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肩胛骨松解法治疗慢性肩周炎的康复疗效

毛慧燕;车世钦

关键词:肩周炎, 肩胛骨, 松解, 关节松动术, VAS评定
摘要:目的:探讨肩胛骨松解法结合关节松动术在治疗慢性肩周炎中的康复疗效.方法:对已确诊的慢性肩周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 2组各30例,均接受关节松动术治疗方案,A组并增加肩胛骨松解法,治疗前后比较2组患者肩关节疼痛程度及ROM改善情况.结果:治疗20 d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2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P<0.01),2组间比较,A组下降更明显(P<0.01);ROM评定,2组肩关节角度均有较大提高,但A组肩关节前屈、后伸、外旋及外展、内旋的活动范围均明显大于B组(P<0.01);复发率比较,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肩胛骨松解法结合关节松动术治疗慢性肩周炎效果显著,尤其在疼痛的改善、肩关节活动范围的提高方面明显优于单纯关节松动术.
中国康复杂志相关文献
  • 肩锁钩钢板与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锁骨远端骨折疗效比较

    目的:回顾性分析比较肩锁钩钢板与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锁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41例锁骨远端骨折患者分别采用肩锁钩钢板内固定术(A组18例)与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术(B组23例),均于术后前臂吊带悬吊,并配合肩关节功能锻炼.结果:A组平均随访13个月,B组平均12.8个月,按照Lazzcano标准和骨折愈合标准评定,A组肩关节功能恢复和骨折愈合的优良率明显优于B组(分别为94.4%、78.3%,P<0.05).结论:肩锁钩钢板内固定术的效果明显优于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术,且具有固定确实、不损伤关节面、可以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

    作者:程英雄;张文财;庄洪;黄宏兴;蔡桦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MCI-186)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发病48 h内的ACI患者70例,随机分为A、B 2组各35例,均给予阿司匹林片、血塞通注射液等治疗,同时A组静脉滴注MCI-186,每次30 mg,每天2次,共计2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及3周时对患者进行中国卒中量表(CSS)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结果:治疗3周时C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A组显著下降(分别22.09士9.16、10.21±4.75,P<0.01);对照组也明显下降(21.56士10.27、13.49士5.36,P<0.05);AD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A、B组均上升(分别38.26±17.45与68.72士25.43、37.33士18.70与53.72±25.76,均P<0.01).2组间比较,A组CSS评分明显低于B组,ADL评分显著高于B组(均P<0.05).不良反应2组均较少.结论:MCI-186能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和提高ADL,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黄家彬;张清安;陈斌;汪保华;刘玲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血管性痴呆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D)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分析176例脑卒中患者中痴呆(VD组58例)与非痴呆(非VD组1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与非VD组比较,VD组受教育时间偏少,嗜烟及脑血管伴发疾病、脑卒中复发例数均较高(P<0.01或0.05).结论:VD的危险因素较多,应予以针对性预防和及时治疗,以减少或延缓VD的发生.

    作者:赵强;郑俊娥;王兆岭;韩恩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密集型针灸及红外线照射治疗软组织损伤

    目的:探讨密集型针灸及远红外线(TDP)照射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腰部以下软组织损伤患者应用密集型针灸(碱针灸、银针灸)加温及TDP照射治疗腰骶、髂嵴部、臀及膝部.结果:经过3-6次治疗,与治疗前比较,60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P<0.01);随访15 d-3个月,总有效率95%.结论:密集型针灸及TDP照射能有效缓解疼痛,修复损伤组织.

    作者:罗永雄;夏汉通;金跃进;龙卫芳;周芬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冷光紫外线与超短波综合治疗体表溃疡

    目的:探讨冷光紫外线与超短波结合治疗体表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82例体表溃疡患者分为综合组42例与对照组40例,综合组采用冷光紫外线与超短波每日交替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的冷光紫外线照射,每天1次.结果:治疗20 d后综合组痊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3.3%、63%,P<0.01).结论:体表溃疡采用综合物理疗法治疗可显著加速溃疡面的愈合,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李香云;张长杰;何湘娥;刘密群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鼻内镜下射频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疗效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射频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疗效.方法:136例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采用鼻内镜下射频手术治疗并给予常规护理.结果:治疗3个月后随访,治愈81例,改善4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4.1%.结论:鼻内镜下射频手术是一种安全的微创术,对慢性肥厚性鼻炎有较明显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余怀生;黄静辉;陈晓瑜;王学林;杨燕珍;谢朝峰;陈影芳;林怀洁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分期针刺配合康复治疗技术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分期针刺配合康复治疗技术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病程<2周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A、B 2组各40例,按急性期常规处理的同时均进行促通技术为主的治疗方法,A组并增加分期针刺疗法.治疗前及治疗2月后以Fugl-Meyer运动功能指数(FMA)和脑卒中病损评估法(SIAS)评定2组患者的运动功能.结果:FMA运动功能评分与治疗前比较,2组均有显著提高(P<0.01),且A组优于B组(P<0.01).SI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A组显著提高(P<0.01),B组则无显著变化.结论:分期针刺配合促通技术可以显著促进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减少病损程度.

    作者:徐应乐;彭力;王晓南;敖金波;赵大贵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不同程度的持续规律运动训练对大鼠摄食及体重的影响

    目的:探讨轻中度规律体力运动与过度体力运动对大鼠摄食,体重的变化及对血中瘦素(leptin)和NPY的影响.方法:21只大鼠连续做程度不同的无负重游泳训练,按照训练程度不同分为对照组(N组)、适量运动组(GE组)及疲劳运动组(EE组).观察训练期间3组大鼠的摄食量及体重变化;5周后,检测各组大鼠的小肠推进率,血清、血浆中NPY及leptin水平.结果:运动5周后GE组与N组比较摄食量显著增多,但体重无明显下降,血清leptin水平下降伴血浆NPY水平升高;EE组与N组及GE组比较,摄食量显著减少,体重明显减轻,血清leptin水平下降伴NPY水平下降,小肠推进率明显升高.结论:适量运动可以增进食欲而不引起体重的增加,且不伴有小肠排空加速;长期疲劳运动可以导致肠道平滑肌紊乱,小肠排空加速,并打破下丘脑对摄食-能耗平衡调节的维持,使机体能量处于负摄入状态.

    作者:刘岳;李彩丽;李林均;徐三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电针结合磁贴治疗乳腺炎48例

    急性乳腺炎患者48例,年龄23-30岁;病程1-7 d;体温37.4-40.3℃;初期表现为乳房肿痛、皮肤颜色变红或无改变,乳房下可触及肿块,伴畏寒发热、头痛、恶心等症状[1].48例患者均采用电针结合磁贴治疗.①电针:患者仰卧位,针刺患侧肩井、下巨虚、行间及双侧足三里等穴,用泻法[2],得气后接电针仪,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20 min,每日1次.②磁贴:用曼吉乳腺磁贴贴于患处阿是穴,乳根、期门、肩井及三阴交等穴,2天换1次.

    作者:陈丽贤;詹欣荣;段俊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颈椎损伤Halo-Vest固定术前后患者的康复护理

    目的:探讨头环脊柱固定背心(Halo-Vest)固定不稳定型颈椎损伤患者手术前后的康复护理效果.方法:18例不稳定型颈椎损伤患者均施行Halo-Vest固定术,术前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表现给予心理治疗并配合常规护理,术后进行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经过45-100d治疗,18例患者优良率达88.9%.结论:正确有效的康复护理措施对实施Halo-Vest术患者的早期康复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作者:黄智月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低频电穴位刺激并功能训练等治疗面神经损伤

    目的:探讨低频电穴位刺激并功能训练治疗面神经损伤的疗效.方法:面神经损伤患者92例,随机分为低频组和针刺组各46例,均口服神经营养药并进行面肌功能训练,低频组同时接受超短波、低频脉冲电穴位刺激;针刺组接受针刺治疗.结果:经过40 d的治疗,低频组痊愈率显著高于针刺组,中度损伤患者开始恢复及完全恢复时间亦早于针刺组,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均P<0.05).结论:低频电疗并功能训练能显著提高面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

    作者:成先柄;杨全兴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多巴胺D1受体激动剂对异动症大鼠电生理活动的影响

    目的:探讨多巴胺D1受体在异动症(LID)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复制成功的帕金森病(PD)大鼠35只,分为PD组13只,另22只应用复方左旋多巴治疗28 d诱发LID大鼠模型,取12只为LID组.第29天取10只在复方左旋多巴治疗前15 min腹腔注射MK-801(MK-801组).采用微电极细胞外记录技术检测LID组大鼠纹状体棘状神经元(SMSNs)电生理活动.尾静脉注射多巴胺D1受体激动剂(SKF-38393)、拮抗剂(SCH-12280)观察神经元电生理活动变化.结果:LID组SMSNs的自发性电活动较对照组(10只正常大组)及MK-801组、PD组明显增多(P<0.01和0.05),而对照组与MK-800组比较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SKF-38393对LID组大鼠SMSNs自发性电活动的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LID组与对照组、MK-801组和PD组比较明显下降(P<0.01和0.05),PD组与MK801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LID大鼠SMSNs的自发性电活动增强,D1受体敏感性增高;通过SKF-38393可以阻抑或减轻LID的发生.

    作者:陈志斌;管强;曹学兵;孙圣刚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米氮平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所致抑郁的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米氮平与阿米替林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所致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诊断为AD抑郁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 2组各30例,分别采用米氮平与阿米替林治疗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副反应量表(TESS)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4、6、8周末时分别评定疗效和副反应.结果:A组和B组显效率分别为83.0%和70.0%,疗效相仿;HAMD评分,A组在治疗2周末即显著下降(P<0.01),B组在第4周才明显下降(P<0.05);8周末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副反应A组明显少于和轻于B组(P<0.01).结论:米氮平治疗AD抑郁安全性高、副反应轻微,且见效快.

    作者:朱建中;黄寅平;蒋幸衍;徐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早期康复干预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预后的影响

    2001-2004年本院就诊的单侧突发性面瘫患者104例,均符合<神经病学>[1]中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男46例,女58例;年龄20-55岁;病程1-25 d;排除中枢神经性病变.

    作者:孙倩雯;赵建华;黄秀金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赴匈牙利、捷克考察报告

    2006年1月4日-13日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受匈牙利残疾人协会的邀请,对匈牙利、捷克的残疾人管理组织和主要康复教育机构进行为期10 d的考察,现将考察的主要内容及体会汇报如下.

    作者:李林;刘惠玲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巨结肠患儿术后家庭康复护理指导的实施及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巨结肠患儿术后系统的家庭康复护理指导的作用,并评价其效果.方法:巨结肠术后患儿100例分为A组60例和B组40例,均给予常规护理和指导.A组患儿家长在患儿术后30 d时开始在门诊接受5-7 d系统的家庭康复护理指导,包括扩肛、饮食调节、肠炎的预防与治疗、训练定时排便等方法.结果:经过4个月的治疗,A组家长对疾病相关知识、术后康复的认知、家庭护理技巧的掌握及实施等均优于B组(P<0.05).结论:系统的家庭康复护理是保证先天性巨结肠术后肠功能恢复和预防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有效措施.

    作者:郭先娥;徐蓉;胡露红;胡晶;董萍;朱丹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磁刺激对大鼠神经干细胞CDK5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脉冲磁刺激对离体神经干细胞内CDK5蛋白和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神经干细胞克隆在体外培养传代后,置于0.5 Hz,1.44T的磁刺激,每天1次,30个脉冲;作用3 d后诱导分化,用CDK5的特异性引物对诱导分化后0、48和72h的神经干细胞进行RT-PCR分析,并用Western-Blot法检测神经干细胞中CDK5蛋白的表达.结果:通过RT-PCR可见,对照组CDK5在分化前已有表达,随着分化的进展,CDK5的表达逐渐增强,至48 h达高峰,然后逐渐减低;磁刺激组与对照组呈现相同的趋势,但在不同时间点CDK5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Western-Blot显示神经干细胞中CDK5蛋白的表达与RT-PCR的结果一致.结论:0.5Hz,1.44T磁刺激能够促进神经干细胞分化时CDK5基因和蛋白表达,这可能是磁刺激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方向分化的机制之一.

    作者:许涛;饶耀剑;郭风劲;陈安民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骨折后功能恢复患者的康复教育

    近年来,随着康复的需求,对于患者的康复教育逐渐受到人们普遍关注.本文以骨折患者的康复教育需求作一综述,以提高患者功能恢复的进程,减少残障.

    作者:李韵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综合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

    颈型颈椎病患者62例,均符合颌颈型颈椎病诊断标准[1],男33例,女29例;年龄28-71岁;病程6个月-7年,颈椎X线片示退行性、增生性改变48例,有症状体征而X片无明显改变14例;排除颈椎间盘突出及其它疾病患者.62例患者均采用综合疗法.

    作者:洪雁;郑娜;赵枫林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耻骨上前列腺切除术后不同年龄组患者控尿及生存质量的1年随访

    目的:客观了解不同年龄段耻骨上前列腺切除术后患者控尿恢复情况及生存质量的差异.方法:按自行设定标准纳入观察的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86例,依据年龄不同分为≤60岁(A组)、61-70岁(B组)及≥71岁(C组),各30、28及28例,均行耻骨上前列腺切除术.术前均进行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和生存质量(QOL)评定;术后第1、3个月及1年时随访,观察控尿恢复时间及QOL.结果:控尿恢复率,在术后第1、3个月时,A组明显优于C组(P<0.01和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6个月、1年时3组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IPSS及QOL评定,术后3个月,C组明显高于A、B组;大尿流率(Qmax)评分低于A、B组(P<0.05);IPSS及剩余尿量(PVR)亦显著高于A、B组(P<0.01).6个月时3组间各项指标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不同年龄段患者行耻骨上前列腺切除术后的控尿 恢复及生存质量亦不同.≥70岁患者术后恢复控尿相对延迟,致生存质量受到影响.

    作者:牟刚;刘屹立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中国康复杂志

中国康复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