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秀珍;罗曼;甘春梅;张静
选择142例扁桃体、腺样体摘除术患儿,将其随机分为A(45例)、B(57例)、C(40例)三组,分别于术后给予口服瑞普乐、静脉微量泵输入芬太尼及两者联合使用.观察三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三种方法均能达到不同程度的镇痛效果.
作者:陈欣;邢惠珠 刊期: 2004年第22期
总结54例肝癌病人术中B超的应用配合,提出术中B超在肝癌手术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而术前做好仪器准备,术中熟练配合B超的使用及术后做好仪器的保管,是术中B超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作者:许秀梅;陈桂英 刊期: 2004年第22期
采用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和应对方式量表对108名手术室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手术室护士工作压力源依次为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的问题、工作量及时间分配问题、环境及资源方面的问题、病人护理方面的问题、管理及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不同年龄、职称、学历的手术室护士感受到的工作压力程度有所不同;手术室护士面对工作压力时多能采取积极应对方式.提示手术室护士承受着多种工作压力,管理者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消除或减少其压力源.
作者:黎德芝;李小麟;杨立惠 刊期: 2004年第22期
目的了解手术病人对术后疼痛与自控镇痛的认知状况和影响因素.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268例手术病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仅有16.0%病人知道术后疼痛可致并发症,38.1%病人认为术后疼痛没必要治疗,仅38.1%病人选择自控镇痛,不同学历、职业、月收入及住院费用支付形式的病人对自控镇痛的需求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手术病人对术后疼痛的危害性及镇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自控镇痛的需求偏低,对手术病人应加强术后镇痛的宣教工作,尤其是低学历、非医务人员的病人.
作者:赵勤俭;刘军红;井坤娟 刊期: 2004年第22期
为了探讨产妇测量腋温时腋表夹测的佳时间,选自愿参与的120例产妇,分别将水银温度计同时放置于腋窝左侧和右侧测量体温5 min和10 min.结果左右侧腋温比较,差异无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提出产妇测量腋温的时间可由常规的10 min改为5 min.
作者:周俐媛;周云英 刊期: 2004年第22期
为解决子宫切除病人出院后遇到的各种身心问题,将444例全子宫切除出院病人的资料登记入册,于出院后7 d至1个月通过电话访问.结果444例中430例获访,其中215例存在健康问题,需接受医务人员指导和帮助,病人对回访满意率达100%.提示电话回访能提高病人对疾病的认识和自我护理能力,解决健康问题,密切护患关系,护理人员亦从中积累了丰富的护理经验.
作者:伍丽霞;罗润华;柳毅;仇海连 刊期: 2004年第22期
对20例乙状结肠造口术后肠硬阻病人采用经造口灌洗治疗,结果18例肠梗阻缓解,2例症状明显减轻.提出此方法不会污染病人衣物,可节省费用.
作者:卢芳;冯毕龙 刊期: 2004年第22期
坐位手术适用于鼻腔手术、部分鼻窦手术、鼻中隔手术和咽部中小型手术[1],术中病人唾液、吐出物、血液的收集始终是有待于解决的问题.自2000年1月至2004年5月,我科将眼科专用的3 L粘贴手术巾用于耳鼻咽喉科坐位手术3 200例,临床应用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作者:田德杰;张焕君;李艳双;艾莉 刊期: 2004年第22期
对56例卵巢肿瘤蒂扭转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育龄妇女占57.1%,均为良性,囊性多于实性(占98.2%),且多发生于右侧(58.9%).除1例早孕合并左侧卵巢囊肿蒂扭转病人行保守治疗外,余均手术治疗.提出病人入院后应立即根据急诊抢救程序实施抢救,与医生密切配合,加强心理护理与针对性护理,以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作者:李玲新;钟蔚红;蔡芙英 刊期: 2004年第22期
为了避免静脉穿刺部位受压导致的输液滴速减慢或不滴,我们于2003年10月设计了输液防压支架,经临床应用头半年,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刘丽萍;张素兰 刊期: 2004年第22期
介绍2例采用腔内隔绝术和体外循环下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相结合的杂交手术方法治疗升主动脉合并降主动脉夹层的术中护理要点.提出手术室护士熟悉手术过程,术前充分准备,术中默契配合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作者:金艳;王蕾;张静;常琰 刊期: 2004年第22期
回顾性分析45例腹部术后病人发生肺部感染的原因,认为术前伴有慢性心肺疾患,术后放化疗,术前留置胃肠减压管的机械性损伤及高龄病人为术后肺部感染的易患因素.提出治疗心肺疾患,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气管插管对气道粘膜的损伤,以及做好传统的基础护理是预防肺部感染的有效措施.
作者:李江涛;李礼;蔡德芳 刊期: 2004年第22期
目的满足病人机械通气期间语言沟通障碍的身心需求.方法将100例心脏手术病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两组术前由责任护士给予常规心脏外科术前指导;观察组另由责任护士教给简单、规范的手势语言,于术前3~5 d进行训练.结果机械通气期间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遵医行为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手势语言达到了护患沟通的目的,较好地满足了病人机械通气期间的身心需求.
作者:陈美芳;魏淑萍;王健 刊期: 2004年第22期
将108例颅底骨折病人按骨折部位(颅前、中、后窝)分为三组,均采用相同的护理措施,观察三组骨折愈合情况.结果不同卧床时间三组愈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21.06,P<0.01).提出应针对病人伤口愈合时间的不同,制定相应的下床活动时间,以促进机体恢复.
作者:王青芬;周旖;张利然 刊期: 2004年第22期
目的探讨长时间手术病人受压部位损伤的相关因素及受压局部的变化.方法监测37例长时间手术病人受压部位所受压力和温度,记录手术时间及术毕受压部位损伤情况,评价受压部位损伤发生率与局部压力和温度及体位间的关系.结果受压部位损伤的发生率为59.46%;损伤发生率与局部压力和温度呈显著正相关(r=0.51、0.92,均P<0.01);平卧位与坐位手术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1.00).受压部位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低于未受压部位(P<0.05).结论手术病人受压部位损伤发生率与手术时间及局部所受压力有关,损伤局部存在不同程度的温度变化和再灌注损伤.
作者:赵友娟;田莳;任小英;王桂兰 刊期: 2004年第22期
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围手术期的护理进行综述,提出术前应做好心理护理、伴随疾病的护理及病情观察、多导睡眠仪监测的护理以及术前准备;术后须注意呼吸、局部伤口出血、术后并发症的观察、饮食、休声、防止伤口感染的护理.
作者:辜德英;廖燕;余蓉;周晓英 刊期: 2004年第22期
将3间面积相同、手术参加人数相同的手术间分三组,分别采用多功能层流净化机行手术全程动态空气消毒(观察组)、多功能层流净化机行术前静态空气消毒(对照Ⅰ组)、紫外线灯术前照射行静态空气消毒(对照Ⅱ组).结果观察组消毒效果显著优于对照Ⅰ、Ⅱ组.提示应用多功能层流净化机对手术室进行动态空气消毒,消毒效果良好.
作者:郭月琼 刊期: 2004年第22期
目的观察定量自动静脉采血器静脉采血时标本发生溶血的情况,评估护理干预在预防其发生溶血中的作用.方法将375例产妇随机分为A、B、C三组各125例.A组采用一次性注射器常规采集静脉血;B组用一次性定量自动静脉采血器常规采血;C组在使用一次性定量自动静脉采血器采血时,针对血标本溶血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比较三组溶血发生率.结果 A、B、C三组溶血发生率分别为5.6%、27.2%和7.2%.B组显著高于A、C组(均P<0.01);A与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定量自动静脉采血器采集静脉血样时,易致血标本溶血;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显著降低其溶血发生率.
作者:刘淑君 刊期: 2004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双侧阴部神经阻滞麻醉用于存在诱发会阴裂伤因素(会阴过紧、耻骨弓过低、胎儿过大)产妇分娩的效果.方法将足月分娩中会阴过紧、耻骨弓过低、胎头过大的初产妇316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66例行双侧阴部神经阻滞麻醉后会阴侧斜切开娩出,对照组150例行单侧阴部神经阻滞麻醉后会阴侧斜切开娩出.结果两组胎头拨露至胎儿娩出时间、第二产程时间、伤口缝合时间、产后2 h出血量及会阴裂伤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双侧阴部神经阻滞麻醉能充分松弛会阴,缩短胎头拨露至胎儿娩出时间,缩短第二产程,降低会阴裂伤发生率.
作者:梁爱兰;陈萍;丁敏芳;欧阳海容;李永翠;王成英 刊期: 2004年第22期
对30例糖尿病足溃疡断层游离皮片植皮术治疗的病人,术前进行细致的心理护理,术后做好供皮区及受皮区的观察及处理,指导病人患肢功能锻炼及出院后足部自我保健.结果30例病人植皮术均获得成功,平均住院(30.6±11.8)d,术后平均(14.3±5.2)d痊愈出院.
作者:周秀珍;罗曼;甘春梅;张静 刊期: 2004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