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诊洗胃过程中牙垫固定洗胃管的效果观察

李蔓玲

关键词:洗胃, 牙垫, 固定, 胃管
摘要:目的 探讨牙垫在急诊洗胃中固定胃管的效果.方法 将96例服毒需急诊洗胃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用一次性注射器和胶布固定胃管,观察组用经口气管插管中固定气管导管专用的一次性牙垫固定胃管.结果 观察组胃管脱落或被咬瘪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洗胃所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应用牙垫固定胃管,可缩短洗胃时间,减少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护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急诊洗胃过程中牙垫固定洗胃管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牙垫在急诊洗胃中固定胃管的效果.方法 将96例服毒需急诊洗胃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用一次性注射器和胶布固定胃管,观察组用经口气管插管中固定气管导管专用的一次性牙垫固定胃管.结果 观察组胃管脱落或被咬瘪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洗胃所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应用牙垫固定胃管,可缩短洗胃时间,减少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作者:李蔓玲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新上岗护士护理缺陷原因分析及对策

    目的 了解新上岗护士发生护理缺陷的原因.方法 将52名新护士上岗1年内发生的护理缺陷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新上岗护士1年内发生护理缺陷112起,其发生与新护士专业知识欠缺、临床操作不熟练、应急应变能力差、工作缺乏条理性、环境角色适应不良、职业意识及法律意识淡薄有关.结论 加强新上岗护士岗前培训、强化其法律意识及职业意识、尽快提高她们的综合素质,可降低护理缺陷发生率.

    作者:李梅玲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双手叩肺法用于重症脑卒中并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排痰

    目的 寻求重症脑卒中并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有效排痰方法.方法 将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61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与对照组(30例).治疗组以双手叩肺法排痰、排痰机辅助震荡后行负压吸痰.对照组以传统方法叩肺排痰、排痰机辅助震荡后行负压吸痰.结果 排痰第2天治疗组排痰量显著多于对照组,第4、5天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双手叩肺排痰法有目的地叩击、震荡肺部,可使痰液顺利排出体外.

    作者:钟洁;张广军;樊欣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海岛地区儿童单纯性肥胖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海岛地区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影响因素,为预防儿童肥胖提供依据.方法 对3 536名儿童进行身高、体重测量,并就儿童饮食、运动情况对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6.31%、4.27%,男童显著高于女童(均P<O.05).肥胖与超重组进食时间显著短于正常组,摄入肉类、甜食与零食显著多于正常组,室外运动显著少于正常组(均P<O.01).结论 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发生与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有关.定期监测儿童体重和身高的变化,指导家长及儿童建立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非常重要.

    作者:杨玉霞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房室交界区消融加起搏器植入术治疗老年心房颤动的术中监护

    目的 探讨房室交界区消融加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治疗老年心房颤动的监护方法.方法 对62例行该手术患者术中行生命体征监护、预防感染、起搏监护、消融监护和疼痛监护.结果 62例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特殊并发症发生.结论 术中监护是顺利配合完成手术的关键.

    作者:刘华芬;王晓红;刘秀娟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棉签棒用于近掌指关节静脉穿刺固定的效果观察

    目的 寻找近掌指关节处静脉穿刺后妥善的固定方法.方法 将112例近掌指关节处静脉穿刺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6例.观察组采用棉签棒固定穿刺部位,对照组采用传统敷贴固定.观察两组一次固定成功率及输液渗漏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一次固定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7.62,P<0.01),输液渗漏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14.48,P<0.01).结论 棉签棒固定近掌指关节静脉穿刺效果可靠,简单方便,患者易接受.

    作者:郑意;黄锦梅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通风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空气消毒效果的影响

    目的 提高NICU空气质量.方法 行NICU空气消毒前关闭门窗,物体表面、地面用500 mg/L含氯消毒剂消毒后用动态空气消毒机消毒2 h为常规法;先开门窗通风30 min后再按常规消毒为改进法.比较2种方法消毒效果.结果 改进法空气消毒达标率显著高于常规法(P<0.01).结论 改进法能显著提高NICU室内空气质量.

    作者:马巧灵;张梅英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城市流浪人员中精神病患者的临床护理特点

    目的 了解城市流浪人员中精神病患者的护理特点,更好地指导临床护理工作.方法 以105例城市流浪精神病患者为研究组,100例普通精神病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首次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年龄小,多由警察或急救中心护送入院,违反社会治安、影响社会形象是其主要入院原因,同时伴有各种躯体疾病,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多需要注射抗精神病药物控制症状(两组比较,P<0.05、P<0.01).结论 城市流浪精神病患者的护理难度大,更需要严谨、科学的护理管理.

    作者:吴冬凌;李红;刘雪琴;裘珊珊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过氧乙酸与伦拿灵用于可复用透析器消毒效果比较

    目的 通过过氧乙酸与伦拿灵对可复用透析器消毒效果监测的对比分析,选择对可复用透析器消毒可靠、经济和实用的消毒剂.方法 采取40例肾病患者血液透析2 h后的透析液及透析用反渗水进行细菌学监测筛选菌种;确定过氧乙酸和伦拿灵的有效浓度,对标准菌株进行杀、抑菌试验;观察2种消毒剂在不同pH值、不同温度、不同作用时间下对标准菌株和样本液及HBsAg的杀灭效果;在透析器复用机上进行过氧乙酸破膜试验.结果 血液透析器污染菌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占45.76%);过氧乙酸与伦拿灵原始浓度分别为19.2%和4.99%,杀、抑菌浓度均相同,分别为0.125%和0.0313%,且在pH 1.07~4.21、温度9~32℃、浓度为0.5%,作用时间不少于10 min条件下,对样本液和标准菌株及HBsAg具有较强杀灭作用;可复用透析器经压力测试未出现破膜现象.结论 过氧乙酸和伦拿灵比较,两者杀、抑菌浓度相同.在过氧乙酸溶液中加入适量稳定剂,可延长放置时间.在对可复用透析器消毒效果相同情况下,过氧乙酸因其成本低、易清洗,更值得在基层医院使用.

    作者:周敏;李晓波;周金梅;刘敏;马晓化;熊玉莎;吴家琳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输液调节器设置高度对静脉回血的影响

    在临床输液操作中,静脉回血是判断穿刺成功与否的标志.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我们发现回血的快慢除与静脉充盈度有关外,输液管调节器的位置对静脉回血有较大影响.为进一步验证这一结果,笔者对150例患者600例次静脉输液进行观察,将输液调节器的位置放在距输液管乳头20~120 cm的不同位置,以研究其对静脉输液回血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寿美;张玲;赵金花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提升临床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的研究

    目的 描述临床护士的工作满意度,确定相应对策对提升工作满意度的作用.方法 采用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对临床护士进行工作满意度测定,根据测量结果,采取体现护士形象、护理专业价值板报展览,护理管理者领导方式和艺术的培训,倡导和维护无惩罚、参与性管理干预措施,实施1年后评价效果.结果 临床护士工作满意度中护士间关系、支持性护理管理、专业发展、决策、专业地位5个方面较干预前有显著提升(P<0.05,P<0.01),其中护士间关系、医护之间关系、支持性护理管理排满意前三位,收入、享受工作、专业地位排满意度后三位.主观感受中搬运患者时获得帮助,加班时间减少显著优于干预前(均P<0.01),个人工作计划中96.5%仍选择留在原岗位和护理专业.结论 针对性干预措施对提升护士的工作满意度及留住护理人员有积极作用.

    作者:楼建华;朱海英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头皮针在小儿颈外静脉采血中的应用

    临床上对小儿常采用颈外静脉穿刺采血,传统方法是用一次性注射器采血,由于注射器针头过长,常导致穿刺失败、皮下血肿等情况发生.我科2005年1月至2006年3月对64例患儿使用一次性头皮针连接注射器采血,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朱平;薛铁花;王爱萍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急诊科护理人力资源配备的调查分析

    目的 合理配备急诊科护理人力资源.方法 选取1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对其急诊科当日在岗12名护士24 h的直接、间接、相关护理活动等进行观测,并与目前配备的护理人力进行比较.结果 24 h内直接、间接、相关护理活动及个人活动、等待患者的活动中,等待患者的时间居首位,其次为直接护理活动时间和相关护理活动时间.护理活动多的时段在14:30~及17:30~,也是患者较多的时段.24 h护士与患者沟通的时间占直接护理活动时间的6.29%.现有人力比实际观察人力多0.77~2.48人,比宽放调整人力多0.42~2.39人.结论 急诊科现有的人力配备是足够的,根据各时段工作的忙闲不均,应弹性排班,合理利用人力资源.

    作者:陈素文;赖锦玉;郑碧霞;胡利君;张红霞;张碧影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专科护理模式在血管性痴呆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对血管性痴呆患者施行专科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以自护理论为依据,3 R护理法为主要内容及心理护理贯穿始终的专科护理模式.比较护理干预前及干预8周后两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R)、长谷川智能量表(HDS-R)及社会功能活动调查表(FAQ)的评分结果.结果 观察组护理干预后MMSE-R总分、HDS-R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FAQ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专科护理模式有利于血管性痴呆患者的康复.

    作者:宋清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基础护理质量反馈单的设计与应用

    目的 提高护理人员及患者对基础护理的重视程度,探讨持续改进基础护理质量的方法.方法 将200例患者按时间先后分为两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基础护理模式,观察组设计基础护理质量反馈单并应用于基础护理实践中.结果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基础护理质量反馈单的设计与应用,提高了患者对基础护理的认识和配合程度,增强了护士主动服务的意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性化护理.

    作者:魏良云;张盛静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自杀未遂患者的心理干预

    目的 探讨防止自杀未遂患者再自杀的心理干预措施.方法 干预前对35例自杀未遂患者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测评,同时对35名健康自愿者(对照组)进行EPQ测查.根据测评结果对自杀未遂者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出院后6个月再次进行SCL-90测评.结果 35例自杀未遂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症状,以强迫、人际敏感、敌对、抑郁情绪为突出.SCL-90评分显著高于常模(P<0.05,P<0.01),EPQ中P、N因子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心理干预后其SCL-90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随访2年患者无再自杀行为.结论 对自杀未遂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可以减轻其心理问题,转变其思维模式,增强应激能力,预防再自杀.

    作者:刘丰玲;王玉娥;张海霞;尹淑香;郭云铎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护理本科毕业生质量社会评价的研究现状与分析

    从研究主体、研究方法、研究指标以及研究成果4个方面论述了护理本科毕业生质量社会评价目前存在的的问题,提出了尽快确立权威性的研究主体、改革和发展研究方法、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大力推广和使用研究成果4项建议.

    作者:阮满真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气囊上滞留物清除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目的 观察气囊上滞留物清除技术对降低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将58例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48 h以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气道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气囊上滞留物清除技术.观察两组机械通气1周、2周及2周后VAP发生率以及机械通气时间.结果 机械通气1周、2周观察组VA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机械通气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 气囊上滞留物清除技术可显著减少VAP的发生,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但气囊上滞留物并不是引起VAP的唯一因素.

    作者:韩小云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芦荟煎液治疗口腔炎效果观察

    口腔炎不但影响患者进食、讲话,并且常伴有口臭及疼痛症状,令患者寝食难安.我们于2003年10月至2006年1月,对31例口腔炎患者采用芦荟煎液口服治疗,效果好,介绍如下.

    作者:张志贤;彭玉同;何之荣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多功能挂钩的制作与应用

    目前临床上患者留置的引流袋及尿袋常采用大号别针、绳子、布带或铁丝等工具固定,既不美观,又不方便,操作环节复杂,易致引流管或尿管滑脱.为了避免上述不足,笔者于2005年3月自行设计制作成多功能引流袋/尿袋挂钩,经临床应用200例,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汪友兰;涂俊;邓杜义;陈蓉萍;张爱英;陈敏;涂红梅;曾萍 刊期: 2006年第17期

护理学杂志

护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