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氧液治疗老年性及血管性痴呆的疗效观察

郝玉荣;何任;丁福忠

关键词:老年人, 阿尔茨海默病, 血管性痴呆, 高氧液, 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高氧液治疗老年性痴呆(AD)和血管性痴呆(VD)的效果.方法对38例AD和34例VD患者在治疗液中充高氧后再静脉输入.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C)和临床记忆量表(CMS)在高氧液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测试.结果行高氧液治疗后,AD组和VD组MMSE、WAIS-RC及CM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P<0.01);VD组较AD组提高更加显著(P<0.05,P<0.01).结论高氧液治疗可提高AD和VD患者的智力和记忆能力,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
护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抚触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黄疸指数及行为神经发育的影响

    目的探讨抚触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黄疸指数及行为神经的干预作用.方法将93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随机分为A、B、C组各31例.A组采用常规治疗护理;B组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予抚触干预,2次/d,15 min/次,连续5 d;C组在B组基础上每日增加抚触1次.测量三组干预5 d内黄疸指数及行为神经发育情况.结果干预第2~5天B、C组黄疸指数显著低于A组(均P<0.01),第4、5天C组黄疸指数显著低于B组(均P<0.01);干预第5天B、C组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显著高于A组(均P<0.01),且C组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抚触可降低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黄疸指数,促进其行为神经发育.

    作者:韦林安;何群;李丽;陆莹莹;李庆群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分析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现状,认为目前存在学科定位不清、培养目标单一、角色功能模糊、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课题和研究经费困难、师资缺乏、毕业生定位不准以及社会对护理硕士研究生的利用不合理等问题.提出将护理学划为一级学科,培养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围绕临床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教育、管理能力,设置个性化课程,并加强国际合作、申请重大课题,成立导师组及加快临床护理专家队伍建设,以完善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和用人机制.

    作者:朱海利;陈洪华;张银华;任小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转科记录单的设计与应用

    随着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法制意识不断增强,对医疗保健的需求水准越来越高.由于临床各专科划分越来越细,患者因治疗需要而转科的现象较为普遍,患者在转科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如病情变化、引流管脱出等极易增加患者痛苦.为加强安全管理,明确各科责任,将医疗护理纠纷杜绝在萌芽阶段,2005年2月我院设计制作了患者转科记录单,在全院各科使用,收到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刘玉英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认知式自助疗法对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患者依从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认知式自助疗法对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患者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7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实施BiPAP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与观察组(40例),对照组行通气治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认知式自助疗法护理.比较两组患者BiPAP使用知识掌握情况、依从性和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BiPAP配合技巧、自我护理、注意事项掌握率,依从性及治疗效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认知式自助疗法的应用可提高BiPAP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

    作者:潘岁月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输液车的设计与应用

    目前,国内输液架均为固定式,输液中的患者需离床检查或活动时,常需他人协助手举输液瓶,十分不便.鉴此,我们于2005年3~11月自行研制输液车并应用于100例输液患者,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姜雪芹;周玉莲;刘晓霞;马梅;高倩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心理干预对肿瘤深部热疗患者恐惧心理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肿瘤患者热疗前及热疗过程中恐惧心理的影响.方法将168例行热疗的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96例)和对照组(72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护理,干预组治疗前72 h及治疗中增加心理干预.结果干预组治疗2个周期后恐惧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P<0.01).结论心理干预可减轻肿瘤患者对热疗的恐惧心理.

    作者:李蓉;黄赛菊;余宗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气管切开梯度堵管的研究

    目的探索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气管切开拔管前的堵管方式.方法将88例吉兰-巴雷综合征气管切开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输液器莫菲氏滴管完全性堵管方法,观察组根据患者肌力恢复的程度进行1/3、1/2的梯度堵管.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堵管的有效率分别为54.5%和100.0%,舒适率分别为22.7%和95.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吉兰-巴雷综合征气管切开患者使用梯度堵管可提高堵管有效率,减少不适感.

    作者:陈黛琪;肖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门诊护理组长负责制的实施与评价

    目的探讨综合医院门诊护理管理的方法,以适应医疗市场的需求,提高患者的满意率.方法设立门诊相关科室护理组长岗位,并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培训、考评,确定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结果实施护理组长负责制前医生满意率及门诊患者满意率分别为86.0%、84.0%,实施后分别提高至97.0%、95.0%.结论门诊护理组长负责制提高了门诊的护理服务质量,促进了门诊护理质量的控制与持续改进.

    作者:韩玉芳;孙春梅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基础护理卡在一级护理患者中的应用

    基础护理是各科护理的基础,它贯穿于患者住院的始终.其质量的好坏,不但与护士的基础护理技能水平有关,更与护士的道德行为、职业规范、思想境界密切相连,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康复.而一级护理患者由于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更需要护士给予良好的护理.我院于2005年1月建立了基础护理卡,基础护理质量明显提高.介绍如下.

    作者:王淑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中药酒浴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酒浴疗法对康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例偏瘫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140例)采用中药酒浴液进行坐浴,每周3次,4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60例)除浴液中不加入白酒外,余均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43%,对照组53.33%,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x2=38.10,P<0.01).结论中药酒浴治疗脑卒中偏瘫,可使药物在药力和酒力的推动下直接而全面地起到通达和疏导作用,从而提高疗效.

    作者:彭淑芬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实习护生职业暴露现状及防护知识的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实习护生的职业暴露现状及防护知识掌握情况,为加强护生的职业防护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108名临床实习护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受到血液污染的护生占63.89%,受到针刺伤者占50.00%;护生均自己清洗工作服;仅16.67%护生知道标准预防的概念,33.33%护生完全知道洗手程序,知道针刺伤后会感染哪些疾病及其处理者分别占11.11%、16.67%.结论实习护生严重暴露于职业危害中,防护知识极度缺乏.医院应加强防护知识的教育和带教老师的素质培养,落实对实习护生的防护用品的供应,以培养和提升护生的防护意识.

    作者:唐晓芸;谭伟;李玉肖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坐标式护理管理模式在精神科的应用

    目的探讨坐标式护理管理模式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建立坐标式护理管理模式,于2005年1~6月应用于精神科病房管理.结果患者满意度、护理质量及经济效益显著优于2004年同期(均P<0.01).结论坐标式护理管理模式更民主,有利于护理团队精神的建立,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作者:宫兆瑛;刘筱丽;张梅欣;董爱玲;唐松军;刘春兰;王晓霞;张倩;于志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薄荷脑与大黄及乙醇敷脐预防脑卒中患者急性期便秘

    目的观察薄荷脑、大黄、乙醇敷脐预防脑卒中患者急性期便秘的效果.方法将84例住院脑卒中患者按入院单双日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入院第1天采用薄荷脑、大黄、乙醇敷脐预防便秘,24 h更换1次;对照组不用任何通便药物.比较两组便秘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便秘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且无不良反应.结论薄荷脑、大黄、乙醇敷脐预防脑卒中患者急性期便秘的效果较为理想.

    作者:范素云;黄美珍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循序渐进感觉统合训练对学习困难儿童的影响

    目的探讨循序渐进感觉统合训练对学习困难儿童的影响.方法时38例学习困难儿童首先选用平衡木、滑板、滑梯、吊缆、拍球、跳绳等进行身体协调训练;然后进行图文、色彩分类识别,图文注意力训练;后通过瞄准心、串球、穿针引线等游戏手段行精细训练.每次60~90 min,隔日1次或2~3次/周,每20次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结果38例学习困难儿童注意力、学习成绩、情绪稳定、语言表达能力、运动协调能力及主动性改善率分别为89.47%、86.84%、84.21%、84.21%、97.37%和71.05%.结论循序渐进感觉统合训练对改善学习困难儿童的注意力、学习成绩、情绪稳定、语言表达能力、运动协调能力效果明显.

    作者:宋国菊;杨秋萍;肖又姑;尹文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肝炎综合征患儿家长焦虑与社会支持的调查

    目的了解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家长焦虑、社会支持水平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心理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状态焦虑问卷与社会支持问卷对180名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的家长进行调查.结果患儿家长焦虑评分为30~68(48.47±9.35)分,焦虑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r=-0.20,P<0.01).其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对状态焦虑水平有显著影响.文化程度对总的社会支持、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均有显著影响,职业和年龄对主观支持有显著影响.结论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家长入院时的状态焦虑水平较高.需对其进行相关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帮助其积极调动社会支持系统,有效地减轻焦虑.

    作者:武华;程丽萍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低血压的原因及护理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并发低血压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对25例行PCI患者术后并发低血压的原因、处理方法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PCI术后低血压发生率6.1%;其原因为并发心力衰竭5例、心源性休克1例、冠状动脉穿孔发生延迟心脏压塞2例、严重股动脉穿刺处出血1例、拔出股动脉鞘管诱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10例、血容量不足应用血管扩张剂6例.结论低血压是PCI术后并发症的常见临床表现,及时发现和查找低血压的原因并进行相应处理,对预防PCI术后严重并发症有重要价值.

    作者:亢君;李海燕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综合干预对接受α-干扰素治疗患者抑郁发生率的影响

    目的降低干扰素所致抑郁的发生率,使丙型肝炎患者顺利完成干扰素治疗.方法将127例接受α-干扰素治疗的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7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运用心理干预、密切观察、对症处理等综合干预方法.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比较两组抑郁发生率及患者的治疗完成情况.结果治疗6、12个月,观察组抑郁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65例完成全程治疗,对照组41例完成全程治疗,全程治疗率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症处理、护理干预等综合措施可降低α-干扰素所致抑郁的发生率,有利于患者顺利完成抗病毒治疗.

    作者:贾宏;石兰萍;彭丽萍;崔建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真空负压静脉穿刺抽血拔针方法的改进

    真空定量采血器主要利用负压原理达到采血功能.该采血器使用方便,但在常规拔针时,真空管内负压已消失,而拔针时由于惯性作用致少量血液随针头溢出,给护理工作增加了许多不便,也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机会.通过临床实践,笔者改革拔针方法,有效防止了血液外溢,现报告如下.

    作者:邵英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护患沟通技巧培训与评价

    目的提高护理人员的护患沟通技巧,以保证健康教育效果,提高患者满意率.方法对全院护士进行沟通技巧培训,采用自行设计的护患沟通情况调查表,对住院患者进行培训前(44例)和培训后(88例)的调查.结果培训后护患关系,语言清晰,内容通俗,使用语言、非语言形式,沟通技巧熟练程度及沟通内容掌握程度较培训前显著改善(P<0.05,P<0.01).结论进行护士沟通技巧培训对密切护患关系、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汪文炼;陈明会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行心肌肌钙蛋白Ⅰ定性检测的意义及护理

    目的掌握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定性测定的意义及方法,提高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早期诊断率.方法对怀疑ACS患者在发病<6 h、6~72 h、>72 h于床边采血进行cTnI、肌红蛋白(Mb)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测定.结果发病≤72 h cTnI阳性率低于和显著低于Mb、CK-MB(P<0.05,P<0.01),>72 h高于和显著高于Mb、CK-MB(P<0.05).结论cTnI为ACS特异性指标,床边cTnI定性测定有利于提高ACS诊断率,行cTnI检测的同时应积极救治患者.

    作者:谭维;温宇英;吴红军;李运锋;陈冬娥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护理学杂志

护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