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金娜;宁丽娜;王再岭;侯振民;熊杰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 )的疗效。方法:KOA患者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2组均给予负压动态干扰电疗法和中西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放射状冲击波治疗。结果:治疗30d后,2组膝关节损伤患者疗效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 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 P<0.05);治疗后2组膝关节分级疗效及关节积液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均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康复治疗KOA配合中西药物对膝关节疼痛和活动度具有显著的疗效。
作者:何南;张高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且脑卒中的不同部位可引起不同类型的吞咽障碍[1],从而影响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及生活质量。因此,临床医师及时、科学地评估脑卒中患者是否存在吞咽障碍及其类型、程度至关重要,有利于指导后续治疗及评估治疗效果,促使患者康复。
作者:王昊;陆春华;王凯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结合功能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站立与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10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BTX‐A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BTX‐A组采用BTX‐A注射下肢痉挛肌群结合功能训练,对照组仅采用单纯的功能训练。患儿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3个月、6个月进行综合痉挛量表(CSS )评分及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 FM )中的D和E两项评分。结果:治疗后2周、3及6个月时,2组患儿CSS评分均较治疗前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且在治疗后3及6个月时BTX‐A组CSS评分更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儿GMFM(DE区)评分均较治疗前呈逐渐上升趋势(P<0.05),且在治疗后3及6个月时BTX‐A组GMFM(DE区)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肉毒毒素注射和单纯的功能训练均能缓解脑瘫患儿肢体痉挛,改善运动功能,但BTX‐A注射结合功能训练能更有效缓解脑瘫患儿的肢体痉挛,提高其运动能力,能明显缩短治疗时间,改善患儿的步态,提高其站立与步行功能。
作者:谭红香;徐开寿;何璐;郑韵;麦坚凝;李金玲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延续护理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出院后遵医行为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8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2组患者出院时均给予出院指导,对照组增加常规随访,干预组增加患者出院后1周,2及6个月时进行个体化的健康教育与指导等延续护理。结果:出院2及6个月时,2组遵医行为评分均较出院后1周时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但干预组评分仍较对照组得分更高(P<0.05),出院后6个月,2组下腰痛评定均较出院时明显提高(P<0.05),且干预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2组简体中文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较出院时明显降低(P<0.05),且干预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延续护理可以明显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出院后的遵医行为和生活质量。
作者:季琴;施加加;徐建红;林静;李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功能障碍,由其所致的吸入性肺炎、脱水、营养不良及心理障碍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甚至危及生命。近年来经颅重复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和 tDCS 技术(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 )作为两种无创性的康复治疗技术,广泛应用于癫痫、抑郁症、帕金森病等疾病,同时亦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运动障碍、失语症、认知功能等功能障碍的康复带来了希望。本文就近年来rTMS和tDCS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于江涛;谢荣 刊期: 2014年第06期
2013年1月~2014年6月在我科就诊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68例,均符合骨关节炎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2组各34例。①观察组:男11例,女23例;年龄(62.4±5.4)岁;病程(39.6±19.1)个月。②对照组,男12例,女22例;年龄(63.9±2.6)岁;病程(40.2±16.3)个月。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中频治疗,将电极片对置于患膝,频率2000Hz ,方波,输出电流为20~40mA ;关节松动术,采用Maitiand手法治疗[2],包括股胫、髌股关节长轴牵引术,侧方、前后向及头足向滑动,伸膝摆动等手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本体感觉训练[3]:平衡板训练,由易而难,膝屈曲位(0~30°)先双腿站立再单腿站立,先睁眼练习再闭眼练习;双下肢Motomed训练,取坐位,选择合适的阻力,正反两个方向运动,刺激股四头肌、腘绳肌快速收缩的训练(包括步态灵活性训练和慢跑),以上治疗均每次20min ,每日1次,每周6d。
作者:刘磊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高强度间歇性耐力训练对大学生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58名健康大学生分为男生组31人、女生组27人,2组进行9个阶段为期9周的渐进性增强高强度间歇性耐力训练,所有受试者训练前后均进行心肺运动试验(CPET),主要监测指标包括安静心率、安静血压、峰值摄氧量(VO2peak)、通气阈值(VT)及力竭时值(TTE)。结果:经过9个阶段的高强度间歇性耐力训练,2组安静心率均较训练前下降(P<0.01),但安静血压训练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VO2peak及TTE均较训练前提高(P<0.05);VT总体及男生组训练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女生组较训练前明显提高(P<0.05)。结论:高强度间歇性耐力训练可改善大学生心肺功能。
作者:梁丰;王磊;曹震宇;王尊;晁敏 刊期: 2014年第06期
脑卒中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因其高致死率、高致残率越来越受到关注[1]。据报道,脑卒中后3~6个月仍有55%~75%的患者因上肢功能障碍导致日常生活能力不同程度受损[2]。有报道,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即使接受常规训练后仍然会有30%~60%的瘫痪上肢成为无功能上肢[3]。临床研究证实,辅助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发病5年内)患者的上肢功能障碍具有较好的康复疗效[4]。2002年,英国READING大学研制出 GENTILE/s 上肢康复机器人,其增加了虚拟现实技术,使患者的训练更富有趣味性,提高了患者主动参与程度[5]。
作者:杨改清;董志强;杜金刚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电刺激定位在肉毒素注射中的临床价值。方法:脑卒中后肌痉挛患者45例,按痉挛部位分组,肱二头肌组分为电刺激定位组18例(A1组)采用电刺激定位法,徒手定位组17例(A2组)采用徒手定位法,下肢组分为电刺激定位组20例(B1组)及徒手定位组20例(B2组)。注射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评级(MAS)及表面肌电积分值(IEMG)评价肌张力,测量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评定肘、踝跖屈曲活动度;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10m步速评估下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2、4、8及12周时,A1、A2组MAS及IEMG评分均较治疗前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且A1组更低于A2组(P<0.05);治疗后,A1、A2组肘关节屈曲PROM及上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且A1组肘关节屈曲PROM在治疗后4、8及12周时较A2组提高更显著(P<0.05),A1组上肢FMA在治疗后8及12周时较A2组提高更显著(P<0.05)。治疗后2、4、8及12周时,B1、B2组MAS、IEMG评分及10m步行时间均较治疗前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B1、B2组下肢踝关节跖屈PROM及下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且B1组下肢踝关节跖屈PROM在治疗后2周及下肢FMA在治疗后12周较B2组提高更显著(P<0.05),余各项评分及时间点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肱二头肌采用电刺激定位肉毒素注射临床治疗肌痉挛的临床效果优于徒手定位;比目鱼肌、腓肠肌及胫后肌采用电刺激定位肉毒素注射临床治疗肌痉挛的临床效果与徒手定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陈庆梅;孙海伟;李莉;张大伟;杨卫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中药冰棒咽部冷刺激对改善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59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9例。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冰棒咽部冷刺激。治疗前后采用饮水试验评定、标准吞咽功能评估(SSA )和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定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饮水试验分级及SS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2组SWAL‐QO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冰棒咽部冷刺激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林茜;陈美云;林秀瑶 刊期: 2014年第06期
运动疗法被认为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一种康复手段,可通过主动或被动运动患肢来改善肢体功能[1]。本文从运动疗法对人体运动、神经、呼吸及循环系统的作用入手,深入分析运动疗法在改善人体运动功能中的作用。
作者:林倩敏;王晓云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放射式冲击波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12例患者分为观察组57例和对照组55例,观察组采用放射式冲击波治疗,对照组采用局部封闭治疗。采用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和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评价腕关节功能,比较2组痊愈率,复发率及患者的不良反应率。结果:治疗1周时,2组N R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且对照组NRS评分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NR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1周时及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4周后NRS评分较治疗1周时有所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2组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痊愈率更高于对照组(P<0.05);6个月后回访,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副作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放射式冲击波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疗效优于封闭疗法,且复发率低,无副作用,重复操作性强。
作者:刘丽明;尚鸿生;郑燕宇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高压氧配合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均给予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及肌电生物反馈训练,观察组再加用高压氧治疗。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吞咽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压氧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能力。
作者:熊高华;张逸;田野;王维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肌力反馈运动控制训练在手外伤患者手功能恢复中的疗效。方法:手外伤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进行常规的运动治疗及作业治疗等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肌力反馈运动控制训练。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肌力、Carroll手功能评定(UEFT)及手指总主动活动范围(TAM)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肌力及UEFT评分较对照组提高更显著(P<0.05),2组 TAM 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肌力反馈运动控制训练能显著地改善手外伤患者手指肌力及关节活动范围,并能明显的提高患者手功能。
作者:张玉明;张秀芳;周敬杰;张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吞咽是不同肌肉在神经支配下协调完成的生理过程,也是正常消化活动的一部分。吞咽可分为口准备期、口期、咽期和食管期,口期阶段指食物在牙齿、脸颊肌的共同作用下进入至咽部,即伴随着舌腭括约肌的开放,舌根同步下降,软腭上抬。口腔功能障碍会导致患者对食团准备能力缺乏,不能将食物从口腔送至咽部,从而影响整个吞咽过程。本研究从导致口期吞咽障碍的大脑病变部位的识别,预后,以及评定和康复治疗4个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徐双景;万萍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激光星状神经节照射配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100例随机分为A组33例、B组33例及C组34例,A组接受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及冰刺激疗法,B组在A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C组在B组治疗基础上增加激光照射星状神经节。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对3组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评定,并比较总疗效和胃管留置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3组患者吞咽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C组优于B组,B组优于 A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临床疗效比较,C组总有效率高于B组,B组高于A组(94.12%、72.73%、36.36%,P<0.05)。A、B、C组的胃管留置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30.30%、27.27%、41.18%和6.06%、3.03%、0,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吞咽障碍患者在冰刺激及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的基础上辅以激光照射星状神经节治疗效果明显,能进一步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明显降低胃管使用率。
作者:田野;熊高华;张逸;阳绪银;秦龙;王维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干扰电结合肌肉能量技术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灸、推拿及中药熏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干扰电结合肌肉能量技术治疗。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评定疗效。结果:治疗21d后,2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2组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 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 P<0.05)。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5.0%、65.0%,P<0.05)。结论:干扰电结合肌肉能量技术技术能有效缓解下腰背疼痛,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李周;蒋丽琴;许婷婷;孙莹;郑洁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为维护《中国康复》杂志的声誉和广大读者的利益,现将我刊对一稿多投和一稿多用问题的处理声明如下:1.本声明中所涉及的文稿均指原始研究的报告或尽管2篇文稿在文字的表达和讨论的叙述上可能存在某些不同之处,但这些文稿的主要数据和图表是相同的。所指文稿不包括重要会议的纪要、疾病的诊断标准和防治指南、有关组织达成的共识性文件、新闻报道类文稿及在一种刊物发表过摘要或初步报道而将全文投向另一种期刊的文稿。上述各类文稿如作者要重复投稿,应向有关期刊编辑部做出说明。
作者:〈中国康复〉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6期
1.统计研究设计:应交代统计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做法。如调查设计(分为前瞻性、回顾性或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应交代具体的设计类型,如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交代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等)。主要做法应围绕4个基本原则(随机、对照、重复、均衡)概要说明,尤其要交代如何控制重要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作者:<中国康复>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对社区残疾患者进行调研,分析目前我国城市化建设服务中残疾患者生存现状和康复需求,为康复服务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广州市4个社区18岁及以上不同类型肢体残疾患者的康复需求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中枢性损伤所致残疾患者比例较大,且残疾程度相对较重。对康复医疗和康复治疗需求,不同等级及不同残疾类型基本一致。全部患者都有康复治疗需求,对康复医疗和辅助器具的需求高。社区残疾患者自费医疗所占比例仍较大。结论:在社区康复服务中,需加大辅助器具投入和服务,强化医疗安全。医疗保障方面,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残疾患者的医保覆盖范围,特别是儿童残疾。不同类型残疾患者生存状况仍有待进一步改善。
作者:陈正宏;陈沛铭;毛玉瑢;陈娜;范杏芳;陈旭红;黄东锋 刊期: 201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