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游离脂肪酸与组织细胞损伤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袁涛(综述);赵建宁;包倪荣(审校)

关键词:游离脂肪酸, 红细胞损伤, 活性氧, 氧化应激
摘要: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 FFA)是脂肪的代谢产物,能刺激中性粒细胞产生活性氧,如过氧化氢和次氯酸。研究表明FFA与心肌、血管内皮、肝、肺等组织损伤密切相关。红细胞损伤的机制则是细胞膜表面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和胞内血红蛋白受到活性氧的氧化过程。高浓度FFA可导致高活性反应分子氧簇活性氧生成增多,从而启动了氧化应激机制,活性分子可直接氧化和损伤脫氧核醣核酸、蛋白质、脂类等分子。文中综述近年来对FFA与红细胞损伤之间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为研究氧化性贫血提供新方向。
医学研究生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细胞的缺氧信号转导通路

    缺氧是人类诸多疾病中一个重要的病理生理因素。细胞缺氧反应是细胞氧感受器感受缺氧刺激后,激活多条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进而调控细胞周期及机体呼吸、血液循环、能量代谢等多种生理功能的过程。细胞对缺氧的应答反应具有复杂多样性。细胞在感受缺氧、传递缺氧信号的过程中,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 HIF)具有重要作用。激活非HIF依赖的信号转导通路在维持自身氧平衡和能量代谢平衡中也起重要作用。

    作者:韩菲菲(综述);陈国千(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短串联重复序列基因座与肺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肺癌的发生、发展与个体的遗传背景关系密切。文中旨在研究肺癌发病风险与短串联重复序列( short tandem repeat , STR)基因座的相关性,为深入探索肺癌的发生机制提供新的研究途径。方法采用PCR方法结合毛细管电泳对南京及其周边地区120例肺癌患者(病例组)和156例健康个体(对照组)的外周静脉血样进行15个STR基因座的多态性分析,根据2组在15个STR基因座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的差异性来推断与肺癌发生相关的易感因素或抗性因素。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分别在CSF1PO、D19S433、D3S1358基因座等位基因10、15.2、16之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OR值均>1。病例组与对照组在CSF1PO、D19S433基因座等位基因14、14.2之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R值均<1。结论 CSF1PO、D19S433、D3S1358基因座等位基因10、15.2、16可能是与肺癌发生相关的易感因素,CSF1PO、D19 S433基因座等位基因14、14.2是与肺癌发生相关的抗性因素。

    作者:张雷;强勇;刘小龙;黄海嵘;刘灿辉;申翼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低 T3综合征研究进展

    低T3综合征( low triiodothyronine syndrome , LT3 S)是非甲状腺疾病引起的伴有低三碘甲腺原氨酸( triiodothyronine , T3)的综合征,主要表现在血清总T3和游离T3水平降低,血清反T3增高,血清甲状腺素( thyroxine,T4)和促甲状腺激素( 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 TSH)水平正常。文中就LT3 S的发病机制、诊断与临床意义及治疗策略的新近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刘艳清;张珍(综述);邵加庆(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游离脂肪酸与组织细胞损伤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 FFA)是脂肪的代谢产物,能刺激中性粒细胞产生活性氧,如过氧化氢和次氯酸。研究表明FFA与心肌、血管内皮、肝、肺等组织损伤密切相关。红细胞损伤的机制则是细胞膜表面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和胞内血红蛋白受到活性氧的氧化过程。高浓度FFA可导致高活性反应分子氧簇活性氧生成增多,从而启动了氧化应激机制,活性分子可直接氧化和损伤脫氧核醣核酸、蛋白质、脂类等分子。文中综述近年来对FFA与红细胞损伤之间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为研究氧化性贫血提供新方向。

    作者:袁涛(综述);赵建宁;包倪荣(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黑色素细胞瘤的治疗体会

    目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黑色素细胞瘤罕见。文中探讨其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199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4例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黑色素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9例,发病年龄14~52岁,平均年龄(32.7±10.7)岁。病程15 d至19年,中位值7个月。复发5例,首发9例。发生于颅内10例,发生于椎管内4例。 MRI检查结果示病灶T1WI相呈等、高信号,T2WI相呈等、低信号。病理免疫组化结果:所有患者S-100(+)、HMB45(+)、GFAP(-)、EMA(-),8例vimentin(+),5例MelanA(+)。14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全切除7例,近全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4例。术后仅4例行放疗,2例行普通放疗,2例行γ刀放疗,共1~3个疗程。结果术后除出现1例高位截瘫、1例面瘫外,其余12例均恢复良好出院。术后随访时间1个月至13年,死亡2例均为非全切除术患者。结论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黑色素细胞瘤的治疗首选手术,提倡早期彻底全切。

    作者:周渊;王汉东;马驰原;成惠林;樊友武;刘开东;励宁;何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铁缺乏与肺动脉高压的研究进展

    肺动脉高压(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 PAH)现已成为威胁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病。目前认为导致PAH的因素有很多,如遗传、免疫损伤、炎症反应及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等。 PAH患者中普遍存在着铁缺乏的现象,静脉补充铁剂可以改善患者的肺动脉高压力,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人体内的铁主要是由铁调素来调控,它抑制铁从胃肠道向血液的流动,故静脉补铁可为PAH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文中就铁缺乏与PAH之间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洁(综述);徐军(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专升本成人护理科研培训新模式的研究

    目的: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是现代高等护理教育一项艰巨的任务。文中探讨适合成人护理专升本学生科研培训的形式与方法。方法对南京医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南京军区总医院教学点2009-2013级护理“专升本”242名学生应用“集中培训+导师指导+个体达标”的新模式进行科研培训及问卷调查。结果100%的学生认为该培训模式可有效提高护理科研意识与能力。242名学生在读期间在统计源期刊上共发表论文115篇,18人次承担护理科研课题及获得护理科技成果奖项。结论该培训模式可有效地提升成人护理专升本学生的科研能力,是护理教育改革一次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作者:周曼颖;陈琳;林勇;任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基于行为试验方法研究网络成瘾综合征患者执行功能特征

    目前对于网络成瘾的中枢机制研究已逐渐成为热点,现有对网络成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执行功能是否受损上,采用的方式主要为行为试验方法。文中对国内外近年来关于网络成瘾的文献作了整理,综述了网络成瘾患者执行功能研究的主要行为试验方法。

    作者:黄冰洁;阳杨(综述);朱天民;李辉(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暴发性心肌炎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救治

    0引言暴发性心肌炎十分罕见且极为凶险,常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进展快,病死率高,急性期死亡率达10%~20%[1],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常在数小时至2~4d内死亡。而暴发性心肌炎如果能及早诊断并予以积极有效的治疗,其长期预后良好[2]。现将2014年金陵-梅奥教学大查房中我科1例暴发性心肌炎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病例讨论整理如下。

    作者:蔡晓敏;彭永平;龚德华;宫剑滨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临床医师养成的思考

    临床医师直接服务于病人,担负着解除病人痛苦,维护病人健康,直至挽救病人生命职责。古人有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前者是从宏观上来要求维护人的良好生活环境,后者却具体地为个体的健康、生命服务,可见“良医”对社会、对人是多么的重要。我从1943年开始学医,1949年毕业后成为临床医师,与新中国有着相同的年龄。经过70年,使我从一名实习医师成为专科医师,也从一名学生成为教师,担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已30年,但是自感不论是临床工作或是教学工作都有不足之处,较“良医”的要求尚有距离。因此,萌发了对临床医师应怎样才能养成的思考。反复思考涉及的面甚广,择其中主要的3个方面概述己见:一是临床医师应有使命感;二是努力学习、拓宽视野、充实自己;三是医疗技术的提高基于扎实的理论与实验基础。

    作者:黎介寿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MicroRNAs 在早期胚胎发育中的研究进展

    MicroRNAs( miRNAs)是一类长约22个左右的核苷酸组成的非编码小分子RNA,主要通过抑制靶蛋白翻译,或者降解靶基因mRNA,来负性调控基因的表达。如今miRNAs的种类发现越来越多,在很多方面发挥了作用,例如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早期胚胎的发育。文中仅就miRNAs的合成机制和功能,主要检测方法及在早期胚胎发育中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江胜林(综述);凌秀凤;张军强(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色素性绒毛结节性滑膜炎误诊为黑色素瘤1例

    1临床资料患者,男,31岁。因“发现左足背包块3年余,增大1月”入院。无左足部外伤史。查体:步态正常,左足背第三、第四跖骨远端之间可见2×3 cm肿块,局部无红肿,界限不清,质韧,与周围组织有部分粘连,活动度小,无明显按压痛及浅静脉怒张,肿块听诊闻未及血管杂音,左足趾活动无异常,足部感觉无异常。左足X线片未见明显异常。 B超检查示:左足背侧可见一2.1×2.6 cm的低回声团。临床诊断为左足肿块性质待查。在局麻下行肿块切除术,探查见病变附着于趾长屈肌腱腱鞘上,呈黄褐色分叶串珠状,并沿趾长屈肌腱鞘管生长,轻度侵犯肌腱,未侵犯骨质及关节。先以肿块为中心纵向切开,长约5 cm,探查病变止于趾长屈肌腱移行于肌肉组织处。再沿趾长屈肌腱鞘管向右足远端追踪探查,见病变向远端绵延并蔓延至足底内侧,足底部增生明显。将病灶彻底切除,并切除部分侵蚀腱鞘。术后快速病理检测提示:“左足恶性黑色素瘤”。后经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示:Melan A (+), HMB45(+), CKpan (+), EMA (+), S-100(-), ki67约10%。终病理报告提示:左足背腱鞘滑膜巨细胞瘤(色素性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弥漫型)。术后14 d切口痊愈,随访2个月无复发。

    作者:吴俊;流小舟;施鑫;吴苏稼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葡聚糖硫酸钠诱导C57BL/6J小鼠急性结肠炎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目的:离子通道的表达和功能受损可能是引起炎症性肠病相关性腹泻的病理生理机制之一,合适的动物模型是探讨其中详细病理生理过程的关键。本实验建立葡聚糖硫酸钠( dextran sodium sulfate , DSS)诱导的C57BL/6J小鼠急性结肠炎模型,并对其腹泻相关的临床指标、组织学指标、病理学指标及离子通道蛋白的表达进行评价。方法选择C57 BL/6 J小鼠,随机数字列表法分为模型组,对照组,每组6只。模型组饮用4%DSS溶液7 d诱发急性结肠炎。对照组小鼠正常饮水,记录小鼠的体重、粪便含水量、粪便性状及便血情况。取小鼠全结肠,肉眼及光镜下观察结肠组织学和病理学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结肠组织中离子通道 SLC26 A3蛋白表达。结果所有实验小鼠均存活。模型组实验结束时粪便含水量[(73.30±8.31)%]较实验开始时[(44.32±6.42)%]显著升高(P=0.004),血便、炎症活动指数DAI值(3.50±0.87)较实验开始时(1.0±0.00)显著上升(P=0.000),第5天起体重较开始时明显下降(P=0.001)。实验结束时模型组的结肠组织学大体评分(4.50±0.84)较对照组(0.16±0.14)升高(P=0.00),模型组结肠组织病理学炎症评分(3.6±0.5)较对照组(0.33±0.5)升高(P=0.002),结肠明显缩短(P<0.05),SLC26A3的蛋白表达明显下降。结论4% DSS诱导的C57BL/6J小鼠急性结肠炎的肠道黏膜损伤和腹泻的特征与人类溃疡性结肠炎相似,离子通道蛋白SLC26A3的表达受损与腹泻同时存在,该模型可为开展关于炎症性腹泻中离子通道功能改变的机制研究提供支持。

    作者:徐丽红;肖芳;兰小琴;何嘉怡;丁强;田德安;郑勇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负压伤口治疗联合湿性疗法用于交通挤压伤的研究

    目的:负压治疗和湿性疗法是2种能够促进伤口愈合的新方法。文中观察比较负压伤口治疗( 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 NPWT)联合湿性疗法(moist wound therapy, MWT)与单纯使用MWT用于交通挤压伤伤口的效果。方法对入选的32例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NPWT+MWT组和MWT组,每组16例,NPWT+MWT组采用负压治疗21 d后使用标准湿性疗法至愈合,MWT组采用标准湿性疗法至愈合。观察指标: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7、14、21 d采用相同方法测量伤口面积、深度、潜行和肉芽组织覆盖伤口床的百分率,计算面积、深度、体积和大潜行的缩小率并记录100%肉芽覆盖伤口床时间及愈合时间。结果2组治愈率均为100%,NPWT+MWT组在负压伤口治疗后21 d的伤口面积、体积、深度和大潜行缩小率均优于MWT组(P<0.05);100%肉芽覆盖伤口床时间NPWT +MWT组短于MWT 组[(25.00±5.77) d vs (41.25±18.32) d, P=0.000];NPWT+MWT组愈合时间较MWT组缩短2周左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7.63±22.38)d vs (83.56±55.31)d, P=0.597]。结论负压伤口治疗治疗适用于软组织挤压伤,结合湿性疗法可有效促进肉芽组织生长,有利于伤口缩小和愈合。

    作者:蒋琪霞;朱礼霞;张媛;李晓华;彭青;周昕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 sE-选择素水平与脑微出血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 CMBs)是脑小血管病的重要表现之一,但与内皮功能紊乱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仍不明确。文中探讨CMBs与可溶性E选择素(简称sE-选择素)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组首次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进行3.0T MRI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 , SWI)检查,在脑梗死患者的基础上根据有无CMBs分为CMBs组和非CMBs组各63例;选择同期门诊体检人员经MRI检查无异常者45例作为对照组。详细记录各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血液学指标(包括血清sE-选择素水平)、血管危险因素和SWI序列显示的CMBs数量,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终入组171例受试者,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E-选择素与CMBs数量显著正相关(OR=1.062,95%CI:1.023~1.103,P=0.002);收缩压越高CMBs数量越多(OR=1.014,95%CI:1.002~1.025,P=0.021)。结论 sE-选择素与CMBs严重程度正相关,或许可作为评价CMBs严重性的生物指标之一。

    作者:黄志新;侯华娟;周小龙;段作伟;张晓浩;李壮丽;樊小兵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的动静脉联合导管溶栓治疗

    目的:导管溶栓治疗是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实现早期血管再通的重要手段,主要有经皮经肝穿刺门静脉或经颈静脉门体分流道直接溶栓及经肠系膜上动脉间接溶栓3种途径。文中评估了肠系膜上动、静脉联合导管溶栓治疗急性肠系膜上静脉广泛血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2年7月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应用肠系膜上动、静脉联合导管溶栓疗法治疗8名急性肠系膜上静脉广泛血栓患者。对患者的一般信息、病史、病因、危险因素、影像资料、治疗过程、并发症及随访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总结肠系膜上动、静脉联合导管溶栓治疗急性肠系膜上静脉广泛血栓的相关经验。结果8名患者成功完成溶栓导管置入后分别经肠系膜上动、静脉持续给予磺达肝葵钠注射液局部抗凝及尿激酶溶栓,其中动脉注射平均(6.13±0.83)d、静脉注射平均(12.00±2.51)d。8名患者溶栓后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4名患者溶栓后行二次探查手术并给予损伤控制性外科处理,平均切除肠袢(1.63±0.48)m,术后进入重症监护给予液体复苏及器官功能支持后恢复良好。出院前门静脉造影及增强CT扫描证实血栓完全溶解,平均住院时间(19.25±4.89) d。治疗过程中2例出现脓毒症、2例发生穿刺点轻微出血。所有患者在出院后平均(12.13±0.99)个月的随访中,无血栓复发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急性肠系膜上静脉广泛血栓患者,肠系膜上动、静脉联合导管溶栓治疗可以加快症状缓解及血栓溶解,促进侧支血管形成,积极扭转缺血肠袢,有效避免广泛肠切除引起短肠综合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期康复,有效提高整体生存率。

    作者:杨硕菲;吴性江;黎介寿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胃窦肌间血管活性肠肽神经元的变化

    目的:重症急性胰腺炎(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 SAP)时常见胃肠动力的下降,甚至胃肠功能衰竭。文中旨在探讨SAP伴胃肠动力障碍大鼠胃窦肌间神经丛血管活性肠肽( vasoactineintrestinalpeptide , VIP)阳性神经元的变化。方法20只SD大鼠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和SAP模型组。 SAP模型组采用0.5 g/L牛黄胆酸钠水溶液逆行胰胆管注射的方式制作SAP模型。术后24 h进行胰腺组织病理评分、血清淀粉酶、C-反应蛋白(C-reactionprotein, CRP)、胃排空率及胃窦肌间神经丛VIP阳性神经元表达的比较。结果 SAP模型组较假手术组胃排空率降低[(31.49±3.96)% vs (70.99±1.82)%, P<0.05],胰腺组织病理评分、血清淀粉酶、CRP及胃窦肌间神经丛VIP阳性神经元较假手术组表达均升高[(14.63±1.06)分vs (1.60±0.52)分、(2061.25±434.86)U/L vs (360.20±30.29)U/L、(140.10±17.07)μg/mL vs (35.71±6.43)μg/mL、(22.45±4.10)%vs (10.72±1.92)%,P<0.05]。结论 SAP伴胃肠动力障碍大鼠胃窦肌间神经节VIP阳性神经元发生了重塑,VIP阳性神经元的重塑与SAP伴胃肠动力障碍的神经机制有关。

    作者:张诚;林中;袁园;段泽辉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肺表面活性蛋白D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肺表面活性蛋白( surfactant protein , SP)-D在机体肺部防御和先天性免疫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的研究表明,SP-D参与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 RSV)感染的发生、发展,提示SP-D可能成为治疗肺部炎症性疾病的有效手段。文中就SP-D结构、功能及其与RSV关系、对肺部炎症性疾病治疗方面作一综述,旨在为RSV感染的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朱亚非(综述);包玲(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乳房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病分析

    曼氏裂头蚴病( Spirometra mansoni )是由曼氏迭宫绦虫幼虫--裂头蚴寄生于人体组织器官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曼氏迭宫绦虫的终宿主主要是犬和猫,人并非其适宜的宿主。裂头蚴在人体内可保持幼虫状态,侵犯脑、眼、口腔、皮下、外阴、尿道、膀胱等组织器官,并在人体内移行,危害远较成虫大。感染乳房者临床报道较少。我科不久前收治1例寄生于乳房皮下及腺体的患者,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作者:胡康;徐珂;周必英;孙素红;杨伟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实验性肺纤维化小鼠循环单核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目的:外周血单核细胞表型偏移失衡与肺纤维化病理进展关系密切。文中通过阐述循环单核细胞亚群在实验性肺纤维化小鼠不同病理时期的动态变化,探讨其表型偏移与肺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的关系。方法100只雄性C57 BL/6 J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等渗盐水组和博莱霉素组,经口咽吸入法分别给予等渗盐水及博莱霉素A5,术后第1、3、7、14及21天处死小鼠,病理学方法计算各组小鼠肺组织炎症评分(inflammation score, IS)及胶原容积分数(collagen volume fraction, CVF),常规方法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 BALF)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小鼠肺组织胶原Ⅰ、胶原Ⅲ的mRNA表达量,氯胺T法检测肺组织羟脯氨酸( hydroxyproline , HYP)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循环单核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博莱霉素组小鼠第3天炎性细胞浸润、肺泡壁水肿等炎症程度( IS评价)较等渗盐水组显著增加(P<0.01),第7天达到峰值后呈下降趋势。博莱霉素组小鼠第14、21天肺组织CVF较等渗盐水组明显增高(P<0.01);与等渗盐水组相应时间点比较,博莱霉素组第1天细胞总数无明显变化,第3天明显增多(25.18±2.06 vs 8.82±1.59, P<0.01),第7天升至高峰(56.56±5.03 vs 3.68±0.79, P<0.01),后呈下降趋势,但第14~21天细胞总数仍高于等渗盐水组(P<0.01),肺泡巨噬细胞比例的变化趋势与细胞总数相一致;而中性粒细胞数量第1、3、7天显著高于等渗盐水组(9.086±1.268 vs 1.108±0.229、5.551±0.511 vs 0.315±0.100、8.093±0.922 vs 0.249±0.07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博莱霉素组胶原Ⅰ、ⅢmRNA表达水平在第14、21天显著高于等渗盐水组( P<0.05);HYP检测结果显示博莱霉素组第7、14、21天高于等渗盐水组(P<0.01),其中第21天达高值;与等渗盐水组相比,博莱霉素组第1天Ly6Chi单核细胞亚群比例显著升高,第3天达到高峰(P<0.01),此后呈降低趋势,Ly6Clo亚群比例变化与之相反。各组小鼠Ly6Chi单核细胞比例与IS及CVF值均呈正相关(P<0.01,P=0.0013)。结论在博莱霉素A5诱导的小鼠肺纤维化模型中,不同病理生理阶段外周血中Ly6Chi、Ly6Clo单核细胞亚群比例处于动态变化,与肺组织炎性细胞渗出、浸润等病理进程相比,Ly6Chi单核细胞亚群应对肺组织损伤、炎症反应迅速,早期Ly6Chi单核细胞亚群比例的升高可能与肺组织炎症反应及后期纤维化程度存在密切的联系。

    作者:马永强;姬文婕;郑春秀;张译丹;彭守春;胡道川;陈雪芬;周欣;魏路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医学研究生学报杂志

医学研究生学报杂志

主管: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