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密集型针灸及红外线照射治疗软组织损伤

罗永雄;夏汉通;金跃进;龙卫芳;周芬艳

关键词:密集型针灸, TDP治疗, 软组织损伤
摘要:目的:探讨密集型针灸及远红外线(TDP)照射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腰部以下软组织损伤患者应用密集型针灸(碱针灸、银针灸)加温及TDP照射治疗腰骶、髂嵴部、臀及膝部.结果:经过3-6次治疗,与治疗前比较,60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P<0.01);随访15 d-3个月,总有效率95%.结论:密集型针灸及TDP照射能有效缓解疼痛,修复损伤组织.
中国康复杂志相关文献
  • 颈椎损伤Halo-Vest固定术前后患者的康复护理

    目的:探讨头环脊柱固定背心(Halo-Vest)固定不稳定型颈椎损伤患者手术前后的康复护理效果.方法:18例不稳定型颈椎损伤患者均施行Halo-Vest固定术,术前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表现给予心理治疗并配合常规护理,术后进行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经过45-100d治疗,18例患者优良率达88.9%.结论:正确有效的康复护理措施对实施Halo-Vest术患者的早期康复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作者:黄智月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高压氧与康复训练治疗特重型颅脑损伤2例

    病例1,曹某,男,44岁,从高处坠落昏迷3 h入院;查体:无言语,刺痛时肢体屈曲,瞳孔直径4 mm,光反射迟钝,右耳道流血,四肢肌张力增高,生理反射消失,GCS评分5分;CT示右颞顶枕硬膜下血肿、右颞骨多发骨折、两额叶及右侧顶枕叶挫伤性血肿;诊断为急性特重型颅脑损伤、颅内多发血肿.

    作者:沈光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1例病毒性脑炎的脑电图监测报告

    患者,男,14岁.以头痛、恶心、呕吐就诊,查体神志清楚,体温38.2℃,颈强不明显,布氏征、克氏征阴性,膝腱反射正常,双下肢Babinski's征阴性;脑电图示背景活动略杂乱,每秒8-10次α节律,混有散在每秒4-6次θ慢活动,过度换气后,双侧对称出现每秒5-6次θ活动略增多,未见高波幅阵发活动,(癎)性放电(-);颅脑CT无明显改变.

    作者:张华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自我护理模式在骨科的应用

    目的:探讨自我护理模式在治疗骨关节疾患中的作用.方法:450例骨关节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25例,均给予相应外科治疗,实验组配合自我护理模式,对照组配合常规护理,用我院13项整体护理效果监测量表评定疗效.结果:出院时,实验组13项护理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我护理模式可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作者:江雪莲;郭晓玲;胡光菊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难治性癫(癎)患者中神经节苷脂GM1抗体和谷氨酸脱羧酶抗体的研究

    目的:研究难治性癫(癎)与血清神经节苷脂GM1抗体(GM1-A)及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水平的关系,探讨其免疫学机制.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60例难治性癫(癎)(IE组)和60例非难治性癫(癎)(NE组)患者及60例健康对照组(HC组)血清GM1-A和GAD-A水平.结果:GM1-A和GAD-A水平,IE组与HC组和NE组比较显著增加(P<0.05),NE组与H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GM1-A和GAD-A水平与难治性癫(癎)关系密切,提示难治性癫(癎)与自身免疫有关.

    作者:刘建光;朱遂强;阎平建;李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磁刺激对大鼠神经干细胞CDK5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脉冲磁刺激对离体神经干细胞内CDK5蛋白和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神经干细胞克隆在体外培养传代后,置于0.5 Hz,1.44T的磁刺激,每天1次,30个脉冲;作用3 d后诱导分化,用CDK5的特异性引物对诱导分化后0、48和72h的神经干细胞进行RT-PCR分析,并用Western-Blot法检测神经干细胞中CDK5蛋白的表达.结果:通过RT-PCR可见,对照组CDK5在分化前已有表达,随着分化的进展,CDK5的表达逐渐增强,至48 h达高峰,然后逐渐减低;磁刺激组与对照组呈现相同的趋势,但在不同时间点CDK5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Western-Blot显示神经干细胞中CDK5蛋白的表达与RT-PCR的结果一致.结论:0.5Hz,1.44T磁刺激能够促进神经干细胞分化时CDK5基因和蛋白表达,这可能是磁刺激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方向分化的机制之一.

    作者:许涛;饶耀剑;郭风劲;陈安民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密集型针灸及红外线照射治疗软组织损伤

    目的:探讨密集型针灸及远红外线(TDP)照射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腰部以下软组织损伤患者应用密集型针灸(碱针灸、银针灸)加温及TDP照射治疗腰骶、髂嵴部、臀及膝部.结果:经过3-6次治疗,与治疗前比较,60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P<0.01);随访15 d-3个月,总有效率95%.结论:密集型针灸及TDP照射能有效缓解疼痛,修复损伤组织.

    作者:罗永雄;夏汉通;金跃进;龙卫芳;周芬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分期针刺配合康复治疗技术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分期针刺配合康复治疗技术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病程<2周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A、B 2组各40例,按急性期常规处理的同时均进行促通技术为主的治疗方法,A组并增加分期针刺疗法.治疗前及治疗2月后以Fugl-Meyer运动功能指数(FMA)和脑卒中病损评估法(SIAS)评定2组患者的运动功能.结果:FMA运动功能评分与治疗前比较,2组均有显著提高(P<0.01),且A组优于B组(P<0.01).SI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A组显著提高(P<0.01),B组则无显著变化.结论:分期针刺配合促通技术可以显著促进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减少病损程度.

    作者:徐应乐;彭力;王晓南;敖金波;赵大贵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深圳地区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学分布前瞻性研究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的分布情况,为经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方法对40例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留取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采用血清学方法检测非典型病原体.结果:40例患者病原学检测阳性32例(80%),其中常见细菌阳性23例(57.5%),病原菌中肺炎链球菌为主;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副流感嗜血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非典型病原体9例(25%),包括肺炎支原体、细菌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及肺炎衣原体等.结论:肺炎链球菌是深圳地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主要致病菌.

    作者:傅应云;穆雪鹍;吴伟元;韩雪梅;陈升汶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巴曲酶对缺血再灌注沙土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巴曲酶对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神经元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蒙古沙土鼠63只分为巴曲酶组45只,假手术组9只及对照组9只.对照组及巴曲酶组鼠制作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仅行手术操作,不行缺血处理.巴曲酶组于缺血再灌注前0、0.5、1、3和6h时分别给予腹腔注射巴曲酶8 BU/kg,每个时间点9只.缺血再灌注96 h后3组鼠进行免疫组化SP法检测海马CA1区的Bcl-2、eNOS、VEGF及Akt蛋白的表达及电镜下神经元超微结构观察;并在光镜下计算海马CA1区的神经元阳性细胞数.结果:巴曲酶组使用巴曲酶后,Bcl-2、eNOS、VEGF及Akt蛋白表达明显增加,神经元阳性细胞数在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巴曲酶组各个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微结构显示巴曲酶各时间点抗细胞凋亡明显.结论:巴曲酶具有明显的海马CA1区的神经元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其上调Bcl-2、eNOS、VEGF及Akt蛋白的表达.

    作者:印卫兵;丁新生;冯美江;龚洁;顾萍;李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耻骨上前列腺切除术后不同年龄组患者控尿及生存质量的1年随访

    目的:客观了解不同年龄段耻骨上前列腺切除术后患者控尿恢复情况及生存质量的差异.方法:按自行设定标准纳入观察的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86例,依据年龄不同分为≤60岁(A组)、61-70岁(B组)及≥71岁(C组),各30、28及28例,均行耻骨上前列腺切除术.术前均进行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和生存质量(QOL)评定;术后第1、3个月及1年时随访,观察控尿恢复时间及QOL.结果:控尿恢复率,在术后第1、3个月时,A组明显优于C组(P<0.01和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6个月、1年时3组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IPSS及QOL评定,术后3个月,C组明显高于A、B组;大尿流率(Qmax)评分低于A、B组(P<0.05);IPSS及剩余尿量(PVR)亦显著高于A、B组(P<0.01).6个月时3组间各项指标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不同年龄段患者行耻骨上前列腺切除术后的控尿 恢复及生存质量亦不同.≥70岁患者术后恢复控尿相对延迟,致生存质量受到影响.

    作者:牟刚;刘屹立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26O例健康人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变异情况分析

    目的:分析健康人1s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的变异情况,并据此评价2001年GOLD和2002年中华呼吸学会制定的COPD诊治指南中将FEV1/FVC<70%作为COPD诊断分级先决条件的普适性和可行性.方法:测定260例健康人的用力肺活量和大呼气流量--容积曲线,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同时依年龄分为≤35、36-55及≥56岁3组进行统计学处理及比较分析.结果:260例健康人FEV1/FVC均值为83.1%,随着年龄的增加趋于下降,3个年龄组之间两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它指标如FVC%预计值、FEV3/FVC、PEF%预计值在<55岁下降不明显,>56岁下降幅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FEV1%预计值则于健康人的各年龄阶段都未见显著下降.结论:FEV1/FVC的变异方向难以把握,尤其是COPD患者,其不似FEV1%预计值那样与COPD的病变程度具有良好的趋同性和平行性,作为COPD诊断分级的先决条件缺乏普适性且不能覆盖所有的COPD患者,临床实践中缺乏良好的可操作性,因此FEV1/FVC<70%作为COPD诊断分级的先决条件缺乏充分的理论依据,建议COPD诊治指南加以修订.

    作者:李志平;郭禹标;黄建强;唐可京;罗益锋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肩锁钩钢板与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锁骨远端骨折疗效比较

    目的:回顾性分析比较肩锁钩钢板与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锁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41例锁骨远端骨折患者分别采用肩锁钩钢板内固定术(A组18例)与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术(B组23例),均于术后前臂吊带悬吊,并配合肩关节功能锻炼.结果:A组平均随访13个月,B组平均12.8个月,按照Lazzcano标准和骨折愈合标准评定,A组肩关节功能恢复和骨折愈合的优良率明显优于B组(分别为94.4%、78.3%,P<0.05).结论:肩锁钩钢板内固定术的效果明显优于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术,且具有固定确实、不损伤关节面、可以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

    作者:程英雄;张文财;庄洪;黄宏兴;蔡桦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髋臼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康复训练的效果

    目的:观察髋臼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系统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41例髋臼骨折患者在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前后均实施系统化康复训练,包括肌肉、关节活动、体位转换及步态等.结果:随访1-4年,采用改良的髋关节评分标准评定,达优30例,良9例,可2例,优良率95.1%.结论:围手术期系统康复训练能显著减少髋臼骨折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骨折的愈合率和功能恢复率.

    作者:田玉香;廉萍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老年糖尿病患者抑郁状态的原因分析及康复护理对策

    目的:分析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状态,并提出相应的康复护理对策.方法:对72例老年糖尿病患者采用zung抑郁量表(SDS)评分,总分≥53分为存在抑郁状态.结果:72例患者中有46例(63%)存在抑郁状态.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存在明显抑郁,康复护理工作中应对其增加健康卫生宣教,并给予针对性心理护理.

    作者:王得霞;张莹荣;冯玉婕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米氮平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所致抑郁的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米氮平与阿米替林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所致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诊断为AD抑郁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 2组各30例,分别采用米氮平与阿米替林治疗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副反应量表(TESS)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4、6、8周末时分别评定疗效和副反应.结果:A组和B组显效率分别为83.0%和70.0%,疗效相仿;HAMD评分,A组在治疗2周末即显著下降(P<0.01),B组在第4周才明显下降(P<0.05);8周末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副反应A组明显少于和轻于B组(P<0.01).结论:米氮平治疗AD抑郁安全性高、副反应轻微,且见效快.

    作者:朱建中;黄寅平;蒋幸衍;徐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MCI-186)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发病48 h内的ACI患者70例,随机分为A、B 2组各35例,均给予阿司匹林片、血塞通注射液等治疗,同时A组静脉滴注MCI-186,每次30 mg,每天2次,共计2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及3周时对患者进行中国卒中量表(CSS)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结果:治疗3周时C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A组显著下降(分别22.09士9.16、10.21±4.75,P<0.01);对照组也明显下降(21.56士10.27、13.49士5.36,P<0.05);AD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A、B组均上升(分别38.26±17.45与68.72士25.43、37.33士18.70与53.72±25.76,均P<0.01).2组间比较,A组CSS评分明显低于B组,ADL评分显著高于B组(均P<0.05).不良反应2组均较少.结论:MCI-186能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和提高ADL,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黄家彬;张清安;陈斌;汪保华;刘玲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行全膝置换术围手术期康复训练

    目的:探讨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行全膝置换术围手术期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33例膝关节屈曲挛缩20-60°的患者,围手术期行康复训练,术后行畸形矫正和膝关节功能(HSS)评定.结果:术后膝关节完全伸直31例.随访28.3个月,HSS评分和ROM与术前比较均明显增加(均P<0.05).结论:围手术期康复训练可使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患者术后获得明显功能恢复.

    作者:郭琴香;李艳菊;郭洛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当归注射液对葡萄糖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当归对高浓度葡萄糖所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的葡萄糖(葡萄糖组,7.5-60 mmol/L)、不同浓度当归(当归组,12.5-200 mg/L)及联合组,当归联合24 h半数致死量(24hIC50)葡萄糖,30mmol/L作用于人体脐静脉内皮细胞(VEC-304)24 h,观察细胞生长状态、MTT法检测细胞增长率、RT-PCR检测细胞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表达及Western blot检测VEGF蛋白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作用VEC-304 24h,葡萄糖组A值明显降低;当归组则明显升高(P<0.05或P<0.01);联合组于低浓度当归(12.5-100 mg/L)联合葡萄糖对细胞起抑制作用,高浓度(100-200 mg/L)当归联合葡萄糖则有增殖作用.RT-PCR和Western blot显示,葡萄糖组VEGF 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联合组则表达正常.结论:高浓度葡萄糖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当归可保护高浓度葡萄糖下血管内皮细胞,这可能是当归治疗糖尿病并发组织缺血性疾病的机制之一.

    作者:彭军;章军建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结肠途径灌洗机配合中药在重症肝炎合并自发性腹膜炎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结肠途径灌洗机配合中药灌肠治疗重症肝炎合并自发性腹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14例重症肝炎患者分为观察组64例和对照组50例,均采用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配合结肠途径灌洗机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治疗前后检测血清肝功能、血氨等生化指标,并观察腹痛、腹胀、腹水等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患者肝功能的恢复程度和血氨等指标下降幅度均好于对照组,且临床症状改善较对照组显著(P<0.05);治疗中无明显副作用.结论:结肠途径灌洗机配合中药灌肠治疗重症肝炎合并自发性腹膜炎安全,且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吴亮;王颖;张振刚;田德英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中国康复杂志

中国康复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