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寿美;张玲;赵金花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照顾行为和疾病控制状况,并比较不同疾病控制状况者自我照顾行为,为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9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进行测定,对其自我照顾行为进行问卷调查,并对不同疾病控制状况患者的自我照顾行为进行比较.结果 仅1.02%患者自我照顾行为执行情况良好,47.96%一般,51.02%不及格;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均值为(6.9±1.4)%;47.96%患者疾病控制理想,23.47%良好,28.57%差;不同疾病控制状况患者的总体自我照顾行为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应加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以改善其自我照顾行为和疾病控制状况.
作者:潘杰;尚少梅;付利;钱念渝;李子萍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 寻求重症脑卒中并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有效排痰方法.方法 将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61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与对照组(30例).治疗组以双手叩肺法排痰、排痰机辅助震荡后行负压吸痰.对照组以传统方法叩肺排痰、排痰机辅助震荡后行负压吸痰.结果 排痰第2天治疗组排痰量显著多于对照组,第4、5天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双手叩肺排痰法有目的地叩击、震荡肺部,可使痰液顺利排出体外.
作者:钟洁;张广军;樊欣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 培养高质量的社区护理人才.方法 对社区护理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教材、教学实践、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结果 形成了新的符合教学要求的高质量的教学体系.结论 社区护理教学必须以护理程序为指导,体现社区特点,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作者:刘可;严卫青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失眠患者的护理干预方法.方法 将96例老年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和干预组(50例),采用自制问卷调查影响患者睡眠的因素;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针对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干预,4周为1个干预周期,2个周期后比较两组睡眠及糖尿病改善效果.结果 观察组睡眠环境、睡眠质量、药物辅助睡眠及饮食分配,运动与血糖值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能提高老年糖尿病失眠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改变不良的行为和生活习惯,改善睡眠,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周传巧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防止自杀未遂患者再自杀的心理干预措施.方法 干预前对35例自杀未遂患者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测评,同时对35名健康自愿者(对照组)进行EPQ测查.根据测评结果对自杀未遂者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出院后6个月再次进行SCL-90测评.结果 35例自杀未遂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症状,以强迫、人际敏感、敌对、抑郁情绪为突出.SCL-90评分显著高于常模(P<0.05,P<0.01),EPQ中P、N因子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心理干预后其SCL-90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随访2年患者无再自杀行为.结论 对自杀未遂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可以减轻其心理问题,转变其思维模式,增强应激能力,预防再自杀.
作者:刘丰玲;王玉娥;张海霞;尹淑香;郭云铎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 提高护理人员及患者对基础护理的重视程度,探讨持续改进基础护理质量的方法.方法 将200例患者按时间先后分为两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基础护理模式,观察组设计基础护理质量反馈单并应用于基础护理实践中.结果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基础护理质量反馈单的设计与应用,提高了患者对基础护理的认识和配合程度,增强了护士主动服务的意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性化护理.
作者:魏良云;张盛静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精神病患者保护性约束细化标准的实施效果.方法 将400例有危害行为的精神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0例.观察组根据保护性约束细化标准评分对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和解除.对照组由护理人员根据经验对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和解除.结果 观察组患者敌对情绪及躯体不适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对伴有危害行为的精神病患者,在实施和解除保护性约束时,采用细化标准,护士能严格掌握适应证,减少执行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及粗暴行为,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
作者:岳淑英;马美玲;许丽荣;刘琳;任巧玲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 通过过氧乙酸与伦拿灵对可复用透析器消毒效果监测的对比分析,选择对可复用透析器消毒可靠、经济和实用的消毒剂.方法 采取40例肾病患者血液透析2 h后的透析液及透析用反渗水进行细菌学监测筛选菌种;确定过氧乙酸和伦拿灵的有效浓度,对标准菌株进行杀、抑菌试验;观察2种消毒剂在不同pH值、不同温度、不同作用时间下对标准菌株和样本液及HBsAg的杀灭效果;在透析器复用机上进行过氧乙酸破膜试验.结果 血液透析器污染菌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占45.76%);过氧乙酸与伦拿灵原始浓度分别为19.2%和4.99%,杀、抑菌浓度均相同,分别为0.125%和0.0313%,且在pH 1.07~4.21、温度9~32℃、浓度为0.5%,作用时间不少于10 min条件下,对样本液和标准菌株及HBsAg具有较强杀灭作用;可复用透析器经压力测试未出现破膜现象.结论 过氧乙酸和伦拿灵比较,两者杀、抑菌浓度相同.在过氧乙酸溶液中加入适量稳定剂,可延长放置时间.在对可复用透析器消毒效果相同情况下,过氧乙酸因其成本低、易清洗,更值得在基层医院使用.
作者:周敏;李晓波;周金梅;刘敏;马晓化;熊玉莎;吴家琳 刊期: 2006年第17期
对1例激素依赖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uto-PBSCT)联合抗CD20单克隆抗体(下称单抗)治疗及护理.治疗期间重点做好心理护理,抗CD20单抗的用药护理,造血干细胞回输的护理,同时积极预防并发症.结果 患者移植后造血功能恢复顺利,于+8 d中性粒细胞绝对数(ANC)>0.5×109/L,+9d PLT>20×109/L,+16 d Hb升至90 g/L,网织红细胞降至正常,胆红素恢复正常.提出auto-PBSCT联合抗CD20单抗是治疗激素依赖的AIHA的有效方法之一,有效的护理干预能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作者:徐丽;万滢;张静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 通过量化评价压疮高危因素及护理会诊,降低压疮的院内发生率.方法 制订压疮高危因素量化评价记录表,对332例压疮高危患者的皮肤情况进行监控,并进行前瞻性会诊,给予皮肤护理和制订压疮个体化预防方案,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 332例压疮高危患者中,发生压疮7例(2.1%),与2000~2002年(6.1%)比较,下降了4.0%.结论 对压疮高危患者及时评估并填报压疮高危因素量化评价记录表,并采取相应措施,可有效降低压疮发生率,亦使基础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改进.
作者:刘海萍;张敏 刊期: 2006年第17期
口腔炎不但影响患者进食、讲话,并且常伴有口臭及疼痛症状,令患者寝食难安.我们于2003年10月至2006年1月,对31例口腔炎患者采用芦荟煎液口服治疗,效果好,介绍如下.
作者:张志贤;彭玉同;何之荣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前临床上患者留置的引流袋及尿袋常采用大号别针、绳子、布带或铁丝等工具固定,既不美观,又不方便,操作环节复杂,易致引流管或尿管滑脱.为了避免上述不足,笔者于2005年3月自行设计制作成多功能引流袋/尿袋挂钩,经临床应用200例,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汪友兰;涂俊;邓杜义;陈蓉萍;张爱英;陈敏;涂红梅;曾萍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 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方法 构建护理管理执行力文化,进行全员培训,提高认识;建立有效沟通渠道,与护士长进行分层次沟通,分层次召开护士座谈会,有效激励下属;制定各类制度实施细则以提高执行力.结果 患者满意度及护理质量显著提高(P<0.01).结论 构建执行力文化有利于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和护理质量.
作者:黄行芝;李巧云;严久英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 尝试在护生素质培养过程中引入学分制,探索护生素质培养方法.方法 以90名普通中专护理专业入学新生为对象,对照班(47人)采用传统方法教学,教改班(43人)在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及操行评定方面实施学分制.结果 教改班各单项比赛获奖率及普通话测试得优率显著高于对照班(均P<0.01),英语及护理技术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班(均P<0.01).结论 在护生综合素质培养及良好操行养成方面,学分制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勇勤;王艾青;李守国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各层次护生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能力的差距,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方法 随机选取同一医院实习的专科、本科、专升本护生各22名,在实习后期进行整体护理综合考核,统一评分标准,总成绩按百分制计分.结果 在汇报病历及评估、口述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健康教育3个方面,本科组、专升本组考核成绩显著高于专科组(均P<0.01);在护理技术操作方面,专科组和本科组显著高于专升本组(均P<0.01);在专业理论知识方面,本科组显著高于专科组(P<0.01);考核总分本科组显著高于专科组(P<0.05).结论 专科护生护理评估技能、护理诊断及健康教育能力亟待加强,同时理论联系实践的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应重视专升本护生技术操作的正规训练.
作者:方秀新;袁文霞;沙凯辉;张晓丽;徐仁华 刊期: 2006年第17期
抢救药品常平放、竖放于抢救车和抢救药柜内,或拆包装插入药袋中.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平放占地面积大,同等空间摆放品种少,随车移动可发生位置变化.竖放虽可在同等空间增加药品种类,但彼此相互影响,不能充分显示药名,不利于药品交接.此外,由于药柜高度固定,护士身高不等,寻找不方便.而拆包装插入药袋不但限制数量,且造成药品字迹模糊,遮光药品得不到保护.针对以上不足,笔者设计制作了梯形抢救药品支架,自2004年我院22个科室推广使用,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鲍守艳;陈秋霞;张晓慧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牙垫在急诊洗胃中固定胃管的效果.方法 将96例服毒需急诊洗胃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用一次性注射器和胶布固定胃管,观察组用经口气管插管中固定气管导管专用的一次性牙垫固定胃管.结果 观察组胃管脱落或被咬瘪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洗胃所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应用牙垫固定胃管,可缩短洗胃时间,减少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作者:李蔓玲 刊期: 2006年第17期
在临床输液操作中,静脉回血是判断穿刺成功与否的标志.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我们发现回血的快慢除与静脉充盈度有关外,输液管调节器的位置对静脉回血有较大影响.为进一步验证这一结果,笔者对150例患者600例次静脉输液进行观察,将输液调节器的位置放在距输液管乳头20~120 cm的不同位置,以研究其对静脉输液回血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寿美;张玲;赵金花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 合理配备急诊科护理人力资源.方法 选取1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对其急诊科当日在岗12名护士24 h的直接、间接、相关护理活动等进行观测,并与目前配备的护理人力进行比较.结果 24 h内直接、间接、相关护理活动及个人活动、等待患者的活动中,等待患者的时间居首位,其次为直接护理活动时间和相关护理活动时间.护理活动多的时段在14:30~及17:30~,也是患者较多的时段.24 h护士与患者沟通的时间占直接护理活动时间的6.29%.现有人力比实际观察人力多0.77~2.48人,比宽放调整人力多0.42~2.39人.结论 急诊科现有的人力配备是足够的,根据各时段工作的忙闲不均,应弹性排班,合理利用人力资源.
作者:陈素文;赖锦玉;郑碧霞;胡利君;张红霞;张碧影 刊期: 2006年第17期
CT增强静脉注射时由于所用的针头大(多为12号),导致患者血管和皮肤损伤较大,如按常规拔针,则患者较为疼痛,且易导致拔针后穿刺点皮下瘀斑.鉴此,我们对拔针方法进行了改进,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作者:程媛芳 刊期: 2006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