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兆红
为在肌电图上观察交感神经阻断后痉挛性脑瘫大鼠肢体痉挛状态的改善情况,将30只大白鼠做成痉挛性脑瘫模型,分成3组,随机选择1组采用颈总动脉周围交感神经网剥脱切除术,另1组采用颈上节交感神经切断术,于术后第8 d用DANTEC肌电图仪测量3组大鼠上肢肱三头肌的F波.结果:交感神经阻断后,F波的幅度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以颈上节交感神经切断明显.提示从F波观察,交感神经阻断后改善了大鼠上肢肌痉挛状态.
作者:吴珊鹏;罗永湘 刊期: 1999年第03期
为进一步研究等速测试评估脑瘫运动障碍的可能性及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对3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利用BIODEXⅡ AP型多关节等速测试及康复系统重复测试膝关节的峰力矩,应用差值t检验和相关系数的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2次测试峰力矩慢速伸展时差异不显著,相关系数为0.8 75.提示可以利用等速测试,尤其是低速伸展运动时的峰力矩来作为其下肢功能障碍的评估指标,并依此来指导康复训练.
作者:成鹏;王秋根;徐伟;黄庆武;杨红 刊期: 1999年第03期
脑血管病常常引起肢体偏瘫,随着医学的发展,早期对患侧肢体的康复治疗使患肢功能得以恢复已被广大康复工作者所证明,但往往忽略健侧肢体的运动,使之功能退化并延长了患肢康复时间和影响功能恢复.自1997年以来我科对60例偏瘫患者同时进行健侧与患侧肢体的功能训练,收到满意的康复效果.
作者:郑建琴 刊期: 1999年第03期
人体运动分析不仅能提供假肢设计的理论基础、康复效果的评价手段,而且在病理步态矫正、确定下肢和脊柱疾病治疗方案、疗效评估等临床上亦有极为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对于步行机器、机器人的研制、人体运动分析在动力源功率需求的估算,关节促动器的个数和参数的确定及控制方式的选择等方面也是必不可少的.
作者:张振龙;陈慧宝;何毅 刊期: 1999年第03期
为探讨如何提高多原发性食管癌及食管胃双原发癌的诊断率及生存率,对785例食管癌手术治疗患者的资料作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同时性多原发性食管癌及食管胃双原发癌23例,其术前诊断率39.1%(9/23),其中食管钡透诊断率为13%(3/23),胃镜诊断率为50%(9/18),且异时性多原发性食管癌2例诊断亦由胃镜作出.残端癌2例出现于术前未能明确诊断而行胸内吻合术.提示胃镜检查与食管钡透是术前诊断本病的重要方法,两者缺一不可;尽可能扩大切除范围及术后标本连续切片可防止漏诊及切缘癌细胞残留.
作者:杨钟波;郭启祥 刊期: 1999年第03期
为探讨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神经电图( ENG)与肌电图(EMG)检查的意义,对30例正常人和7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神经电图和肌电图检查对比.结果:患侧面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与健侧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同时干扰型减弱.提示ENG与EMG均对周围性面瘫能定性与定量诊断 ,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
作者:林敏婵;卢泽培;刘加林 刊期: 1999年第03期
为探讨甲钴胺局部封闭治疗软组织疼痛的临床疗效,对38例具有一个固定压痛点的软组织疼痛患者采用甲钴胺500 μg+利多卡因1 ml局部压痛点封闭治疗,并进行数字等级NRS测定.结果:治疗后,38例患者疼痛点NRS 评分比治疗前均提高了3 21分,总有效率为84 2%.提示甲钴胺的局部封闭治疗确有疗效 ,而且可以应用于高血压、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症的患者.
作者:黄晓春;李泽兵;顾莹;李文倩 刊期: 1999年第03期
国内外学者早已将使用精神药物作为精神防治康复措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3].精神药物(以抗精神病药为主)主要可使精神病症状获得控制和缓解以便顺利地实现康复治疗,改善患者心理社会功能.值得探讨的是康复治疗时如何使用精神药物及怎样掌握剂量等问题.鉴于国内尚缺乏这方面的报道,故对本单位实施康复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初步调查.
作者:成祖伟;陈红芳 刊期: 1999年第03期
慢性支气管炎并阻塞性肺气肿(慢支肺气肿)是老年人常见疾病之一.常因急性呼吸道感染而病情加重,逐渐出现肺心病和呼吸衰竭.本文就慢支肺气肿患者如何预防呼吸道感染、延缓疾病进展和提高生活质量的主要措施进行探讨.
作者:杨兆红 刊期: 1999年第03期
随着经济文化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日益提高及人口的老龄化,脑卒中发病率和存活率逐年上升,由于脑卒中后约80%的幸存者遗留各种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对此类人群进行康复治疗,成为当今康复医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对33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作者:郭晓燕;魏华;范晓华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统计本院10年间住院的老年人肠梗阻5 85例,其中大肠癌导致肠梗阻65例占11 1%.对老年人癌性梗阻、老年群体特点、病理分型、临床表现、内科并存病、诊断要点、治疗选择、环境因素影响、合理的检查手段及手术时机的掌握等进行全面临床分析.结果提示:对老年人肠道疾病,尤其出现肠道梗阻症状时,首先应考虑为大肠癌,一旦确诊应积极切除原发病灶,减轻瘤负荷以延长患者的寿命,提高生存质量,为放、化疗打下基础.
作者:黄璇 刊期: 1999年第03期
腕指功能锻炼器早是为桡神经上臂段损伤所致的伸腕伸指功能障碍而设计,该器具市面上尚未见成品,多为自行设计.作者根据其设计及使用原理治疗临床上其它损伤的后期功能康复,获得了良好效果.
作者:徐生坤;黄明勇 刊期: 1999年第03期
例1,女64岁.右侧偏瘫1周入院,CT提示为左侧基底节腔隙性梗死.入院后静脉输入706代血浆,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尼莫地平片,同时进行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每天1次,每次1 h,剂量3.0 mW.照射到第7次患者出现烦燥,自述心慌、不能平卧,T 36.7℃,P 82次/min,R 18次/min,Bp 18/10 kPa,心电图正常,未进行处理4 h后症状缓解;再次激光照射40 min又出现上述症状,停止照射,肌注安定10 mg,症状不见减轻,肌注氯丙秦25 mg,异丙嗪25 mg,6 h后患者入睡,第2天恢复正常.
作者:李雷胜;李晓娟 刊期: 1999年第03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男58例,女42例.大年龄 66岁 ,小年龄24岁.病程3个月~15年.全部患者均有腰痛,72%伴有下肢疼痛和麻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80例.患者均经CT扫描确诊.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年龄、病程,临床症状差异无显著性.①治疗组(腰牵+电热磁疗):采用日本产ITO-TR-200型绳式牵引,患者平仰牵引床上,胸肋软组织及髂部腰带固定,分别系于床头和床尾行绳式牵引,牵引重量40 Kg~体重±10 Kg,时间10~20 s,间歇15 s,共20 min/次,每日1次,10次1疗程.每次牵引结束后患者取俯卧位或坐位行腰部电热磁疗治疗(日本产HM-ZSC-A型电热磁疗器),温度40~70℃,时间25 min/次,每日1次,10次1疗程.疗程结束后,间歇3~5 d,再进行下1个疗程的治疗. ②对照组(腰牵):单纯行腰椎牵引治疗,牵引方法和疗程同上.
作者:余建萍 刊期: 1999年第03期
为探讨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价值、疗效、安全性及适应性,对1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Seldinger's法经股动脉插管作全脑血管造影明确闭塞的动脉后,再选择性地向闭塞的动脉内直接注入25~1 00 万u尿激酶进行观察.结果:19例患者神经功能障碍恢复率68.42%,其中治愈15.79%(3/ 19);显效3 6.84%(7/19);有效10.52%(2/19);无效10.52%(2/19);死亡26.32%(5/19). 提示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要严格选择病例,并且一定要安全合理的掌握好尿激酶的剂量和早期治疗,其治疗效果显著.
作者:廖小平;柯行娆;杨进全 刊期: 1999年第03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02例,男178例,女124例.年龄<25岁4 例,25~50岁202例,>50岁96例.发病时间短1年,长20年,均经X光片或CT证实.临床表现为腰痛及坐骨神经痛,步履困难,严重者伴双下肢麻木,活动受限.
作者:贺霖;戴蓉 刊期: 1999年第03期
为探讨正常大鼠后肢肌电图H反射和F 波的测定方法及其波型特点,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显露与不显露坐骨神经)对大鼠双侧后肢腓肠肌进行诱发肌电图检查,观察波型特点,测定其潜伏时及振幅,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种方法均可引出H反射和F波,H波为单相或二相波,其潜伏时为6.6±0.5 ms, 大振幅3.9±0.4 mV;F波为单相波,潜伏时为6.4±0.6ms,振幅为1.0±0.2 mV. 手术显露坐骨神经后测定H反射和F波成功率高,稳定性好,干扰较小.提示大鼠后肢可引出与人类类似的H反射和F波,显露坐骨神经后进行测定效果较好.
作者:熊革;郭铁成;罗永湘 刊期: 1999年第03期
440例脑瘫患儿按照脑解剖及神经生理功能在头部的反射区,结合临床症状选配与运动、智力、语言及听视有关的部位,同时配合脊椎穴和四肢穴位以VitB1+VitB12进行穴位封闭治疗.结果:440例患儿经5 个疗程的治疗后,总有效率96.81%,年龄小的患儿基本恢复正常.提示穴位闭封治疗可通过刺激兴奋大脑皮层,促进血液循环和病灶吸收,营养神经细胞、提高脑细胞的活力,是一种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且无副作用.
作者:万国兰 刊期: 1999年第03期
对20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的生命质量采用NHP和SCL-90量表进行测量,以评价2份量表的有效性.结果:2份量表结合使用兼顾了生命质量研究的共性和特性,并具有实用性、可行性、有效性,可以为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生命质量量表提供参考.
作者:曾艳彩;黄正东;高月;王圣基;李汝霖;陈东峨 刊期: 1999年第03期
酒精对人体来说是一种有机异物,经胃肠道吸收后90%~98%在肝脏代谢, 长期过量饮酒可导致肝脏损害.血清中胆汁酸(TBA)是胆固醇在肝脏中的代谢产物,其生成和代谢与肝脏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由于TBA水平是反映肝实质损伤的重要指征,作者对58 例嗜酒患者进行了血清TBA的酶法测定,以探讨TBA测定在早期肝损伤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程薇莉 刊期: 199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