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先娥;汪晖;苄荆晶
目的:探讨反复发作眩晕青年人椎动脉发育差异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多普勒检查特点.方法:选择65例1年内反复发作眩晕>2次并<45岁的青年人为眩晕组,3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测2组被检者双侧椎动脉内径、收缩期高流速及每分血流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眩晕组中右侧椎动脉狭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同侧,两侧椎动脉内径、收缩期高流速及血流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对照组椎动脉收缩期高流速左侧>右侧(P<0.05).结论:反复发作眩晕青年人中右侧椎动脉狭窄检出率较高,双侧椎动脉均较窄细;其双侧椎动脉供血不平衡可能是引起眩晕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张英谦;杨芬;陈雪涛;赵发国;张卫清;吕强;石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并发抑郁患者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并发抑郁患者56例,随机分为A、B 2组各28例,均按神经内科脑血管病常规处理,并配合综合康复治疗.A组在治疗过程中针对患者心理状况给予心理疏导及增加抗抑郁药物治疗.结果:治疗3周后2组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下降,A组更显著;Lindmark手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与治疗前比较2组均有明显提高,2组间比较A组明显高于B组(均P<0.05).结论:早期康复联合抗抑郁治疗能明显缓解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的抑郁症状,治疗的依从性和肢体功能明显提高,提示脑卒中手功能障碍并发抑郁患者配合心理干预有重要意义.
作者:史文红;李雪萍;陈安亮;于俊龙;程凯;周俊;王伟;杨婷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院外健康教育对降低腰椎间盘突出症(LDH)复发率的影响.方法:LDH临床治愈的患者184例,分为教育组90例和常规组94例,出院时常规组患者给予出院常规指导;教育组针对该病复发的常见原因进行生活注意事项宣教、功能锻炼指导等健康教育.结果:随访3年,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0.5%与55.1%,P<0.01).结论:针对性健康教育对预防LDH的复发有显著作用.
作者:陈艳红;陈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心理干预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作用.方法:脑梗死患者270例,随机分为2组各135例,均采用系统康复训练,观察组同时配合心理疏导、健康教育等心理干预治疗.结果:治疗3个月,2组患者HAMD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下降,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下降更显著;AD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2组均明显提高,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提高更显著(P<0.05,0.01).结论:心理干预可促进脑梗死恢复期患者ADL的恢复.
作者:朱运波;张华平;王多军;王巨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心理、人文关怀对脑卒中后抑郁及肢体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256例首次发生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心理、人文关怀治疗组(关怀组)和对照组各128例,均按常规神经内科脑卒中常规治疗方案处理,并给予抗抑郁及康复治疗.关怀组配合心理干预与人文关怀,内容包括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内心感受,针对性给予支持、安慰;根据患者心理分期特点分别进行精神分析、认知、行为、家庭、疏导及暗示疗法等.治疗前后2组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DM)进行抑郁程度评分,卒中量表(NIHSS)评定肢体功能.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HAMD和NIH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2组间比较,关怀组各项评分下降更显著(P<0.05).结论:心理和人文关怀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后抑郁症状,对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有显著促进作用.
作者:袁勇;曾国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我院康复科2008年2月成立,共有病床30张,护士8名,年龄22~25岁5名(62.5%),30~37岁3名(37.5%);学历中专1名,大专6名,本科1名;技术职称初级5名,中级3名;曾进修康复护理专业6个月3名.为了提高康复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护理质量,我科对护士进行业务学习形式和方法改进:
作者:苏善英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通过观察握力训练对高年资护士静脉穿刺成功率、患者对工作效率及疼痛的反应,了解体能训练对延长护士职业生涯的作用.方法:30例(35~44岁)临床护士和100例自愿患者进行握力训练,包括手腕、手指、臂及肩部,训练前后进行握力测试、静脉穿刺成功率、操作时间及100例患者对穿刺疼痛反应的测评.结果:与训练前比较,训练6个月后,30例护士握力及静脉穿刺成功率均明显提高,操作时间明显缩短(均P<0.05);100例患者的Mclzack简氏疼痛量表评分明显下降(P<0.01).结论:握力训练使手的灵活性、操作速度及工作效率提高;建议高年资护士进行体能训练以利于延长职业生涯,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王桂荣;余新华;李海燕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调查和分析智力残疾的致残原因,提高国民的保健意识,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及致残率.方法:以湖北省第2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资料为依据,对52例智力残疾患者进行病因分析;并比较不同等级及不同地区(城市和农村)导致智力残疾的主要疾病.结果:在已明确的智力残疾原因中染色体异常性疾病致残率高(19.1%);脑炎其次(18.0%),这两类病因的比重明显高于其他病因的比重(P<0.01).农村患者中原因不明、染色体异常性疾病、其他外伤、发育畸形所占比重比城市高(P<0.01);而脑炎、新生儿窒息、早产、低体重和过期产所占比重城市高于农村(P<0.01).结论:在智力残疾的致残疾病中染色体异常性疾病和脑炎为首要病因.防治智力残疾的重点是建立健全医疗保健体制,注重围产期的检查及少年儿童的预防保健工作等.
作者:刘志超;毛小平;彭蕾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住院离退休老人抑郁相关因素.方法:应用老年抑郁量表(GDS)及一般情况调查表对220例住院离退休老人进行抑郁程度及相关因素调查统计.结果:220例中34.5%患者存在抑郁症状,其中轻度69例(31.4%),中重度7例(3.2%);患者抑郁状态与配偶、继续工作、日常锻炼、子女关心及业余爱好有无、文化程度高低、患躯体疾病数量及健康自评好差等有关(P<0.05).结论:注意观察离退休老人的情绪变化;早期实施系统心理干预,对老年患者的躯体疾病康复十分有利.
作者:李芹英;孔英;刘彩霞;徐惠萍;焦淑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2006~2007本科诊治神经衰弱患者84例,均符合神经衰弱的诊断标准[1],男22例,女62例;年龄32~35岁;病程9~10年;排除器质性病变引起的此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作者:龙桂花;王育庆;丁晓虹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Orem自护模式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方法:6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0例,均针对性治疗和常规护理,观察组将Orem自护理论贯穿整个治疗过程.结果:治疗10周后,观察组住院精神病患者观察量表(NOSIE)、住院精神病患者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RPOS)评分均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0.01).结论:应用 Orem自护理论可以加快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的改善,降低社会功能缺陷的程度,提高康复效果.
作者:周小玲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导师制是师生之间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其特点是对学生各方面的成长加以教育和指导[1].导师制决定大学生专业社团的活动成效,也是社团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本文以康复治疗专业学生康复社团为切入点,探讨专业社团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如何开展高职院校的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等方面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专业社团从发起建立到实践活动开展已2年多时间,通过导师对专业社团选拔培养社团负责人,共同研究活动内容与实践尝试的指导,已取得一定成效.
作者:尹宪明;戴铃;钱哓蓉;凌云 刊期: 2009年第06期
英语作为第二语言(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ESL)是国外英语教学的一种类型.在ESL环境中,学习者在课堂内外均须使用英语,因为一个班级的学员均来自许多不同国家,因而学习者不得不使用一种共通的语言进行交流.ESL的学习环境会增强学习者个人的学习动力,延续其学习时间,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因此大多数学生在通过ESL考试后都能顺利进行专业学习[1].
作者:彭玮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结肠切除术后肠功能紊乱患儿肛门湿疹治疗方法的改进,以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巨结肠术后肛门湿疹和溃破的患儿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联合使用扩肛、结肠回流灌洗、药物保留灌肠以及外用鞣酸软膏治疗,对照组常规扩肛,0.5%高锰酸钾温水溶液浸泡患处,并外用鞣酸软膏治疗.结果:治疗3~42 d后,观察组治愈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肛门溃破的愈合时间,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巨结肠术后肛门湿疹采取改进的治疗方法,联合用药,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郭先娥;汪晖;苄荆晶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肺康复影响因素的作用.方法:7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8例,观察组进行健康教育、运动指导、电话督导等综合性护理干预;对照组按平时就诊习惯,要求患者定期复诊,规范用药等.结果:干预1年后,观察组患者护理干预依从性及肺功能的改善状况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在肺康复患者疗效中起着积极的影响.
作者:聂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浓度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40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针刺组各20例,均按重度颅脑损伤常规处理.针刺组患者伤后第1天即配合针刺人中、电针内关、涌泉、劳宫等穴.治疗1、2、3、5及7 d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组患者脑脊液中IL-6,IL-8的浓度.结果:在伤后1 d时2组脑脊液中IL-6,IL-8浓度与正常值比较迅速升高并达到高峰,3 d开始逐步下降,7 d后轻度上升.针刺组2、3、5及7 d时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治疗能抑制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中IL-6,IL-8的浓度,从而减轻损伤后炎症反应所致继发性脑损害.
作者:吴建宏;高卫国;徐鸣;王吉圣;张亚平;傅志祥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痉挛瘫痪的改善及对患者ADL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106例,随机分为2组.张力组54例,采用张力平衡针法,上肢取屈肌侧极泉、尺泽、大陵,伸肌侧肩髃、天井及阳池穴;下肢伸肌侧血海、梁丘、照海,屈肌侧髀关、曲泉、解溪及申脉穴.传统组52例,采用传统针刺方法治疗.治疗前后采用Barthel指数(BI)及生活质量指数(QLI)评定患者的ADL及生活质量.结果:经过30 d的治疗,2组患者BI及QL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提高(P<0.05,0.01);与传统组比较,张力组提高更显著(P<0.05,0.01).结论:张力平衡针法能有效缓解脑卒中痉挛瘫痪状态,促进ADL及生存质量的提高.
作者:刘智;章薇;娄必丹;林华;李金香;王净净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并发脑血管痉挛(CVS)的临床效果.方法:84例SAH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2例,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每3 d给予1次脑脊液置换,共计5次.结果:治疗4周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CVS发生率明显降低,并且发生CVS的患者症状较轻,预后相对较好(均P<0.05).结论:配合脑脊液置换治疗可降低原发性SAH并发CVS的发生率,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吴军;毛广运;湛彦强;许杰;张金平;张苏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各种工业意外和职业病不断增加.工伤不仅严重影响受伤职工个人及家庭生活,也造成大量社会劳动力的丧失,影响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因而以恢复劳动者身体功能和职业劳动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工伤康复由此应运而生,各国相继实施工伤保险制度以分散风险,同时高度重视工伤康复的作用,降低工伤所造成的损失和保障工伤职工的基本权益.
作者:王莲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耳石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疗效.方法:PC-BPPV患者26例,分为A、B 2组,均采用Epley管石复位法治疗,B组加用Semont管石解脱法.结果:治疗1~3次后,B组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93.8%与80.0%,P<0.05).结论:联合2种手法复位治疗PC-BPPV能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
作者:黄静辉;余怀生 刊期: 2009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