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氧驱动雾化吸入细辛脑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效果观察

熊会佳;刘芳;沈群姣;黄荣华;何利波;黄永红

关键词:婴幼儿, 毛细支气管炎, 喘憋, 细辛脑, 氧驱动雾化吸入, 超声雾化吸入
摘要:目的 探讨氧驱动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效果.方法 将96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按住院号单双分成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55例),两组基础治疗相同,雾化药物均为细辛脑,对照组采用超声雾化吸入,观察组采用氧驱动雾化吸入.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2%,对照组为63.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氧驱动雾化吸入细辛脑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效果明显,能减轻患儿气喘状态,有利于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
护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对老年血管性疾病患者实施同型半胱氨酸相关知识的教育

    目的 提高老年血管性疾病患者知识水平,减少血管性疾病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 对154例住院老年血管性疾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主要内容为血管性疾病发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B族维生素与血管性疾病的关系,健康生活方式的作用等.结果 教育后患者对心血管疾病的认知、采用科学饮食方式的比例较教育前显著提高(均P<0.01);患者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死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显著减少(P<0.01,P<0.05).结论 对老年血管性疾病患者进行Hcy知识的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的知识水平,改变其不良饮食习惯,减少血管性疾病不良事件的发生.

    作者:张书平;赵莉;杨文革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循证护理在外周静脉留置针培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在外周静脉留置针培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41名三年制专科护理班学生分为实验班(71名)和对照班(70名),在临床实习前行外周静脉留置针培训教学,对照班采用传统方法进行培训,实验班采用循证护理方法进行培训.结果 实验班外周静脉留置针操作考核成绩及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显著优于对照班(均P<0.01).结论 运用循证护理方法对学生进行外周静脉留置针培训,可提高其操作能力,使学生更快与临床接轨,并有益于提高综合能力.

    作者:王亚敏;杨桂芝;黄晓梅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自我粘缠绷带用于PICC穿刺点局部固定

    目的 探讨自我粘缠绷带用于PICC穿刺点的固定效果.方法 将98例PICC置管患者按置管奇偶数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PICC穿刺后,在常规固定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普通医用绷带加压固定,观察组采用自我粘缠绷带固定.结果 观察组渗血时间(17.00±1.46)h,48 h更换敷贴(1.42±0.18)次,对照组分别为(20.00±1.21)h、(1.98±0.31)次,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观察组患者肢体舒适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自我粘缠绷带用于PICC穿刺点局部止血效果好,且不影响患者肢体舒适.

    作者:张劲;冯丽群;何伟;冯军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社区糖尿病高危人群预防性健康教育的实施

    目的 提高社区糖尿病高危人群对糖尿病的认知能力,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方法 对社区糖尿病高危人群采用多种方式实施预防性健康教育活动.结果 预防性健康教育6个月后社区糖尿病高危人群对糖尿病基本知识的知晓率及自我管理状况显著优于教育前(均P<0.05、P<0.01);无1例新增糖尿病患者.结论 对社区糖尿病高危人群开展预防性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社区糖尿病高危人群对糖尿病的认知能力,有效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

    作者:林艳;郭雅娇;李碧华;卢晓君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氧气湿化瓶及管道消毒登记表的设计与应用

    患者常因呼吸系统疾病或是其他脏器疾患诱发通气障碍,为了改善患者的缺氧状态,在一段时间内需要氧气吸入.

    作者:刘冰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本科护生毕业实习末期临床实习行为的评价

    目的 了解本科护生在实习末期的临床实习行为,为提高临床教学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护生临床实习行为评价表于临床实习的第10个月对护理学院80名护生进行调查.结果 临床实习行为总体均分为3.73±0.47;其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及操作技能领域评分依次为3.33±0.67、3.93±0.46、3.89±0.57.结论 护生在实习末期的行为表现总体较满意,在情感领域和操作技能领域的行为表现较好,而认知领域的行为表现稍差.在临床实习带教中应加大对护生认知领域行为的培养.

    作者:臧爽;李红丽;杨凡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危机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阐述了危机管理的内涵、基本模式及护理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分析诱发护理危机的因素,并对护理危机管理的对策如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加强危机的预警意识、培养高素质的危机管理人员和危机发生时的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提高护理管理质量,为患者提供安全、有序、优质的护理服务.

    作者:倪杰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自体CD3A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原发性肺癌患者的护理

    对45例原发性肺癌患者采用CD3A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结果治疗有效率为68.89%,临床获益高达86.67%;患者一般情况良好,不适症状有所改善;患者T细胞亚群中CD8+细胞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CD3+、CD4+细胞和CD4+/CD8+比值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均P<0.05);治疗过程中仅有2例(4.44%)出现畏寒、发热.提出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护理,在治疗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加强细胞回输护理是保证治疗顺利开展、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作者:周光英;孙桂荣;胡艳梅;尹立波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Lipo-PGE1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压疮模型的干预作用

    目的 探讨脂质载体前列腺素E1(Lipo-PGE1)对皮肤缺血-再灌注损伤压疮大鼠模型的干预作用,为压疮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将24只大鼠随机分成缺血组(I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Lipo-PGE1干预组(PGE1组)各8只.三组均于压疮装置上受压2 h,Ⅰ组解除受压后立即处死;IR组、PGE1组解除受压前10 min分别于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Lipo-PGE1,解除受压4 h时处死.结果 与Ⅰ组、PGE1组比较,IR组SOD活性显著降低,MDA、LDH、ET-1、NO含量显著增加(均P<0.05).而PGE1组各项指标与I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 缺血-再灌注损伤在压疮形成中发挥作用,Lipo-PGE1能有效拮抗氧自由基对皮肤的损伤,减轻皮肤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杨晔琴;姜丽萍;蔡福满;韦泾云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护患沟通记录单的设计与应用

    为了规范落实健康教育内容,使用自行设计的护患沟通记录单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有利于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利,使健康教育与护患沟通融为一体,可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周瑞萍;周小香;杨小英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神经内科护理人员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认知调查

    目的 了解神经内科护理人员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认知情况.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神经内科80名护理人员进行有关脑卒中康复护理认知状况调查.结果 神经内科护理人员对脑卒中康复护理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认知误区.结论 神经内科护理人员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知识缺乏,需对护理人员进行脑卒中康复护理理念、知识、技能的教育,以提高康复护理能力,使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王翠玲;王洪菊;董红;徐明;刘向荣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体外膜肺氧合治疗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

    目的 总结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护理策略.方法 对22例机械通气效果不佳的重症ARDS患者应用ECMO治疗,同时合理调配护理人员,加强病房环境管理及各项生命指标的监测等.结果 ECMO治疗24 h后,患者氧代谢情况明显改善;住院治疗25~43 d,治愈16例,死亡6例.结论 严密监测和有效的护理是ECMO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作者:李云;张银英;庞群英;杨红丽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哮喘患儿遵医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

    目的 了解哮喘患儿遵医行为及影响因素,为实施正确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哮喘患儿遵医行为调查问卷,对78例1年内哮喘发作≥2次的患儿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患儿及家属对定期复查、药物治疗、自我监测、记哮喘日记、定期参加知识讲座的完全遵医率为3.8%~12.8%,不遵医行为主要原因有知识缺乏、信心不足、害怕药物不良反应、不能正确掌握吸入技术、哮喘患儿合作性差等.结论 哮喘患儿及家长的遵医行为较低,需针对影响因素采取护理干预,以提高其遵医行为,有利于疾病康复.

    作者:李红艳;许明芳;严缨;熊衍君;李晶晶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行门冬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护理

    目的 探讨门诊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行门冬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强化治疗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32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于三餐前即时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睡前皮下注射中效人胰岛素,患者自行注射和监测血糖.结果 治疗2个月仅3例次发生低血糖,未发生严重低血糖事件及其他不良反应.血糖控制良好,空腹血将葡萄糖(5.34±0.45)mmol/L、2小时血浆葡萄糖(7.03±1.00)mmol/L、糖化血红蛋白A1(6.71±0.65)%、血糖达标控制时间(6.69±1.12)d.结论 门冬胰岛素疗效好、安全,对患者建立有效通畅的随访制度,加强疾病知识教育、饮食及运动指导等,可提高其治疗依从性,保证治疗效果.

    作者:龚海英;杨华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6 Sigma法在降低留置导尿感染风险中的应用

    目的 规范留置导尿及其护理过程,降低留置导尿感染率.方法 将73例留置导尿患者按住院号单、双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35例),对照组按无菌操作原则置尿管,置管后以常规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应用6 Sigma改进模式及失效模式测量、分析留置导尿管感染主要原因,改进置管及置管后护理操作流程.结果 留置导尿的第5、7天,观察组尿道口有菌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中段尿、导尿管和集尿袋接口处有菌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 应用6 Sigma方法系统分析留置导尿感染原因准确,采取的控制感染措施能有效降低留置导尿感染风险.

    作者:戴慧珊;施雁;毛雅芬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行为干预对新护士环境适应能力的影响

    目的 探讨行为干预对新护士环境适应能力的影响.方法 对新护士自来院时开始实施以人性化管理为主的行为干预,即做好新护士来院后的第1次接待;开展新护士来院后的心理健康维护;丰富集体活动,培养团队意识;合理安排岗前培训.采用自行设计的新护士自我评价表及护士长考核评估表进行评价.结果 工作1年时,新护士自我评估及护士长考核评估新护士人际关系、工作熟练度、合作共事等指标评分较工作3个月时显著提高(均P<0.01).结论 对新护士实施以人性化管理为主的行为干预,可提高她们的环境适应能力,稳定护理队伍.

    作者:汪凤兰;马桂兰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PTCA术患者盐酸替罗非班治疗的护理

    目的 探讨PTCA术患者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后主要不良反应的护理方法.方法 将86例PTCA术患者采用盐酸替罗非班治疗,治疗过程中做好穿刺部位的观察与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准确抽取血标本;做好心理护理等.结果 77例PTCA术患者未发生出血征象及并发症,9例出现不同部位出血,其中穿刺点出血4例,口腔牙龈出血2例,尿隐血测试阳性2例,大便隐血测试阴性1例,迟发性心脏压塞1例.结论 应用盐酸替罗非班于PTCA后患者,能明显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等不良事件和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但是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患者出血风险增大,术后应针对这一特点进行重点观察与护理.

    作者:薛晶;高娟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个体化运动疗法在抑郁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个体化运动疗法在抑郁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8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86例)和对照组(94例),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对照组进行心理干预和个体化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甚础上采用个体化运动疗法.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7.7%,对照组为87.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个体化运动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抑郁症状,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魏中华;臧志坤;田红梅;朱永鑫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女性糖尿病患者月经期血糖变化及护理对策

    目的 了解女性糖尿病患者月经期的血糖变化,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方法 对42例正常月经的女性糖尿病患者经前期及月经期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进行监测.结果 42例患者月经期FPG显著高于经前期(P<0.01),其中胰岛素治疗患者FBG变化高于口服治疗患者.结论 需注意女性糖尿病患者月经期血糖变化,特别是对胰岛素治疗患者,以便及时予以调整治疗方案,采取相应护理措施,使病情得到控制.

    作者:屠云 刊期: 2007年第17期

  • 儿童输液定位座椅的制作与应用

    由于儿童活泼好动,对输液的配合性较差,在其输液过程中,常需家长和护理人员细心看护,稍有疏忽便可能出现输液外渗等.鉴此,我们自行设计制作了一种儿童输液定位座椅,并应用于临床工作,效果良好,介绍如下.

    作者:韩效伟;吕菁 刊期: 2007年第17期

护理学杂志

护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