,刺激后5 min及刺激后10 min各组的NIPS评分均迅速下降.结论 联合干预方法Ⅱ、Ⅲ均有协同镇痛作用,干预方法Ⅲ减轻新生儿操作性疼痛效果好.
作者:黄蝶卿;申叶林;麦劲壮;刘晓聪;陈满锐;林素芳;邓秋香;梁群娣 刊期: 2010年第13期
目的 观察姜薯膏防治化疗性静脉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80例采用外周静脉初次化疗未发生静脉炎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1组和预防实验组各90例.对照1组输注化疗药物过程按常规护理,不给予护理用药干预;预防实验组化疗时同步外抹姜薯膏.化疗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静脉炎发生率.将100例化疗所致Ⅰ~Ⅲ级静脉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实验组和对照2组各50例.对照2组以50%硫酸镁湿敷,治疗实验组以姜薯膏外敷.治疗15 d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预防实验组静脉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1组,治疗实验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2组(均P<0.01).结论 姜薯膏防治化疗性静脉炎效果显著.
作者:黎红梅;辜红娟;杜波;谭隽;王伟 刊期: 2010年第13期
目的 了解本科护生的信任度及实习期间对临床教师的信任度情况,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人际信任量表(ITS)和自制信任度临床带教相关影响因素问卷,对在上海市7所医院实习的114名本科实习护生进行调查.结果 护生的ITS得分为37~93(63.8±10.1)分;16.7%护生表示信任教师,59.6%比较信任,19.3%说不清,1.8%较不信任,2.6%不信任.教师的个人素质、教学方式与技巧、师生关系及教师人际情况影响护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均P<0.01).结论 大多数护生对教师比较信任,教师的个人素质、教学方式与技巧、师生关系及教师人际情况均为影响护生对其信任度的因素.临床教师需提高个人素质,改善教学方式,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技巧,增强与护生的有效沟通,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屠庆;周如女;彭幼清;宋黎翼;蒋黎黎;张梅英;徐筠 刊期: 2010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骨肉瘤患者行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时,甲酰四氢叶酸钙漱口时机对其口腔溃疡发生的影响.方法 将90例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的患者随机分为A、B组各45例.A组于开始输注甲氨蝶呤同时使用甲酰四氢叶酸钙漱口,B组于甲氨蝶呤输注后第2天开始使用甲酰四氢叶酸钙漱口,观察两组口腔黏膜炎分级.结果 A组口腔黏膜炎分级显著轻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应用甲酰四氢叶酸钙漱口有利于保护口腔黏膜.
作者:王辉 刊期: 2010年第13期
目的 设计门诊护理服务失误补救系统,保障患者在接受门诊医疗护理过程中的护理服务质量,有效避免护理纠纷,提高患者满意度.方法 开发门诊护理服务失误上报系统,建立门诊患者损失赔偿制度,制定门诊护理服务失误补救奖惩制度,编制门诊护理服务补救流程,形成门诊护理服务失误四级补救模式.结果 实施门诊护理服务补救系统后,护理投诉、护理纠纷较实施前显著减少,护理质量考核成绩及患者满意度较实施前显著提高(P<0.05,P<0.01).结论 门诊护理服务失误补救系统可减少护理纠纷,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作者:段霞;施雁 刊期: 2010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在ICU分级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120例ICU患者分为观察组(62例)和对照组(58例).对照组按特级护理及疾病种类执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APACHEⅡ评分评估患者病情,依据评分在特级护理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护理措施,分特一、特二、特三级护理系统对患者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护理质量以及护士对护理资源配置和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护士对护理资源配置和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护理质量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据APACHEⅡ评分对ICU患者实行分级护理可更合理地配置ICU护理资源,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熊杰;黄素芳;刘伟权 刊期: 2010年第13期
介绍应用AutoPulse自动心肺复苏系统抢救12例心脏骤停患者的护理经验.自动心肺复苏系统为自动、便携式、电池供电的胸腔按压系统,按压频率、力度、幅度均匀,可显著提高血管压力,改善冠脉灌注.提出掌握自动心肺复苏系统操作程序,预先贴上自动体外除颤仪电极片,严格使患者平卧于自动心肺复苏系统板中央,使用简易呼吸器行人工呼吸为其配合要点.
作者:张华君;胡彤 刊期: 2010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护理干预对Ⅳ期药物临床试验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对107例参加英国牛津大学组织的第2项心脏保护研究Ⅳ期临床试验者进行1个月的认知行为护理干预,并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评价其效果.结果 干预前后受试者SCL-90总分及焦虑因子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认知行为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受试者整体心理状况,改善其焦虑情绪,为临床试验的顺利完成提供保障.
作者:高学琴;姜晶;赵振娟;林平;张烁;刘美芳 刊期: 2010年第13期
目的 了解ICU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ICU住院患者满意度.方法 按入院时间分组,558例患者未实施访视护理(对照组),694例患者(访视组)实施访视护理,即转出ICU次日由访视护士提供康复医疗健康指导、心理护理等,并了解患者对ICU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访视时间10~15 min.结果 访视组对ICU护理工作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投诉率显著降低,表扬率显著提高(均P<0.01).结论 开展ICU出科患者访视护理,可促进ICU护理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提高患者对ICU护理工作满意度,提升ICU的品牌形象.
作者:刘庆 刊期: 2010年第13期
目的 提高突发灾害事件的救援质量.方法 组织120人组成机动应急救援分队,进行14 d的野外应急救援训练.采用项目管理方法对机动应急救援分队的任务进行组织,科学地规划机动应急救援分队任务的范围、时间、费用、人力分配等问题.结果 野外应急救援训练顺利完成.结论 采用项目管理方法对机动应急救援分队的任务进行组织,可优化组织结构,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提高救援质量.
作者:张瑛;刘跃晖;熊钰;宾捷;刘文卓 刊期: 2010年第13期
对1例静脉滴入亚叶酸钙致过敏性休克的鼻咽癌患者,立即停药,更换输液管改静脉滴入0.9%氯化钠加去甲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等;予心电监护、给氧及其他对症处理和监护,约2 h后恢复正常.提示应用亚叶酸钙过程中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给予及时正确的处理可有效救治过敏性休克.
作者:黄秋妹 刊期: 2010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安达美在不同浓度葡萄糖注射液及不同种类氨基酸注射液中的稳定性.方法 分别测定10%葡萄糖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3种氨基酸注射液的pH值,再分别测定安达美加入以上注射液中的pH值及变色现象,同时观察在上述溶液中添加安达美与电解质的先后顺序不同其pH值及变色情况.结果 10%葡萄糖注射液pH值平均3.46,5%葡萄糖注射液平均4.53;安达美加入葡萄糖注射液后溶液变色,pH值下降明显.3种氨基酸的平均pH值分别为5.50、6.70、6.61;安达美加入氨基酸注射液不变色,pH值变化较小.在氨基酸注射液中添加安达美与电解质的先后顺序不同未见明显颜色改变.结论 安达美好加入氨基酸注射液中,以避免其理化性质发生改变,保证配制后营养液的稳定性.
作者:徐丽华;卞晓洁 刊期: 2010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社区护理学实践教学的佳模式,提高本科护生社区护理综合素质.方法 将2002、2003级86名护生设为对照组,社区护理实践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将2004、2005级110名护生设为实验组,缩短理论授课时数,实施模拟实践、社区见习、社区实习的三阶段改革教学法.结果 实验组实践成绩、护生对实践教学模式的认可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三阶段的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可提高护生实践技能及综合素质.
作者:苗秀欣;朱秀丽;黄美萍;赵宏;王力 刊期: 2010年第13期
目的 了解护士长离任后岗位意向及原因.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171名护士长进行调查.结果 92名(53.80%)护士长选择与护理相关的岗位(专科护士、质控、教学),不同学历、职称、任职年限、医院级别护士长离任后岗位意向选择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6.90%~69.59%护士长选择离开临床护理岗位的原因为压力太大、职业不受尊重等.结论 护士长离任后转岗意愿较强,职业不受尊重是主要影响因素.建议合理安排离任后的护士长,发展专科护理,提升专业的价值和内涵,使离任护士长在护理系统发挥作用.
作者:陈雪如;王冬梅 刊期: 2010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小组健康教育对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104例植入起搏器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行常规随访,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小组健康教育.结果 观察组出院后3、6、12个月生活质量评分(除物质生活状态维度外)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小组健康教育可发挥团队的力量,使健康教育更具有针对性,能明显改善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符雅明;王海燕;刘翠荣 刊期: 2010年第13期
目的 构建医院护理人员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方法 运用文献综述法、德尔菲法选择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结果 构建的护理人员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工作能力、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5个方面,其权重分别是0.2665、0.0921、0.4435、0.1280、0.0699.结论 层次分析法的运用为客观、准确地评价护理人员的工作绩效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该方法构建的指标体系适应范围较广,适应性较强,对护理人员的绩效评价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
作者:张翠萍;李笃武;胡善菊 刊期: 2010年第13期
目的 研究一种快捷简便、安全和效果可靠的床单位物品终末消毒方法.方法 分别采用紫外线灯照射法(照射60 min)、阳光暴晒法(暴晒6 h)和过氧乙酸超声雾化熏蒸法(有效浓度分别为30、50、60 g/L,作用时间60、120 min)对折成4层的被芯、褥芯消毒.结果 紫外线灯照射对物品表面细菌杀灭率99.80%,对中层和下层杀灭率0;阳光暴晒法杀菌率为19.00%~40.00%;不同有效浓度过氧乙酸作用60 min杀菌率为66.78%~94.00%,作用120 min杀菌率为88.99%~99.80%.结论 过氧乙酸超声雾化熏蒸对床单位终末消毒有效性较高,建议采用有效浓度60 g/L过氧乙酸,作用时间120 min.
作者:王振萍;黄文华;王平 刊期: 2010年第13期
目的 提高护士自我效能感,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保证工作质量.方法 运用自我效能感理论对护理人员进行干预,包括体验成功、树立榜样、适时鼓励、合理归因等.实施2年后评价效果.结果 实施后护士自我效能感评分由20.12±1.78上升至29.37±1.1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士工作满意度和患者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显著提高(均P<0.01).结论 体验成功、树立榜样、适时鼓励、合理归因等措施能有效提高护士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提高其工作满意度和护理质量.
作者:陈玉林;李毅丽 刊期: 2010年第13期
吸痰是新生儿护理中一项重要的技术.如果患儿痰液多而黏稠时.翻身叩背是必不可少的步骤.由于新生儿背部较小.以往护士直接用手给新生儿叩背.不仅不方便操作.也容易引起患儿不适.且效果不佳.
作者:朱新青;吴芸 刊期: 2010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