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姜慧强;李琳;刘红英

关键词:脑卒中, 早期康复, 运动功能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108例脑卒中患者根据康复治疗开始的时间不同分为早期组56例及对照组52例,均按照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方案治疗,早期组患者在发病15~30 d时即配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于发病3~6个月后接受康复训练.2组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均进行运动功能评分(FMA)和ADL评分.结果:治疗前,早期组FM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ADL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3个月后,2组FMA评分和AD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提高(P<0.01、0.05),2组间比较,早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康复治疗早期介入对降低脑卒中的致残率,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康复杂志相关文献
  • 康复训练联合高压氧综合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联合高压氧(HBO)综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63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21例,均用中西药物对症治疗,A组加用吞咽康复训练及电刺激治疗,B组加用HBO治疗,C组采用A、B 2种方法综合治疗.结果:治疗1个月后,3组X线动态造影录像(VFS)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3组间比较C组优于A、B组(P<0.05).结论:多种康复方法联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能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牛秀茹;邢军;陈金平;闫鹤立;苑欣然;刘慧琴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心脑血管病急性期的情感障碍

    目的:初步探讨急性心脑血管病并发情感障碍的发病规律及发病机制.方法:心脑血管疾病患者68例,按疾病类型分为脑卒中组35例和冠心病组33例,健康志愿者30例为对照组,均进行抑郁和焦虑自评量表(SDS、SAS)测评.结果:脑卒中组、冠心病组SDS、SA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病程的第2、3周达高峰,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心脑血管病有较高的情感障碍,发生率为一过性;其发生机制与病变性质无关.

    作者:洪永春;石元洪;吴蔚;周金枝;谢敏华;吴奇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仰卧位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仰卧位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7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为观察组40例,采用仰卧位推拿治疗;对照组36例,采用刺五加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结果:观察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0.0%、97.5%与41.7%、83.4%,P<0.05).结论:仰卧位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明显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疗效明显优于药物治疗.

    作者:姜功道;李陈盈;陈志伍;赵焰;邓丽霞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仰卧位与坐位牵引治疗颈椎不稳症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仰卧位与坐位牵引治疗颈椎不稳症的疗效.方法:60例颈椎不稳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A组采取仰卧位牵引治疗;B组取坐位牵引治疗.治疗前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椎前屈、中立、后伸动态体位下的椎动脉形态、内径、走行、管壁厚度、回声、血流等变化,并评定其疗效. 结果:治疗前患者双侧椎动脉异常率为83.7%,其中A组54例血管中血流异常46条(85.2%),B组50条血管中血流异常41条(82.0%),2组异常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椎动脉内径、收缩期高血流速度、舒张期末血流速度、阻力指数、搏动指数亦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4周后,A组椎动脉血流异常率明显低于B组(14.8%与62.0%,P<0.05),2组显效率、总有效率比较,A组明显高于B组(40.7%、78%与6.0%、36%,P<0.05). 结论:治疗颈椎不稳症取仰卧位牵引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和椎动脉的血流速度.

    作者:苏清伦;秦入结;于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的影响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脑卒中并发假性球麻痹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作用.方法:64例脑卒中合并假性球麻痹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2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阻滞组加用星状神经节阻滞.结果:治疗前2组意识状态和吞咽功能评分相近, 治疗20 d后吞咽功能评分2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提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阻滞组提高更明显(P<0.0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可明显提高脑卒中并发假性球麻痹患者的吞咽功能,改善其生活质量.

    作者:石丽宏;邓海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减重支持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行走能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减重支持系统训练(PBWS)对脑卒中患者行走能力的影响.方法:53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7例和PBWS组26例,均进行常规的功能训练;PBWS组配合减重支持系统训练.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ADL评分及10 m步行速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提高(P<0.05~0.01),其中Fugl-Meyer评分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其他各项指标评分PBWS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功能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患者整体运动功能,结合PBWS更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夏娣文;王玉龙;佘江健;李小萍;潘小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中药护臀液治疗新生儿红臀

    目的:观察中药护臀液对新生儿红臀的临床疗效.方法:新生儿红臀100例,均为住院患儿,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中药组采用中药制作的护臀液涂抹患儿的臀部和会阴部;对照组使用红汞和鱼肝油的混合液涂抹患处,2组均每日2次,并观察疗效.结果:2组比较,轻型和中型患儿1 d及2 d治愈率中药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97.3%、80.0%与58.9%、33.3%,P<0.01),且中药组的治愈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4d、8d,P<0.01).结论:中药护臀液治疗新生儿红臀无毒副作用,疗效明显.

    作者:战晓凤;白丽湘;赵桂英;刘勇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缺血性脑损伤激发内源性GAP-43和Bcl-2间接地介导海马缺血半影区的修复

    目的:探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激发内源性GAP-43和Bcl-2促进凋亡神经元可塑性再生并介导海马缺血半影区代偿性修复的作用.方法: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0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各10只,再灌注组80只.再灌注组应用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根据缺血再灌注时间细分为再灌注2、6、12、24、48 h及3、7和14 d 8个时间点各10只,缺血时间均为1 h,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UNEL、GAP-43和Bcl-2在神经元中的表达,用TTC法观察海马梗死灶的改变.结果: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偶见TUNEL阳性细胞.再灌注组与前2组比较,缺血再灌注2 h点TUNEL阳性细胞增加,48 h达高峰,14 d时降至低;神经元GAP-43缺血再灌注2 h点呈基础表达,3~7 d达高峰,14 d时降至低;神经元Bcl-2表达缺血再灌注2 h点增加,7 d达高峰,14 d降至低;梗死灶于再灌注2 h点开始逐渐形成,48 h点梗死面积大,以后梗死面积逐渐减少,至14 d时恢复正常水平.结论:脑缺血后激发内源性GAP-43和Bcl-2表达可能促进神经元轴突再生;神经元凋亡可能参与内源性相关凋亡基因激活途径.

    作者:刘广义;刘梦阳;曹文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健康教育的需求,以探索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和内容.方法:颅内动脉瘤患者82例,均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术后采用健康教育知识需求及方式问卷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82例患者对脑血管疾病的发生(97.6%)、动脉瘤栓塞治疗的目的意义(95.1%)及预后情况(93.9%)等相关知识需求强烈;与医护人员交谈(98.8%)、为患者提供科普手册(91.5%)2种方式受欢迎. 结论:开展医院应对患者健康教育,并根据患者的健康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以促进患者身心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张敏丽;庞玉玲;宋敏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联用灯盏细辛与弥可保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疗效

    目的:探讨灯盏细辛与弥可保联合应用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方法:106例DPN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53例,在常规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基础上,2组均采用弥可保注射液500 μg静脉推注,每日1次.观察组同时加用灯盏细辛注射液30 ml于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4周后血糖均明显下降(P<0.05),血脂、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纤维蛋白原观察组明显改善,对照组无显著变化;神经传导速度在治疗4及6周时2组均缓慢上升,观察组上升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3.0%与52.8%,P<0.01).结论:灯盏细辛与弥可保联合应用治疗DPN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疗效.

    作者:徐沙丽;李中明;李哈妮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108例脑卒中患者根据康复治疗开始的时间不同分为早期组56例及对照组52例,均按照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方案治疗,早期组患者在发病15~30 d时即配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于发病3~6个月后接受康复训练.2组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均进行运动功能评分(FMA)和ADL评分.结果:治疗前,早期组FM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ADL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3个月后,2组FMA评分和AD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提高(P<0.01、0.05),2组间比较,早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康复治疗早期介入对降低脑卒中的致残率,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姜慧强;李琳;刘红英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康复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

    康复护理是一门新的护理专业,是康复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1],康复护理的目标是使患者达到大限度的康复,并回归社会[2].

    作者:尹宪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星瑙灵片治疗脑外伤后综合征76例

    目的:探讨星瑙灵对脑外伤后综合症患者的疗效.方法:103例脑外伤后综合征患者分为观察组76例和对照组27例,均针对病情按神经外科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口服星瑙灵片10 mg,3次/d.2组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经过20 d的治疗,观察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9.7%、96.1%与61.9%、74.1%,P<0.05).结论:加用星瑙灵治疗脑外伤后综合征可显著改善脑外伤后缩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钟海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与地塞米松治疗颅脑损伤的对比研究

    目的:评价颅脑损伤后应用依达拉奉及地塞米松抗自由基治疗的应激性溃疡发生率和临床疗效.方法:60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A组采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静脉滴注,每日2次,治疗14 d;B组静脉注射地塞米松20 mg,每日1次,连续3 d后逐日递减,1周内停用.治疗1周内2组均进行血清胃泌素对比,评价应激性溃疡发生率;1个月后依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ADL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5、7 d时A组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恢复正常,B组仍处于高水平(P<0.01);1个月后,A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ADL评分均明显优于B组(P<0.01).结论:依达拉奉能有效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缺失程度,是颇具临床应用前景的新型自由基清除剂.

    作者:高晨;刘耀明;程刚;周敏慧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家庭康复中运用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对偏瘫患儿上肢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家庭康复中运用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CIMT)对偏瘫患儿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颅脑损伤致半身偏瘫患儿43例,分为强制组23例和对照组20例,均行常规康复治疗,并指导家庭中的康复训练,对照组患儿训练中不限制健肢活动;强制组则限制健肢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应用CIMT疗法,每天家庭训练时间为2 h.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患儿的动作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提高,且强制组各评定指标均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家庭康复中应用ClMT可显著提高偏瘫患儿上肢的康复效果.

    作者:孔勉;白静蓉;董小丽;温元强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丹参酮ⅡA对肥厚心肌信号转导系统蛋白激酶B通路的影响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对压力超负荷性心肌肥厚大鼠的细胞信号转导系统中蛋白激酶B(Akt)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成年大鼠48只,采用胸主动脉部分缩窄术复制心肌肥厚模型大鼠4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M组),缬沙坦组(X组)各8只,丹参酮组(D组)24只,另8只设为假手术组(S组).术后2周,X组大鼠给予缬沙坦10 mg/kg灌胃;D组大鼠按丹参酮5、10和20 mg/kg剂量各8只腹腔注射;S及M组大鼠给予同等容量无菌注射用水腹腔注射.各组治疗均每日1次.8周后检测各组大鼠左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左心室后壁(LVPW)及室间隔(IVS)厚度,比较心肌纤维横径(MFD),心肌组织中p-Akt,p-Gsk3β信号转导蛋白的量.结果:与S组比较,M组、X组和D组的大鼠左室心肌质量指数,左心室及室间隔厚度及心肌纤维横径均增加,p-Akt及p-Gsk3β升高(均P<0.05),与M组比较,X组和D组各项检测指标均下降;X组与D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D组中各剂量丹参酮治疗的大鼠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丹参酮ⅡA可以通过作用于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防止心肌肥厚.

    作者:屠恩远;周亚光;王照华;梁黔生;杨光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等速肌力训练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表面肌电的影响

    2007年3月~2007年5月在我院骨科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56~73岁,平均63.4岁;病程1 d~7年;股骨颈骨折5例,骨关节炎3例,髋关节发育不良2例,髋关节强直1例.

    作者:程凯;李雪萍;周俊;杨婷;于俊龙;王黎明;桂鉴超;宋华荣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老年急性肠梗阻患者术后早期的康复干预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肠梗阻患者术后早期康复介入对促进肠功能恢复及发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老年急性肠梗阻术后患者82例,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2例,2组均采用肠梗阻松解术治疗,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配合康复干预.结果:治疗7~10 d后,观察组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发生并发症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0.05).结论:术后早期康复干预可促进老年急性肠梗阻患者术后肠功能的恢复及伤口的愈合,降低肺部及尿路感染率.

    作者:王良琼;陈海燕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合谷刺配合艾灸治疗跟痛症32例

    跟痛症患者32例,均符合跟痛症诊断标准[1],男12例,女20例;年龄36~76岁;病程7 d~10年;左足跟10例,右足跟22例;X线片示跟骨内侧结节处有骨刺形成,尖端朝向前方.

    作者:方伟;何少斌;穆敬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持续等速被动运动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表面肌电的影响

    目的:研究持续踝关节等速被动运动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表面肌电及肌痉挛的影响.方法:15例脑卒中患者(观察组)均有瘫痪侧痉挛性足下垂,将观察组患者患侧与15 例正常人(对照组)对应侧踝关节进行持续等速被动运动,时间分别为5、10 min,角速度为5°/s,于运动前后测定双下肢在直腿坐位、踝关节被动90°时的腓肠肌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和综合痉挛量表评分(CSS);并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持续等速被动运动前,观察组运动5、10 min时腓肠肌RMS值明显高于对照组(3.0±1.4, 3.4±1.8与1.8±0.9, 1.7±0.8,P<0.01),运动后均明显低于治疗前(1.8±0.8、1.9±1.0,P<0.01).观察组运动5、10 min时C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12.1±3.3、12.2±2.0与14.5±1.7,P<0.01,0.05).观察组运动5与10 min RMS值及CSS评分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持续等速被动运动能有效缓解脑卒中患者腓肠肌肌痉挛,改善踝关节运动功能,表面肌电可作为评定肌痉挛状况的量化指标,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作者:李雪萍;程凯;周俊;杨婷;于俊龙;陈安亮;张红飞;王滨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中国康复杂志

中国康复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