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冬玲;肖竹
目的:探讨复杂性上肢离断再植术及术后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复杂性上肢离断患者24例,均行骨折固定及无创血管神经修复断肢再植术;术后配合理疗及功能训练等康复治疗.结果:术后康复治疗10周后,24例再植上肢全部成活20例;19例经6个月~6年随访,达优5例,良9例,差4例,劣1例.结论:复杂性离断上肢只要肢体远端较完整均可再植,术后配合有效康复治疗,再植上肢可恢复较满意的功能.
作者:冯亚高 刊期: 2009年第02期
2006年1月~2007年6月我科门诊治疗的菱形肌劳损患者60例,男22例,女28例;年龄18~52岁,平均31.2岁;病程1周~2个月;临床表现为一侧或者双侧肩背部疼痛,肩关节各向活动无明显受限,肩背部棘突到肩胛骨内缘范围内有压痛,以肩胛骨内缘明显;X线片示无骨性异常,排除外伤史.
作者:马永刚;王君怡 刊期: 2009年第02期
2006年1月~2008年2月我科收治痉挛型脑瘫(CP)患儿183例,均符合小儿脑瘫诊断标准及分型[1],男107例,女76例;年龄6个月~7岁.根据临床分类、并发症、MRI及病因对183例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毛英丽;王爽;逄海峰;贾飞勇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综合心理行为干预和呼吸、放松训练对哮喘患者负性情绪、病情控制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哮喘患者4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24例,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同时给予心理疏导、呼吸、放松和生物反馈训练.结果:经过14 d治疗后干预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评分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均明显下降,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提高,病情控制亦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综合心理干预能有效加强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改善负性情绪,缓解和预防哮喘发作,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刘海霞;李永春;宁雪飞;于亚晶;从丽莉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运动再学习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静脉滴注甘露醇及丁咯地尔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运动再学习法训练,包括仰卧位床边坐起、坐位平衡、站与坐起、站位平衡及行走训练等.结果:治疗后3、7及14 d 2组眩晕等级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下降(P<0.05和0.01),观察组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0.01).Berg平衡量表评分在3、7及14 d时2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上升(P<0.01);观察组各时间段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脑干诱发电位2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3、7 d时Ⅰ~Ⅲ波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4 d时观察组潜伏期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配合运动再学习法有显著提高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平衡功能恢复的作用.
作者:龚树辉;杨继文;李忠权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社区综合康复干预措施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与社会功能改善的作用.方法:46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均采取生活技能指导、社会活动参与、心理干预等综合措施进行康复干预,应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社会功能筛选评定量表(SDSS)对干预前后的精神症状和社会功能进行评定.结果:康复干预6及12个月时PANSS、SDSS评分大多数项目与康复干预前比较有明显下降(P<0.05及0.01).结论:社区内坚持系统的综合康复干预措施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改善,社会功能恢复与维持具有较明显的作用.
作者:陆德青;肖刚;李淑香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FibroScan弹性值测定(简称FS)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所致肝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HBV感染所致肝衰竭患者45例,收集入院24 h内的血常规、凝血和肝肾功能等指标,入院第2 d行FS和腹部B超检查,并计算患者B超评分、CTP评分和MELD积分.观察终点3个月,按预后良好和不良分为A、B 2组,比较2组间各项检测指标间的差异.结果:偏相关分析提示FS值与预后呈密切正相关;双变量回归分析显示预后与FS值、肝衰竭分期、凝血功能等相关关系显著;2组间比较FS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FS值与B超、CTP和MELD积分均呈正相关,对预后诊断价值较高,FS值测定影响较大的指标是INR、AST和TBIL.结论:FS值测定对HBV感染所致肝衰竭患者的短期预后有一定诊断价值,但受转氨酶和黄疸水平的影响.
作者:张琪;戴琳;陈永鹏;彭劼;冯筱榕;郭亚兵;侯金林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植物油中提取的d-α-生育酚对乙醇诱发的小鼠脑氧化应激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昆明种小鼠(VE组)27只,每天给予2.4 g·kg-1 bw乙醇30 min后,再给予25、50、100 mg·kg-1 bw·d-1 3个不同剂量的d-α-生育酚,同时设正常组(NC组)9只和乙醇组(EC组)9只,乙醇2.4 g·kg-1 bw·d-1灌胃.60 d后测定各组血清、脑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及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与NC组比较,EC组MDA水平显著升高,SOD、GSH-Px活性显著下降(P<0.05).VE组小鼠摄入乙醇60 d后,脑组织氧化应激水平明显增高,与EC组比较,25 mg·kg-1 bw·d-1 d-α-生育酚干预后,脑GSH-Px、SOD活力明显升高,MDA含量显著下降;50 mg·kg-1 bw·d-1d-α-生育酚干预后,脑GSH-Px明显升高,MDA含量显著下降;而SOD活力在数值上虽然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 mg·kg-1 bw·d-1d-α-生育酚干预未见上述改善作用.结论:适宜剂量的d-α-生育酚可以通过直接抑制脂质过氧化对乙醇诱发的脑组织氧化应激起保护作用.
作者:汪求真;马爱国;张超英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小脑电刺激治疗小儿脑性瘫痪(CP)的疗效.方法:59例CP患儿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28例,均采用运动及作业疗法等康复训练,观察组同时接受小脑电刺激治疗.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及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0.05);2组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康复训练联合小脑电刺激治疗可更显著促进脑瘫运动功能发育,提高ADL能力.
作者:周青蕊;景玉珍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载脂蛋白的变化,并进行其相关性分析.方法:测定活动期RA患者60例(活动组)、缓解期RA患者20例(缓解组)及正常对照者20例(正常组)的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以及ApoA1/ApoB,比较是否存在差异;分析ApoA1、ApoB与脂质、蛋白代谢、活动性指标、临床症状、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 标准分、生活质量及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结果:①活动组患者的ApoA1较正常组显著下降,60例中ApoA1下降21例(35.0%).②ApoA1与年龄、社会支持总积分呈正相关,与食欲减退呈明显负相关;ApoB与年龄、SDS标准分呈正相关;ApoA1/ApoB与SDS标准分呈负相关.③ApoA1与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前白蛋白、总蛋白、白蛋白呈正相关,与血沉(ESR)、α1-酸性糖蛋白(α1-AGP)呈明显负相关;ApoB与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呈明显正相关.结论: 活动期RA患者中存在脂质代谢的异常,具体表现为ApoA1水平下降,其变化除与RA炎症活动有关,尚与抑郁情绪、蛋白代谢等有关.
作者:刘健;余学芳;纵瑞凯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95例,随机分为注射组28例,针刺组27例和电针组28例,均取患者双侧C5,6夹脊穴,分别给予当归注射液注射、针刺及电针治疗,每日1次.结果:治疗2周后,注射组疼痛评分均明显优于针刺组及电针组(P<0.05),针刺组与电针组则疗效相当.结论:与其他疗法比较,当归穴位注射颈夹脊穴更能显著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
作者:刘悦平;胡晶晶;张唐法;张红星;周利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了解针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胃动力及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90例FD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30例.A组针刺足阳明胃经特定穴冲阳、丰隆、足三里、梁丘;B组口服西药伊托必利片;C组针刺足阳明胃经非特定穴条口、犊鼻、阴市、伏兔.分别对3组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及胃电图检测.结果:治疗14 d后,3组临床疗效评定,A组痊愈、显效及总有效率均显著优于B、C组(P<0.01);B组优于C组(P<0.05).胃电图的频率、振幅及节律在治疗后A组与治疗前、餐前及B、C组比较均有显著提高(P<0.05,0.01);B组高于C组(P<0.05);C组治疗前后比较变化不明显.结论:针刺特定穴能明显改善胃动力,促进消化,对FD患者有较好疗效.
作者:杨敏;张红星;邹燃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半月板修整术后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60例半月板损伤的患者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均采用关节镜下半月板修整术.术后对照组按常规配合护理.观察组早期给予康复护理,包括康复训练及系统的康复指导.结果:随访6个月,2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3.8%与71.4%,P<0.05).结论:早期实施康复训练能明显减少半月板修整术后并发症,并有效促进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作者:张艳勤;宋敬珍;杨素勉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3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18例,均予内科常规治疗及高压氧(HBO)治疗,观察组加用星状神经节阻滞.结果:治疗20 d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运动功能及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表现更显著(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辅以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可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ADL能力.
作者:石丽宏;邓海峰;张海琴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适应中国(武汉)地区慢性缺血性心脏病(CHID)患者的简明国际功能、残疾与健康分类(ICF)的核心功能组合类目,使其能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实践、为CIHD患者健康状况的测量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使用CIHD的ICF调查表同时对58例CIHD患者和32名心血管以及康复专家做面访或电邮调查,统计CIHD患者出现明显问题的频率和专家一致认为有显著意义的类目的频率.结果:得到患者阳性率≥30% 的ICF类目30个,专家组意见显著性≥50%的ICF类目 22个,合计得到具有显著性意义的ICF核心功能组合类目共有37个,其中身体功能13个,身体结构2个,活动与参与8个,环境因素14个.结论:本次研究所得的简明核心功能组合类目与已报道的简明ICF核心功能组合类目相比一致性较好,地域、调查对象等因素的影响也能对少数有差别的类目进行很好的解释,尚有部分类目确定有待更大样本的再次检验.
作者:张婷;李露;黄晓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物理综合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血清IL-1β、IL-6、TNF-α和hs-CRP的影响,探讨物理综合治疗脑梗死的可能机制.方法: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综合组和药物组各30例,分别给予超声波、激光、低频电疗及药物等综合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另设健康体检职工30例为正常对照(正常组).结果:治疗前血清IL-1β、IL-6、TNF-α和hs-CRP含量,综合组及药物组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治疗10 d后,2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P<0.01),但仍高于正常组;2组间比较,综合组下降更明显(P<0.05).BI及FM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2组均有提高,2组间比较,综合组更显著(均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体内存在炎症改变,综合物理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其机制可能与降低IL-1β、IL-6、TNF-α及hs-CRP含量、促进自由基的清除和内皮功能修复、改善供血等多种因素有关.
作者:阳小云;陈小江;王小梅;陈昕;杨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在脑瘫中有30%的患儿表现为偏瘫[1].本文探讨各种桥式运动训练方法对偏瘫型脑瘫患儿步态改善的作用.1 偏瘫患儿主要运动特点偏瘫患儿早期多出现肌张力增高,平衡反射落后,常见患侧跌倒,因此为保持平衡多利用健侧,健侧为代偿患侧立直反应与平衡反应的缺失而表现过度的活动异常模式.
作者:慕德英;姜志梅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比较单纯牵引与综合物理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11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观察组62例和对照组54例,均采用腰椎间歇牵引治疗;观察组同时配合微波及温热式低周波疗法.结果: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治愈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77.4%与50.0%,P<0.05),总有效率,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91.9%与90.7%).结论:综合物理治疗更能显著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作者:张贞;凌隽;瞿昱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痉挛型脑瘫(CP)患儿52例,均符合美国脑性瘫痪学会分类标准[1],男37例,女15例;年龄4~16岁;智力中等36例,基本正常16例;肌张力>3级.52例患儿均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术后3 d即进行被动的关节活动,包括屈伸髋、膝及踝关节;术后3周开始主动运动训练,包括屈、伸膝关节抗阻训练及肌力训练;针对下肢主要肌肉的指导训练;从仰卧位坐起到四点爬位的转换训练、抬臀训练、Bobath球的坐位跳跃训练、高爬训练与直跪训练,并辅助跪行、蹲起及上下楼梯训练;双下肢前、后、侧抬腿训练和勾脚训练等[2],每日1次,20~30 min,并配合指导家庭的延续训练等.
作者:穆国忠;徐国崇;郑颖杰;曲东月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应用人工皮封闭引流治疗Ⅲ、Ⅳ期压疮的效果.方法:压疮患者55例,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冲洗、换药治疗;观察组行人工皮封闭引流术并配合红外线照射、心理护理,营养支持及健康教育.结果:观察组压疮愈合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24.0±6.4 d与32.0±2.4 d,P<0.01);治疗3周后,观察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79.3%、96.6%与50.0%、88.5%,P<0.05).结论:人工皮封闭引流治疗Ⅲ、Ⅳ期压疮有较好疗效.
作者:赵红 刊期: 200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