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秀华;付京
随机抽样对环节质量控制(质控)实施前后本院住院日>7 d的出院护理病历各104份,按质量标准进行等级评分并记录存在的问题.结果实施质控后,护理文件书写过程中存在的11项问题中有8项明显改善,与质控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护理记录质量等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质控后护理记录达标率、甲级病历百分比均高于质控前(均P<0.01).提示加强环节质量控制,可提高护理记录书写质量.
作者:汪晖;李秀云 刊期: 2004年第24期
回顾性分析1872例病人中68例发生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重度妊高征)的发病相关因素.结果产前未接受正规健康教育、文化程度低、人均收入低者重度妊高征发病率显著升高(P<0.05,P<0.01);无职业或农村孕妇高于职业孕妇(P<0.01).提示加强孕产期健康教育,提高孕妇的自我保健能力,是预防和降低重度妊高征发生的重要环节;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及经济状况是预防、降低重度妊高征的根本.
作者:卢娇;陈义莲 刊期: 2004年第24期
探讨单瓶与双瓶接负压吸引胸腔闭式引流的效果.将90例胸腔闭式引流的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分别应用单瓶胸腔闭式引流和双瓶接负压吸引胸腔闭式引流,结果48 h内拔管例数,肺不张、胸腔积液发生等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提示双瓶接负压吸引胸腔闭式引流优于单瓶胸腔闭式引流.
作者:张拥娥 刊期: 2004年第24期
综述了导致围术期低体温的原因,低体温对机体产生的影响.针对性地采取围术期低体温的综合护理措施等研究进展.
作者:李燕;佘渝;张乃萍 刊期: 2004年第24期
对外来器械(经销商提供给医院手术室临时使用的手术器械)设专人管理,相对固定手术配合人员;器械使用前的系统培训及做好与送货员交接、清点手续,使用中认真核对.结果使用10多个品牌,达30多种类的外来器械施行相应手术3000多例,未出现器械遗失和浪费及因器械使用不当造成手术失败.提出严格器械管理,是防止器械遗失和浪费、保证器械正确使用的关键;对产品质量严格把关,使用前有效灭菌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使用内固定器械后,详细登记相关资料,是举证的重要措施.
作者:别逢贵;钟爱玲;李柳英 刊期: 2004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口服不同浓度甘露醇液清洁肠道的效果,找出合适浓度和剂量.方法将腹部X线摄片(198例)和纤维结肠镜检查的(102例)门诊病人,分别随机分为三组.1组均口服6.7%甘露醇溶液750ml,2组均口服10.0%甘露醇溶液1000ml,3组均口服12.0%甘露醇溶液1 250ml.结果腹部摄片病人显影清晰度1组与2、3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肠镜检查病人肠道清洁程度1组与2、3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1、2组与3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口服10.0%甘露醇溶液1000 ml,肠道清洁效果好且不良反应少.
作者:丁秀桥 刊期: 2004年第24期
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25例,未发生手术相关的感染和死亡.病人出院后经1.0~2.5年的随访,18例治愈,6例控制,1例复发.提出做好术前准备、术后伤口的护理和并发症的防治是促进病人康复的重要环节.
作者:张建君;徐敏珍;郑业伟 刊期: 2004年第24期
回肠膀胱术(Bricker术)后3~18个月复诊的25例尿流改道者出现的并发症分别为造口周围刺激性皮炎15例(60%),造口狭窄4例(16%),造口凹陷3例(12%),造口周围皮肤尿酸结晶2例(8%),造口旁疝1例(4%).针对其并发症的原因提出护理对策.
作者:陈锦;叶锦 刊期: 2004年第24期
对48例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瘢痕性秃发病人,采取头皮扩张术进行修复,术前做好扩张器的检查和消毒及其它准备工作;术后做好心理护理及病情观察,制定相关的护理措施,及早发现、预防及处理并发症.结果1例发生扩张中期皮肤感染,4例轻度头痛,余43例均无并发症发生.42例随访1年,其中36例病人头皮瘢痕消失,头发生长良好,6例病人经二期瘢痕再切除,效果满意.
作者:黎璐 刊期: 2004年第24期
为了解鼻腔填塞材料对术后伤口疼痛、出血的效果,选择鼻中隔偏曲80例病人,按手术时间的单双号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术毕常规用凡士林纱条填塞鼻腔;观察组用高分子止血绵填塞.结果观察组48 h内病人剧烈疼痛、止痛用药例数显著较对照组减少(均P<0.01);两组伤口出血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采用高分子止血绵效果优于常规鼻腔填塞,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作者:张惠荣;李会琴;问明瑶;游学俊 刊期: 2004年第24期
随机将68例行冠脉搭桥术病人分为干预组(45例)和对照组(23例),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病人进行术前心理状况调查.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采用循序渐进的心理干预措施.结果两组SAS和SDS阳性率分别为36.0%和42.0%;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焦虑、抑郁评分及干预组干预前后评分比较,均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提示心理干预能明显减轻或缓解冠脉搭桥手术病人术前焦虑、抑郁情绪,对配合手术治疗及提高冠脉搭桥术后病人的长期生存率有着积极的作用.
作者:刘希红;戴小明;杨意念;杭争;邵燕 刊期: 2004年第24期
为探讨产妇产后1周内腋温的正常值.对100例(共监测体温1 720例次)产妇产后1周内采用自身对照法,同时监测其口温和腋温各5 min,860例次.结果产妇的口温与腋温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口温与腋温+0.1℃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与腋温+0.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口温(36.0~37.4℃)的756例次其相对应腋温的95%参考值范围为36.37~37.37℃.认为产后1周内产妇腋温<37.4℃可视为正常体温.
作者:周俐媛;周云英 刊期: 2004年第24期
为培养学生护理伦理决策能力,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通过设置决策的伦理情景,帮助学生明晰和掌握正确决策的基础、依据以及基本程序,并运用实际案例锻炼其决策能力.
作者:张文波 刊期: 2004年第24期
将某社区老年抑郁病人62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不进行干预;干预组实施3个月的心理干预,除群体教育外,由培训后的社区医护人员任干预者,采用7项基本技术针对8个具体问题实施个体干预.结果干预组3个月后抑郁症状明显较对照组减轻(P<0.05).提示社区支持性心理干预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作者:冯正仪;贾守梅;胡雁;王君俏 刊期: 2004年第24期
对胸腔镜下治疗脊柱侧凸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护理提供借鉴.
作者:孙圆;邹海欧;田淑茵;张艳丽 刊期: 2004年第24期
探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贝复剂)对肛门术后创面愈合的影响.按知情同意的原则,将106例肛肠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8例)采用浸有贝复剂的凡士林纱布换药;对照组(48例)采用常规的凡士林纱布换药.结果治疗组术后第3、5、7天创面疼痛评分、创面出血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平均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提示贝复剂有助于肛门术后创面的快速修复,减轻病人痛苦.
作者:刘焕巧;尤明辉 刊期: 2004年第24期
运用计算机对手术器械进行管理.结果手术器械数目详尽、准确,提高了器械管理质量,减少了器械的短缺与积压及丢失情况.
作者:陈小丽;曾俊 刊期: 2004年第24期
回顾总结47例Miles术后结肠造口并发症病人的护理.结果发生并发症8例,发生率为17.02%,其中造口缺血坏死1例,肠造口皮肤粘膜分离2例,造口周围皮炎5例.经治疗及护理,无1例再次手术.提示结肠造口并发症的预防不仅有赖于手术者的手术处理,同时应加强手术后造口的护理管理;教会病人正确使用造口袋,减少造口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张其健 刊期: 2004年第24期
目的探讨扁平或凹陷乳头的有效矫正方法及侧孔抽吸式负压吸乳器的效果.方法将122例乳头扁平或凹陷的初产妇分为三组.观察组(38例)用自行研制的侧孔抽吸式负压吸乳器矫正,对照1组(42例)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吸矫正,对照2组(42例)用市售吸乳器矫正.结果矫正后乳头伸展长度,乳腺管疏通数,吸乳器每次持续作用时间、使用次数等指标观察组与对照1、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矫正后哺乳成功率观察组与对照1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与对照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矫正过程中产妇舒适度观察组与对照1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与对照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侧孔抽吸式负压吸乳器矫正扁平或凹陷乳头的效果优于注射器抽吸和市售吸乳器矫正法,在使用过程中能减轻产妇痛苦,使产妇感觉舒适,乐于接受;矫正后产后早期哺乳成功,增强母乳喂养信心,提高母乳喂养率.
作者:范植蓉;王虹;陈红宇;丁永艳;朱文惠;杨艳芳 刊期: 2004年第24期
目的探讨意外伤害病人的焦虑、抑郁情绪,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应对方式问卷对85例意外伤害病人(观察组)和120例非意外伤害病人(对照组)进行调查.结果观察组病人SAS、SDS均分及焦虑、抑郁症状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积极应对均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消极应对均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意外伤害病人存在明显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应对方式多为消极应对,积极应对不足.应全面评估病人情况、加强健康教育、早期进行心理干预及药物治疗,以缓解意外伤害病人负性情绪,防止消极行为发生.
作者:朱翠岚;李峰光;张兰花 刊期: 2004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