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纯
对17例岩斜区肿瘤行手术部分切除及全切除术患者,术后密切观察手术入路相关并发症和一般并发症,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对症处理.结果发生脑脊液耳漏5例,消化道出血4例,颅内感染1例,颅内出血1例,经对症治疗均痊愈;偏瘫2例中1例肌力恢复至Ⅳ级,1例恢复欠理想.患者住院17~89(35.2±31.8)d,出院时9例症状缓解,4例颅神经症状同术前,4例颅神经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颅神经损伤.提出术后早期观察和治疗并发症是保证手术效果的重要措施.
作者:王珍;王洪岩;陈亭云;姜玉荣;李丽君 刊期: 2005年第16期
目的提高护理质量和护士专业水平.方法将病区护士及患者分为两组,实施小组服务与管理(小组模式)和常规服务(常规模式),连续9个月后比较2种服务模式的患者满意度、护理投诉情况及护理人员护理差错率、专科理论和基护操作考试合格率及撰写论文篇数.结果患者满意度、考试合格率及论文撰写情况小组模式均显著优于常规模式(P<0.05,P<0.01).结论小组模式的实施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及病区管理质量,调动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了综合素质的提高.
作者:管颖;辛玲芳 刊期: 200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柏拉图在护生对临床教师素质评价中的作用.方法于146名护生实习的第2个月末向其发放调查问卷,调查临床教师综合教学情况,将不满意项用柏拉图法进行分析.结果病历书写指导,勤示范、讲解,表达能力等6项为护生主要不满意项;言传身教,因人施教等4项为次要和更次要因素.临床教师缺乏现代教育意识和扎实的理论知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导致护生对临床教师不满意的主要原因.结论柏拉图分析法评价临床教师素质层次分明,直观,可据此提出针对性改进对策.
作者:倪利蓉;陈红宇;付沫;胡君娥 刊期: 2005年第16期
对15例行永久性植入125I粒子的晚期胰腺癌患者进行术中配合,结果均取得满意效果.提出术前准备与术中防止放射污染为手术配合重点.
作者:喻全全;李丽 刊期: 2005年第16期
总结50例食管支架置入术后的护理经验,提出置管前认真做好物品准备和心理护理;置管后加强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时对症处理,给予相关出院指导是其主要的护理措施.
作者:陈绍红;钟瑞荣 刊期: 2005年第16期
目的减少胸部肿瘤患者围术期因外周静脉输液、用药需反复穿刺、易渗漏等所带来的痛苦,减轻护理工作量.方法对335例患者于术前行颈外静脉入路中心静脉置管,用于输液与用药.结果一次置管成功333例,占99.4%;置管时间4~48(15.24±4.94)d.输液不畅16例,11例经对症处理恢复,5例拔除重置.1例置管后疼痛经扩大穿刺口好转.结论颈外静脉入路中心静脉置管术保证了患者输液、用药的畅通,且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减轻了患者的治疗性痛苦和护理工作量.
作者:许寿霞;王新生;张春青;张学芬;曹素娟 刊期: 200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甲氨蝶呤(MTX)配合中药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及护理.方法对49例早期异位妊娠的患者用MTX静脉滴注,配合中药内服.结果40例治疗有效,有效率81.6%(40/49),9例无效,无效率18.4%(9/49).结论MTX静脉滴注配合中药内服是治疗异位妊娠的一种疗效较满意的方法.
作者:王翠 刊期: 2005年第16期
膀胱冲洗常用于清除膀胱积聚的分泌物、脓液和其它异物,以保持膀胱清洁和预防感染.
作者:符美芳 刊期: 200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横切口剖宫产及针对性护理对产妇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对有剖宫产指征的420例初产妇(观察组)行横切口剖宫产,与同期行传统式剖宫产的380例初产妇比较术后自理能力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自理能力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开展横切口剖宫产并进行针对性护理,能充分调动产妇自理能动性,使产妇尽快适应母亲角色,有效地促进产妇身心康复.
作者:杨瑞莲;徐友环 刊期: 2005年第16期
总结159例喉部疾病患者行支撑喉镜下喉显微激光术的护理.认为术前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时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严格禁声、指导正确的发声方法,是预防术后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保证.
作者:韩芬;阮红霞;李晓玲 刊期: 2005年第16期
对1例先天性主动脉缩窄致胸主动脉破裂的患者,在深低温体外循环下实施胸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术后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出血、切口感染、意识障碍和右侧肢体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对其实施严密监护,采取相应的救治,做好心、肺、神经系统护理和基础护理,保证静脉营养供给.结果胸主动脉破裂所致危重状况得到有效控制,患者住院35 d痊愈出院.
作者:徐静娟 刊期: 2005年第16期
目的了解直肠癌结肠造口术患者社会支持与术前焦虑的相关性,探讨减轻术前焦虑的有效途径.方法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和社会支持自评量表(PRQ-85,Part 2)对70例结肠造口术患者于术前1 d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结肠造口术患者术前焦虑评分(55.89±14.34)显著高于常模(39.31±8.66),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其中≤50岁患者焦虑评分显著高于>50岁者(P<0.05);社会支持评分(86.06±10.79)分,呈中等水平;社会支持与术前焦虑呈显著负相关(r=-0.446).结论社会支持可作为护理干预利用的手段之一,帮助患者降低术前焦虑,以利于手术顺利完成和术后康复.
作者:高晓敏;万敏雀;段艳侠;李金娜;刘海燕;唐亚萍;李谧宁 刊期: 2005年第16期
静脉输液是临床各科中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其主要作用是可以长时间、大量地补充液体.
作者:荆文华 刊期: 2005年第16期
我院从2000年1月始,采用自制体温绘制笔绘制体温单,使体温曲线绘制规范化,对观察患者病情、协助诊断和治疗起到了一定作用,介绍如下.
作者:唐燕 刊期: 2005年第16期
目的比较用小儿双腔气囊导尿管和宫颈扩张棒行输卵管造影的优缺点,为临床提供更科学合理的检查方法.方法将60例不孕症要求行输卵管造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经小儿双腔气囊导尿管推注碘化油,对照组采用经一次性宫颈扩张棒推注碘化油.结果观察组操作时间(18.51±1.69)min,无痛率70.0%(21/30),未发生阴道出血;对照组操作时间(37.63±6.44)min,无痛率10.0%(3/30),发生阴道出血22例,两组比较,均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宫颈不全显影观察组(30例)显著高于对照组(1例).结论采用小儿双腔气囊导尿管行子宫输卵管造影显影,耗时少,患者痛苦小,但宫颈显影效果欠佳,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彭华 刊期: 2005年第16期
对65例胆囊切除术后顽固性腹痛患者采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结果57例腹痛24 h消失;8例插管失败,3 d后行第2次插管治疗后,腹痛2~24 h消失.随防1~4年,均未复发.提出术前心理支持与健康教育是治疗胆囊切除术后顽固性腹痛的重要措施.
作者:朱丽萍 刊期: 200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舌下含服卡孕栓预防产后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阴道分娩的产妇200例,按住院号的单号、双号分为两组,其中单号组100例在胎儿娩出后给予肌内注射缩宫素10 U(对照组),双号组100例在胎儿娩出后给予舌下含服卡孕栓1 mg(观察组).比较两组产妇第三产程时间、产时及产后出血量、产后24 h出血总量、产后出血的例数.结果观察组产妇第三产程时间、产时及产后出血量、产后24 h出血总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下降.观察组舌下含服卡孕栓后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卡孕栓对预防阴道分娩时的产后出血效果良好,且用药简单、方便、安全,能进一步提高产科护理质量.
作者:谭江如;李燕玲;彭常珍 刊期: 2005年第16期
目的研究体位交替更换对心脏术后气管插管患者生命体征的影响,了解其可行性,以确保体位护理在此类患者中的有效实施.方法对35例气管插管时间>24 h的心脏手术后患者于清醒后实施半卧位,左、右侧卧位各1 h交替及晨、晚间仰卧位各1 h的体位护理,比较不同体位HR、SBP、SaO2值及不适情况.结果不同体位对HR、SBP无显著影响(均P>O.05);半卧位,左、右侧卧位即刻及30 min时SaO2值均比仰卧位高(均P<O.05);半卧位和左、右侧卧位不同时间SaO2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O.05).不适症状除腰痛外,伤口胀痛、胸闷和紧张发生率仰卧位均显著高于其他卧位(均P<O.05).结论体位改变对患者的生命体征无负面影响,可促进肺氧合功能,增加患者舒适度.
作者:张伟英;顾晖;沈秀群;赵枫;沈美芳 刊期: 2005年第16期
目的提高婴幼患儿胃管一次置入的成功率.方法将60例外科住院需插胃管的婴幼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实验组利用屏气间歇为患儿插胃管并改进插管长度和固定方法;对照组按常规鼻饲法插管.结果实验组一次插管成功率为93.3%,优于对照组(P<0.01),插管所致惠儿的不适症状、引流不畅、固定不牢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利用屏气间歇为患儿插胃管可减轻其因插管所致的不适,提高一次插管成功率,减轻护理工作量.
作者:冯曰珍;刘福凤;林丽华 刊期: 200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胸廓出口综合征行神经血管松解术患者的观察要点与护理方法.方法对35例(37侧)患者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术后严密观察渗血、气胸、乳糜漏、淋巴积液等并发症,加强康复护理.结果35例患者恢复良好,其中优18例,良16例(17侧),差1例(2侧),优良率94.6%.结论针对TOS患者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加快患者术后恢复,提高手术优良率,减少病情反复.
作者:王晨;苏黎;叶秋丽 刊期: 2005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