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海鸿;孙琳
目的:探讨早期手术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价值,以选择佳手术时机. 方法:采用后路间接椎管扩大、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对67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依据手术时间随机分为早期和晚期手术治疗两组. 结果:67例中无神经损伤32例,椎管侵入(37.16±15.15)%;合并神经损伤35例,椎管侵入(48.59±16.89)%,两组差异显著(P<0.05).早期手术组29例,晚期手术组38例,术前侵入椎管比例分别为(43.97±12.90)%、(41.52±16.15)%(P>0.05).治疗后早期和晚期手术组侵入椎管比例分别为(20.69± 15.93)%、(27.37±12.89)%,早期组椎管矢状径平均改善23.28%,晚期组为14.15%(P<0.05). 结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引起的椎管狭窄与神经损伤密切相关,从受伤到手术的时间间隔是影响椎管廓清的重要因素,早期手术能改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椎管狭窄程度.
作者:施鑫;赵建宁;王与荣;吴苏稼;李斌;郭亭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对耐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MR2细胞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作用. 方法:以耐维甲酸(RA)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MR2为研究对象,以非耐药早幼粒细胞白血病NB4为对照组,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表达. 结果:MR2细胞GSTπ表达(60.4±4.0~66.5±4.4)较NB4细胞( 28.3± 5.6~ 31.2± 5.1)明显增强(P<0.05).0.5~2.0 μmol/L As2O3能显著降低MR2细胞GSTπ表达(P<0.05),而对GSTα、GSTμ无影响. 结论:GSTπ表达的下调,可能是As2O3克服耐药的敏感性指标,而GSTα、GSTμ则否.全反式维甲酸(ATRA)可能是GSTπ催化作用的底物.
作者:钱晓萍;王学文;庄昱洲;孙桂勤;吴波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和比较波形与直形接骨板内固定对兔股骨局部血流的影响. 方法:采用核素骨显像观察两种接骨板固定前后兔股骨局部血流的变化. 结果:内固定后股骨血流早期呈抑制状态,24 h后开始逐渐增加,3周时达峰值,12周左右又接近正常.波形接骨板固定组股骨局部血供明显大于直形接骨板固定组.12周时,两组基本接近. 结论:波形接骨板对骨密质的压迫小,对股骨局部血供的干扰小,有利于骨折的愈合.
作者:王强;赵建宁;陆维举;朱虹;王与荣;吴苏稼;林恩及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32例老年严重烧伤后胃肠道并发症的防治. 方法:分析本院1980~2001年共收治的老年烧伤患者130例,其中严重烧伤32例,均施行早期胃肠营养支持,并了解休克期与感染期消化系统严重并发症的情况. 结果:32例中除2例因败血症死亡外均治愈,无一例发生胃肠道应激性溃疡大出血. 结论:老年严重烧伤早期在抗休克治疗的同时施行早期胃肠营养支持,重视蛋白质补充,可预防胃肠道应激性溃疡大出血的并发症.
作者:姜会庆;胡心宝;解伟光;陈一飞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引言随着医院精简整编和医疗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合同护士作为一股新生力量不断地涌入部队医院,直接参与临床医疗护理工作,目前已成为护理队伍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她们坚持为部队服务,在提高军事、社会和经济效益,促进科室和医院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管理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对护理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作者:王苏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颈椎融合笼在颈前路融合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45例颈椎病患者共59个节段施行前路减压、颈椎融合笼固定术.术后随访观察骨性融合率、椎间高度维持及有无内置物并发症. 结果:45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0.3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100%;1例在术后2个月时椎间高度丢失1.1 mm,术后6个月椎间高度无继续丢失;未发生融合笼滑移、松动或破碎等内置物并发症. 结论:颈椎融合笼应用于颈前路融合术可明显提高骨性融合率,有效维持椎间高度,内置物并发症少,应用前景良好.
作者:王与荣;赵建宁;吴苏稼;施鑫;张俊;周利武 刊期: 2002年第03期
髋臼发育不良常常会导致髋关节半脱位或脱位,并发骨性关节炎.轻则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重则使患者丧失劳动能力.其危害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者着重对髋臼发育不良的诊断与治疗进行综述.
作者:周利武;赵建宁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微观进化在新生隐球菌感染中的作用. 方法:取标准的产黑素和白化突变菌株分别培养,研究产黑素表型的变化,并用聚合酶链反应进行CNLAC1目的基因片段的扩增. 结果:产黑素在转种培养后未见变化,而CNLAC1基因片段扩增时,发现转种后的菌株发生细微变化. 结论:新生隐球菌微观进化现象不超越菌种,甚至表型都不发生明显变化,这为菌种保藏可能提供一个更早期的参考指标.
作者:桑红;廖万清;温海;沈献平;陈江汉;叶楠;张敏;倪容之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寰枢关节在三维运动中接触面积及动态观察其稳定性的变化规律. 方法: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测算接触面积. 结果:寰枢关节的接触面积在中立位时达大值,任何其他体位均使接触面积减小. 结论:中立位是稳定的平衡体位.
作者:陈跃先;庄毅;周波;贾连顺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介绍一种离体血管环的实验装置和方法. 方法: 通过心桥软件将血管环的等长张力和内壁周长数据绘成长度-张力曲线,据此将血管环拉伸至适长度后进行实验. 结果:本实验装置和方法稳定、可靠、准确、灵敏. 结论:这套装置能够更准确地反映血管的特点,可用于各种血管环实验.
作者:刘沙;萧明第;薛松;卢成宝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内皮抑素对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分泌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的抑制作用. 方法:在建立HUVEC体外培养模型的基础上,将细胞分为自然分泌组和内皮抑素组进行培养,收集1~9天的培养上清液,离心.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上清液中IL-6和IL-8进行定量测定. 结果:在自然分泌组HUVEC培养上清液中检测出IL-6和IL-8,证实了在自然状态下内皮细胞能产生一定量的IL-6和IL-8,而且随着内皮细胞培养天数的增加,IL-6和IL-8的分泌量也随之增加.当细胞进入对数增长期后,IL-6和IL-8的分泌量接近峰值,分别为(2979.32±19.65)pg/ml和(6018.87±56.74)pg/ml.内皮抑素组较自然分泌组HUVEC培养上清液中的IL-6和IL-8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结论:内皮抑素能够很好地抑制内皮细胞的生长和增殖,降低内皮细胞的生物活性.
作者:张琳;夏虎;文金序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不同范围的骨膜剥离对股骨干骨折愈合的影响. 方法:应用接骨板治疗股骨干骨折42例,随机采用常规或有限的骨膜剥离后,行复位和接骨板固定. 结果:采用有限骨膜剥离方法,其骨痂出现早,新骨形成量多,愈合时间缩短,骨延迟愈合及畸形愈合的发生率低. 结论:骨断端骨膜的完整性对股骨干骨折的愈合有重要影响,在解剖复位的过程中,应尽可能避免广泛骨膜剥离.
作者:曾晓峰;赵建宁;陆维举;许斌;张俊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引言我院普通外科自1979年建立全军腹部外科中心发展至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2001年成为重中之重学科,专科护理技术也随之发展.回顾20余年来专科护理工作,尤其是近十几年的护理管理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只有与医学专科技术的发展相适应,才能有所发展和创新,并具有专科的护理特色.
作者:徐薇;彭南海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在全髋关节翻修术中,通过打压植骨、髋臼钢板或金属钛网对髋臼骨缺损进行重建,以恢复髋臼的完整性,提高髋臼假体的稳定性. 方法:全髋关节翻修术38例,其中12例采用自体或异体骨植骨、髋臼重建钢板或金属钛网固定,对重建后的髋臼进行支撑和加强. 结果:12例患者术后随访3~38(平均13.1)个月,X线片表明髋臼侧植骨处仅1例出现轻度骨吸收,其余骨愈合良好,未出现骨吸收和内固定移位. 结论:对于髋关节翻修中,对髋臼骨缺损者采用打压植骨、髋臼钢板或金属钛网支撑加强,重建髋臼的骨性结构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提高髋臼假体的稳定性.
作者:赵建宁;周利武;王与荣;吴苏稼;施鑫;陆维举;许斌;林恩及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考察缬沙坦(Valsartan)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AⅡ1受体)的调控,探讨缬沙坦的长期疗效和机制. 方法:随机选取原发性高血压病住院患者20例,口服缬沙坦,每天1次,每次80 mg,连续4周.每天定时测血压,并用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对白细胞内AⅡ1 mRNA进行定量. 结果:治疗6天左右,血压和白细胞内AⅡ1mRNA均显著下降(P<0.01和P<0.05),血管紧张素Ⅱ(AⅡ)显著上升(P<0.05);治疗14天,血压降至稳定状态;治疗28天,血压回升,白细胞内AⅡ1 mRNA、AⅡ均恢复原水平. 结论:缬沙坦短期内降压作用明显,机制是阻断了AⅡ1受体;长期服用缬沙坦降压作用反而减弱,可能是受体敏感性下降的缘故.
作者:王伟新;束长辉;凌树森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大块同种异体骨关节软骨冷冻保存的佳方法. 方法:将高月龄胎儿和成人肢体骨关节移植物用冷冻保护剂预处理后进行分组保存(A组:梯度降温加液氮保存;B组:梯度降温加-80℃低温冰箱保存;C组:单纯液氮保存),定期取部分关节软骨组织进行组织学、组织化学、细胞存活率以及超微结构. 结果:A、B组经过冷冻保存1、3、6、12周后关节软骨细胞形态基本正常,软骨基质粘多糖含量丰富,细胞超微结构大体正常,细胞存活率较高;C组经过冷冻后细胞大多出现胞膜破裂、胞核固缩等现象,基质中粘多糖含量降低,细胞器结构不清,细胞存活率低.在A、B组中,胎儿关节软骨中细胞成分较成人多,细胞较幼稚,粘多糖含量更丰富. 结论:①梯度降温有利于保持冷冻骨关节移植物中软骨细胞的活性.②胎儿软骨细胞较成人具有更强的抗冻伤能力.③软骨细胞的活性与保存时间无关.④液氮和-80℃低温保存对维持软骨细胞活性无明显区别.
作者:陆军;吴苏稼;施鑫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扩大髓腔或不扩大髓腔对胫骨干骨折愈合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方法:采用扩髓或不扩髓绞锁髓内钉治疗闭合性胫骨骨折37例,并进行临床随访和分析. 结果:31例得到随访的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4.9±2.6)周.对于胫骨中段及中下段骨折,不扩髓的绞锁髓内钉固定可以明显缩短骨折愈合时间(P<0.05),终治疗效果根据Johner-Wruhs标准进行评分,优28例,良3例. 结论:应用绞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可以获得优良的临床疗效.对于胫骨中下段骨折,推荐使用对胫骨髓内血供影响较小的不扩髓绞锁髓内钉固定.
作者:曾晓峰;陆维举;赵建宁;周利武;李斌;时宁文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采用生物力学评价方法研究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R)后患者髋部步态动力学和肌力的变化与髋关节功能状态的关系. 方法:选择单侧THR的患者共25例,按术后不同时期分为两组.利用压电晶体式三维测力台和等速极力测试系统,观察两组患者健、患侧髋的曲伸肌力变化. 结果:①步态测试:术后1年以内组患者健、患侧的垂直分力-时间积分值差异显著(P<0.05).②等速肌力测试:双侧峰力矩值术后1年以内组健侧屈、伸肌均大于患侧(P<0.05).峰力矩占体重比值术后1年以内组健侧屈、伸肌均大于患侧,差异显著.③临床评价: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从术前的18~60分提高到术后的78~97分. 结论:术后生物力学的测定有助于判断髋周肌力的恢复情况.其与临床评价不一致,可能更具客观性,可作为评价THR后髋关节功能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吴苏稼;焦俊方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为探讨寰枢椎融合处于佳稳定位置的手术入路和方法. 方法:在X线数据测量的基础上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结果:回归模型的计算机界面能够提供寰枢椎弓融合的佳距离. 结论:在形态学上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可以通过某些已知变量来预测某个未知变量.
作者:陈跃先;刘玉秀;贾连顺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索和观察寰枢关节失稳状态下体位对移位方向的影响,为提高寰枢融合术的成功率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通过静力分析确定寰枢关节相对稳定的体位. 结果:300例寰枢后路钢丝固定植骨融合术,270例于中立位融合获得95%的成功率.而未能于中立位融合的30例失败率达50%. 结论:寰枢关节失稳状态下体位对移位方向产生极大的影响,中立位是相对稳定的体位.在这个体位进行融合固定可获得较高的手术成功率.
作者:陈跃先;贾连顺 刊期: 200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