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胰腺疾病CT灌注成像的研究进展

邵娟;卜平;征锦;孔桂美

关键词:CT灌注, 胰腺, 胰腺癌, 急性胰腺炎, 胰岛细胞瘤, 诊断
摘要:CT灌注作为一种反映组织血管的技术,可结合螺旋CT用于疾病诊断、判断预后以及进行治疗效果的评价.研究结果显示,CT灌注参数在正常胰腺组织及胰腺肿瘤、急性胰腺炎、胰岛细胞瘤中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但这还处于初步研究阶段,正常和异常组的灌注参数均值和标准误都存在较大范围的交叉,而且不同研究报道的结果也有较大差异,仍需要探索新的更科学的CT灌注参数.这些参数必须充分考虑到不同患者的生理个性,如体质量、身高、年龄、心排血量等等.
医学研究生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氯胺酮对新生大鼠认知功能和海马突触素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氯胺酮对新生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以及对海马突触素的影响.方法:1周龄 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对照组给予与氯胺酮组相同体积的等渗盐水;氯胺酮100mg组和50mg组麻醉诱导时分别腹腔注射氯胺酮100和50mg/kg,以后每小时追加首次剂量的1/2,维持麻醉6h.麻醉后21d进行旷场实验和Morris水迷宫实验,后取海马标本行突触素免疫组化染色,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并采集图像,用Image J 图像处理软件分析荧光半定量A值.结果:氯胺酮可导致大鼠的认知功能的降低,海马突触素表达增加(P<0.05),氯胺酮100mg组和50mg组之间海马突触素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胺酮可降低新生大鼠的认知功能,并上调海马突触素表达.

    作者:蒯建科;孙绪德;高昌俊;杨永慧;姚立农;柴伟;曹一战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脓毒症治疗的新进展

    近年来,随着对脓毒症发生机制认识的深入,一些新的治疗策略,包括早期液体复苏、活化C蛋白、加强胰岛素和肾上腺功能替代治疗以及一些新的治疗靶点的出现,使脓毒症的治疗有了新的进展.作者对此作一综述.

    作者:封小美;徐建国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pQE-EGFP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表达和鉴定

    目的:利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QE-EGFP,在大肠埃希菌中高效表达与鉴定.方法:以质粒pEGFP-N2为模板,采用PCR方法特异性扩增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序列,将其克隆于原核表达载体pQE-31,所构建的重组质粒经测序鉴定后转化大肠埃希菌JM109,用异丙基巯基半乳糖(IPTG)诱导表达;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表达蛋白质.结果:PCR扩增得到了EGFP全长结构基因.所构建的pQE-EGFP重组质粒经酶切及测序鉴定结果与设计序列一致;转化大肠埃希菌JM109,经IPTG诱导后,目的蛋白表达率约为25%;SDS-PAGE、Western blotting初步测定目的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8 500,与理论预期值一致.结论:pQE-EGFP重组质粒的成功构建、表达和鉴定为TAT-EGFP融合蛋白穿透细胞能力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李欢;胡晓梅;杨杰;饶贤才;丛延广;黎庶;周莹冰;朱军民;胡福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生活质量量表在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生活质量量表是一种评价疾病对患者生存状态、治疗效果及其生活变量的重要方法.目前,有多种评价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方法,现就评价冠心病患者常用量表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李宝石;潘士勇;蔡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肾功能衰竭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8例报告

    部分肾功能不全和等待肾移植的患者,因尿毒症和代谢改变及术后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有增加胆囊病变的潜在危险性,如急性胆囊炎、胆囊息肉癌变等.

    作者:张云民;嵇武;李令堂;李玺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急性百草枯中毒的急救体会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在急救医学科救治的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以总结急性百草枯中毒救治中第一时间的处理要点,以及院内救治的用药方法和治疗手段,并对防治肺纤维化及其他严重致死性并发症的方法进行探讨.方法:该科近期收治的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14例,其中男4例,女10例,年龄12~65岁,平均年龄为32.6岁.对其早期处理方法、急诊用药方式、方法以及其他治疗手段进行了分析,对其死亡率、救治成功率、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病死率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为口服市售20%百草枯溶液而中毒,服毒物剂量约10~100ml.经抢救治疗,14例患者中死亡12例(85.7%),治愈2例(14.3%);死亡时间为中毒后3~18d,平均为10.8d.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器官功能损害等并发症,除局部黏膜损伤外,肺纤维化和急性肝、肾功能损害为常见、严重的并发症,死于上述并发症者分别为12/12、8/10和8/10.结论:百草枯中毒救治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服毒后第一时间及时失活和吸附处理.一旦出现肺纤维化,病情基本无法逆转.各种药物对晚期患者的并发症防治和治愈率的提高可能有一定作用.

    作者:唐文杰;孙海晨;许宝华;邵旦兵;刘红梅;聂时南;吴学豪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颈动脉体瘤的影像学诊断和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影像学特征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术前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手术方法、术后处理及随访情况.结果:1例术前行B超检查,疑为颈动脉体瘤,经双源CT检查证实;3例行CT检查,1例行MRI检查,1例CT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均明确诊断.6例颈动脉体瘤患者中,单纯肿瘤切除者1例,肿瘤及颈外动脉节段切除5例,其中2例行颈总动脉分叉部缝合修补.术后1例出现舌下神经和喉返神经损伤征象及癫痫,1例出现短期的交感神经受损征象(Horner征),余均未出现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6例患者均临床治愈,随访2个月至7年,均无复发.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CT和MRI检查均可提供一定的诊断依据,双源CT和DSA检查是诊断颈动脉体瘤的佳手段.手术切除是颈动脉体瘤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前认真准备,术中细心操作,术后加强护理,可降低脑缺血损伤和脑神经损伤的概率.

    作者:孟昭业;张森林;杨震;董震;曹罡;刘锐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超声造影:一种新型的超声诊断和治疗方法

    近几年超声造影剂与造影技术有了突破性进展,以声诺维(SonoVue)为代表的新型超声造影剂与灰阶谐波成像造影技术的临床应用,为超声医学打开了崭新的一页,超声造影已成为超声医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作者:杨斌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蛋氨酸裂解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

    目的:使来源于人阴道毛滴虫的蛋氨酸裂解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纯化表达产物获得重组蛋氨酸裂解酶.方法:用蛋氨酸裂解酶基因片段克隆至pGEX4T-2,转化大肠杆菌,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诱导下体外表达重组蛋白,亲和层析纯化重组蛋白.结果:表达产物经SDS-PAGE,显示在相对分子质量68000处出现高浓度的GST融合蛋白,其相对分子质量与预期的GST-重组蛋氨酸裂解酶大小相符;薄层扫描显示重组蛋白占总菌量的34%.结论:人阴道毛滴虫蛋氨酸裂解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成功地获得高效表达.

    作者:马百坤;王红兵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吡格列酮对人脂肪细胞中脂联素及其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吡格列酮对人脂肪细胞中脂联素及其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外科手术患者腹网膜脂肪组织,进行人前体脂肪细胞的原代培养并诱导其分化.适时用不同浓度的吡格列酮进行药物干预,取分化第10d的脂肪细胞用于实验,分设对照组和药物干预组,提取RNA后以RT-PCR方法检测脂联素及其受体的mRNA的表达,比较其差异.结果:吡格列酮药物干预组人脂肪细胞中脂联素及其受体的mRNA的表达量高于不加药物的对照组.结论: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吡格列酮能增加人脂肪细胞中脂联素及其受体的mRNA的表达.

    作者:丁亚琴;马向华;沈捷;周建英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枝孢样枝孢霉与卡氏枝孢霉形态超微结构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枝孢样枝孢霉和卡氏枝孢霉超微结构的差异,探讨其致病性差异.方法:采用PDA培养,对临床分离的枝孢样枝孢霉和卡氏枝孢霉超微结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枝孢样枝孢霉和卡氏枝孢霉超微结构有所不同,显示枝孢样枝孢霉真菌易于发生衰老,真菌细胞壁出现明显增厚等改变.结论:了解枝孢样枝孢霉的一些生物学特性,可用于对暗色枝孢霉病诊治,也能从一个角度说明枝孢样枝孢霉的致病性弱于卡氏枝孢霉.

    作者:桑红;何威;姜少军;吕桂霞;沈永年;邓德权;管海宏;周晓军;刘维达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胰腺疾病CT灌注成像的研究进展

    CT灌注作为一种反映组织血管的技术,可结合螺旋CT用于疾病诊断、判断预后以及进行治疗效果的评价.研究结果显示,CT灌注参数在正常胰腺组织及胰腺肿瘤、急性胰腺炎、胰岛细胞瘤中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但这还处于初步研究阶段,正常和异常组的灌注参数均值和标准误都存在较大范围的交叉,而且不同研究报道的结果也有较大差异,仍需要探索新的更科学的CT灌注参数.这些参数必须充分考虑到不同患者的生理个性,如体质量、身高、年龄、心排血量等等.

    作者:邵娟;卜平;征锦;孔桂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治疗现状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是常见的继发性肾小球肾炎,不同临床病理表现的患者在治疗反应和预后上存在着较大差异.治疗时,应根据其不同临床表现、病理类型给予分型治疗,重症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应积极治疗.作者对目前的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林炯程;胡伟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地塞米松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在小鼠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中不同时期的给药效果,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相互作用.方法:将20只7d龄C57BL/6J幼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早治疗组和晚治疗组.除对照组外,均建立高浓度氧气诱导的C57BL/6J幼鼠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模型.后2组分别于出生后第7d和第12d起连续5d皮下注射地塞米松注射液(0.5mg/kg·d-1).17d龄时取幼鼠双眼球作普通病理切片及免疫组化检测,分别检测视网膜新生血管芽内皮细胞核数目及VEGF的表达.结果:模型组视网膜新生血管芽内皮细胞核数目及VEGF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早治疗组与晚治疗组的视网膜新生血管芽内皮细胞核数目和VEGF表达,较模型组均明显减少(P<0.01);早治疗组较晚治疗组也明显减少(P<0.01).结论:在氧诱导的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模型中,地塞米松可以抑制视网膜新血管形成和VEGF的表达,而且病变早期应用地塞米松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晚期.

    作者:刘文慧;李一壮;吴永青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垂体细胞瘤合并垂体腺瘤4例报告

    垂体细胞瘤(pituicytoma)是一种少见的、发生于垂体后叶的胶质细胞瘤 [1],多为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属于良性胶质瘤(WHOⅠ级).而垂体细胞瘤合并垂体腺瘤(pituicytoma combined with pituitary adenoma, PCWPA)者则更为少见.我们报告4例PCWPA,并作鉴别诊断.

    作者:卢洪胜;周志毅;石群立;周晓军;马恒辉;孟奎;陆珍凤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子激活受体-γ激动剂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随着冠状动脉再通技术的发展,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子激活受体(PPAR)-γ在大鼠心肌分布,而PPAR-γ激动剂除了具有胰岛素增敏作用外,还能抑制细胞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等发挥保护作用,本文就PPAR-γ激动剂对心肌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刘晓军;景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压力蒸汽灭菌设备质量控制技术和实例

    医疗设备在现代医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若使用不当或缺乏必要的质量控制手段,将会危及患者生命.

    作者:戚仕涛;汤黎明;王羽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双源CT诊断心肌桥及心肌桥相关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对心肌桥的临床诊断价值及心肌桥合并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与年龄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双源CT对417例有心绞痛或类似心绞痛症状的可疑冠心病者行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并按患者年龄不同分为青年、中年和老年组,分析组间合并冠状动脉斑块及斑块性质的差异.结果:青年、中年和老年组分别为137例、197例和83例,所有患者检出心肌桥病变者76例(28.1%),其中合并有冠状动脉斑块者41例(53.9%).青年组心肌桥10例(13.2%),合并冠状动脉斑块者2例(20.0%);中年组心肌桥36例(47.4%),合并冠状动脉斑块者17例(47.2%);老年组心肌桥30例(39.5%),合并冠状动脉斑块者22例(73.3%).组间心肌桥冠状动脉斑块发生率及斑块性质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双源CT对心肌桥病变检出率高.心肌桥合并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与年龄增长有关,不同年龄组合并冠状动脉斑块的性质有显著差异.

    作者:龙丹;钱晓明;刘瑜;孙志远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双源CT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的新进展

    双源CT是CT史上的新革命,开创了CT成像的新纪元.其核心技术有:零兆金属球管、电磁直接驱动技术、静音扫描技术、特殊散射线校正、重建技术及特殊的射线剂量调控技术,特别是适应性心电图门控剂量调控技术.双源CT具有两套数据采集系统,且呈垂直状态分布于机架内,机架只需旋转90°就能完成数据采集,实现了83 ms的恒定时间分辨率,可对不同心率的患者在不行任何心率干预的情况下,获得高质量的冠状动脉血管图像.另外,独特的双能量成像技术可用于去除骨骼及钙化、评价组织血流灌注以及鉴别组织成分,显示韧带和软骨等,拓宽了CT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郑玲;顾海峰;杨刚;李林;周长圣;张龙江;卢光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转录因子GATA-4在人胎心发育中的表达

    目的:了解转录因子GATA-4在人类胚胎心脏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选取人类6~23孕周正常胚胎或胎儿心脏45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GATA-4的表达.结果:早期胚胎心脏,GATA-4在心室中无明显表达,心房中弱表达,小梁网中表达相对较高.随着心脏的进一步发育,心室开始有表达,而且表达水平大幅度上升,胚胎18周始心室表达水平超过心房.GATA-4在室间隔肌部和膜部均有表达,并随着心脏的发育表达水平逐渐升高,在心脏各部室间隔内表达强.结论:GATA-4在人类胚胎心脏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心肌增殖的一个调节因子.

    作者:周云;何晓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医学研究生学报杂志

医学研究生学报杂志

主管: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