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海元;李春芳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病原菌的耐药性日益严重,临床上难治性的泌尿系统感染也日趋增多.我们收集了本院近2年半来尿培养中分离的532株细菌,对其致病菌谱及耐药性进行分析,为临床医生合理选择抗生素提供依据.
作者:高红宇;陈茹;张文池 刊期: 2001年第04期
1993年以来笔者采用电针、颈椎牵引和椎旁神经阻滞等多种方法综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20例,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作者:赵家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对轻型颅脑损伤患者功能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对32例轻型颅脑损伤患者(疾病组)康复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行SEP检测及ADL评定.3个月后进行随访,并行脑外伤后综合征的临床测试,复查SEP,比较SEP与CT检查结果,对照分析SEP对脑功能损伤的评估、与ADL及预后的关系.结果①疾病组治疗前SEP异常率为46.9%,CT异常率34.4%,SEP高于CT异常率.SEP异常主要表现为:N20潜伏期及N13-N20峰间潜伏期的延长.②与正常组比较,疾病组SEP的N20潜伏期及N13-N20峰间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治疗后有改善,但仍高于正常组.③治疗前SEP异常患者的ADL评分明显低于SEP正常的患者(P<0.05).④3个月后随访发现首检SEP异常的脑外伤后综合征高于SEP正常的患者(P<0.05).结论在轻型颅脑损伤的评估中,SEP检查较CT扫描更灵敏.SEP可反映轻型颅脑损伤患者脑功能障碍的程度,并可为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作者:张建宏;范建中;邓爱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筛选并探讨中药治疗帕金森病(PD)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应用6-羟基多巴胺损毁制备的偏侧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进行PDⅠ、Ⅱ、Ⅲ号中药方剂,水溶性左旋多巴块和生理盐水灌胃治疗4周,并检测各组大鼠治疗后1、2、3、4周旋转行为;处死后测定各组右侧黑质相关指标.结果与其它组比较,PD Ⅰ号中药方剂可明显改善PD大鼠的旋转行为,显著提高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降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P<0.01),对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数目无影响.结论 PD Ⅰ号中药方剂具有治疗实验性PD的功效.
作者:曹学兵;孙圣刚;刘红进;徐岩;杨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评价康复疗法与持续小剂量地高辛治疗老年充血性心衰的临床疗效.方法 46例老年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采用戒烟、修正饮食、调脂、个体化体力运动训练程序等综合康复疗法及持续小剂量地高辛治疗.结果 46例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90%.心输出量(L/min)治疗前后分别为4.33±0.66, 4.80 ±1.22; 左室射血分数 (%)分别为37.85 ±9.9,44.65±10.4;平均心率(次/min) 分别为98±13,78±12 .地高辛过量或中毒的发生率为4.3%.结论综合康复疗法与持续小剂量地高辛联合治疗对老年充血性心衰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周洪莲;李仁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与残存肾功能关系,及其应用黄芪治疗后的变化.方法 32例CRF患者分为CRF1(Ccr≤50 ml/min),CRF2(Ccr≤30 ml/min),CRF3(Ccr≤15 ml/min),分别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进行计数,并用黄芪治疗前后进行对照.结果 CRF各组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计数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与残存肾功能有明显相关性(P<0.05),黄芪治疗前后肾功能差异无显著性,但树突状细胞计数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CRF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计数减少,而且与残存肾功能有关. 应用黄芪治疗后肾功能改善不明显,但外周血树突状细胞计数增高.提示黄芪在免疫调节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卢娟娟;刘骏达;张锦堃;周佩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近年随着医疗技术的长足进步,脑卒中抢救存活率逐步提高,但部分患者存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本文旨在探讨早期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的康复效果.
作者:袁秀珠;邓医宇;向小珍;王丽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康复治疗3个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ADL的影响.方法采用以运动疗法、作业治疗及电疗等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对12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临床随机对照性研究.结果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各评价1次Barthel指数,治疗组分别为6.22±4.28、16.00±3.79;对照组为6.16±4.97、11.68±4.54,2组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2组均比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2组间比较治疗组ADL恢复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康复治疗3个月对脑卒中患者的ADL能力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可明显降低患者的依赖程度,提高其生存质量.
作者:朱玉莲;胡永善;杨佩君;谢光柏;吴慧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混合性脑卒中的临床与CT的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的方法对47例混合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与脑CT特点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47例患者中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10年占91.0%;起病在活动状态下占71.0%;就诊时血压升高占68.0%;神经功能缺损双侧占60.0%,其中大部分为不相关的两处神经功能缺损征.CT扫描有74.0%患者脑出血及梗死共存,以两侧基底节区多见.结论混合性脑卒中是脑卒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对于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的中老年患者,突然或短期内先后发生不相关的神经功能缺损,应高度怀疑混合性脑卒中的可能,必须做脑CT或短期重复脑CT检查;治疗以控制颅内压,保护脑细胞功能,防治并发症为主.
作者:郭珍立;周瑞;夏文广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近几年来各种原因导致的脊髓损伤呈明显递增趋势,笔者自1996年1月-2000年12月在本院康复病房中对13例脊髓损伤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按摩方法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彭海元;李春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急症抢救(以下简称急救)是指对短时间内威胁人体生命安全的意外创伤和各种急症所采取的一种紧急医疗护理措施[1].在抢救过程中护理质量的优劣对于保证抢救的顺利进行,防止和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抢救成功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临床护理教学过程中,护生除了应掌握护理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外,还应熟悉掌握对常见病、多发病和危重患者的观察和应急处理能力.本文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我院2000-2001年部分应届临床实习护生急救护理技术教学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讨论.为减少调查值的差异性,笔者仅统计由内科老师带教的护生急救技术教学情况.
作者:徐英;夏丹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脑卒中偏瘫患者由于早期未进行适当的功能训练,往往会导致永久性残疾而无法重返社会[1].康复训练的目的是促进患者功能恢复[2].由于我国医疗资源有限,医院病床要加快周转,偏瘫患者只能急性期住院,恢复期多数在家里休养.为使家庭中偏瘫患者更好地康复,我们根据患者家庭环境及个体情况进行卫生宣教,并深入家庭指导和督促患者进行功能训练,扩大了治疗效果.
作者:黄红;李永林;敖丽娟;全胜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直流电疗法(direct current therapy, DCT)用于恶性肿瘤,是在肿瘤内直接接入电极,通入直流电后,利用阴、阳极下发生的电化学、电生理反应,改变肿瘤的内环境,使肿瘤细胞丧失生存条件,产生多种病理变化:细胞核固缩、细胞膜崩溃、线粒体消失、核蛋白凝固坏死,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作者:孙冬丽;陈爱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儿麻后遗症脊柱侧凸是因脊柱肌肉瘫痪引起,当脊柱侧凸曲度>60°时可影响患者心肺功能,限制肢体活动,需行手术矫治[1].我们在临床上结合康复理论对31例儿麻后遗症脊柱侧弯需行手术矫治的患儿进行术前术后康复护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缪昌杰;张辅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颈和胸段脊髓(C4-T12)损伤(SCI)患者26例,无SCI患者18例.2组均系男性,无全身内科疾病或近期呼吸道感染史.根据吸烟与否分为4组:有吸烟史SCI组,包括四肢瘫痪7例,截瘫8例;无吸烟史SCI组,包括四肢瘫痪6例,截瘫5例;无SCI吸烟组和无SCI不吸烟组各9例.4组的年龄、SCI患者的受伤时间和各组的吸烟数量、身高、体重差异均无显著性.柠檬酸咳嗽阈值试验的气溶药物倍增浓度范围为62.5 mmol-2 mol直至发生咳嗽.药物浓度递增时间间隔>5 min,柠檬酸咳嗽阈为患者在3 min内发生2次咳嗽的气雾剂的药物浓度.咳嗽通过与受试者乳头连接的听诊仪和捆绑于肋弓的气压带观察呼吸音的突然变化和胸壁运动加以识别,同时以呼吸仪测量受试者的用力肺活量和1 s用力肺活量.
作者:任少华;郭铁成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在下尿路功能障碍中较为常见,是诊断和治疗均较棘手的一组疾病.近年来随着尿动力学的广泛应用,临床认识水平、诊治方法及疗效有明显进步,以下就主要进步的部分进行介绍.
作者:宋波;李龙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前我国已有20余所中等卫校开设了康复技术专业[1],为缓解我国康复技术人员的需求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但是迄今为止尚没有一套正规的教材适合中等卫校的教学需要.本文就中等卫校康复技术专业教材存在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与同行磋商.
作者:何增义;曾操敏;贺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社区康复工作(CBR)在中国开展时间不长, 特别是在农村开展肢残儿童社区康复工作更是缺乏经验.山东省郯城县于1989年发生脊髓灰质炎大流行,遗留下数百名后遗症患儿.这些患儿大多数居住农村,家庭经济状况极差,虽经过一些治疗,但多数收效甚微.1995年开始,郯城县第一人民医院在南京爱德基金会、美国基督教协会、县政府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儿麻社区康复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并逐渐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农村残疾患儿的社区康复之路.
作者:邹莉;吴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1999年1月-2000年12月我科采用正弦调制中频电疗法辅以颈部按摩治疗56例交感型颈椎病伴高血压患者,疗效显著.
作者:刘琦 刊期: 2001年第04期
1998-1999年我院收治的肩周炎患者128例,男58例,女70例;年龄45-72岁,平均51岁;右肩69例,左肩48例,双肩11例;病程10 d-2年;主要临床表现为肩部疼痛,前屈、后伸、外展等活动受限,局部压痛明显,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50例有外伤史,62例因受凉引起,16例原因不明;128例患者均按神经科常规药物治疗,随机分为2组.①治疗组60例:超短波,将2个电极对置于肩关节前后,急性期无热量,每次7-10 min,1次/d;慢性期温热量,每次10-15 min,1次/d.运动疗法,双手持体操棒进行上举、后伸、环转及左右摇摆运动,利用肋木让患侧手指向上爬行,作肩关节前屈活动;双手交叉置于颈后,触摸两侧耳朵,然后用患手反手摸背,逐步增加高度,反复训练,每次20-30 min,2-3次/d.②对照组68例:针灸每天1次,中药外敷,疗程同治疗组.2组患者平均治疗2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痊愈:疼痛消失,肩关节活动范围正常,治疗组32例,对照组13例;显效:疼痛减轻或消失,肩关节活动范围前屈150±10°,后伸40±10°,外展位内旋60±10°,外旋70±10°,治疗组16例,对照组11例;好转:疼痛减轻,肩关节活动范围前屈100±10°,后伸20°,外展位内旋30±10°,外旋40±10°,治疗组10例,对照组26例;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与体征无变化,治疗组2例,对照组18例.治疗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73.5%,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肩周炎多发于中老年人,主要病理变化为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发生慢性炎症与劳损,导致关节内外广泛粘连.超短波治疗不仅可以加速血液和淋巴液循环,还能增强机体组织的新陈代谢,减轻局部炎症刺激,达到消炎止痛、解除肌肉痉挛的目的.疼痛缓解后再配合运动疗法,能进一步增加肩关节活动范围,使粘连组织得以牵伸.通过徒手或借助器械作肌力练习可以改善局部萎缩肌肉,促进功能恢复.本文结果表明超短波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肩周炎是一种较好的康复方案,具有疗效好、疗程短等优点.
作者:夏阳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