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双侧阴部神经阻滞麻醉对存在会阴裂伤诱因产妇分娩的影响

梁爱兰;陈萍;丁敏芳;欧阳海容;李永翠;王成英

关键词:分娩, 阴部神经阻滞麻醉, 会阴切开术, 会阴损伤
摘要:目的探讨双侧阴部神经阻滞麻醉用于存在诱发会阴裂伤因素(会阴过紧、耻骨弓过低、胎儿过大)产妇分娩的效果.方法将足月分娩中会阴过紧、耻骨弓过低、胎头过大的初产妇316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66例行双侧阴部神经阻滞麻醉后会阴侧斜切开娩出,对照组150例行单侧阴部神经阻滞麻醉后会阴侧斜切开娩出.结果两组胎头拨露至胎儿娩出时间、第二产程时间、伤口缝合时间、产后2 h出血量及会阴裂伤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双侧阴部神经阻滞麻醉能充分松弛会阴,缩短胎头拨露至胎儿娩出时间,缩短第二产程,降低会阴裂伤发生率.
护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眼科粘贴手术巾在耳鼻咽喉科坐位手术中的应用

    坐位手术适用于鼻腔手术、部分鼻窦手术、鼻中隔手术和咽部中小型手术[1],术中病人唾液、吐出物、血液的收集始终是有待于解决的问题.自2000年1月至2004年5月,我科将眼科专用的3 L粘贴手术巾用于耳鼻咽喉科坐位手术3 200例,临床应用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作者:田德杰;张焕君;李艳双;艾莉 刊期: 2004年第22期

  • 液体石蜡擦浴保护新生儿体温的观察

    新生儿出生后,常规于断脐后在辐射台上,用柔软的无菌纱布将其体表和头部的羊水和血迹擦干后穿衣包裹.2002年1月起,我科改用消毒的液体石蜡进行擦浴,通过临床观察,可对新生儿体温起到保护作用.介绍如下.

    作者:左惠平 刊期: 2004年第22期

  • 经腹腔镜脾切除术患儿的护理

    对6例经腹腔镜脾切除术患儿的围手术期护理进行总结,认为术前预防感染、做好患儿及家长的心理护理,能够为手术创造良好条件;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并发症的观察及穿刺切口的护理是患儿早日康复的重要保证.

    作者:曹淑荣;刘雪萍;马红彩 刊期: 2004年第22期

  • 术后病人并发脑梗死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分析总结11例术后并发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认为年龄大、既往有心脑血管疾病病史、术前禁饮时间过长、术中血压过低、术后止血药物的应用及病人未及时翻身和活动等是手术后并发脑梗死的主要原因.提出术前应严格掌握禁饮时间,术中防止血压过低,术后除严密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及与手术相关的内容以外,还应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状态、瞳孔变化及四肢活动.

    作者:陈玉琴;王素云 刊期: 2004年第22期

  • 小儿扁桃体腺样体摘除术后三种方法镇痛效果比较

    选择142例扁桃体、腺样体摘除术患儿,将其随机分为A(45例)、B(57例)、C(40例)三组,分别于术后给予口服瑞普乐、静脉微量泵输入芬太尼及两者联合使用.观察三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三种方法均能达到不同程度的镇痛效果.

    作者:陈欣;邢惠珠 刊期: 2004年第22期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机制及护理进展

    从概念、发病机制、呼吸环路管理、胃肠营养及管理、医护人员预防意识等几方面综述了有关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护理对策.

    作者:马芳;朱丹 刊期: 2004年第22期

  • 婴儿先心病术后的护理

    总结331例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痊愈出院314例,死亡17例)的护理要点.提出针对婴儿先心病术后低心排、渗漏现象、呼吸道并发症等临床表现采取防护措施,尽可能减少和控制并发症,提高婴儿先心病手术成功率.

    作者:薛秀兰;李钟茹;谢璐;贾艳;郭玲玲 刊期: 2004年第22期

  • 经乙状结肠造口灌洗治疗肠梗阻效果观察

    对20例乙状结肠造口术后肠硬阻病人采用经造口灌洗治疗,结果18例肠梗阻缓解,2例症状明显减轻.提出此方法不会污染病人衣物,可节省费用.

    作者:卢芳;冯毕龙 刊期: 2004年第22期

  • 心理疏导对会阴区备皮致阴茎勃起的影响

    将200例行会阴区备皮的男性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备好用物及环境,按操作规程向病人说明备皮的目的及配合后开始操作.观察组操作同对照组,但在操作过程中增加心理疏导.两组均由同一护士操作,观察两组操作过程中病人阴茎勃起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勃起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x2=9.63,P<0.01).提示会阴区备皮操作过程中,予心理疏导转移病人注意力可显著减少勃起的发生.

    作者:雷玉珠 刊期: 2004年第22期

  • 体外超声乳化脂肪抽吸系统的使用与护理配合

    应用体外超声乳化脂肪抽吸系统治疗478例腹部脂肪抽吸的肥胖病人.术前完善各项准备工作,正确调配系统参数,准确配置肿胀液;术中密切观察病人情况,及时排除系统故障;术后创面适当加压包扎及指导病人运动.病人均获得满意的减肥塑体效果.

    作者:彭少君;乐荣华;刘思洋 刊期: 2004年第22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围手术期护理进展

    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围手术期的护理进行综述,提出术前应做好心理护理、伴随疾病的护理及病情观察、多导睡眠仪监测的护理以及术前准备;术后须注意呼吸、局部伤口出血、术后并发症的观察、饮食、休声、防止伤口感染的护理.

    作者:辜德英;廖燕;余蓉;周晓英 刊期: 2004年第22期

  • 利维爱联合米索前列醇用于绝经期妇女取宫内节育器效果观察

    将86例绝经期取宫内节育器病人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取宫内节育器,观察组采用利维爱、米索前列醇序贯用药后取宫内节育器.结果观察组取节育器一次性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下腹不适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提示利维爱、米索前列醇序贯用药后取宫内节育器可减轻病人痛苦,提高成功率.

    作者:韩红 刊期: 2004年第22期

  • 光动力示踪治疗颅内恶性肿瘤的护理

    对12例颅内恶性肿瘤病人采用光动力示踪切除颅内肿瘤,随访1~6个月,12例术后生存状态良好,MRI示无肿瘤复发.护理要点: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正确使用光敏剂,为病人创造有效的避光环境,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观察光敏反应等并发症及做好出院指导.

    作者:张颖丽;张悦莲;张羽 刊期: 2004年第22期

  • 压力性尿失禁病人生活质量的调查

    采用自制问卷对45例压力性尿失禁病人进行生活质量评定.结果病人对此疾病认识严重缺乏,生活质量(生理、心理、婚姻、社会、经济5方面)受到较大影响.提出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病人诊疗意识,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钟新梅;刘莉娟 刊期: 2004年第22期

  • 护理干预在预防定量自动静脉采血器致血标本溶血中的作用

    目的观察定量自动静脉采血器静脉采血时标本发生溶血的情况,评估护理干预在预防其发生溶血中的作用.方法将375例产妇随机分为A、B、C三组各125例.A组采用一次性注射器常规采集静脉血;B组用一次性定量自动静脉采血器常规采血;C组在使用一次性定量自动静脉采血器采血时,针对血标本溶血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比较三组溶血发生率.结果 A、B、C三组溶血发生率分别为5.6%、27.2%和7.2%.B组显著高于A、C组(均P<0.01);A与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定量自动静脉采血器采集静脉血样时,易致血标本溶血;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显著降低其溶血发生率.

    作者:刘淑君 刊期: 2004年第22期

  • 颅内出血术后病理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病人的护理

    总结8例颅内出血术后发生病理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PSAS)病人的护理.提出对于颅内出血并破入脑室与蛛网膜下腔病人术后3~7 d应重点观察其意识及呼吸变化,及时发现PSAS,发生PSAS后重点做好呼吸机的管理及心理护理.

    作者:陈春燕;贾永红 刊期: 2004年第22期

  • 介绍一种多功能清创台

    头面部、四肢外伤清创术临床常见.为避免常规清创将病人的衣服浸湿,手术床污染,或另派人托起患肢,给病人和工作带来的不便,我科于2003年研制了一种多功能清创台,在临床上应用于900余例病人,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厚芬 刊期: 2004年第22期

  • 应用临床路径对骨折病人进行健康教育

    将172例住院骨折病人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100例)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72例)采用传统方法进行健康教育.结果观察组健康教育效果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提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开展健康教育可提高质效.

    作者:朱晓燕 刊期: 2004年第22期

  • 巨块型肝癌病人行氩超冷刀手术的护理

    对26例行氩超冷刀手术的巨块型肝癌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提出术前重点做好心理护理及营养支持,术后重点做好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作者:李雅;刘文清;张明珠;龚加庆 刊期: 2004年第22期

  • 多功能层流净化机用于手术室空气动态消毒效果观察

    将3间面积相同、手术参加人数相同的手术间分三组,分别采用多功能层流净化机行手术全程动态空气消毒(观察组)、多功能层流净化机行术前静态空气消毒(对照Ⅰ组)、紫外线灯术前照射行静态空气消毒(对照Ⅱ组).结果观察组消毒效果显著优于对照Ⅰ、Ⅱ组.提示应用多功能层流净化机对手术室进行动态空气消毒,消毒效果良好.

    作者:郭月琼 刊期: 2004年第22期

护理学杂志

护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