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俐;周丽萍;李军玲
对4例异体单肺移植术后患者实施强化预防感染的护理,除1例术后1 d因呼吸衰竭、右心功能衰竭死亡外,余3例顺利出院,无1例感染.提出强化护理人员及各级医务人员,包括保洁人员预防感染的意识;制定监护病房的管理制度,使用单间病房,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加强人工气道的管理;严格按操作规程执行护理工作,可避免或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提高肺移植术的成功率及肺移植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权京玉;刘秋云;张春艳 刊期: 2009年第14期
颅脑外科的患者由于发病急、病情危重,常需要立即手术治疗.头部备皮是术前准备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头部重力的作用,传统的备皮方法常需多人协助才能完成,不但延误患者的手术时间,而且浪费了人力资源.为此,我科2008年自行制作了头部备皮支架,经临床应用,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作者:曾远桂;杨富英 刊期: 2009年第14期
介绍烧伤切痂网状植皮术中应用拉网机的配合方法.提出术前熟悉手术过程和拉网机使用方法,术中充分利用皮源,按需调整比率拉网,术后做好器械的清洗、保养是其配合要点.
作者:任文青;郭敏;卢莎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 评价临床路径应用于剖宫产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07年1~12月实施剖宫产术的孕妇60例作为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将2008年4~9月实施剖宫产的孕妇60例作为观察组,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比较两组孕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满意度及健康知识评分.结果 观察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孕妇满意度及健康知识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临床路径应用于剖宫产术,可明显缩短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提高孕妇满意度及健康知识评分.
作者:方丽;毛金娥;王妮;薛铁花;唐军琴;陈厚琼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 了解独生女产妇的生活自理能力及影响因素,为针对性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自制问卷对80例独生女产妇产后3d的生活自理状况进行调查.结果 20.0%产妇自理能力好,50.0%自理能力一般,30.0%自理能力差;产妇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家庭结构及婴儿性别影响其自理能力(P<0.05,P<0.01).结论 独生女产妇生活自理能力总体偏低,应针对其影响因素给予指导和帮助.
作者:游红霞 刊期: 2009年第14期
支被架主要用于卧床患者肢体活动不便时防止肢体受压.避免盖被摩擦伤口及穿刺点等.在临床中尤其是骨外科、烧伤科,支被架是必不可少的医疗器具.目前国内卧床患者使用的支被架多为金属、硬塑料等钢性结构材料制作的方形或半圆形,为整体性结构支被架.
作者:丁艳玲;刘秀芹;赵忠红 刊期: 2009年第14期
对留置导尿中导尿管型号和材质.消毒剂和润滑剂的选择,插管长度,气囊内注入成分及注入量,留置尿管及集尿袋更换时间,膀胱冲洗及放尿,导尿及拔管方法的改进,以及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和护理对策进行综述,以指导临床护理人员提高留置导尿的护理效果,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李金梅 刊期: 2009年第14期
一次性输液器在开封使用后,其包装袋常被人们当作医疗垃圾丢弃.作为灭菌物品包装袋在拆封后还有许多其他用途,介绍如下.
作者:彭玉莲;李珍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非隧道式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危险因素,为采取针对性防范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将CRBSI危险因素归纳为10个因素,对1 695例非隧道式血管内置管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对确诊为CRBSI的91例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穿刺部位、导管置入长度、置管时间、基础痰病、疾病程度、入住病区是导致CRBSI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P<0.01),固定敷料、封管方式及血凝状态不影响CRBSI发生(均P>0.05).结论 颈内、股静脉置管.导管置入长度≥8 cm,置管时间≥10 d,患感染性疾病、病情严重或入住ICU、老年患者相对易发生CRBSI,应重点监护和防范.
作者:唐瑶;郑莹;江海云 刊期: 2009年第14期
临床上,常常需要多液路滴药,以达到控制病情的目的.尤其是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重症监护室、院前急救的患者.应用特殊药物的频次多、滴速慢.在无药物配伍禁忌的情况下,我院自1999年至今经常采用输液嫁接法,将特殊用药输入,克服了医用三通安装时破坏输液器的密闭性、患者不舒服且易压伤皮肤的不足,但与使用三通一样,慢的液路要形成压力差,嫁接的液路才能滴入,且影响普通药物的输入;同时经验不足的护士常因寻找合适的压力差而延长操作时间.
作者:王秀霞 刊期: 2009年第14期
总结326例经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的护理经验,认为除常规护理外,护士要熟知鼻腔鼻窦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掌握术后并发症的种类以及临床表现,掌握术后病情观察和护理要点,并加强出院后延续护理,才能有效地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樊桂莲;闫果珍;王玉春 刊期: 2009年第14期
回顾性分析了225例心脏直视术后患者行有创动脉压力监测的护理经验.在局麻下行桡动脉置管术217例,肱动脉置管术6例,股动脉置管术2例.结果 9例发生置管并发症,其中导管堵塞5例,出血4例(穿刺处渗血2例,拔管后局部出血2例),无感染、血管堵塞、肢体肿胀、导管滑脱等其他并发症发生.提出有创动脉压力监测是心脏直视手术后重要的监测手段,如果护理不当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影响监测质量.做好置管的护理,确保其测定的准确性,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是心脏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作者:王秀芬 刊期: 2009年第14期
手术器械的清洗效果对消毒灭菌质量的影响较大,常规的清洗流程分为预清洗→酶浸泡→主洗→漂洗→干燥.预清洗是器械清洗的第一步骤,也是去除血渍和污渍的关键步骤.对于轴节光滑的金属器械,预清洗效果比较直观可见,而对于管腔类器械,如吸引器、针头等,由于管腔小且狭长,残留物不易被彻底清除,成为疾病的潜在传播源.
作者:吕永杰;王淑芹;韩平平;兰朝正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在肛门成形术后扩肛患儿中的应用效果,以减轻扩肛所致出血和疼痛.方法 将100例肛门成形术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按常规方法扩肛,观察组在扩肛前在肛门处涂搽马应龙麝香痔疮膏;比较两组患儿肛门出血情况和患儿舒适度.结果 观察组惠儿舒适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在小儿肛门成形术后扩肛时应用有较好的镇痛、止血效果,且方便安全.
作者:卞荆晶;郭先娥;胡露红;吴晓娟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老年人手部握力与身高、体质量、蛋白含量的相关性,寻找初级评估老年人营养状况的快捷方式.方法 选取86名年龄>65岁老年人,分别测量其身高、体质量及左、右手握力,同时抽取晨空腹血检查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含量.结果 老年人左、右手握力与身高、体质量,血清白蛋白、总白蛋白含量呈正相关(P<0.01,P<0.05).结论 老年人手部握力与身高、体质量及蛋白含量存在内在联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老年人体内总蛋白、白蛋白含量,可作为一种初级评价老年人营养状况的快捷方式.
作者:侯惠如;闫雅凤;瓮长水;杨晶;王娜;杨丽;范庆庆;杨微;尹建敏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 了解新疆地区三级医院ICU鼻饲方式现状及ICU护士对鼻饲方式的认知情况.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以新疆地区9所三级综合医院237名ICU护士为对象,就获取鼻饲知识的途径、工作中使用的鼻饲方式、鼻饲相关护理情况、对鼻饲方式的认知进行调查.结果 ICU护士获得鼻饲方式知识的途径以科室理论学习为主(占45.2%);55.7%护士应用间断滴入法,40.1%应用持续泵入法,33.8%应用分次注入法,11.8%护士3种均采取;对鼻饲方式的认知评分为17.68±4.93,不同职称、学历、护龄、民族ICU护士对鼻饲方式的认知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ICU护士为患者鼻饲的方式不统一,鼻饲相关护理存在不规范现象,对鼻饲方式的认知程度不够理想.应加强对科室理论学习管理的力度,使鼻饲操作规范化、系统化,以提高ICU护理质量.
作者:王芳;李萍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碘伏、百多邦联舍地塞米松湿热敷治疗PICC所致静脉炎的效果.方法 将60例行PlCC并发静脉炎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以0.5%地塞米松湿热敷20 min后涂百多邦药膏,2次/d,穿刺处更换清洁敷料,针眼处压碘伏棉球,1次/d;对照组用50%硫酸镁湿热敷20 min,2次/d,穿刺处更换清洁敷料,1次/d.3 d为1个疗程.现察两组静脉炎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碘伏、百多邦联合地塞米松湿热敷具有协同作用,能有效治疗PICC所致静脉炎.
作者:檀红艳;郝云;徐慧;张淑芬 刊期: 2009年第14期
阐述了乳头刺激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对乳头刺激在宫缩应力试验、促宫颈成熟和催产引产、在产程中及产后出血以及在早吸吮、早泌乳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提出乳头刺激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和技术要点,为产科护理人员执行这一操作提供依据.
作者:零恒莉;潘敏;雪丽霜 刊期: 2009年第14期
心肺复苏(CPR)是抢救心脏、呼吸骤停及保护、恢复大脑功能的急救护理技术,心肺复苏的成功不仅与医生的技术息息相关,而且离不开贯穿始终的护理操作技术.我院自2006年3月在院内制定心肺复苏操作程序,应用于急性呼吸心跳骤停患者的抢救,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邢小珍;邱斌;谢斌 刊期: 2009年第14期
目的 降低外来妊娠女工缺陷儿出生率.方法 选择外来女工相对集中的2个社区,其中1个社区516名孕妇为对照组,进行常规的产前系统管理和健康教育;另1个社区504名孕妇为观察组,予以针对性的强化优生教育,包括社区、厂区、院内发放宣传单,播放VCD、电视宣传片,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以20~30人为小组加强产前检查与管理.结果 观察组对缺陷儿发生原因(除居住环境、营养不良2项外)的知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缺陷儿出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强化优生教育能提高流动人口参加产前检查的积极性,提高优生优育意识,从而降低缺陷儿出生率.
作者:欧再娥;邝素芳;梁妙莹 刊期: 2009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