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穴位刺激调控法合并氟西汀治疗强迫症

黄寅平;姚建军;季庆

关键词:穴位刺激调控法, 氟西汀, 强迫症
摘要:目的:探讨穴位刺激调控法合并氟西汀治疗强迫症的疗效.方法:60例强迫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均采用氟西汀治疗,研究组同时行穴位刺激调控法.采用强迫症量表(Y-BOCS)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4、6、8周末时分别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结束时2组Y-BOCS评分均显著降低,研究组更明显.结论:穴位刺激调控法合并氟西汀治疗强迫症可以增强疗效,且临床治疗安全.
中国康复杂志相关文献
  • 综合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60例

    2001年2月-2004年12月本科收治急性腰扭伤患者60例,男42例,女18例;年龄20-71岁;病程1-3 d;均有明确受寒和扭伤史;临床表现为腰部肌肉僵硬,活动受限,屈、伸、俯、仰及转身起坐时疼痛加重或卧床难起,X线片排除其他病变.治疗时患者取坐或仰卧位,双手半握拳状,取双手指总伸肌腱的两侧,腕背横纹下1寸处的腰痛穴,常规消毒,选用28号4 cm不锈钢毫针,快速直刺进针,深度约1.5-2.5 cm,针感以强烈的酸麻胀痛为宜,同时嘱患者前后、左右活动腰部,每隔5-10 min行针1次,留针40-60 min.有受寒史患者腰部拔罐1次,8 min.

    作者:刘慧;赵晓莉;张进彤;刘静静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周围性面瘫的综合康复

    周围性面瘫患者96例,均为单侧发病,符合<神经病学>面神经炎的诊断标准[1],男52例,女44例;年龄5-79岁;病程1-26 d;左侧面瘫47例,右侧49例,分为综合组68例和对照组28例.2组均采用药物治疗;综合组并配合物理因子、运动疗法及心理疏导.①药物:强的松10 mg口服,每天3次,7 d后减量;VitB10.1 g+VitB1 20.5 mg肌肉注射,每天1次;地巴唑10 mg+ATP 20 mg口服,每天3次.②物理因子:超短波,功率60-100 W,频率27.12 MHz,直径13 cm圆形电极放置病侧耳前,无热量;2周后改电脑中频治疗,

    作者:胡坚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综合康复治疗脑瘫患儿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脑瘫儿童接受不同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并观察年龄、瘫痪程度和智力对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81例脑瘫患儿分为2组,综合组58例采用以Bobath技术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传统组23例采用针灸、按摩等传统康复技术治疗.治疗前后依据脑瘫儿童综合功能评定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康复训练6个月后,2组患儿综合功能均显著提高(P<0.01),综合组优于传统组(P<0.05).年龄、瘫痪程度、智力水平对疗效有负性影响.结论:采用综合康复治疗脑瘫优于传统治疗;患儿的年龄、瘫痪程度和智力对功能恢复有一定影响.

    作者:刘蓓;范晓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儿童低视力康复与助视器

    目的:探讨助视器在儿童低视力门诊的应用效果.方法:143例6-14岁低视力患儿分别配戴远用和近用助视器.结果:低视力患儿配戴远用和近用助视器后,24.5%远视力≥0.5;54.5%的近视力≥0.5.结论:低视力患儿助视器的应用,不仅能提高视力,改善视功能,而且视觉康复推动了特教事业的发展.

    作者:郑远远;崔彤彤;胡爱莲;陈建东;孙葆忱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坐姿矫正系统对脑瘫患儿卧与坐位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脑瘫患儿配备坐姿矫正系统对卧位与坐位功能的影响.方法:坐姿功能异常的脑瘫患儿34例,随机分为矫正组和对照组各17例,均采用Bobath、Vojta和Rood等神经生理学疗法,矫正组同时配备坐姿矫正系统.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价量表(GMFM)对卧位、翻身、坐位等项进行功能评定.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GMFM得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01),矫正组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配备坐姿矫正系统辅以神经生理学疗法更利于提高脑瘫患儿卧位与坐位功能.

    作者:徐开寿;麦坚凝;何璐;梁惠慈;梁小娴;罗源利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不同时窗针刺对窒息脑瘫幼鼠脑组织bFGF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针刺在不同时期介入对窒息脑瘫幼鼠的治疗作用及其神经生化机制.方法:7日龄新生幼鼠28只随机分为4组:模型+早期针刺组(A组),模型+晚期针刺组(B组),模型组(C组),假手术对照组(D组).A、B组分别于造模后24 h、8 d开始针刺;动态观察其行为学改变,于21 d时处死,测定脑组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情况.结果:造模后幼鼠前肢功能明显下降,至21 d时,A、B、C 3组前肢功能均显著改善,A、B组基本接近正常水平,C组差于D组.造模后21 d,D组幼鼠在皮层、纹状体、海马仅有轻微的bFGF免疫反应,C组幼鼠见稍增强的bFGF阳性表达,而A、B组均见较多量的bFGF强阳性表达,尤以A组为明显,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针刺早期介入对脑瘫的治疗有肯定作用.增强的bFGF长时程阳性表达,可能是针刺治疗窒息性脑瘫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王琴玉;孙砚辉;靳瑞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盆底生物反馈治疗前列腺术后尿失禁

    目的:探讨盆底生物反馈治疗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尿失禁的效果及优点.方法:采用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仪治疗12例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尿失禁患者,并进行随访.结果:10例Ⅰ-Ⅱ度患者在完成2-3个月的治疗后,可感知的漏尿事件均消失;2例Ⅲ度患者延长治疗时间至6个月,每日仅使用尿垫1-2块或不用.治疗前患者的腹腔漏尿点压力(77.50±18.89)cmH2O,治疗后升高至(110.83±11.39)cmH2O(P<0.05).结论: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尿失禁安全、有效.

    作者:蔡丹;王涛;刘继红;杜广辉;陈忠;杨为民;叶章群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等离子射频与微波治疗对阻塞性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等离子射频消融术与微波凝固术治疗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28例OSAS患者分成射频组148例与微波组80例,分别行腭咽成形、双扁桃体、肥厚腭咽弓、双侧肥厚下鼻甲等的射频消融术和微波凝固术.结果:术后2个月行呼吸睡眠监测2组患者睡眠过程中暂停时间及血氧饱和度检查,结果射频组总有效率98.6%,微波组71.3%(P<0.01).随访7个月,射频组总有效率仍显著高于微波组(P<0.01).结论: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OSAS疗效显著,且局部很少残留疤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观明;肖志;崔永华;李惠琴;王小玲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TCD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

    目的:观察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颅内血管狭窄诊断的可靠性.方法:对确诊的12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TCD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观察颅内血管的变化情况.结果:128例中共检查血管1112条,TCD发现狭窄血管183条,其中135条与DSA诊断一致,但在TCD检查正常的血管中DSA发现血管狭窄29条,显示TCD诊断血管狭窄的敏感性82.3%,特异性94.9%,阳性预测值73.7%,阴性预测值96.8%,其中对大脑中动脉的价值大,其后依次为椎动脉、大脑前后动脉.结论:TCD对诊断脑内动脉狭窄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尤其对大脑中动脉和椎动脉,对大脑前动脉和大脑后动脉诊断须慎重.

    作者:罗国君;何国厚;张晓东;王云甫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手法治疗泪液缺乏型干眼症1例

    诊断为急性结膜炎患者1例,男性,40岁,曾因双眼干涩疼痛2 d时给予0.1%润舒滴眼液和0.1%阿昔洛韦滴眼液,每日3-4次,每次3-4滴,治疗2周不见好转,遂就诊于同仁医院眼科.查体:双眼胀痛,结膜充血,泪腺稍窄,眼压正常,泪液分泌试验阳性,诊断为泪液缺乏型干眼症.

    作者:王彦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低强度超声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再生

    目的:探讨低强度超声对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的作用.方法:将64只大鼠右侧坐骨神经重度钳夹伤制作神经损伤模型,随机分为2组各32只.超声组造模侧神经损伤处以声强250 mW/cm2、频率1.0MHz的超声进行体外治疗,隔天1次;对照组相应部位予以未启动治疗系统的假治疗.术后不同时期进行电生理、坐骨神经功能指数等指标测定及组织学检查.结果:超声组损伤神经远侧Wallerian变性进程加速、雪旺细胞增殖、变性组织吸收、轴索及髓鞘再生、感觉传导速度及坐骨神经功能的恢复等与对照组比较均提前(P<0.01或P<0.05).结论:低强度超声通过影响神经再生的多个环节而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和功能恢复.

    作者:周伟;陈文直;周崑;王智彪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

    目的:探讨多种康复治疗方法对脑瘫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176例脑瘫患儿按不同年龄段及脑瘫类型,采用药物、高压氧、针灸按摩、运动发育疗法、心理行为指导和培训家长等方法综合治疗.结果:治疗3个月后,176例患儿的综合运动能力测试均有提高;疗效评定,优良率达59.1%.结论:采用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综合康复措施能促进脑瘫患儿的临床康复;早期发现、长期坚持治疗和训练则更能显著提高疗效.

    作者:潘润全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从经络研究谈中西医结合康复的发展

    中医学认为人体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外界环境也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整体,而在这种整体性的形成中,经络就是其重要的生理组织基础[1].经络学说是我国重要的中医学传统理论之一,现代经络研究的终目的就是要对经络学说作出科学的解释,从而找到中西医之间的结合点,推动现代医学的发展.本文仅从经络研究角度对中西医结合康复的发展作一介绍.

    作者:张雯;杨蓉;吴卫青;陈文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机制

    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性血管神经性头痛,偏侧或双侧发病.病因可能多与遗传、饮食、内分泌紊乱及紧张、饥饿、睡眠不足等因素有关.药物治疗副作用较大.近年来有关针刺治疗偏头痛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本文即从不同角度探讨针刺治疗作用的微观变化.

    作者:訾明杰;刘志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康复训练与低频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偏瘫

    脑卒中首次发病患者50例,均经CT和/MRI证实,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会议诊断标准,男33例,女17例;年龄45-70岁;病程1-5 d,脑梗死28例,脑出血22例;均伴有偏瘫.50例患者随机分为电刺激组及对照组各25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组均给予脱水、降颅压、营养神经细胞、脑代谢促进剂等常规治疗,并确保卧床期的良肢位摆放,当患者病情稳定即对肢体进行按摩、被动运动及Bobath技术训练[1].电刺激组同时加用低频CVFT-010 M型脑循环功能治疗仪作低频电刺激治疗(脑梗死发病2 d,脑出血发病2周后),主电极安置于患侧乳突区,辅电极安置于患侧上肢伸侧,频率(50±1)Hz,强度以能引起病侧肌明显收缩为准,每次20 min,每天2次,20 d 1个疗程.

    作者:陈九斤;杨朝辉;梅元武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残疾人职业咨询的应用方法

    职业咨询是职业康复的组成部分,它通过人际交往,主要运用说明指导、辅助等方式,使咨询者对有关职业活动问题得到指导、教育和帮助,并向其提供就业方面的服务及信息[1].本文仅就残疾人职业咨询的应用方法作一介绍.

    作者:王莲屏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三联法治疗糖尿病脑梗死恢复期105例

    2型糖尿病脑梗死恢复期患者105例,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及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标准,男59例,女46例;年龄50-86岁,平均69.8岁;脑梗死病程48 h-6个月;均无神志障碍.随机分为三联组53例和对照组52例.2组均实施糖尿病教育和饮食、运动、心理治疗,原用降糖药的剂量根据血糖测定结果略加调整.

    作者:周旭文;杜杭根;殷利春;金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Survivin在T细胞中的表达规律

    目的:观察survivin在T细胞中的表达规律.方法: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观察淋巴组织中及抗原刺激后T细胞的survivin表达.用抗IL-2受体抗体抑制T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CD3、CD25、survivin的表达;建立小鼠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D)模型,观察受者肝脏内T细胞浸润和survivin的表达.结果:淋巴组织及同种抗原、ConA刺激后培养的脾细胞可表达survivin.survivinI+细胞为T细胞,T淋巴母细胞可同时表达CD25和survivin.抗IL-2受体抗体抑制survivin表达.第4-12天,GVHR小鼠肝脏中可观察到T细胞浸润并表达survivin.结论:T细胞激活后可表达survivin,可作为激活T细胞的标志,其可将T细胞对同种抗原反应的过程分为激活和效应过程.

    作者:陈必成;昌盛;郭晖;唐莉;蔡明;杜敦峰;陈忠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肠内营养支持对消化道肿瘤术后患者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术后早期应用含膳食纤维肠内营养支持对消化道肿瘤术后患者机体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148例合并营养不良的消化道肿瘤患者分为3组,肠内营养组(EN组)60例采用以含膳食纤维为主的肠内营养;肠外营养组(PN组)60例行标准TPN支持;常规组28例常规输液及逐渐过渡饮食.观察临床表现,并测定治疗前后患者的营养和免疫指标.结果:肠功能恢复时间EN组明显短于PN组和对照组(P<0.01);各项生化指标治疗前后3组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营养及各免疫指标比较,除TP、CD8+外,EN、PN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且EN组CD4+、CD4+/CD8+高于PN组(P<0.05).结论:早期应用含膳食纤维肠内营养可明显改善消化道肿瘤术后患者的营养和免疫状况,术后细胞免疫和肠功能恢复方面明显优于肠外营养.

    作者:童强;王国斌;卢晓明;冯贤松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穴位刺激调控法合并氟西汀治疗强迫症

    目的:探讨穴位刺激调控法合并氟西汀治疗强迫症的疗效.方法:60例强迫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均采用氟西汀治疗,研究组同时行穴位刺激调控法.采用强迫症量表(Y-BOCS)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4、6、8周末时分别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结束时2组Y-BOCS评分均显著降低,研究组更明显.结论:穴位刺激调控法合并氟西汀治疗强迫症可以增强疗效,且临床治疗安全.

    作者:黄寅平;姚建军;季庆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中国康复杂志

中国康复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