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腹腔镜脾切除术患儿的护理

曹淑荣;刘雪萍;马红彩

关键词:儿童, 腹腔镜, 脾切除术, 护理
摘要:对6例经腹腔镜脾切除术患儿的围手术期护理进行总结,认为术前预防感染、做好患儿及家长的心理护理,能够为手术创造良好条件;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并发症的观察及穿刺切口的护理是患儿早日康复的重要保证.
护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对子宫切除病人实施出院随访的实践与思考

    为解决子宫切除病人出院后遇到的各种身心问题,将444例全子宫切除出院病人的资料登记入册,于出院后7 d至1个月通过电话访问.结果444例中430例获访,其中215例存在健康问题,需接受医务人员指导和帮助,病人对回访满意率达100%.提示电话回访能提高病人对疾病的认识和自我护理能力,解决健康问题,密切护患关系,护理人员亦从中积累了丰富的护理经验.

    作者:伍丽霞;罗润华;柳毅;仇海连 刊期: 2004年第22期

  • 输液防压支架的制作与应用

    为了避免静脉穿刺部位受压导致的输液滴速减慢或不滴,我们于2003年10月设计了输液防压支架,经临床应用头半年,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刘丽萍;张素兰 刊期: 2004年第22期

  • 经腹腔镜与经腹乙状结肠代阴道成形术护理优势探讨

    对8例先天性无阴道无子宫病人采用经腹腔镜下和经腹行乙状结肠代阴道成形术各4例,比较两种手术效果,并对两者的护理优势进行分析.结果经腹腔镜手术较经腹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效果显著等优点.提示腹腔镜下手术能促进病人尽早康复,同时可减少护理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护理质量.

    作者:徐艳 刊期: 2004年第22期

  • 微型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病人的护理

    对38例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病人采用微型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优良率达89.5%.提出护理中注意观察患肢血液循环,防止螺钉松动及针孔感染,指导功能锻炼等.

    作者:白秀勤;刘芙蓉;毛学惠;张东;孙道玉 刊期: 2004年第22期

  • 带蒂睾丸鞘膜嵌置覆盖结合Snodgrass尿道成形术的护理

    采用带蒂睾丸鞘膜嵌植覆盖新尿道结合Snodgrass尿道成形术对21例尿道下裂病人进行治疗,护理要点为:严格术前准备,减少感染机会;保持伤口及尿道口清洁;掌握术后更换敷料和拔管的时间;采用个体化心理护理.结果21例均手术成功,其中9例获访6~38个月,均排尿通畅,未发生尿瘘.

    作者:杨国红;张素珍 刊期: 2004年第22期

  • 集束电极射频治疗肝癌的手术配合

    总结18例肝癌病人行集束电极射频治疗的手术配合要点,提出做好病人身心准备,掌握射频仪器工作原理及操作方法是其关键.

    作者:陈娆;韩得玉 刊期: 2004年第22期

  • 压力性尿失禁病人生活质量的调查

    采用自制问卷对45例压力性尿失禁病人进行生活质量评定.结果病人对此疾病认识严重缺乏,生活质量(生理、心理、婚姻、社会、经济5方面)受到较大影响.提出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病人诊疗意识,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钟新梅;刘莉娟 刊期: 2004年第22期

  • 小儿扁桃体腺样体摘除术后三种方法镇痛效果比较

    选择142例扁桃体、腺样体摘除术患儿,将其随机分为A(45例)、B(57例)、C(40例)三组,分别于术后给予口服瑞普乐、静脉微量泵输入芬太尼及两者联合使用.观察三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三种方法均能达到不同程度的镇痛效果.

    作者:陈欣;邢惠珠 刊期: 2004年第22期

  • 56例卵巢肿瘤蒂扭转临床分析及护理

    对56例卵巢肿瘤蒂扭转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育龄妇女占57.1%,均为良性,囊性多于实性(占98.2%),且多发生于右侧(58.9%).除1例早孕合并左侧卵巢囊肿蒂扭转病人行保守治疗外,余均手术治疗.提出病人入院后应立即根据急诊抢救程序实施抢救,与医生密切配合,加强心理护理与针对性护理,以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作者:李玲新;钟蔚红;蔡芙英 刊期: 2004年第22期

  • 经乙状结肠造口灌洗治疗肠梗阻效果观察

    对20例乙状结肠造口术后肠硬阻病人采用经造口灌洗治疗,结果18例肠梗阻缓解,2例症状明显减轻.提出此方法不会污染病人衣物,可节省费用.

    作者:卢芳;冯毕龙 刊期: 2004年第22期

  • 颅内出血术后病理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病人的护理

    总结8例颅内出血术后发生病理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PSAS)病人的护理.提出对于颅内出血并破入脑室与蛛网膜下腔病人术后3~7 d应重点观察其意识及呼吸变化,及时发现PSAS,发生PSAS后重点做好呼吸机的管理及心理护理.

    作者:陈春燕;贾永红 刊期: 2004年第22期

  • 便携式液体输注完毕自动传呼器的研制与应用

    在临床输液过程中,常因换瓶不及时或未能及时拔针而造成病人回血、堵针等不良后果,给医患带来不良的心理压力.鉴此,我们研制了输液完毕提示仪(下称提示仪)[1],可起到输液完毕后自动提示的作用,但在使用过程中仍发现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弹簧使用寿命较短,导致报警不准确;报警时液体剩余量的范围较宽,精度不够理想;制作和校验时微调较复杂,需反复将装置多次拆开调试才能达到要求;使用时若输液瓶挂歪则影响精度;需要在病房安装管线,影响美观.为克服上述弊端,我们在提示仪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于2004年4月研制出便携式液体输注完毕自动传呼器(下称传呼器)应用于100例病人的输注完毕自动传呼,准确率达100%.报告如下.

    作者:邱艳;边湘艳;杨新枝 刊期: 2004年第22期

  • 婴儿先心病术后的护理

    总结331例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痊愈出院314例,死亡17例)的护理要点.提出针对婴儿先心病术后低心排、渗漏现象、呼吸道并发症等临床表现采取防护措施,尽可能减少和控制并发症,提高婴儿先心病手术成功率.

    作者:薛秀兰;李钟茹;谢璐;贾艳;郭玲玲 刊期: 2004年第22期

  • 输卵管妊娠保守性手术后持续异位妊娠因素分析及护理

    为探讨术后持续性异位妊娠(PEP)的危险因素及有效护理措施,将197例输卵管妊娠行保守性手术后发生PEP的17例分为PEP组,未发生PEP的180例分为非PEP组;比较两组年龄、婚育史、停经时间、输卵管妊娠史及术前β-HCG等临床资料.结果前3项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后2项PEP组显著高于非PEP组(均P<0.01).提示本组17例发生PEP与输卵管妊娠史及术前高β-HCG值有关;对发生PEP的病人,术后需密切观察β-HCG值、腹痛、阴道流血及生命体征的变化,一旦发生腹腔内出血即应手术治疗并做好心理护理.

    作者:张巧利;叶志芬;徐银帆 刊期: 2004年第22期

  • 肝癌术中B超的应用配合

    总结54例肝癌病人术中B超的应用配合,提出术中B超在肝癌手术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而术前做好仪器准备,术中熟练配合B超的使用及术后做好仪器的保管,是术中B超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作者:许秀梅;陈桂英 刊期: 2004年第22期

  • 应用临床路径对骨折病人进行健康教育

    将172例住院骨折病人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100例)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72例)采用传统方法进行健康教育.结果观察组健康教育效果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提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开展健康教育可提高质效.

    作者:朱晓燕 刊期: 2004年第22期

  • 护理干预在预防定量自动静脉采血器致血标本溶血中的作用

    目的观察定量自动静脉采血器静脉采血时标本发生溶血的情况,评估护理干预在预防其发生溶血中的作用.方法将375例产妇随机分为A、B、C三组各125例.A组采用一次性注射器常规采集静脉血;B组用一次性定量自动静脉采血器常规采血;C组在使用一次性定量自动静脉采血器采血时,针对血标本溶血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比较三组溶血发生率.结果 A、B、C三组溶血发生率分别为5.6%、27.2%和7.2%.B组显著高于A、C组(均P<0.01);A与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定量自动静脉采血器采集静脉血样时,易致血标本溶血;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显著降低其溶血发生率.

    作者:刘淑君 刊期: 2004年第22期

  • 膀胱全切回肠新膀胱术后病人的排尿功能锻炼

    对9例膀胱癌病人行膀胱全切回肠新膀胱术.术后对病人实施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的排尿功能锻炼.随访0.5~3.5年,结果病人排尿功能均接近正常.

    作者:王巧 刊期: 2004年第22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围手术期护理进展

    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围手术期的护理进行综述,提出术前应做好心理护理、伴随疾病的护理及病情观察、多导睡眠仪监测的护理以及术前准备;术后须注意呼吸、局部伤口出血、术后并发症的观察、饮食、休声、防止伤口感染的护理.

    作者:辜德英;廖燕;余蓉;周晓英 刊期: 2004年第22期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人的护理

    对37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人实施综合治疗及护理.结果10例完全恢复;17例发作次数减少,症状减轻;10例发作次数无改变但症状较治疗前减轻.提出应重点做好健康教育及药物、体位、前庭习服治疗的护理.

    作者:申小青;吕雁娥 刊期: 2004年第22期

护理学杂志

护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