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曼林;李韵;白跃宏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痉挛型脑瘫(CP)踝关节过度跖屈的临床效果.方法:痉挛型CP患儿80例,采用双盲法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各40例,均给予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疗法、推拿、理疗及水疗等综合治疗.针刺组增加头部相应区域及肢体穴位针刺治疗.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以踝关节活动度范围为标准制定疗效,针刺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45.0%、82.5%与20.0%、55.0%,P<0.05).结论:痉挛型CP患儿在治疗中配合针刺治疗,可促进疗效的提高.
作者:吴青伟;王立苹;庞伟;赵彦博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实施护理干预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穴位注射后局部不适的缓解及疗效.方法: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均予颈夹脊穴注射当归注射液治疗.干预组配合实施心理护理、日常生活指导等干预.结果:治疗14 d中,干预组出现不适患者的例数及不适持续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MPQ疼痛量表各单项目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正确的、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以缓解患者穴位注射后局部的不适感,促进局部药物的吸收,对提高临床疗效有较好作用.
作者:陈可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脊柱手法与中药熏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7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A组40例和B组35例,均采用脊柱手法治疗.B组同时进行中药熏蒸治疗.结果:治疗10 d后,JOA下背痛评分系统行腰椎功能评分,2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提高(P<0.01).治疗前后差值和提高幅度A组明显高于B组(P<0.05,0.01).临床疗效比较,A组显效率高于B组(57.5%与31.4%,P<0.05).结论:脊柱手法结合中药熏蒸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明显促进作用.
作者:沈俊;羊健中;杨坚;乔蕾;范利;李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WHO报道全球每年有5‰新生儿发生脑瘫(CP),我国部分地区发病率为0.5‰~2.0‰[1].目前本病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为明确其发病机制,并针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世界各国均进行积极的研究,并制作许多CP动物模型,现将各种模型的制作方法综述如下.
作者:李登宇;李洪涛;潘志华;张丽丽;于雪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脑卒中急性期吞咽障碍的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的表现,分析脑卒中部位与吞咽障碍发生类型的关系.方法:首次发病的急性脑卒中患者62例,根据不同病变部位分为单侧大脑半球组、双侧大脑半球组、脑干与小脑组及多发性卒中组.入院后3 d内完成临床吞咽功能评估;入院7 d进行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VFSS);记录分析吞咽障碍的类型和脑卒中的病变部位.结果:入院3 d内临床吞咽评定4组患者中有29例(46.8%)存在吞咽困难,其中脑干及小脑组发生吞咽困难的百分率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于7 d时VFSS检测11例能完成,其中单侧大脑半球组3例、双侧大脑半球组2例,多出现口腔期困难;脑干及小脑组2例,多出现咽期困难;多发卒中组4例,口腔期和咽期均受影响.吞咽异常表现类型为唇闭合无力、舌运动减弱、误吸及环咽肌功能不全、吞咽反射延迟、喉上抬差、会厌谷和/或梨状窝滞留、喉渗透等.结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评定可明确吞咽口阶段的生理状态,VFSS可明确咽阶段及有无误吸.为避免吞咽困难所致的并发症及预防或治疗吞咽困难,需尽早完成吞咽评定,且可以节省患者总体费用及加快改善预后.
作者:李爱东;周国强;张志;黄宗青;刘洪涛;张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自1989年起我科共收治眼轮匝肌痉挛患者34例,均经神经内科确诊,排除其它原因所致的患者,男13例,女21例;年龄25~56岁,平均38岁;病程5 d~5年,其中5~10 d 24例,11~35 d 8例,均表现为单侧眼肌痉挛,其余2例病程3个月及5年,表现为双眼频繁痉挛性收缩,收缩幅度较大,严重影响正常视物;服用安定和654-2等药物治疗无效.
作者:王锡民;王芸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疗法对肩手综合征的治疗作用.方法:126例肩手综合征患者分A组68例和B组58例,A组给予康复宣教、心理疏导、保持良肢位、患肢向心压缩性缠扎法、主被动运动及针刺等.B组按常规对肢体进行良肢位护理及主被动活动等.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简式Fugl-Meyer评分达63~66分的例数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A组高于B组;临床疗效比较,A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B组(63.2%、94.1%与32.8%、74.1%,P<0.05).结论:规范系统的综合康复疗法可提高肩手综合征患者的患肢功能和临床疗效.
作者:白坤常;岳寿伟;殷翠萍;宋成忠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A、B 2组各40例,均采用电针夹脊穴治疗,A组加用患处刺络拔罐治疗.结果:治疗10 d后,A组平均止痛和结痂时间均较B组短(P<0.01);临床疗效比较,A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B组(52.5%、97.5%与27.5%、87.5%,P<0.01).结论:电针夹脊穴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可明显缩短治疗时间,提高疗效.
作者:邹燃;张红星;黄国付;周利;李璇;刘银妮;魏巍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检测冠心病中医各证型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浓度,为冠心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方法:179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按中医辨证分为心血瘀阻29例、痰浊内阻27例、阴寒凝滞33例、心肾阴虚30例、气阴两虚33例及阳气虚衰27例共6型,与排除冠心病的体检人员(对照组)30例均进行血浆FIB浓度测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患者FIB浓度均值明显升高(P<0.05);冠心病组中各证型间比较,阳气虚衰型FIB浓度>阴寒凝滞型>痰浊内阻型>气阴两虚型>心血瘀阻型>心肾阴虚型.阳气虚衰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其FIB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各证型(P<0.05).结论:FIB浓度的变化可能与冠心病严重程度有一定关系,在不同证型中阳气虚衰型FIB浓度增高其临床指导意义更大.
作者:徐采云;邢之华;刘卫平;杨天伦;肖艳平;崔寒尽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康复治疗结合面肌运动训练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73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分为A组35例和B组38例,均给以常规药物、理疗和针刺治疗.A组同时结合面肌运动训练.结果:治疗21 d后,Sunnybrook神经功能评分2组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2组间比较,A组提高幅度高于B组(P<0.05).临床疗效比较,A组痊愈显效率明显高于B组(65.8%与51.4%,P<0.05).结论:康复结合面肌运动训练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面肌运动功能的提高有显著促进作用.
作者:韩肖华;叶飞;柯志刚;刘学敏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疗法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作用.方法:6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分为3组,均按脑卒中常规治疗,A组21例同时加用吞咽功能训练、项针疗法及低频电刺激;B组20例加用低频电刺激及项针疗法;C组19例给予低频电刺激.结果:治疗3周后,3组吞咽及言语功能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A组高于B、C组(P<0.05,0.01);临床疗效比较,痊愈显效率及总有效率A组>B组>C组(P<0.05,0.01).结论:多项适宜的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的改善和恢复有很大作用.
作者:唐强;边静;王艳;全成福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分析酒精中毒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为临床防治提供资料.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的32例酒精中毒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其一般资料、辅助检查、精神神经症状、躯体疾病和并发症、治疗和预后等.结果:32例中男性占93.7%,文化程度低,体力劳动的患者发病率高;主要精神症状有谵妄、幻觉、妄想、记忆和智能障碍、人格改变、冲动行为;主要神经系统症状有肢体震颤,共济失调,末稍神经炎,癫痫样发作,构音障碍等.脑电图与经颅多普勒超声异常率高(46.9%和31.3%).32例经治疗后有效率为78.1%.结论:酒精中毒所致精神障碍发病率高,危害大,可造成严重精神及躯体损害,应引起全社会对本病防治的重视.
作者:严文琼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康复治疗对慢阻肺(COPD)患者肺功能及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80例缓解期COPD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各40例,均按呼吸内科COPD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根据患者身体状况每天增加四肢的主动运动;训练组每天进行吸氧、呼吸肌锻炼和全身运动、营养指导及康复教育等康复治疗.结果:治疗前2组肺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4周后训练组肺功能及运动耐力(6 min步行距离)测定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COPD缓解期患者制定系统的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肺的功能及运动耐力.
作者:于碧磬;卢冬梅;丁雪梅;凌敏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基础生活护理及行为治疗对老年慢性精神分裂症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122例老年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行为组59例与对照组63例,均按常规给予基础生活护理.行为组同时采用行为疗法训练患者遵守作息时间、完成劳动技能训练及参加集体娱乐活动,并制定奖惩制度等.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按WHO推荐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ADL量表评分,行为组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基础生活护理并用行为疗法对改善老年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不良行为,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有显著作用.
作者:曾妙容;刘建伟;刘旭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评价早期康复干预治疗对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患儿肌力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36例GBS患儿分为康复组16例和对照组20例,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同时按肢体受累程度制定康复治疗方案,包括运动疗法、理疗及针刺等.治疗前后采用徒手肌力试验lovett的6级分级法及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评价2组的疗效.结果:治疗21 d后,2组患儿肌力及GMF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康复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辅以早期康复干预可提高GBS患儿的肌力.GMFM可用于GBS患儿康复疗效的评价并对康复训练方案的制定有指导作用.
作者:高媛媛;杨思达;李金玲;何馨;郑可鲁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艾条温和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CSG)的临床疗效及血清表皮生长因子(EGF)的浓度变化及其作用机理.方法:CSG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温灸组取双侧胃俞、内关、足三里、梁丘、太冲及中脘穴进行温和灸,每穴5 min,每日1次.对照组口服法莫替丁片、铝碳酸镁片、甲硝唑及阿莫西林片治疗.1个月后,温灸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血清EGF浓度2组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0.01),温灸组下降更显著(P<0.01).结论:温和灸能通过降低CSG患者血清EGF浓度,达到抑制胃粘膜损伤、促进受损胃粘膜修复,故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曾庆朗;杨立志;曾庆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超短波辅助治疗Ⅲ型前列腺炎(CP)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Ⅲ型CP患者116例,随机分为A、B 2组各58例,2组均采用坦索罗辛0.2 mg/d及泽桂癃爽2粒/d治疗.A组同时辅以超短波治疗,每日1次,15 min.结果:治疗1个月后按美国国立卫生院制定的CP指数(NIH-CPSI)评分,2组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A组明显低于B组(均P<0.05);临床疗效比较,A组治愈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B组(72.4%、89.6%与50.0%、68.9%,P<0.05).结论:超短波辅助治疗对提高Ⅲ型CP的临床疗效有明显促进作用.
作者:段志国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温针灸与穴位注射在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价值.方法:8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观察组46例与对照组43例均采用腰椎牵引、超短波、调制中频电疗、腰腹肌锻炼治疗.观察组同时加用温针灸及穴位注射.结果:治疗20 d后,观察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0%、96%与19%、86%,P<0.01). 结论:温针灸与穴位注射综合应用对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有促进作用.
作者:宁承婕;李晓东;舒彬;宁惠明;郭彦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1998年4月~2009年4月在我科住院的小儿颈缢患儿10例,均符合小儿颈缢的诊断标准[1],男6例,女4例;年龄2~13岁,平均8岁;病程<4 h9例,4~17 h 1例;误缢8例,自缢2例,其中意识朦胧2例,浅昏迷2例,深昏迷6例.10例患儿均经抢救,生命体征稳定后儿科常规吸氧,给予镇静、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营养脑神经、预防或控制感染等药物治疗,并立即配合高压氧(HBO)治疗.均使用NG-90Ⅱ型单人氧气加压舱治疗,视病情由其家长陪同入舱,治疗压力0.16~0.24 MPa(1.6 ~2.4ATA),升压15~20 min,稳压40 min,减压20 min,舱内氧浓度68%~78%.昏迷期每天治疗2~3次,清醒后适当降低治疗压力,改为每天治疗1次,超出20次治疗的患儿休息5 d后再继续.
作者:谢金祥;何永忠;徐丽珊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66例,随机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各33例,均按脑出血术后常规治疗及护理.训练组配合系统的康复训练,包括早期良肢位保持及床上训练、痉挛期体位转换及恢复期步态及行走平衡训练,训练中针对患者心理状态,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治疗前后2组均采用Fugl-meyer(FMA)评定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ADL能力.结果:治疗4周时,2组Barthel指数和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0.01),训练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时,训练组各项指标评分与4周时比较继续上升(P<0.01),对照组则上升不明显.结论:早期系统的康复训练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显著促进作用.
作者:李军清;田红艳;向成玲;李元春 刊期: 201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