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肺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的疗效

田冲;刘玲;周建梅;赵妍;李冬;严会荣;王宝兰

关键词:呼吸功能训练, 脑卒中, 气管切开术后, 拔出气管切开套管
摘要:目的:分析呼吸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拔出气管切开套管进程的影响及与常规治疗的差异性.方法:80例早期脑卒中后气管切开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进行呼吸功能训练和常规治疗,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通过对呼吸肌肌力评定、指脉氧饱和度、肺部感染率、留置气管切开套管时间、呼气量和吸气量等方面对比2组康复疗效.结果:观察组留置气管切开套管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血氧饱和度、大吸气量及呼气量、呼吸肌肌力4级(包括4级)以上者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肺部感染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呼吸功能训练应用于早期脑卒中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对拔出气管切开套管是积极有效的.
中国康复杂志相关文献
  • 手部陈旧性伸肌腱损伤修复术后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对改善手功能的疗效观察

    2014年5月~2017年1月收集手部陈旧性伸肌腱损伤修复术后患者60例.入选标准:损伤部位为verdan分区Ⅳ及Ⅵ~Ⅶ区[1].且为单根肌腱断裂;手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及腕关节被动活动功能受限不明显者;年龄在18~60岁之间.术后2周内发生伤口感染者即退出;所有患者肌腱修复术均由同一高年资手外科医师采用同一标准完成.

    作者:周瑞明;管义红;王全兵;刘培超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超声引导下类固醇激素注射治疗脑卒中后肩痛不同时期疗效分析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类固醇激素注射后不同时期的治疗效果,并观察脑卒中后肩痛的病因.方法:对3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进行超声定位下肩关节复方倍他米松+利多卡因注射治疗,治疗前、治疗当天、治疗1周及4周进行疼痛视觉类比法(VAS)、肩关节被动前屈、外展、外旋关节活动度测量及Fugl-Meyer运动量表上肢部分(FMA-U)评定.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当天、治疗1周及4周后,患者的VAS评分明显减低(P<0.01),且治疗当天降低明显(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当天、治疗1周及4周,肩关节被动前屈、外展、外旋角度较前明显提高(P<0.01),且治疗当天的角度提高明显(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4周的上肢运动功能FMA-U明显提高(P<0.01).卒中后肩痛的主要原因是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腱鞘积液或炎症,发生率73.3%,其次为关节积液及关节滑膜炎,发生率50%.结论:超声下肩关节类固醇注射有助于降低卒中后肩痛,提高患肩被动关节活动度及上肢运动功能,且注射早期止痛及被动关节活动度效果较好.

    作者:张芳;陈佳佳;钮易蓓;吴月峰;高海军;龚剑秋;冯玲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家属指导的髋外展肌群训练对偏瘫患者的影响

    目的:探讨家属指导的髋外展肌群训练对偏瘫患者的影响.方法:50例卒中患者,随机分入家庭组和治疗师组各25例,2组患者均接受相同的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家属指导家庭组患者进行髋外展肌群训练,治疗师指导治疗师组患者进行髋外展肌群训练.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LE)、徒手肌力检查(MMT)、Holden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及功能独立性测量(FIM)中的“行走/轮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6周后,2组的BBS、FMA-LE、MMT、FAC及FIM量表评定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2组间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家属指导的髋外展肌群训练和治疗师指导的髋外展肌群训练均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和步行能力,且2组效果无明显差异,提示髋外展肌群训练可加入家庭康复.

    作者:毛利;牟翔;袁华;胡旭;孙玮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病因分析及治疗进展

    偏瘫肩痛是脑卒中后偏瘫侧肩部疼痛的总称,其发生率为30%~80%[1-2],疼痛可出现在休息时、肩关节主动或被动活动时,极大地阻碍了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降低了生活质量.本文综述近些年国内外研究,了解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主要病因,以及基于病因的康复治疗进展,以便为科学规范诊治偏瘫肩痛提供更好的依据.

    作者:周媚媚;李放;路微波;吴军发;裴松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虚拟现实训练对认知障碍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训练对存在认知障碍的脑卒中偏瘫患者认知功能、下肢功能和ADL的影响.方法:将40例存在认知障碍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肢体功能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虚拟现实训练.治疗前后分别对2组患者采用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MMSE)、“起立-行走”计时测试和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MMSE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上述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2组起立-步行时间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对存在认知障碍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提高、认知功能的恢复和ADL的改善有很大的帮助,是一种很有效的康复手段.

    作者:王辉;吴吉生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综合教学方法应用于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康复医学教学初探

    目的:观察综合教学方法应用于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康复医学教学的效果.方法:在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45人的康复医学教学中,把学生划分为10~12人的小组进行教学,分别在4个附属医院康复医学教学基地授课,综合运用兴趣激发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方法、以临床观察-理论学习-讨论为中心教学法(OTD),结合以问题为基础学习(PBL)教学方法的综合教学方法,同时与传统教学法(62人)进行比较,观察其缺勤率、缺考率及学习成绩.结果:综合教学组学生的缺勤率、缺考率较传统组明显降低(P<0.05),成绩优秀率较传统教学组明显提高(P<0.05).结论:综合教学方法使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对康复医学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良好.

    作者:丘卫红;李奎;黄焕杰;黄利荣;姜丽;温红梅;窦祖林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儿童抗NMDA受体脑炎的康复治疗

    患儿,男,15岁,因发热伴精神行为异常、意识障碍、抽搐2月于2015年1月12日入院.患者于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伴精神行为异常、意识障碍、抽搐,诊断为NMDA脑炎,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肺部感染,即给予了气管切开,转入我院ICU后给予免疫治疗、抗癫痫、营养神经、促醒、抗感染、护胃、护肝、祛痰、补液及对症支持等治疗.

    作者:彭全成;李鑫海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两种牵引方式对寰枢关节半脱位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持续牵引和间歇牵引两种牵引方式对寰枢关节半脱位的疗效.方法:将85例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分为A组40例和B组45例.A组接受坐位持续牵引,B组接受坐位间歇牵引.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及4周时,记录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颈椎旋转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双侧齿突侧块间距差值(VBLADI).结果:治疗2及4周时,2组患者VAS评分及VBLADI值均较治疗前呈持续下降趋势(P<0.01),颈椎AROM均较治疗前呈持续增加趋势(P<0.01);治疗2周时,B组VAS评分及VBLADI值较A组显著降低(P<0.01),A组颈椎AROM值高于B组(P<0.05);治疗4周时,2组VAS评分及颈椎AROM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VBLADI值明显低于B组(P<0.01).结论:间歇牵引对早期颈椎疼痛、旋转受限疗效显著优于持续牵引,而治疗后期两者没有显著差别.持续牵引在治疗的各个时期对寰齿关节复位疗效均显著优于间歇牵引.

    作者:张立强;马跃文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结合电刺激对脑卒中单侧忽略的作用

    目的:观察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结合反馈式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单侧空间忽略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并伴有单侧空间忽略障碍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康复治疗和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反馈式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治疗前后均进行二等分线段、删除试验和临摹图形评定,凯瑟琳-波哥量表(CBS)评价法、上下肢Fugl-Meyer评价法(FMA),评估患者的单侧空间忽略程度和运动功能.结果:治疗6周后,2组二等分线段、删除试验和临摹图形试验、CBS、FMA评定均有明显好转(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定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结合反馈式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单侧空间忽略患者单侧忽略的程度,提高肢体运动功能,让患者能够更好地参与到日常生活中.

    作者:范星月;徐若男;韩露;徐海鹏;王雪;刘波;孙婷婷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前列地尔联合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讨论前列地尔注射液联合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短期疗效.方法:将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给予对照组每日颈椎牵引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另外给予前列地尔10ug+生理盐水10ml静推,持续10d.采用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FS-CSA)、经颅多普勒(TCD)、血流变、纤维蛋白原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后,2组基底动脉(BA)、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的平均峰流速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各项指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患者FS-CSA评分、纤维蛋白原含量及血流变各指标含量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观察组各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前列地尔注射液联合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在短期内有明显疗效,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及心理状态、改善血液流变学.

    作者:姜蓉;赵凯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世界物理治疗联盟国际课程认证对我国物理治疗专业教育的启示

    康复治疗师可细分为物理治疗师(Physical Therapist,PT)、作业治疗师(Occupational Therapist,OT)、假肢矫形师(Prosthetist and Orthotist,P&O)等.在世界康复专业发展较好的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我国香港地区,康复治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很成熟,并有独立的PT学院和OT学院[1].而国内因为起步较晚,康复医学存在许多的问题.特别是物理治疗师队伍更是来源复杂,参差不齐[2].现阶段随着国内康复医疗事业蓬勃的发展,许多医院的康复医学科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康复治疗部门分化,比如物理治疗部、作业治疗部、言语治疗部等.而与之不相匹配的是,康复治疗教育仍然采用这种大包围的形式.

    作者:梁邱;何成奇;何红晨;徐月萌;杨霖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LINC联合Schuell刺激疗法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症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低强度激光鼻腔内照射(LINC)联合Schuell刺激疗法对脑梗死运动性失语的疗效.方法:将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50例随机分为2组,单一组24例,采用Schuell刺激疗法进行言语训练;联合组26例,在Schuell刺激疗法的基础上,加用LINC治疗.2组训练前后采用西方失语成套测验(WAB)评价患者语言功能,失语商(AQ)评分评定失语程度.结果:治疗30d后,2组WAB评分中患者自发言语、复述、命名等评分及AQ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联合组优于单一组(P<0.05);口语理解能力评分2组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INC联合Schuell刺激疗法对脑梗死运动性失语症患者的言语功能恢复有积极作用,对自发言语、复述、命名等言语症状有明显治疗优势.

    作者:沈晓艳;孙莉;徐建奇;田娇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功能训练辅以营养干预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功能训练辅以营养干预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将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各40例,2组均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肠内营养支持,观察组辅以全营养型个体化营养干预治疗,治疗前、后均行洼田饮水试验评价吞咽功能改善情况,并检查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Hb)、体重、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围、上臂肌围变化,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VF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VF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TP、ALB、Hb较治疗前及观察组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上述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对照组体重指数、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肌围较治疗前及观察组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上述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功能训练辅以营养干预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更系统化、科学化,是提高康复效果,改善患者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玉珍;沈春燕;于小明;陈韵佳;曹瑞丽;陆顾沁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运动机能贴扎改善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疗效的系统评价

    目的:系统评价运动机能贴扎(KT)改善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资源系统、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HO和PEDro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6年10月.搜索关于运动机能贴扎改善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共检索到4篇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满足纳入标准,共计162名患者纳入研究.分析结果提示:目前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运动机能贴扎能够改善乳腺癌术后患者的淋巴水肿;部分研究结果显示运动机能贴扎可能对淋巴水肿上肢的僵硬感、瘙痒感存在积极作用.结论:运动机能贴扎可能有助于改善淋巴水肿相关症状,但对淋巴水肿程度改善作用尚不明确,期待更多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RCTs以验证运动机能贴扎对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作用.

    作者:冯雅丽;张鸿悦;王凤怡;杨永红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留针运动结合MOTOmed智能运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的影响

    目的:探讨留针运动结合MOTOmed智能运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90例随机分为MOTO组(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留针组(留针运动)和联合组(留针运动加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每组30例,分别对应性进行治疗.采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分别对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间参数、时间参数及关节角度进行智能化定量分析.结果:治疗4周后,3组空间及时间参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0.01),且联合组高于MOTO组和留针组(均P<0.05),MOTO组与留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MOTO组及联合组各关节屈曲角度均较治疗前及留针组明显提高(P<0.05,0.01),留针组各关节屈曲角度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联合组高于MOTO组(P<0.05,0.01).结论:留针运动结合MOTOmed智能运动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异常步态,是一种有效改善步态的综合治疗方法.

    作者:陈汉波;莫昊风;曾晓林;郭永亮;张新斐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水中主动运动结合涡流浴对手外伤后肿胀及手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水中主动运动结合涡流浴在手外伤后肿胀及手功能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40例手外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进行常规的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增加水中主动运动和涡流浴.治疗前后对患手肿胀程度、VAS评分、Carroll手功能评定(UEFT)、手指总主动活动范围(TAM)进行评估对比.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患手和健手的体积差、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UEFT、TA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水中主动运动结合涡流浴能显著地改善手外伤患者手肿胀程度、手部疼痛及手指关节活动范围,并能明显提高患者手功能.

    作者:张秀芳;张明;张玉明;周敬杰;张莉;朱茜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肺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的疗效

    目的:分析呼吸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拔出气管切开套管进程的影响及与常规治疗的差异性.方法:80例早期脑卒中后气管切开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进行呼吸功能训练和常规治疗,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通过对呼吸肌肌力评定、指脉氧饱和度、肺部感染率、留置气管切开套管时间、呼气量和吸气量等方面对比2组康复疗效.结果:观察组留置气管切开套管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血氧饱和度、大吸气量及呼气量、呼吸肌肌力4级(包括4级)以上者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肺部感染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呼吸功能训练应用于早期脑卒中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对拔出气管切开套管是积极有效的.

    作者:田冲;刘玲;周建梅;赵妍;李冬;严会荣;王宝兰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痉挛的影响

    目的:观察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SCI)患者双下肢痉挛的影响.方法:对18例不完全性SCI患者作为SCI组,另取7例健康正常人作为正常组.给予SCI组进行rTMS治疗,采用“8”字形线圈rTMS刺激不完全性SCI患者(M1区),刺激强度为90%的RMT,刺激频率10Hz,共4周.观察其对患者下肢改良Ashworth痉挛评分(MAS)的影响,同时观察rTMS刺激治疗前后患者下肢F波的出现率、潜伏时(F-lat)、H反射潜伏时(H-lat)、H反射以及M波大波幅比值(Hmax/Mmax值)等电生理指标的变化,同时与正常组做比较.结果:治疗后,SCI组下肢MAS分级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SCI组治疗前F波和H反射潜伏时较正常组明显延长(P<0.05),Hmax/Mmax值较正常组增高(P<0.05);治疗后F波的平均潜伏时较治疗前减少(P<0.05),H反射潜伏时无显著差异,Hmax/Mmax值降低(P<0.05);SCI组F波出现率在治疗前后无差异性变化,Hmax/Mmax值和MAS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rTMS治疗前后SCI患者的电生理和MAS指标变化,提示高频rTMS对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下肢痉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董璐洁;于利国;陈沫;刘雅丽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慢性疼痛的管理作用

    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包括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痛感,以及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痛反应[2].疼痛的常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的慢性病理性疼痛患者,仅有30%~40%患者疼痛可以缓解50%[2],那么对于严重疼痛患者,也许对非药物治疗的需求会更加明显.

    作者:朱昌娥;魏嵘;陈文华;余波;缪云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针刺运动疗法结合运动肌能贴贴扎治疗急性腰扭伤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针刺运动疗法在不同时间贴扎运动机能贴(KT)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急性腰扭伤患者按就诊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各35例,观察组贴扎KT后即刻针刺运动疗法;对照组在针刺运动疗法取针后休息10min,再贴扎KT.观察2组治疗前后简式McGill疼痛问卷量表(SF-MPQ)及日本骨科协会腰椎功能评分(JOA).结果:治疗后,2组PRI评分中的感觉S、情感A及疼痛总分T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上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VAS及PP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2组JO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2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7.14%、85.71%,P<0.05).结论:贴扎KT后即刻开始针刺经外奇穴运动腰部可以快速有效的治愈急性腰扭伤.

    作者:黄烈弥;张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中国康复杂志

中国康复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