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爱琴;吴旭芳;王兰芳
目的 了解临床护士睡眠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以及自制的睡眠质量影响因素调查表评定护士的睡眠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护士PSQI平均得分5.88±3.46,27.35%护士睡眠质量较差.年龄≤40岁,不参加娱乐体育锻炼,倒班护士以及妇产科、急诊科、儿科和内科护士,其睡眠质量相对较差(P<0.05,P<0.01).结论 临床护士睡眠质量较差,年龄、班制、体育锻炼是影响睡眠质量的主要因素.建议临床护士调整心态,适当锻炼,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提高睡眠质量.
作者:黄琳;潘敬菊;罗韵文;谭晓东;董月梅 刊期: 2007年第15期
长效形霉素为混悬液,肌内注射时针头容易阻塞,为了减少反复换针头再次注射的疼痛及药液浪费,我们对肌内注射时的排气方法进行了改进,针头阻塞的情况明显减少,介绍如下.
作者:吴伟;邝蕾;杨桂华 刊期: 2007年第15期
胺碘酮是苯比呋喃类的一种衍生物,属于第Ⅲ类抗心律失常制剂.但胺碘酮对血管刺激性大,直接外周静脉途径给药会引起浅表静脉炎.我科2005年7月至2006年7月采用金黄散外敷治疗胺碘酮静脉输注致局部不良反应,取得了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磊;岑金梅;梁香玲 刊期: 2007年第15期
冰枕、冰帽是高热患者物理降温常用的方法,但其内装的是有棱角的碎冰,触面凹凸不平,且与患者头部有效接触面积有限,既不舒适又影响了降温效果.
作者:李莲英;方素萍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中、术后患者血压变化的特点,为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65例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患者的血压动态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5例患者中51例(78.46%)发生低血压,发生在扩张或支架置入时46例,术后5例;其中血压下降持续时间<30 min 26例,4 h 17例,24 h 6例,1周2例;血压<90/60 mmHg 24例,收缩压下降>40 mmHg 27例.仅1例患者术后6 h出现血压升高.结论 低血压是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常见的临床表现,及时发现和恰当地处理是提高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作者:杜玲;黎华;张胜芝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结合聘用护士实际问题制订管理评价、考核制度等措施,对153名聘用护士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实践.结果 住院患者满意率上升,护士综合素质增强.提出对聘用护士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护理工作质量的保证.
作者:刘桂秀;刘忠俊;黄行芝;杨春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实习护生对临床教师的期望素质与内科临床教师现状之间的差异.方法 对65名内科临床实习护生采用自制问卷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对教师的期望素质与实际评价以及实习护生认为不合格教师特征与实际评价.结果 80.0%~96.9%实习护生认为理想的临床教师应具备精湛的护理技能、关心尊重学生、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良好的服务态度、良好的教学技巧及敬业精神.而实际评价为85.4%~87.7%临床教师具备上述素质,除良好的服务态度和精湛的护理技能外,期望和现状之间有一定差距.内科临床教师突出的缺点在于缺乏教学技巧.结论 护生期望临床教师应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但临床教师素质现状与护生对临床教师的期望之间有一定差距,应加强临床教师的选拔、培训与考核,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切实满足实习护生对教学的需求.
作者:马红梅;陈芳;鲜于云艳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康惠尔水胶体透明贴防治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的效果.方法 将200例经外周静脉置管进行静脉高营养或输注化疗药物的患者随机分为预防组(100例)和治疗组(100例),再将预防组分为对照1组和观察1组各50例;治疗组分为对照2组和观察2组各50例.预防组中观察1组从输液开始即采用康惠尔水胶体透明贴覆盖穿刺点及穿刺血管近心端静脉走向皮肤,对照1组不采取任何预防措施;治疗组中观察2组采用康惠尔水胶体透明贴覆盖在患有静脉炎的血管上,对照2组常规使用50%硫酸镁溶液湿敷.结果 观察1组静脉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1组(P<0.05);观察2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2组(P<0.01).结论 康惠尔水胶体透明贴防治静脉留置针引起的静脉炎疗效显著.
作者:王清秀;朱开梅;王腾;刘英;谢菲 刊期: 2007年第15期
对30例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行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27例患者预处理采用经典或改良BuCy2方案,3例患者用非清髓方案;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采用短程甲氨蝶呤联合环孢素A方案;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针对感染、GVHD及心理问题实施重点护理.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造血功能重建;移植后100 d内发生Ⅱ~Ⅳ度急性GVHD 7例(23.3%),经对症处理好转出院.随访3~88个月,移植相关死亡7例,疾病复发死亡1例,22例移植成功.提出移植相关并发症及移植后感染的护理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作者:高芳;高磊;汪菊萍;熊啸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 观察经导管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肝癌患者的血氧在术后不同时间的变化,以便及早发现低氧血症,指导术后氧疗和护理,提高患者舒适度和TACE疗效.方法 采取自身对照法,分别测定TACE患者术前、术后1 h、6 h、24 h SpO2,术前、术后1 h、24 h血气分析.结果 术后1 h患者SpO2和PaO2即有下降,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术后6 h、24 h SpO2、PaO2较术前显著下降(均P<0.05);pH值术后1 h、24 h显著高于术前(均P<0.05).结论 TACE可引起术后患者血氧下降,使机体处于相对缺氧状态,对于TACE术后患者应常规进行血氧持续监测,以及时发现患者的血氧改变,及时处理.
作者:肖书萍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资源护士选拔、培养、试用的管理方法与效果.方法 采用自愿报名和科室推荐相结合,从各科室选拔14名资源护士,采用培养与试用同步进行的管理方法.结果 2年来,资源护士共支援23个专科,142次,6 694个工作日.结论 资源护士有效缓解了临床护理人力资源匮乏,在保证病区护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护理质量的同时其自身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作者:刘于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药物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佳灌肠剂量,为临床根据结肠病变部位选择合适的灌肠剂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抽签法将确诊为慢性结肠炎的240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Ⅰ、Ⅱ、Ⅲ、Ⅳ组)各60例,每组均用添加染色剂(靛胭脂)的灌肠液进行保留灌肠,Ⅰ、Ⅱ、Ⅲ、Ⅳ组的灌肠剂量分别为100 ml、200 ml、300 ml、400 ml.每晚保留灌肠1次,观察各组灌肠后药液的保留时间,治疗2周后行电子结肠镜检查,观察药物到达的肠段及肠黏膜炎症改变情况.结果 各组灌肠后药液的保留时间、灌肠液到达的肠段情况及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Ⅱ、Ⅲ组药液的保留时间、药液到达的结肠部位、治疗效果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 灌肠剂量为100 ml时药液到达的结肠部位较浅,治疗效果欠佳;剂量为400 ml时患者耐受性差,肠道激惹现象强烈,药液保留时间较短,疗效不佳.药物保留灌肠佳剂量为200~300 ml,药液到达结肠的部位理想,患者耐受性好,疗效佳.
作者:李婷珊;郑少康;黄颖娴;刘革兰;梁华娣;杨永幸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 观察营养素食预防化疗患者便秘的效果.方法 选择128例化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常规正常饮食,观察组于化疗开始当天实施营养素食,连续7~10 d,比较两组患者便秘发生率及体重、血红蛋白、白蛋白等指标.结果 对照组便秘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1);两组化疗后营养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 营养素食对化疗患者便秘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作者:刘淑芝;山丹;夏春丽;丁欣;谷莹佳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胸部增强CT扫描时注射部位的选择与CT图像的关系.方法 从853例行胸部增强CT扫描患者的图像资料库中随机抽取50例进行分析.结果 50例患者图像中,惠侧上肢注射14例,仅3例得到满意显影图像,满意率21.4%;36例在健侧上肢、腹壁浅静脉、下肢静脉及锁骨下静脉注射者,均得到满意显影效果,满意率100%.结论 胸部增强CT扫描注射部位应尽量避免患侧上肢,以取得满意显影效果.
作者:温雅敏;王波;张敏;杨清华;张志明;王穗春 刊期: 2007年第15期
针对传统病员服在结构上不能体现病情需要的缺点,设计制作了前后两穿双侧开衩上衣、隐形开裆侧开衩长裤、一侧开衩长裤、分片式短裤、便裆短裤、无领连肩分片上衣、裙式侧开衩连衣衫、袖管开衩上衣系列特种病员服,临床应用中方便患者穿着,保护了患者隐私,便于各种护理和操作,促进了患者早期活动.
作者:吴庆凤;张朝霞;薛佩云;朱秀梅;王敏 刊期: 2007年第15期
气管内套清洁消毒是气管切开患者护理的关键.常规清洁后煮沸消毒,操作繁琐,且煮沸的时间不易掌控,时间短达不到消毒目的,时间长水煮干易致内套管变形.
作者:王珍瑛 刊期: 2007年第15期
对60例甲状腺囊肿患者予以硬化剂局部注射配合中药内服治疗.结果 治愈39例,好转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0.0%.提出认真的术前准备、规范的无水乙醇注射操作及辨证施护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环节.
作者:黄文智 刊期: 2007年第15期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于需要绝对卧床、疾病给患者造成的心理压力、排便方式改变等原因常会发生便秘.便秘有可能诱发各种并发症,是心肌梗死患者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我院对收治心血管内科66例心肌梗死患者饮用鲜梨汁预防便秘,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孟云苏 刊期: 2007年第15期
对81例银屑病患者采用中药熏蒸治疗并进行心理疏导和对症护理.结果 基本痊愈34例,显效37例,总有效率87.65%.提出中药熏蒸前加强护患沟通,治疗中密切观察,治疗后加强饮食指导,是保证此项治疗成功的关健.
作者:付相钰;邹学敏;程维芬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 了解儿童支气管哮喘发病相关的主要吸入性变应原,为临床治疗和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将357例支气管哮喘患儿按年龄分为三组,1岁~组77例,4岁~组133例,7~14岁组147例.应用11种吸入性变应原进行皮肤点刺试验.结果 262例(73.39%)患儿皮试点刺试验阳性,7~14岁组皮肤点刺阳性率高,4岁~组次之,1岁~组低;三组变应原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25);三组中屋尘螨、粉尘螨、无爪螨阳性率分别列于各组前3位.结论 尘螨为儿童支气管哮喘的首要变应原,指导家长避免或减少患儿与尘螨的接触,是治疗和护理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基本措施.
作者:戚虹;杨焕之 刊期: 2007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