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珍;张春桂;许敏昭;任建华
目的 观察坎离砂外敷腹部对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120例行妇科腹部手术后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术后第2天予坎离砂外敷腹部切口,用腹带固定,随湿随换,每日敷8 h.对照组按照常规换药治疗.结果 观察组切口愈合时间为(5.0±3.2)d,对照组为(8.0±3.2)d,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观察组切口愈合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腹部切口外敷坎离砂能促进切口愈合,缩短愈合时间.
作者:王月云 刊期: 2008年第20期
对1例椎管内血管畸形患者在全麻下行椎管内占位病变切除术,术后双下肢肌力恢复为4级,肌张力、感觉恢复正常,伤口一期愈合,于术后第13天出院.提出做好围术期心理护理,引流管护理,严密监测病情变化,观察脊髓神经功能情况,早期加强肢体功能锻炼,有利于减轻脊髓神经功能损伤,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韩秀华 刊期: 2008年第20期
静脉穿刺术是护士基本的操作技术,要掌握此项操作必须经过实践训练[1].为了提高操作技能,同时减轻在人体穿刺练习给患者造成的痛苦,我们自行制作了练习静脉穿刺的模具,经使用,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郑慧瑛;许媛媛 刊期: 2008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会阴体长度及弹性评估在初产妇分娩中的应用效果,为减少分娩损伤、降低会阴侧切的盲目性提供依据.方法 将320例足月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60例,观察组分娩期测量会阴体长度及弹性,根据测量结果予以15°~40°、2~4 cm长的左斜侧切或手法扩张产道.对照组以会阴后连线中点作为切口起点,采取角度≥45°、4~5 cm长的左斜侧切法.结果 两组产妇会阴侧切率、会阴裂伤程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会阴侧切切口出血量、产后不同时间会阴切口疼痛程度、会阴切口愈合情况、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分娩期评估会阴体长度和弹性,可避免盲目行会阴切开术,有效维护初产妇分娩安全.有利于提高产妇产后生活质量.
作者:王秀梅;刘凤娥;皮桂玲;陈殿红 刊期: 2008年第20期
在膝关节镜手术中需用大量的等渗盐水作为关节灌注液进行持续冲洗,以保持手术野清晰.但灌注液易从手术切口流出浸湿手术单,术者的衣、裤、鞋及地面,影响无菌效果,造成污染.
作者:吴明慧 刊期: 2008年第20期
目的 了解社区老年女性对盆底肌锻炼的认知和行为水平,并探索两者问的关系.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盆底肌锻炼认知和行为问卷,对374名社区老年女性进行调查.结果 社区老年女性对盆底肌锻炼的知晓率仅8.0%,经常行盆底肌锻炼者仅2.7%.不同文化程度的老年女性盆底肌锻炼知晓率及锻炼频率存在显著差异(均P<0.05).盆底肌锻炼的知识与行为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91,P<0.01).结论 社区老年女性对盆底肌锻炼的认知和行为水平均较低,且两者间存在显著关系,护理人员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社区老年女性对盆底肌锻炼的认知,以促进其锻炼行为.
作者:王君俏;吕探云;贾守梅;张惠芬;梁红 刊期: 2008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乳腺癌术后患者上肢淋巴水肿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2例上肢淋巴水肿患者采用空气波压力治疗2个疗程.结果 治疗后患者普遍反映肢体轻松,活动灵便,皮肤张力下降.治疗前后患肢4个测试点周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 空气波压力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效果较好,操作简便,使用安全、无痛苦.
作者:赵雅荣;隋文慧;邹玉红 刊期: 2008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手术患者家属手术等候期的需求,为提供个体化护理服务提供依据.方法 对271名择期非局麻手术的患者家属采用自行设计的患者家属手术等候期需求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家属对了解手术是否顺利、需要护士照顾好患者和了解快速病理检查结果的需求强烈(均为100%),对等候环境的需求较低(56.46%~78.97%).结论 手术患者家属手术等候期的需求较多,手术室护士需针对患者家属的共性和个性需求,采取个性化支持措施,可有效提高哌其对手术室工作的满意度.
作者:吴多育;柯雅娟;陈茹妹;周淑萍;马秀苗 刊期: 2008年第20期
卵巢癌手术中需清扫盆腔淋巴结和腹主淋巴结,术手需将淋巴结送病理检查,以发现有无淋巴结转移,对术后制订治疗方案有重大意义.
作者:张克珍;胡华琼 刊期: 2008年第20期
针对65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重度肺动脉高压合并双向分流的生理及疾病特点和手术方式,对惠儿在术前间断吸氧,嘱惠儿卧床休息;术后加强肺动脉高压监护和呼吸道管理等措施.结果 62例术后呼吸机辅助(5.9±4.6)d,转出重症监护室时.SpO2均>0.98;3例死亡.提出在围术期加强肺动脉高压监护及呼吸道管理,保证有效供氧是其护理重点.
作者:黄宓;李道云 刊期: 2008年第20期
对53例异位妊娠患者采用甲氨蝶呤(MTX)单次肌内注射联合中药方剂口服治疗.结果 53例中治愈47例,失败6例,治愈率为88.7%.提示中西医联合治疗异位妊娠方法简单有效,针对患者心理需求,采取心理疏导、用药指导、用药监护、病情观察等护理措施,能提高用药安全性,确保治疗效果.
作者:刘颖;胡晓艳;严婧 刊期: 2008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护理风险授权管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将护理风险授权5个管理小组,对全科护理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控制、评价,突出预防,加强薄弱环节、重点时间的监控,把握整体护理质量.结果 授权管理后护理缺陷数量降低.结论 护理风险授权管理对护理风险进行动态监测及控制,降低了护理安全隐患,保证了护理安全.
作者:李赪 刊期: 2008年第20期
对2例双胎输血综合征孕妇在胎儿镜下行激光凝固治疗,结果手术过程顺利,1例术后6 d流产,1例双胎宫内存活良好,定期产前检查中.提出做好术前访视、物品准备,遵医嘱正确静脉输注25%硫酸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熟悉手术步骤,术中做到快、准、稳传递所需手术器械,协助医生用37℃生理盐水冲洗胎脂,可提高手术配合质量,保证手术顺利完成.
作者:冉宏蕾;曾俊;陈小丽 刊期: 2008年第20期
对25例急性下肢动脉缺血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及时行小腿切开减压术,并配合心理护理、对症护理以及切开减压手术后护理,结果患者肢体运动感觉功能恢复正常,无截肢病例,切口愈合良好.提示急性下肢动脉缺血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需要及时观察、准确判断,并辅以耐心细致的护理,才能提高疗效、降低截肢率和病死率.
作者:刘志英;刘玲 刊期: 2008年第20期
对15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进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结果 14例治疗1~3个月后疼痛减轻,皮色改善,溃疡面渐愈合;1例移植后15 d由于左外踝上10 cm肢体坏死行左下肢截肢术.提出术前充分准备·包括心理护理,采集干细胞护理;术中密切配合,严格无菌操作;术后严密观察术肢情况,预防并发症,给予合理的出院指导,定期随访观察,保证了移植的效果.
作者:董淑敏 刊期: 2008年第20期
目的 了解资源护士工作的主要压力源,以帮助护理管理者及资源护士正确认识并设法减轻工作压力,从而提高其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对照研究,对某三级甲等医院38名资源护士和40名普通专科护士的工作压力源和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并比较.结果 资源护士与普通专科护士在患者护理、时间分配及工作量、管理及人际关系、护理专业及工作、工作环境及仪器设备的评分及压力源总均分存在显著性差异(均P<0.05).资源护士SCL-90评分与普通护士相比,除了强迫和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外,其他因子评分及SCL-90总均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 资源护士在工作中面临较多压力源,其心理健康不客忽视.建议从管理角度为资源护士创造条件以减少工作压力源,并进行相应的心理训练.
作者:刘于;黄海珊 刊期: 2008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香薰按摩对剖宫产产妇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无慢性躯体疾患、新生儿出生健康的住院剖宫产产妇158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9例,观察组在常规产科护理基础上加用香薰按摩,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护理,比较两组产妇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不同时间观察组产妇的SAS评分、宫底下降程度、腰围减少程度及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香薰按摩对割宫产术后恢复有促进作用.
作者:陈毓婵;黄丽燕;贺辉;余凤仙;刘伟平;邬为芳;李艳;陈霞萍;付翠平 刊期: 2008年第20期
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由以往的诊断性逐渐向治疗性发展,而鼻胆管引流术是其中一项主要的治疗方法,该技术是将鼻胆管经内镜置人胆管后由口腔退镜,将鼻胆管留置口腔.
作者:赵丽霞;殷积美;宁瑞花;于宏影 刊期: 2008年第20期
综述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肺不张、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呼吸道梗阻、呼吸机依赖、通气不足和过度通气等各种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原因,以及相关的预防及护理进展,认为积极预防及妥善处理机械通气的并发症,严格掌握有创机械通气的适应证,减少不必要的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尽量行无创机械通气等措施,可降低机械通气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曾定芬;张丽平;谭小辉 刊期: 2008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手助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和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术后并发症的类型、表现、原因和护理经验.结果 术后6例发生围术期并发症(其中1例有2种并发症),占19.4%.其中切口裂开1例、切口感染2例,尿漏2例、麻痹性肠梗阻1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经保守治疗后痊愈.结论 及时充分评估患者的情况,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根据发生的不同原因,予以针对性的护理,尤其需加强引流管护理,可以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是患者顺利康复的关键.
作者:黄小萍;梁卫洁;许红璐;马庆欢;方壮娜 刊期: 2008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