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卒中的家庭康复

杨梅

关键词:脑卒中, 家庭康复, 功能训练
摘要:1运动康复①床上:指导家属每2 h对患者翻身1次,患肢用防垂足夹板固定,软枕垫于患肢下;从远心至近心端,按摩、揉捏及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及关节,先轻后重,由浅而深,由慢而快,3-5 min,每日3-4次;患者健侧手拽住患侧手做上举、屈肘动作;手指攥橡胶圈反复屈伸;双腿屈曲抬起臀部反复5遍,每日2次.②坐起:开始背部垫被褥坐起,后逐渐扶床栏或独立坐起;坐于床沿边双下肢下垂,用宽绷带在踝关节处打成8字,双脚蹬在一斜面上,拽住床沿下蹲.③站立和步行:患者扶床沿或墙壁独自立起并能保持体位平衡后开始做跨步动作[1],注意姿势,步幅均匀,频率适中.
中国康复杂志相关文献
  • 五年一贯制高职康复治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作为我国新兴事业的康复医学,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康复需求,关键是康复医学教育,尤其是其核心内容康复治疗技术教育能否发展.1997年本院开设康复治疗专业,在培养康复治疗技术人才的过程中对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在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同时,采用五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课程模块化并分段式教学模式培养5年制康复治疗技术高职人才,取得较好效果.

    作者:罗治安;邹文开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低频电刺激小脑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目的:探讨低频电刺激小脑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方法:63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分为电刺激组33例和对照组30例,均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电刺激组同时接受低频电刺激小脑治疗.治疗前后行TCD检测.结果:治疗15 d后电刺激组有效率90.1%,对照组66.7%.电刺激组与对照组比较,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增强(P<0.05).结论:低频电刺激小脑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显著疗效.

    作者:熊玲;杜艳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运动疗法致关节肿胀2例

    1.重度脑外伤患者1例,男,29岁;外科手术后40 d入住康复理疗科治疗.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睁眼昏迷,气管、胃管及尿管插管、四肢肌张力高、呈痉挛性瘫、双足下垂.给予内科治疗、康复护理、高压氧治疗、针灸和关节被动运动.在肢体的被动活动中,由近至远分别活动肩、肘、腕、手指及髋、膝、踝关节15-20遍,20-30 min,每日1次,每周5次,10次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时均无不良反应,第5个疗程中,发现患者左肘及左膝关节肿胀,但关节远端及肢体无异常.经询问后得知家属治疗心切,在每日系统治疗后,仍多次活动其肢体,活动次数、时间及强度不详,故考虑可能由于关节活动量过大、多而引起.经停止肢体被动活动并抬高患肢,3 d后肿胀有所减轻,10 d后基本消退;以后继续按规律被动活动肢体共2个疗程,患者未再出现关节肿胀.

    作者:肖锋;赵力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综合性社会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疗效的影响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综合性社会技能训练的效果.方法: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103例随机分为2组,均予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综合组并行综合性社会技能训练.结果:治疗3个月,采用住院病人护士观察量表评定,综合组各因子分与治疗前比较显著提高;常规组除社会功能及退缩因子分外,其他各因子分亦显著提高;2组间比较,病情总估计、总积极和消极因素、社会功能、社会兴趣、个人卫生、精神病表现及退缩各因子分综合组高于常规组(均P<0.05或0.001).结论:开展综合性社会技能训练可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降低致残率.

    作者:余洁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习得性无助大鼠脚底电刺激后海马c-FOS表达

    目的:研究不可逃避的脚底电刺激对习得性无助大鼠海马神经元c-FOS表达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方法:28只大鼠分为正常组6只,余22只采用不可逃避脚底电刺激制成习得性无助大鼠(实验组2)和非习得性无助大鼠(实验组1)动物模型,用特异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正常组与实验组海马神经元c-FOS的表达情况.结果:实验组2在接受脚底不可逃避电刺激后,海马齿状回区内FOS蛋白的表达水平较实验组1和正常组低(P<0.05),而CA1和CA3区内FOS蛋白表达水平与实验组1和正常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FOS蛋白可以在基因表达水平反映神经元活性,习得性无助大鼠齿状回c-FOS蛋白表达下调提示该区域可能有细胞活性改变,此变化可能在习得性无助行为中有重要作用.

    作者:孙欣;刘昌勤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生物碱对动物吗啡依赖性的戒断作用

    目的:探讨一种可食用植物提取物--生物碱对成瘾动物依赖性的戒断作用.方法:50只雄性小鼠,分为5组各10只,第1-7天,A组小鼠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00μl/只,B、C、D组注射吗啡150μg/只,E组注射生物碱1.7μg/只,每日2次;第7天时各组再皮下注射纳络酮0.1 mg/只催瘾.第8-14天,A、B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00μl/只,C与D组分别注射生物碱1.7与0.85μg/只,E组注射吗啡150μg/只.第15天再用纳络酮催瘾,观察并比较各时间段各组小鼠症状和体重的变化.结果:第7天时,B、C、D组小鼠有强烈成瘾表现;A、E组无异常.第15天时,B、E组出现明显成瘾症状;D组成瘾症状较轻;A、C组无异常.结论:可食用植物生物碱无成瘾性,对动物及人体依赖性的戒断作用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蒋薇;陈惠;于洁;周国昌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成年肌性斜颈术后不同康复治疗比较

    目的:观察成年肌性斜颈术后进行不同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23例成年肌性斜颈患者均行单极松解,术后分别采用传统石膏颈围外固定10例(固定组)与即刻自创功能锻炼治疗13例(锻炼组).结果:随访5个月-3年,临床疗效评定,锻炼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固定组(P<0.05).结论:成年人肌性斜颈术后采用即刻功能锻炼较传统石膏固定方法有更好的疗效.

    作者:李红军;孙华斌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血浆肾上腺髓质素的表达及与内皮素的关系

    目的: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血浆肾上腺髓质素含量的变化及其与内皮素的相互关系.方法:54只SD大鼠分为正常组(A组)6只、假手术组(B组)6只和模型组(C组)42只.C组大鼠制作成局灶性脑缺血2 h再灌注模型并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不同时间段血浆肾上腺髓质素和内皮素的含量,同时与A、B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C组再灌注后血浆肾上腺髓质素和内皮素的含量均升高,与A、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肾上腺髓质素的含量与大鼠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严重程度、梗死体积及内皮素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均P<0.01),且高峰值出现在缺血再灌注后2 h,随后逐渐下降,约166 h又有所上升,但与A、B组比较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血浆肾上腺髓质素含量变化可有助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梗死灶的体积大小及病情预后.

    作者:毕国荣;张辉;方秀斌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从经络研究谈中西医结合康复的发展

    中医学认为人体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外界环境也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整体,而在这种整体性的形成中,经络就是其重要的生理组织基础[1].经络学说是我国重要的中医学传统理论之一,现代经络研究的终目的就是要对经络学说作出科学的解释,从而找到中西医之间的结合点,推动现代医学的发展.本文仅从经络研究角度对中西医结合康复的发展作一介绍.

    作者:张雯;杨蓉;吴卫青;陈文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老年高血压康复治疗的现状

    高血压是老年人常见的血管疾病,又是导致脑卒中、冠心病、糖尿病、慢性肾病及心肾功能衰竭,引起致残、致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目前临床研究证明,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积极合理的非药物和药物等综合康复治疗,可使血压得到控制,显著降低脑卒中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本文仅就老年高血压康复治疗的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杨伟光;吕国良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脂肪肝的临床效果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经B超诊断为脂肪肝的患者68例(脂肪肝组),采用经皮给药、循经推按和口服中药治疗.治疗前后评定临床症状及血生化检测的变化,并与正常组对照.结果:治疗40 d后,脂肪肝组临床症状及系列生化检测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改善(P<0.01),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临床疗效显示脂肪肝组治愈率50%,总有效率95.6%.结论:血脂异常、血糖代谢紊乱、高粘血症为脂肪肝发病的危险因素,采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能取得较好效果.

    作者:安淑玲;袁玉欣;王群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高压氧综合治疗对脑外伤后抑郁患者情感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脑外伤后抑郁症患者的疗效.方法:脑外伤后抑郁患者68例随机分为高压氧组与常规组各34例.2组均接受常规营养脑血管和抗抑郁药物治疗;高压氧组同时增加高压氧治疗.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高压氧组汉密尔抑郁量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评分及听觉Oddball刺激序列P3检测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P<0.05),与常规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常规组治疗前后相应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高压氧可改善脑外伤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状态,提高其情感及认知功能.

    作者:杨大鉴;张义质;胥方元;何成松;干锦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低强度超声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再生

    目的:探讨低强度超声对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的作用.方法:将64只大鼠右侧坐骨神经重度钳夹伤制作神经损伤模型,随机分为2组各32只.超声组造模侧神经损伤处以声强250 mW/cm2、频率1.0MHz的超声进行体外治疗,隔天1次;对照组相应部位予以未启动治疗系统的假治疗.术后不同时期进行电生理、坐骨神经功能指数等指标测定及组织学检查.结果:超声组损伤神经远侧Wallerian变性进程加速、雪旺细胞增殖、变性组织吸收、轴索及髓鞘再生、感觉传导速度及坐骨神经功能的恢复等与对照组比较均提前(P<0.01或P<0.05).结论:低强度超声通过影响神经再生的多个环节而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和功能恢复.

    作者:周伟;陈文直;周崑;王智彪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手法治疗泪液缺乏型干眼症1例

    诊断为急性结膜炎患者1例,男性,40岁,曾因双眼干涩疼痛2 d时给予0.1%润舒滴眼液和0.1%阿昔洛韦滴眼液,每日3-4次,每次3-4滴,治疗2周不见好转,遂就诊于同仁医院眼科.查体:双眼胀痛,结膜充血,泪腺稍窄,眼压正常,泪液分泌试验阳性,诊断为泪液缺乏型干眼症.

    作者:王彦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综合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60例

    2001年2月-2004年12月本科收治急性腰扭伤患者60例,男42例,女18例;年龄20-71岁;病程1-3 d;均有明确受寒和扭伤史;临床表现为腰部肌肉僵硬,活动受限,屈、伸、俯、仰及转身起坐时疼痛加重或卧床难起,X线片排除其他病变.治疗时患者取坐或仰卧位,双手半握拳状,取双手指总伸肌腱的两侧,腕背横纹下1寸处的腰痛穴,常规消毒,选用28号4 cm不锈钢毫针,快速直刺进针,深度约1.5-2.5 cm,针感以强烈的酸麻胀痛为宜,同时嘱患者前后、左右活动腰部,每隔5-10 min行针1次,留针40-60 min.有受寒史患者腰部拔罐1次,8 min.

    作者:刘慧;赵晓莉;张进彤;刘静静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综合康复治疗对糖尿病足疗效的影响

    目的:探讨康复治疗对糖尿病足溃疡的愈合及复发的疗效.方法:108例确诊为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分为2组,均按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62例同时康复介入.治疗前后对足溃疡愈合及复发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经过15-20 d的治疗,康复组患者足溃疡愈合率高于常规组(P<0.01),且溃疡平均愈合时间明显缩短(P<0.01);溃疡复发率、截肢率与常规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糖尿病足溃疡患者采用药物及康复介入综合治疗能显著提高疗效,降低残疾率.

    作者:罗爱华;潘翠环;伍丽珊;王美娜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海滨综合疗养治疗老年糖尿病

    目的:探讨大连海滨综合疗养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197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2组,综合组101例采用规律饮食、自然疗养因子、药物、运动疗法、心理辅导和景观欣赏等综合治疗;对照组96例以膳食、药物及不规律的文体活动等治疗为主.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糖、尿糖、临床症状、用药情况及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血糖、尿糖降低,自觉症状改善,用药量减少,血液粘度降低,血液高凝倾向纠正;2组间比较综合组各项指标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综合疗养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康复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作者:张福金;邓亚安;韩峪;尹德双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注射疗法和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注射疗法与牵引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51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58例,注射组采用椎管外封闭和硬膜外阻滞治疗;牵引组常规腰椎牵引治疗,对比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连续治疗4周后优良率比较,注射组明显高于牵引组(P<0.01).结论:椎管外封闭和硬膜外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较快缓解疼痛、缩短病程,且疗效高于常规腰椎牵引.

    作者:王德强;杨廷荣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等离子射频与微波治疗对阻塞性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等离子射频消融术与微波凝固术治疗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28例OSAS患者分成射频组148例与微波组80例,分别行腭咽成形、双扁桃体、肥厚腭咽弓、双侧肥厚下鼻甲等的射频消融术和微波凝固术.结果:术后2个月行呼吸睡眠监测2组患者睡眠过程中暂停时间及血氧饱和度检查,结果射频组总有效率98.6%,微波组71.3%(P<0.01).随访7个月,射频组总有效率仍显著高于微波组(P<0.01).结论: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OSAS疗效显著,且局部很少残留疤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观明;肖志;崔永华;李惠琴;王小玲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穴位刺激调控法合并氟西汀治疗强迫症

    目的:探讨穴位刺激调控法合并氟西汀治疗强迫症的疗效.方法:60例强迫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均采用氟西汀治疗,研究组同时行穴位刺激调控法.采用强迫症量表(Y-BOCS)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4、6、8周末时分别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结束时2组Y-BOCS评分均显著降低,研究组更明显.结论:穴位刺激调控法合并氟西汀治疗强迫症可以增强疗效,且临床治疗安全.

    作者:黄寅平;姚建军;季庆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中国康复杂志

中国康复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