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电针联合巴氯芬对控制脑卒中痉挛状态的作用

李莉;杨卫新;胡凤娟;徐红星;王海波;倪波业

关键词:脑卒中 痉挛, 电针刺激, 巴氯芬, 日常生活能力
摘要:目的:探讨电针刺激与巴氯芬联合治疗脑卒中高痉挛状态的临床效果.方法:脑卒中单侧偏瘫伴痉挛患者5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电针组各29例,均常规给予口服巴氯芬片,中频电刺激患肢痉挛拮抗肌,抗痉挛体位练习及功能训练.电针组同时加用电针刺激,上肢取劣势侧伸肌,下肢取劣势侧屈肌.结果:治疗2个月后,电针组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上下肢痉挛评分均明显降低;Barthel评分明显提高(均P<0.01).结论:电针联合巴氯芬能有效控制脑卒中所至高痉挛状态,有利于患者运动训练的进行,使ADL能力得到提高.
中国康复杂志相关文献
  • 抗抑郁治疗对高血压并发抑郁症患者康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抗抑郁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并发抑郁症患者康复的影响. 方法:原发性高血压并发抑郁症患者102例,分为干预组60例和对照组42例,均服用洛汀新降压治疗;干预组加服罗拉西泮并配合康复治疗.结果:治疗6个月后,干预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且并发有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的患者治疗效果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其心脑血管急性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结论;抗抑郁治疗可以缓解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抑郁状态,提高降压效果,改善血糖及血脂代谢,降低心脑血管急性事件的发生.

    作者:王文清;徐丽梅;李玲;李丰;李燕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相关研究

    目的:了解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探索通过优化体育生活方式改良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方法.方法:对在校大学生370例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锻炼态度量表问卷调查,并进行体育生活方式调查问卷.结果:370例中喜好体育锻炼、平均每天用于体育锻炼时间多、喜欢体能耐力主导类、朋友相对少或所在班级管理干部关注体育锻炼的学生易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体育锻炼态度中的行为态度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指标;爱好体育锻炼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好.多人集体和单人对抗性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正向作用,体能速度主导类项目有负向作用;技巧类项目对心理健康水平有负面影响,而足球有正面的作用.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欠佳,城镇学生相对较好.结论:应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城乡差异,和体育兴趣爱好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体育做为高校一项重要的教育过程对优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树立终身体育的行为意识起重要的作用.

    作者:章小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电针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电针组40例用电针刺激体穴结合C3-5夹脊穴治疗;阻滞组40例采用利多卡因注射液5ml及0.9%生理盐水5 ml的混合液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综合组40例则结合2种方法综合治疗.治疗前后以临床症状评分量表评定疗效.结果:治疗2周后临床症状积分,综合组明显低于电针组和阻滞组(P<0.05),治愈率和总有效率高于电针组和阻滞组(P<0.05,0.01).结论:电针配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程建明;穆敬平;刘润;彭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综合治疗顽固性压疮10例

    2004年-2006年7月在我科住院的压疮患者10例,压疮处于坏死溃疡期[1],男4例,女6例;年龄75-86岁,平均82岁; 病程3周-2个月;原发病为脑外伤2例,脑卒中偏瘫8例,其中伴有糖尿病史2例;压疮部位均为骶尾部,表现为肿痛,较多脓性分泌物渗出,溃疡面向周围及深部扩展,深达骨质,创面大10 cm×10 cm,小7 cm×8 cm,深约2-3 cm.10例患者均采用综合治疗.

    作者:黄志勇;阮慧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雷公藤多甙片治疗糖尿病蛋白尿的短期疗效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甙片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 糖尿病肾病患者16例,随机分为雷公藤组及对照组各8例,均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 U/d腹壁皮下注射,雷公藤组加服雷公藤多甙片,每次2片,每天3次.结果:治疗30 d后,2组血肌酐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雷公藤组24 h尿蛋白及纤维蛋白原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P<0.01).结论:雷公藤多甙片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可有效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蛋白尿,改善临床症状.

    作者:曹国富;刘海涛;陈冬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基于SOAP格式的康复治疗记录软件的设计与应用

    目的:探讨康复治疗记录软件的设计与应用.方法:先以word文档形式将主观、客观、评估、计划等内容输入计算机,然后对PT、OT、ST进行选项.结果:成功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基于SOAP格式的康复治疗记录的4个模块. 结论:基于SOAP格式的电子化康复治疗记录的设计与应用,为规范化康复评估与治疗提供了保证.

    作者:李奎;窦祖林;万桂芳;郑金利;周利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TGF-β和ERK在骨质疏松大鼠骨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TGF-β)和信号调节激酶(ERK)在去卵巢大鼠骨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30只2月龄SD雌性大鼠分别造模为假手术组(SHAM组)、卵巢切除组(OVX组)及雌激素替代组(OVX-N组)各10只,用免疫组化法测定成骨细胞中TGF-β和磷酸化ERK的表达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TGF-β蛋白阳性表达主要在成骨细胞的胞膜上和胞浆内,ERK主要在成骨细胞核内, OVX-N组TGF-β和ERK的阳性表达高于OVX组(P<0.01,0.05),与SHAM组比较差异不明显.结论:TGF-β和ERK可能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起重要调节作用.

    作者:郭松;王建超;王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电针联合巴氯芬对控制脑卒中痉挛状态的作用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与巴氯芬联合治疗脑卒中高痉挛状态的临床效果.方法:脑卒中单侧偏瘫伴痉挛患者5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电针组各29例,均常规给予口服巴氯芬片,中频电刺激患肢痉挛拮抗肌,抗痉挛体位练习及功能训练.电针组同时加用电针刺激,上肢取劣势侧伸肌,下肢取劣势侧屈肌.结果:治疗2个月后,电针组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上下肢痉挛评分均明显降低;Barthel评分明显提高(均P<0.01).结论:电针联合巴氯芬能有效控制脑卒中所至高痉挛状态,有利于患者运动训练的进行,使ADL能力得到提高.

    作者:李莉;杨卫新;胡凤娟;徐红星;王海波;倪波业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早期应用起立床及电刺激对脑梗死患者康复的作用

    目的:观察电动起立床及功能性电刺激早期应用对脑梗死患者康复的疗效.方法:脑梗死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均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配合电动起立床站立训练及患侧下肢功能性电刺激.结果:治疗3周后,2组下肢运动和平衡功能及躯干控制能力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提高,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应用电动起立床及功能性电刺激对脑梗死患者的肢体功能的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

    作者:吴玉玲;林建强;何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脊髓损伤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后BDNFmRNA、GDNFmRNA及PLPmRNA的表达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细胞(B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髓鞘前脂蛋白(PLP)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BMSCs促进SCI修复的机制.方法:Wistar大鼠42只,随机分为移植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18只,制成SCI模型,将培养的BMSCs注入移植组损伤的脊髓内;另6只为假手术组(C组).结果:术后24和72h、7 d,RT-PCR半定量分析显示A、B组BDNFmRNA 、GDNFmRNA和PLPmRNA表达在24及72h、7 d时均明显高于C组(P<0.01),与B组比较,A组升高更显著(P<0.05).结论: BMSCs移植可通过促进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和轴突髓鞘化等机制促进SCI修复.

    作者:李雷;吕刚;王欢;高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提高ADL能力所需住院康复治疗的时间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脊髓损伤(SCI)患者获取提高ADL能力较为合理的住院康复治疗时间.方法: 观察28例外伤性SCI患者的康复过程,在康复治疗开始前及治疗后1、2、3、6和9个月时分别作出ADL评估, 比较ADL得分情况及不同时间ADL能力提高的程度. 结果: 28例患者在经过3个月的住院康复治疗后,26例ADL评分获得显著提高,其中21例ADL能力获得提升,在随后6个月的治疗中,26例患者与治疗3个月时比较ADL评分无明显增高,ADL能力也未进一步提升. 结论: 外伤性SCI患者提高ADL能力合理的住院康复治疗时间应为3个月.

    作者:王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影响老年慢性病住院患者睡眠因素的分析及对策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慢性病患者住院期间睡眠状况的因素.方法:采用自制影响睡眠因素的调查表对165例老年慢性病住院患者的睡眠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65例患者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睡眠问题,主要影响因素为环境、生理及心理等方面.结论:老年慢性病住院患者睡眠质量差,应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控制影响睡眠的各种因素,以改善老年慢性病住院患者的睡眠质量.

    作者:马红梅;沈向英;张松莲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肉毒毒素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

    目的:观察局部肌肉注射A 型肉毒毒素(BTX-A) 治疗痉挛型脑瘫的疗效.方法:83 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30例,均采用BTX-A局部肌肉注射和推拿治疗;观察组同时结合系统的康复训练等.治疗前后均以改良阿氏量表(MAS) 评分肌张力,运动评价量表(PRS) 评定运动功能.结果:治疗3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2组MAS评分均明显下降,PRS评分明显升高(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表现更明显(P<0.05).结论:局部肌肉注射BTX-A结合系统康复训练能有效缓解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肌张力,改善步态、提高行走能力.

    作者:王作军;闫文强;彭力;胡熙跃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帕金森病大鼠黑质细胞凋亡与Bax蛋白表达相关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6-羟基多巴胺(6-OHDA)能否诱发黑质细胞凋亡以及Bax蛋白表达与黑质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72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36只及通过脑立体定位注射6-0HDA的方法建立的大鼠帕金森病模型组(PD)组36只,采用TUNEL方法、免疫组织化学、电镜等观察术后l、7、l4及2l d时2组大鼠脑黑质细胞凋亡的数量及超微结构变化,并检测黑质细胞Bax蛋白的表达.结果:术后TUNEL法发现,与对照组比较,PD组存在明显的黑质细胞凋亡(P<0.05),且在1-21 d时细胞凋亡数逐渐增高;电镜观察显示,PD组黑质细胞存在典型细胞凋亡, Bax蛋白表达在 l d为高,其后很快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6-羟基多巴胺能诱发大鼠黑质细胞凋亡,Bax蛋白是黑质细胞凋亡的关键启动因素.

    作者:曹非;孙圣刚;童萼塘;骆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电针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血浆t-PA和PAI-1含量的影响

    目的:研究电针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含量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及电针组各10只,模型组及电针组大鼠制成脑梗死模型;假手术组手术步骤同前2组,但不线栓;正常组不作任何处理.造模成功后,4组大鼠均同步喂养,电针组大鼠于造模成功后即刻给予电针百会、水沟穴,每天1次,30min.治疗5 d后,4组大鼠均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t-PA及PAI-1含量.结果: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及电针组大鼠血浆t-PA、PAI-1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但电针组低于模型组(P<0.05,0.01).结论:电针能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大鼠血浆t-PA、PAI-1含量,调节机体纤溶系统活性,改善梗死区域的血液循环,促进功能恢复.

    作者:黄伟;曾庆明;吴绪平;丁昀;王述菊;孙国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双胎儿童脑瘫发生状况的分析

    目的:探讨双胎儿童的产次、出生体重与脑瘫发病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8对双胎儿童均进行体检、诊断、临床分型及填写简易病例表格等,并综合分析评定.结果:双胎儿均1例诊断为脑瘫,另1例正常.脑瘫的发生在产次及在有无黄疸史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在出生体重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出生体重较重的患儿脑瘫发生率较高(P<0.05).结论:出生体重较重的患儿的双胎儿更容易发生脑瘫,应引起临床重视.

    作者:刘建军;李旭;胡莹媛;吴卫红;李燕春;陆华宝;张雁;纪树荣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老年性白内障继发青光眼术前视觉诱发电位检查的意义与评估

    2006年1-12月我科收治的白内障继发青光眼患者70例(70眼).男40例,女30例;年龄61-89岁, 平均62.8岁;左眼22例,右眼32例,双眼16例;晶状体膨胀继发青光眼28例(28眼),晶状体溶解引起的青光眼42例(42眼);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疾病及眼前部缺血综合症等.

    作者:周妍丽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并用中药生肌膏治疗体表溃疡91例

    2002-2006年我科收治各类急、慢性体表溃疡患者91例,男48例,女43例;年龄17-79岁;病程10 d-2年;溃疡深度0.2-2.8cm,面积为0.7 cm×1.0cm-3.8 cm×5.0cm;致病原因为瘫痪、骨折、糖尿病足、外伤感染、高位截瘫、电击伤、烧伤、术后感染及下肢静脉曲张.治疗前取患者溃疡面的分泌物做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根据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静脉滴注治疗;常规清除溃疡面,脓性分泌物及坏死组织,将蒙药-生肌膏(由雄黄、银朱、寒水石、冰片、麝香等7味药物组成)均匀涂抹在无菌纱布上放置患者溃疡面的深处,每日换药1次.

    作者:王阿日亚;白国荣;董向利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脑白质稀疏症与脑梗死患者记忆障碍研究

    目的:观察脑白质稀疏症(LA)与脑梗死(CI)患者临床记忆障碍特点.方法:随机选取LA患者60例作为试验组,其中单纯LA29例,并发CI患者31例,另以健康老年人30例作为对照组,均采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等编制的临床记忆量表进行记忆能力测评.结果:试验组患者均存在明显的记忆障碍,表现为联想学习、指向记忆、无意义图形再认、图像自由回忆、人像特点联系回忆及记忆商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其中并发CI患者明显低于LA患者(P<0.05,0.01),但随着LA病变程度的加重记忆障碍明显加剧.结论:LA对人类记忆活动有直接、明显的影响,提示及早发现LA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防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谢遵伟;李义召;宋成忠;崔贵祥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

    目的:观察针刺分期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疗效.方法:急性脑卒中患者220例,均有一侧肢体偏瘫,随机分为A、B 2组各110例,均按急性脑血管病的常规处理,并配合康复训练.A组在此基础上依据患者软瘫期、痉挛期和恢复期给予分期针刺治疗.结果:治疗1个月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ADL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和痉挛程度评定,A组均优于B组(P<0.05或0.01).结论:在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的同时增加分期针刺疗法,可以明显缩短急性脑卒中患者联休克期,减轻痉挛,减少误用综合征,对脑卒中肢体功能恢复有良好疗效.

    作者:张家良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中国康复杂志

中国康复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