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素琼;顾建华;陈克芳
通过对中美合作创办护理专业的探讨,提出取得中美合作创办护理专业的成功,应该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改造实训场所、在实习医院创建特别病区、调整考试形式和内容等.
作者:李和林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高安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Hi-Safe LASIK)质量管理体系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26例(600眼)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的近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61例(300眼)与观察组165例(300眼).对照组行传统的LASIK治疗及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导入Hi-Safe LASIK质量管理体系.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角膜地形图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并发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 Hi-Safe LASIK质量管理体系可提高LASIK手术治疗效果.
作者:殷秀云;刘彩云;刘会云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全程分期式健康教育对Miles术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0例行Miles术的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全程分期式健康教育,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手术前后宣教.两组均在出院前,出院后1、3、6个月发放Miles术患者生活质量问卷,在出院前发放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观察组出院前自理能力、造口情况、心理状况及护理工作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出院时间显著缩短(P<0.05);出院后观察组自理能力、造口情况等及生活质量总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全程分期式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Miles术患者的近期和远期生活质量.
作者:丁亚萍;许勤;戴晓冬;刘梅;荆小芳;崔焱;吴文溪 刊期: 2006年第08期
报告1例3次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DVT)患者的护理,认为手术次数多、卧床时间长、血肿压迫是骨科患者发生DVT的主要原因.提出加强心理护理、基础护理及患肢的观察与功能锻炼是其护理重点.
作者:赵洁;于娅娟 刊期: 2006年第08期
角膜异物是眼科常见的眼外伤,尤其是金属异物损伤角膜后形成的锈环很难剔除.以往为减轻角膜损伤程度,通常采取肉眼下分次剔除,即先清除异物再清除锈环的方法.
作者:公重麟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开颅手术中有效的降颅压措施.方法将100例神经外科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观察1组、2组、3组及亚低温组,对照组根据患者病变部位选择平卧位或侧卧位进行手术;观察1组、2组、3组在此基础上分别抬高手术床头部20°、30°、40°;亚低温组采用降温毯及乙醇湿敷大血管处,使体温降至33~35℃时进行手术.记录五组患者麻醉前、气管插管、切皮、开骨窗、剪硬膜、硬膜开放、取瘤体、手术毕、气管拔管不同时间段的颅内压(ICP).结果亚低温组,观察1组、2组、3组在硬膜开放前及气管拔管时IC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开颅手术患者术中头端抬高30°或应用33~35C的亚低温,可有效降低ICP,是保护脑组织的有效干预措施.
作者:梁滔岩;池金凤 刊期: 2006年第08期
对7例枕大孔畸形患者实施经远外侧入路齿状突切除术,结果7例患者术后病情均较术前明显好转,顺利出院.认为术前做好心理护理,颅骨牵引护理;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康复锻炼是护理成功的关键.
作者:李海燕;邱春兰;姚志茹;谢淑文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金菊提取液雾化吸入治疗慢性咽炎的疗效及护理要点.方法将287例慢性咽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45例)和对照组(142例).观察组采用由金银花、野菊花等中药加工精制成的金菊提取液行超声雾化吸入;对照组采用常规抗生素雾化液超声雾化吸入,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2%、77.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19.2,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显效时间分别为(10.4±1.6)d、(14.6±1.8)d,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9.5.P<0.05).结论金菊提取液雾化吸入治疗慢性咽炎疗程短、疗效肯定.
作者:陈舒燕;蔡兰珠;陈雪权 刊期: 2006年第08期
护士的审美修养是全面提升护士自身素质的内在要求,以人的健康长寿、职业道德以及护士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为条件.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然美教育、艺术美教育是其基本途径.护士审美修养贵在自觉和持之以恒.
作者:刘叶;张爽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89例行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患者随机分为锁穿组(41例)和颈穿组(48例),颈穿组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锁穿组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观察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结论颈内静脉穿刺应作为中心静脉置管的首选路径.
作者:万宏伟;李晓昕;柳丽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富林蜜凝胶治疗极限全身热疗导致皮肤烫伤创面的促愈效果.方法根据全身热疗后皮肤烫伤患者的创面随机将123例分为观察组(61例)和对照组(62例).观察组采用富林蜜凝胶均匀涂搽烫伤部位,3次/d;对照组采用京万红烫伤软膏治疗(方法同观察组).结果观察组Ⅰ、Ⅱ度烫伤痊愈率(77.3%、88.2%)显著高于对照组(53.3%、47.1%,P<0.05,P<0.01),创面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富林蜜凝胶对于全身热疗导致皮肤烫伤的愈合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可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作者:黎玉梅;陆勤;俞琳;黄颖华;卢雁云 刊期: 2006年第08期
总结11例会阴Ⅲ度损伤行前会阴入路手术患儿的护理,认为术前重点做好心理、饮食、肠道准备的护理,术后密切观察病情,保持伤口局部清洁、干燥,预防并发症是提高手术疗效及康复的重要措施.
作者:李义莲;周红;李红燕;云桂芳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益口含漱液配合阿昔洛韦口服预防桥小脑角肿瘤切除术后并发面部单纯性疱疹病毒(HSV)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两组均给予阿昔洛韦口服,200 mg/次,3次/d.疗程10 d;同时采用生理盐水于术前3 d及术后1~7 d行口腔护理,2次/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用益口含漱液漱口并涂搽口唇黏膜.结果对照组15例(88.2%)并发面部HSV感染,观察组仅6例(25.0%)并发HSV感染,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益口含漱联合阿昔洛韦预防桥小脑角肿瘤切除术后面部HSV感染效果显著,且无不良反应.
作者:文素琼;顾建华;陈克芳 刊期: 2006年第08期
分析1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精神障碍的原因,认为可能为原发疾病或术前准备不充分,手术影响,术后睡眠紊乱,语言沟通障碍等多方面的因素引起.提出需充分做好患者术前心理护理,严密观察术后病情变化,加强护患沟通,促进患者睡眠,并加强护理人员精神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培训.
作者:肖美莲;陶新陆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比较胃肠术后患者对自身舒适程度评价与护士评估的差异,为准确评估病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制问卷对55例胃肠术后患者的不舒适程度进行调查,并与护士的评估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患者对疼痛、持续胃肠减压、体位、结肠造口及担心预后、自理能力改变、担心医疗费用支付方面所致的舒适度的评价与护士评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需正确评估胃肠术后患者各方面不舒适程度,有针对性地采取护理措施,利于术后早日康复.
作者:刘少君;周立平;刘文俐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游离组织瓣移植与外固定器固定修复下肢严重创伤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对18例下肢严重创伤患者进行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术与外固定器固定,术前进行认真皮肤准备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术后严密观察全身及皮瓣情况,并注意肢体的置放、外固定器的针眼护理以及辅以早期的康复训炼.结果 18例患者下肢骨缺损愈合良好,移植皮瓣全部成活,术后6~8个月拆除外固定器,下肢功能恢复满意,无畸形及骨不连接发生.结论对下肢严重创伤患者采用有血运的组织瓣移植修复创伤并用外固定器固定,可重建患肢功能,而准确及时的临床观察及护理起相当重要的作用.
作者:温桂芬;谢瑞英;麦培凤;邓丽;蔡妙霞;李萍 刊期: 2006年第08期
膀胱冲洗是泌尿外科常见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其目的是通过大量生理盐水的冲洗,稀释膀胱内渗出的血液,防止血液凝固阻塞尿道;同时还可利用抗生素预防或治疗细菌性膀胱炎.
作者:张晓利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婴幼儿新型喂药奶嘴的设计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160例巨结肠患儿术前行测压检查需口服给药的婴幼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采用自行设计的新型喂药奶嘴连接注射器喂药,对照组采用常规喂药方法(即以小匙或小杯喂药).观察两组患儿喂药一次成功率,所需时间,患儿呛咳、呕吐发生率,患儿服药配合程度.结果观察组一次喂药成功率、患儿服药配合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喂药所需时间,呛咳、呕吐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新型喂药奶嘴连接注射器喂药能显著提高喂药的成功率,其操作方法简便,易于掌握,有利于患儿的检查治疗和康复.
作者:朱丹;郭先娥;万晓婷;高利萍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寻找静脉输液中的安全隐患,探讨防范措施.方法随机抽查入住胃肠外科的输液患者210例次.结果输液卡填写不完整76例次,输液滴速与填写滴速不符45例次,特殊药物串连27例次,液体外渗12例次,药物配制后放置时间>2 h 49例次,输液对象错误1例次.结论应重视对输液的管理,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法制教育,增加护士的编制,对患者开展输液全程的健康教育及护士业务素质的培养,以保证输液安全.
作者:王良琼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上腹部术后疼痛患者肌内注射哌替啶镇痛的时机及效果.方法将80例上腹部术后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分别在VAS评分2~3分、4~5分和6~7分时肌内注射哌替啶1次,注射后3、6 h再次评分观察镇痛效果,并记录48 h内用药次数.结果肌内注射哌替啶3 h和6 h后VSA评分三组比较,B组和C组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48 h内肌内注射哌替啶2次或≥3次的人数比较,B组和C组显著高于A组(P<0.05,P<0.01).结论术后VAS评分2~3分时肌内注射镇疼药时机佳,能有效的缓解疼痛,减少用药次数.
作者:延英芹;张英美;常奎芳 刊期: 2006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