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蓓
目的 探讨采用气管导管为导芯更换气管切开套管的效果.方法 将68例气管切开术后需更换套管的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改进组和常规组各34例.常规组按照常规方法更换气管切开套管;改进组利_用气管导管为导芯.将气管导管插入原气管切开套管腔内10~15 cm,一手固定气管导管,另一手沿气管导管迅速拔出原气管切开套管,将新的气管切开套管顺气管导管送入气管腔内,拔出气管导管,新气管切开套管气囊充气、固定.结果 改进组一次更换气管切开套管成功率、更换气管切开套管时间、脉搏血氧饱和度降低和局部出血发生率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 用气管导管为导芯更换气管切开套管可显著提高一次换管成功率,缩短换管时间,减少脉搏血氧饱和度降低和局部出血.
作者:梁炜 刊期: 2009年第10期
对28例喉咽癌或颈段食管癌患者行胃(肠)咽吻合手术治疗,手术均顺利,手术时间5~10(6.93±5.16)h,术中失血(465.05±102.35)ml;术后恢复普通饮食20例,半流质7例,流质1例;发生并发症2例.提出胃(肠)咽吻合手术难度大、时间长、要求高,巡回护士术前需做好充分的物资和仪器设备准备;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尤其在用盐酸肾上腺湿纱布压迫食管止血时做好心率的观察;器械护士严格执行颈部手术区和腹部手术区器械分开使用,并贯彻无茵观念,以确保手术顺利进行,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作者:汤银惠;汤秀芸;李绪惠 刊期: 2009年第10期
对1例臀部连体儿实施分离术,术中顺利,术后皮瓣愈合良好,无术后感染及脑脊液漏,无神经损伤.随访6个月,皮瓣色泽及弹性正常,患儿发育及神经功能正常.提出术前做好体位牵张和连体处皮肤护理,可减小皮瓣缝合后的张力.术后密切观察切口、四肢活动、皮瓣血运,积极控制术后感染,做好肛门及会阴部护理,有利于交叉V型皮辨的成活.
作者:王慧;刘秀梅;张志成;梁瑛琳 刊期: 2009年第10期
对8例颞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行显微外科手术,均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未出现癫痫等其他并发症.提出在做好颞叶海绵状血管瘸手术前后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疾病知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护理及特殊检查的护理,术后严密病情观察、药物治疗和不良反应的护理,制订具体、有效、可行的出院后计划,是提高手术成功率,有效控制癫痫症状,减少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作者:熊小凡;刘芳萍;刘芬 刊期: 2009年第10期
放射性食管炎是颈胸部恶性肿瘤放射治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笔者采用冰酸奶加以预防,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付英秀;米爱芬;刘纯一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比较平行淋巴管与垂直淋巴管两种进针方式对皮内注射树突状细胞(DC)疫苗诱导乳腺癌患者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 将20例接受DC疫苗治疗的乳腺癌患者随机均分为平行组(平行淋巴管进针)与垂直组(垂直淋巴管进针).于治疗前、治疗中(第2次回输后1周)、治疗后(第4次回输后1周)检测患者血清IL-2、IL-12、IFN-γ、TNF-α,比较两组免疫功能;并比较两组注射时疼痛程度.结果 两组IL-2、IL-12、IFN-γ、TNF-α时间主效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干预主效应比较,差异元统计学意义(均P>0.05);平行组疼痛程度显著轻于垂直组(P<0.01).结论 乳腺癌DC疫苗治疗临床回输采用平行淋巴管进针和垂直淋巴管进针都能有效激发肿瘤患者Th1型免疫应答,平行淋巴管进针可减轻患者疼痛.
作者:戚美芬;朱玉兰 刊期: 2009年第10期
对1例双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行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手术时间缩短,出血明显减少,术后患者恢复快.双膝关节功能逐渐恢复.提出计算机技术及影像学手段的升级、导航系统的三维重建有利于手术的模拟立体定位,实现精确的手术导航定位;充分的术前准备和有效心理护理,密切的术中配合、严格的无茵操作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作者:翁桂珍 刊期: 2009年第10期
化疗药物具有致突变、致畸和致癌作用.临床护理人员在配制、使用和处理化疗药物时,虽然戴手套、罩衣、眼镜等加以防护.但弥散在空气中的药物微粒仍会对护理人员造成伤害.为进一步加强防护,减少空气污染,我科将透明储备箱改制为化疗药物配制箱,经临床使用.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李亚兰;陈德华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SHEL模式在防范手术室护士锐器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依据SHEL模式制订手术室护士锐器伤防范措施,比较实施前、后手术护士锐器伤发生率.结果 实施前锐器伤发生率为10.5%.实施后为4.2%.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实施SHEL模式能有效防范手术护士锐器伤的发生.
作者:黄雄招;孙波 刊期: 2009年第10期
对90例妊娠期糖耐量异常孕妇围生期给予精心护理,结果经阴道分娩45例、剖宫产45例;发生产后出血5例、胎儿宫内窘迫6例、新生儿轻度窒息2例、巨大儿4例、新生儿低血糖9例,经对症处理,母婴安全.提出妊娠期糖耐量异常对孕妇及新生儿危害较大,早期诊断及控制血糖,加强心理护理、孕期保健、饮食护理,合理选择分娩方式,做好分娩期护理和新生儿护理,可减少母婴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零恒莉;兰争艳;蓝柳萍;陈美如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老年结肠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16倒老年结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纽和对照组各58例.观察组术中置穿刺式空肠造口管,术后20~24 h开始进行肠内营养}对照组术后行常规静脉液体输入治疗和普外科术后常规护理.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和术后第1天、第7天测定营养指标、免疫指标和生化检查,并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第1天、第7天营养指标、生化指标、免疫指标(CD3+、CD4+、CD8+、CD4+/CD8+及NK细胞)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可改善老年结肠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王庆华;栾淑荣;陈强谱;郑春辉;郭丽芳;栾顺莲 刊期: 2009年第10期
从护士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意义、教育与辅导以及步骤和内容方面进行综述,并提出了目前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建议进一步提高医院对护士职业发展的重视,帮助护士落实职业发展的有关计划,正确引导护士的职业发展.
作者:晋溶辰;黄金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提高腔镜器械的使用质量.方法 重视人员管理细节、细化器械管理流程和操作流程,加强器械的清洗与养护管理.结果 实施前后腔镜嚣械准备差错率、不适用率、零部件遗失率及手术医生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运用细节管理,可降低腔镜器械准备差错率和器械耗损率,提高医生满意度.
作者:陈丽璇;罗美莲 刊期: 2009年第10期
婴幼儿的手术体位一直是困扰手术室护士的一大难题,特别是侧卧位.体位物品大小不匹配或进口婴幼儿体位物品价格昂贵、国产的又很少是其重要原因.如何做到既能很好地安置手术体位,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又能减少成本,是很多手术室护理工作者思考的问题.我院手术室在日常工作中,结合婴幼儿体位特点,设计制作了婴幼儿侧卧位垫,经临床使用,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周妮;曾俊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婴儿先天性巨结肠症术前灌肠生理盐水的合适用量.方法 将63例常见型先天性巨结肠症患儿随机分为三组备21例,观察A组每次灌肠量为150 ml/kg体质量.观察B组每次灌肠量为200 ml/kg体质量,对照组每次灌肠量为100 ml/kg体质量.观察三组患儿第1次灌肠前和后1次灌肠后血电解质指标,术中由同1名主刀医生采用盲法按标准对灌肠效果进行评价并记录手术时间,术后观察三组患儿肛周红肿情况及住院时间.结果 观察A、B组与对照组比较.灌肠效果好、手术时间短、术后肛周红肿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P<0.05,P<0.0125);现察A组灌肠舒适度显著优于观察B组(P<0.05).其余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灌肠前后血电解质指标无显著变化(均P>0.05).结论 婴儿先天性巨结肠症术前每次灌肠生理盐水用量宜以150 ml/kg体质量计算,可提高灌肠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手术和住院时间,且不会导致电解质紊乱,并提高灌肠舒适度.
作者:陈风华;梁镝敏;曹闯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超客性血液稀释在老年人外科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将40例择期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行上腹部手术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麻醉前30 min建立静脉通路,观察组输入6%羟乙基淀粉溶液15 ml/(kg·h),1 h后改为乳酸林格氏液5~8 ml/(kg·h)至手术结束;对照组仅输入乳酸林格氏液5~8 ml/(kg·h)至手术结束.结果 对照组硬膜外注药20 min后MAP、CVP开始降低,显著低于观察组(均P<0.05).两组动脉血气值在不同观察点无显著变化(均P>0.05).结论 6%羟乙基淀粉溶液术前超容性血液稀释用于无心肺痰惠的老年患者安全可行,可预防硬膜外阻滞麻醉所致的低血压,有利于保持血流动力学平稳.
作者:李振花;李苏女;李文媚;尹群芳 刊期: 2009年第10期
对17例腕三角纤维软骨损伤患者实施关节镜下治疗,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术后随访1~6个月,优良率达100%.提出术前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和规范的术区准备;术后患肢功能位放置、伤口局部冷敷、密切观察周围神经、血运和功能活动.对关节腔内血肿采取及时处理、指导功能锻炼和健康教育,是腕三角纤维软骨损伤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保证.
作者:霍建珊;陈妙霞;杨雯 刊期: 2009年第10期
肛肠手术中,传统手术体位安置方法是利用手术床的腰桥对准患者的手术部位,将患者摆成折刀俯卧位.2006年开始,我院利用手术床腿板将患者摆成折刀俯卧位,并成功用于肛肠手术200余例.取得较好效果,得到手术医生的一致认可,现介绍如下.
作者:黄英;曾俊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围术期临床护理路径(CABGCNP)的实施效果.方法 将87例CABG患者按照入院时间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实验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CABG围术期护理.实验组按自行编制的CABG-CNP文本实施护理.以分级护理与护理文件书写质量、Barthel指数、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治愈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日和住院费用为评价指标.对CABG-CNP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实验组分级护理与护理文件书写质量、患者出院时Barthel指数得分、患者对护理整体满意度、总住院日和围术期各时间段住院日及总住院费用、手术前期费用和手术后期病室费用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患者治愈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实施CABG-CNP可提升围术期护理质量,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缩短住院日,减少患者的住院费用.在当前医疗形势下开展CNP模式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有助于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的特色.
作者:魏红蕾;吕探云;陆敏敏;林雷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早期运动能力、抑郁状况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60例在心脏不停跳状态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于术后第7天测试6 min步行距离.并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调查.结果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第7天患者SDS评分38~59(49.62±5.40)分;6 min步行距离为180~400(274.35±60.23)m;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患者SD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年龄患者运动能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运动能力与SD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早期能够进行简单的肢体运动,但其运动能力并没有完全恢复;其抑郁情绪明显;且运动能力与抑郁状况显著相关.
作者:孙亚宁 刊期: 200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