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冬梅;常娇;张艳
介绍电磁标测(CARTO)系统的组成和应用原理,总结37例CARTO系统指导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护理配合经验.提出术前准备包括备齐抢救仪器及药品,心理护理,放置背部定位电极及消融参考电极,合理安置手术体位,心电监护;术中配合主要是提供术中所需各种导管,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监测射频放电情况,关注患者舒适度.
作者:刘华芬;王晓红;刘秀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提高小儿股静脉穿刺采血成功率.方法将78例股静脉采血患儿随机分为甲组(40例)和乙组(38例).甲组采用传统方法穿刺采血,乙组采用股静脉投影点斜角穿刺法.结果乙组一次采血成功率显著高于甲组,采血时间显著短于甲组,局部瘀斑发生率显著低于甲组(P<0.05,P<0.01).结论股静脉体表投影点斜角穿刺法进针部位较直观,可提高采血成功率.
作者:陈丽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中药酒浴疗法对康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例偏瘫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140例)采用中药酒浴液进行坐浴,每周3次,4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60例)除浴液中不加入白酒外,余均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43%,对照组53.33%,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x2=38.10,P<0.01).结论中药酒浴治疗脑卒中偏瘫,可使药物在药力和酒力的推动下直接而全面地起到通达和疏导作用,从而提高疗效.
作者:彭淑芬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提高门诊输液室的工作效率,减少差错失误的发生,同时提高患者满意度.方法将30个工作日输液的前50例次患者(共1 500例次)按单、双日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常规组由3名护士独自完成从接输液单到输注操作的全过程;观察组则按流水操作模式,1名负责接输液单、贴瓶签、摆药、皮试(舍看结果)、巡视、接瓶、拔针及处理输液故障等,1名负责核对药物及配药,另1名负责输注.比较两组每天连续完成50例次输液所用时间、差错失误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完成50例次输液所用时间及差错失误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P<0.01),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组(P<0.01).结论门诊输液室采用流水式操作模式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差错失误率,同时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叶桂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在临床上,室外用担架或推车运送急诊或卧床患者时,为防止日晒雨淋等,常用塑料布或雨伞遮挡,给工作带来了不便,也增加了患者的不适.为此,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结合临床实践,于2002年研制了一种多功能雨蓬,投入临床使用3年余,效果理想,得到了患者、家属及医务人员的好评.现介绍如下.
作者:吴明;欧阳红;朱列和;熊艳;晏九莲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降低干扰素所致抑郁的发生率,使丙型肝炎患者顺利完成干扰素治疗.方法将127例接受α-干扰素治疗的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7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运用心理干预、密切观察、对症处理等综合干预方法.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比较两组抑郁发生率及患者的治疗完成情况.结果治疗6、12个月,观察组抑郁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65例完成全程治疗,对照组41例完成全程治疗,全程治疗率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症处理、护理干预等综合措施可降低α-干扰素所致抑郁的发生率,有利于患者顺利完成抗病毒治疗.
作者:贾宏;石兰萍;彭丽萍;崔建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脑血管病患者多有肢体瘫痪,瘫痪肢体的功能恢复常需于护士及家属协助下进行较长时间的被动功能锻炼,由此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鉴此,我们研制出一种瘫痪肢体康复器,自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应用于682例(脑梗死502例,脑出血180例)肢体瘫痪患者,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王晓丽;张红秋;张凤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卡式胰岛素笔(优伴笔)因其使用携带方便、准确、注射时疼痛较少、剂量调错后可以回调等优点,受到糖尿病患者的普遍欢迎.但在使用中发现优伴笔的消毒方法存在弊端,笔者予以改进并经临床实践,效果甚佳,介绍如下.
作者:杨泉;李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抚触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黄疸指数及行为神经的干预作用.方法将93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随机分为A、B、C组各31例.A组采用常规治疗护理;B组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予抚触干预,2次/d,15 min/次,连续5 d;C组在B组基础上每日增加抚触1次.测量三组干预5 d内黄疸指数及行为神经发育情况.结果干预第2~5天B、C组黄疸指数显著低于A组(均P<0.01),第4、5天C组黄疸指数显著低于B组(均P<0.01);干预第5天B、C组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显著高于A组(均P<0.01),且C组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抚触可降低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黄疸指数,促进其行为神经发育.
作者:韦林安;何群;李丽;陆莹莹;李庆群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新生儿肠道畸形纠正术后禁食期间,必须使用高渗营养液以提供足够的热量.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因其具有安全、可靠、耐高渗的特点,既减少了对患儿的过度刺激,又保证了静脉营养的供给,而且并发症少[1],为患儿术后静脉营养提供了较理想的静脉通道.我科于2005年12月对2例肘部静脉置管显露不清患儿经耳后浅表静脉成功穿刺并留置PICC,保证了静脉营养的输入.现介绍如下.
作者:黄砚屏;黄晓燕;朱莹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对影响老年人用药安全相关因素及其护理对策进行综述.认为护理人员应重视老年人的药物动力学特点、药物代谢、排泄及其它影响老年人用药安全的相关因素,并针对老年人用药特点制定一系列的护理措施.通过对老年人用药问题的深入探讨,为保障老年人的用药安全提供帮助.
作者:傅国芬;王荣;余小萍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尿量的精确测量对于心脏术后患者病情的观察十分重要.临床中我们习惯用量杯来测量尿量,但相对于年龄较小的心脏病患儿测量不够准确.在临床实践中,笔者发现用废弃的氯化钾溶液空瓶(容量为200 ml的塑料制品,每小格10 ml)做量杯测量尿量,既准确又方便.临床应用于38例患儿,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作者:程海燕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真空定量采血器主要利用负压原理达到采血功能.该采血器使用方便,但在常规拔针时,真空管内负压已消失,而拔针时由于惯性作用致少量血液随针头溢出,给护理工作增加了许多不便,也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机会.通过临床实践,笔者改革拔针方法,有效防止了血液外溢,现报告如下.
作者:邵英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分析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现状,认为目前存在学科定位不清、培养目标单一、角色功能模糊、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课题和研究经费困难、师资缺乏、毕业生定位不准以及社会对护理硕士研究生的利用不合理等问题.提出将护理学划为一级学科,培养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围绕临床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教育、管理能力,设置个性化课程,并加强国际合作、申请重大课题,成立导师组及加快临床护理专家队伍建设,以完善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和用人机制.
作者:朱海利;陈洪华;张银华;任小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中药保留灌肠辅助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效果.方法将91例慢性肾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5例)及对照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口服中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症状评分及血肌酐、尿素氮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药保留灌肠辅助治疗有利于排出体内毒素,能提高慢性肾衰竭患者的疗效.
作者:张秋霞;郑燕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提高护理人员的护患沟通技巧,以保证健康教育效果,提高患者满意率.方法对全院护士进行沟通技巧培训,采用自行设计的护患沟通情况调查表,对住院患者进行培训前(44例)和培训后(88例)的调查.结果培训后护患关系,语言清晰,内容通俗,使用语言、非语言形式,沟通技巧熟练程度及沟通内容掌握程度较培训前显著改善(P<0.05,P<0.01).结论进行护士沟通技巧培训对密切护患关系、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汪文炼;陈明会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高氧液治疗老年性痴呆(AD)和血管性痴呆(VD)的效果.方法对38例AD和34例VD患者在治疗液中充高氧后再静脉输入.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C)和临床记忆量表(CMS)在高氧液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测试.结果行高氧液治疗后,AD组和VD组MMSE、WAIS-RC及CM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P<0.01);VD组较AD组提高更加显著(P<0.05,P<0.01).结论高氧液治疗可提高AD和VD患者的智力和记忆能力,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郝玉荣;何任;丁福忠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麻疹疫苗是儿童计划免疫疫苗之一.在日常接种过程中,采用常规方法稀释麻疹疫苗常常会产生许多泡沫,给吸取准确的剂量带来难度,同时也增加了疫苗的耗损系数.鉴此,笔者摸索出了一种新的稀释方法,可有效消除泡沫的产生.介绍如下.
作者:袁诚霞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寻找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方法对1712例住院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医院感染154例(162例次).感染率9.0%.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常见,占58.6%,其次分别为泌尿道、胃肠道、上呼吸道.急性期、实施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长、冬春季发病及老年患者等医院感染率显著升高(P<0.05,P<0.01).结论脑血管科为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应针对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行综合管理,重点监控,采取预防措施,提高医护质量,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病率.
作者:王利香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时排除输液管中空气的有效方法.方法将输液过程中发生空气故障的450例患者随机分成A、B、C组各150例.A组在未关闭输液管下端情况下由下至上挤压、弹击输液管;B组先用输液夹夹闭输液器后再于输液器下端由下至上挤压、弹击输液管;C组先用止血钳夹紧输液管下端,再向输液管内注入0.9%氯化钠注射液5 ml.观察三组发生静脉回血及阻塞的情况.结果C组回血、阻塞发生率均为0,回血发生率显著低于A、B组(均P<0.01),阻塞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封管注射法在排除空气故障的同时,可有效防止静脉回血及阻塞的发生.
作者:房蔚霞;郑文静;卢月珍 刊期: 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