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林萍;朱英;许琼;张云杰
在我科就诊的顽固性呃逆患者39例,男22例,女17例;年龄30-78岁;病程7 d-1个月;脑血管意外8例,手术后28例,化疗后2例,其他原因1例;均服用或注射西药或尝试其他方法治疗均无效.本文均采用实体针结合治疗:患者仰卧位,取头针双侧胸腔区(即胃区与前后正中线之间),用0.30 mm×25 mm不锈钢毫针,针尖与头皮呈15°-20°夹角刺入,快速小幅度捻转,180转/min;同时针刺体穴天突、膻中、内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针刺天突穴时,先直刺2-3 mm,然后将针尖转向下方,紧靠胸骨柄后方缓慢向下刺入10-15 mm,得气后留针30 min,每日1次.
作者:刘慧;赵晓莉;闫晓星;商雯香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家访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10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家访组与对照组各50例,均接受系统抗精神病治疗,病情缓解达临床痊愈或显著进步后出院,给予常规出院指导;家访组患者出院后仍接受为期1年的家访,了解患者病情和落实治疗情况.2组均用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PANSS)、不良反应量表(TESS)和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QOL-100)评价治疗前后的效果.结果:出院后1年末时TESS评分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ANSS评分与出院时及对照组比较家访组患者显著下降,再入院率低于对照组,QOL-100评分明显高于出院时及对照组(均P<0.01).结论:家访对提高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作者:郑桂芝;曾德志;周卫东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交变磁场疗法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方法: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72例,随机分为磁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均采用步行、跑步、太极拳等运动疗法及注射或口服钙剂及镇痛药物等治疗;磁疗组并辅以磁疗,每日1次,60 min.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患者L2-4和股骨颈骨矿物质密度检测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提高,VAS评分明显降低(均P<0.05),且磁疗组更优于对照组(P<0.01及0.05).结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辅以磁疗可以显著提高其骨矿密度,缓解疼痛症状.
作者:何建华;张威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注射液(MCI-186)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脑出血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均给予控制血压、颅内压,预防感染,防止并发症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支持治疗.观察组同时增加MCI-186 30 mg+0.9%氯化钠100 ml静脉滴注,30 min滴完,每日2次.治疗前后行头颅CT扫描测量血肿周围低密度区的改变;欧洲卒中量表(ESS)评价肢体功能.结果:观察组在治疗第14和24 d时,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血肿周围低密度区明显缩小(P<0.01);ESS评分,在治疗第4、14和24天时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1和0.05).结论:MCI-186可明显促进脑出血患者血肿的吸收和神经功能康复.
作者:罗志秀;王建明;汪琦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A)治疗面肌痉挛前后肌电图瞬目反射(BR)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面肌痉挛患者56例,采用BTA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10-14 d时分别行肌电图BR检测.结果:56例患者中患侧未引出R1和R2各4例,R2'有3例;健侧未引出R1、R2、R2'各2例.治疗前患侧的各波波幅明显高于健侧,R2间期缩短(P<0.05).治疗10-14 d后患侧未引出R1有9例,R2有7例,R2'有8例;反应波波幅与治疗前及健侧比较明显降低.结论:BTA治疗面肌痉挛疗效肯定,BR检测表明患者脑干中间神经元兴奋性增高.
作者:周少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局部亚低温佐治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出血患者40例分为亚低温组和对照组各20例,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亚低温组同时维持头部温度32-35℃.结果:治疗第7天时,脑卒中评分(NIHSS)2组均比治疗前下降,第14天时亚低温组下降速度快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第30、60、90天Barthel指数评分亚低温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局部亚低温治疗可促进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明显改善预后.
作者:左懿;徐金枝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加得宝松注射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15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76例和对照组75例,观察组采用Hartel前入路穿刺法,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加得宝松注射治疗.对照组采取单纯内科药物治疗.结果:观察组1次射频治疗后达显效54例、有效19例;对照组治疗10 d后,显效及有效分别为47例、17例,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6.1%、85.3%,P<0.05).随访0.5-2年,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5.6%、36.2%,P<0.05).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加得宝松注射能明显缓解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
作者:王从平;韩忠顺;曾艳;吴克梅;黄信权;刘群会;席言;宋彩玲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面部透穴法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84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各42例,均给予营养神经的药物治疗;针刺组同时增加面部透穴疗法.结果:治疗1个月后,针刺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52.4%、97.6%与31.0%、78.6%,P<0.01).结论:面部透穴法治疗周围性面瘫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曾庆明;熊毅;芳丽萍;叶珊芬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颈性眩晕患者2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例,均给予中西医药物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恢复期配合手法、日常生活活动指导等综合康复治疗.结果:治疗后随访6个月,2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总积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2组间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性眩晕患者恢复期配合手法及日常生活活动指导等疗法能明显提高疗效.
作者:李爱东;刘洪涛;黄宗青;莫志芳;郭维玉;陈惠珍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不同时期早期干预对脑瘫高危儿预后的影响.方法:脑瘫高危儿246例,其中93例于≤3个月开始干预治疗为超早组,80例于3个月后开始干预为早期组,73例放弃治疗为对照组.超早组和早期组患儿均接受营养脑细胞的药物治疗,并配合抚触、婴儿科学健身法等训练>2个月.结果:患儿1岁时随访,婴儿智能测试(CDCC)量表测定智力发育指数(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DI),与对照组比较,超早组和早期组MDI和PDI平均值均升高(P<0.01,0.05),与早期组比较,超早组平均值更高(P<0.05);1岁时脑瘫发生率比较,超早组与早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干预能减少脑瘫高危儿的脑瘫发病率和障碍程度,佳干预时期<3个月.
作者:饶钒;余秀兰;余德兵;张红兵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相同剂量胶原酶2次注入与1次注入行腰椎间盘外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1次性注入胶原酶1200 U,观察组小剂量(600 U)间隔72 h 2次注入胶原酶行侧隐窝盘外溶解治疗.结果:观察15 d及随访12个月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观察组达优率及优良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2次注入胶原酶盘外溶解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和远期疗效均优于1次性注入的方法.
作者:乐绍银;何涛;何敬敏;彭全成;程义华;周明友;张莉;喻迎春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针刺对慢性全脑缺血缺氧性大鼠认知功能、血浆中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环素(6-酮-PGF1a)的影响.方法:30只健康雄性Wister大鼠随机分为针灸组,对照组,模型组各10只.针刺组和模型组采用Pul-simelli法制备大鼠全脑缺血模型,并配合行为学测试确立模型成功.术后24 h,针刺组开始针刺大鼠百会、四神聪、涌泉,内关、水沟、合谷、三阴交、足三里、太冲穴,每周5次,每次10 min;模型组则给予腹腔注射0.9%生理盐水(2 ml/kg).术后24 h、5及21 d时进行大鼠神经行为学评估、检测血浆中TXB2和6-酮-PGF 1a的水平,并在第21天应用Y迷宫评价大鼠的认知功能.结果:针刺组大鼠在针刺治疗后认知功能测试成绩和神经行为学评分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血浆中TXB2的水平显著下降而6-酮-PGF 1a的水平略有上升.结论:针刺对慢性全脑缺血缺氧性大鼠的认知功能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对神经行为学的损伤具有较明显的修复作用.
作者:杨文清;王琦;王俊卿;郭克锋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S-100ββ蛋白与梗死病灶、神经学状态和神经学预后间的关系.方法:37例急性脑缺血患者(卒中组)发病<48 h,5、7和14 d时检测血清GFAP和S-100ββ蛋白水平,并于相应时间进行神经学状态(NIHSS)和出院时神经学功能(BI)评估.结果:①血清GFAP水平,卒中组发病<48 h即明显高于与其匹配的健康人(对照组)(P<0.05),7 d时与对照组接近,14 d又明显升高(P<0.05);S-100ββ水平,卒中组7 d时达高峰,14 d下降,但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梗死灶较大和中等患者,GFAP水平在发病<48 h明显高于较小梗死灶和对照组(P<0.05,0.01);S-100ββ水平较大梗死灶患者在<48 h时显著高于中等、较小梗死灶及对照组,7 d时中等梗死灶则明显高于较大梗死灶(均P<0.01).③发病5及7 d时GFAP水平与相应的NIHSS呈负相关,与出院时BI呈正相关(均P<0.05);S-100ββ水平与各时间点NIHSS和出院时BI均有相关性(P<0.01).发病7 d时血清GFAP与S-100ββ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作为胶质细胞增多症和星形胶质细胞激活的标志物,GFAP和S-100ββ在脑卒中血液中表达明显增强,有望成为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评估、揭示疾病严重程度和评估预后的指标.
作者:谭延国;薛迎红;刘建彬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甲钴胺预防不同病程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的有效性.方法:80只SD大鼠随机选取16只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64只四氧嘧啶诱导糖尿病模型,模型成功后根据外源胰岛素控制血糖水平,将血糖控制较好的大鼠分为ID-1组和M-ID-1组各16只;血糖控制较差的分为ID-2组和M-ID-2组各16只,M-ID-1和M-ID-2组均每日肌注甲钴胺500 μg/kg.12周后各组大鼠麻醉下切除坐骨神经,在光镜和电镜下检测坐骨神经纤维结构,并监测果糖胺等糖代谢情况.结果:与NC组比较,其它各组均出现神经结构异常.与其它模型组比较,M-ID-1组(果糖胺1.0 mmol/L)坐骨神经纤维结构异常明显减少(P<0.05);M-ID-2组(果糖胺1.2 mmol/L)与ID-2组比较,纤维结构改变无差别.结论:甲钴胺对外周神经病变的延缓效应在一定病程内受血糖的影响,血糖控制较好则效果较好.
作者:李剑波;陈家伟;马洪太;冯振卿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康复及认知障碍恢复的有效性.方法:发病<14 d的脑梗死患者139例,分为研究组71例和对照组68例,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研究组增加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前后均采用改良Rankin量表、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SS)、ADL量表、老年认知筛查量表(ECAQ)、修订的长谷川简易智能量表(HDS-R)、简易精神状态检查法(MMSE)和临床记忆量表(MQ)检测.结果:经过平均1个月的治疗,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研究组Rankin和CSS评分明显降低,ADL、ECAQ、HDS-R、MMSE和MQ评分明显提高(均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结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认知功能.
作者:张华;王宏娟;罗英姿;王巍;兰茂升;乔惠敏;蔡海燕;贾志荣;王荫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择时运动对实验性大鼠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影响.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9、15和21时运动组,各10只.假手术组仅暴露血管不阻断血流,其它组均采用插线法制作右侧大脑中动脉梗塞(RMCAO)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术后第2天运动组各时间段对大鼠进行跑台训练,15 d后测定各组血清中NO水平和NOS活性.结果:治疗15 d后,血清NO水平和NOS活性模型组均高于其它4组(P<0.01),各运动组与假手术组及模型组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且9时、15时运动的大鼠优于21时大鼠(P<0.05).结论:择时康复运动治疗可降低急性脑梗死大鼠血浆NO水平和NOS活性,减少脑细胞进一步的损害.
作者:樊留博;王韵;马利中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评价鄂西北居民偏头痛的主要危险因素与偏头痛发生的关系.方法:64例偏头痛患者(头痛组)和50例正常人(正常组);采用脑血管造影(头痛组64例及正常组5例)和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光检测法(头痛组64例及正常组50例)了解脑血管发育情况及血浆内5-羟色胺(5-HT)的含量变化.结果:血管组患者脑血管发育变异率高于正常组,血浆5-HT含量低于正常组(P<0.05).结论:偏头痛的发生为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脑血管发育异常是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王晓燕;何小波;席刚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不同疾病导致意识障碍患者高压氧(HBO)治疗时机的把握.方法:116例接受HBO治疗的意识障碍患者,根据原发疾病的不同分为急性中毒组(A组)、重型颅脑损伤组(B组)、心肺复苏后急性缺血缺氧性脑病组(C组)及脑血管病组(D组),比较各组开始HBO治疗的时间和有效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A组开始HBO治疗的时间早,与其他组比较,有效率高97.4%(P<0.01).C组与D组有效率较低,分别为52.6%、41.2%.B组与D组开始HBO治疗的时间较晚,平均>1个月.结论:各组患者早期HBO治疗都有其不同的特点,治疗时机不仅与原发疾病有关,还与气管切开、肺部感染有关.意识障碍患者行HBO治疗,应合理把握时机,尽量早期开始.
作者:胡慧军;潘晓雯;孟祥恩;张齐 刊期: 2007年第04期
2002年9月-2006年9月因行盆腔脏器疾病术后并发尿频、尿急、尿痛,尿失禁及下腹坠胀、排尿困难等患者39例,男28例,女11例;平均年龄56岁;均为直肠癌、膀胱癌、前列腺癌根治术或子宫全切除术、剖腹产术或尿道阴道瘘修补术后的患者.39例患者均采用UROSTYM型盆底肌生物反馈治疗仪(USA)电刺激盆底肌治疗[1],男性患者及未婚女性患者使用肛门电极[2],插入直肠4-6 cm,治疗电流8-15 mA,频率60/50 Hz,波宽200-500 ms,电刺激间歇时嘱患者配合作肛门收缩动作;已婚女性患者使用阴道电极,插入阴道6-8 cm,治疗电流13-28 mA.均每日或隔日1次,20 min.
作者:熊泽安;荣刚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比较紫外线照射和硫酸镁湿敷治疗化疗后急性静脉炎的疗效.方法:86例使用化疗药后出现静脉炎的患者随机分为照射组与湿敷组各43例,照射组采用强红斑量紫外线照射,湿敷组采用50%硫酸镁溶液湿敷.分别在治疗后1-10 d观察疗效,并比较静脉炎治愈的平均时间及有效率.结果:照射组和湿敷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6.7%与41.6%;平均治愈天数分别为(3.1±2.2)d与(8.5±3.3)d.照射组平均治愈时间明显短于湿敷组,有效率明显高于湿敷组(P<0.05,0.01).结论:化疗性静脉炎应用紫外线照射可缩短疗程,提高有效率和治愈率.
作者:宋林萍;朱英;许琼;张云杰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