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雷;张红星;徐派的;康朝霞
目的 探讨电针激活AMPKα通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可能机制.方法 随机挑选10只SD大鼠纳入正常组,余大鼠采用夹尾刺激法配合不规则饮食构建FD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F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0只大鼠.电针组大鼠连续给予10 d电针刺激;正常组与模型组大鼠不给予电针等特殊干预.观察各组大鼠日常表现,并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胃及小肠组织中p-AMPKα、p-TSC2及Rheb蛋白表达,同时采用RT-PC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胃及小肠中mTOR mRNA表达.结果 Western blot检查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及小肠中p-AMPKα、p-TSC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Rheb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p-AMPKα、p-TSC2表达显著升高(P<0.05),Rheb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RT-PCR检查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及小肠中mTOR mRNA表达显著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mTOR mRNA表达显著下调(P<0.05).结论 电针能激活AMPKα通路,上调该通路相关蛋白p-TSC2表达,降低Rheb蛋白表达,从而下调mTOR基因转录,达到治疗FD目的.
作者:唐雷;张红星;徐派的;康朝霞 刊期: 2018年第11期
近年来,椎孔外神经卡压,尤其是神经型胸廓出口综合征( neurogenic thoracic outlet syndrome nTOS)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1-3]. nTOS、颈椎病、肩周炎是产生颈肩痛的常见原因,不易鉴别,临床上有部分被诊断为颈椎病、肩周炎的患者,经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行臂丛神经减压松解或局部封闭治疗后病情显著改善,提示nTOS可能是因臂丛神经干卡压或炎性受累导致疼痛,进而被误诊为颈椎病、肩周炎[4-7]. 有研究报道,给予斜角肌注射局部麻醉药物或消炎药可治疗nTOS[8-9]. 本研究对nTOS患者采用两阶段自身交叉对照设计,行超声引导下颈部肌间沟注射治疗,评价其临床疗效,并对肌间沟处臂丛神经及其周围超声声像图特征和解剖变化进行观察,报道如下.
作者:王俊;廖维靖;但果;凌琳;邓晓妃;向云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慢病毒介导EPhrinB2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脑瘫大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从大鼠中分离、培养BMSCs,以慢病毒为载体介导EPhrinB2转染BMSCs.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6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溶剂对照组(简称PBS组)、空载慢病毒组(简称EGFP/BMSCs组)及EPhrinB2重组慢病毒组(简称EPhrinB2/BMSCs组).选用改良缺氧缺血脑病(HIE)造模方法将PBS组、EGFP/BMSCs组及EPhrinB2/BMSCs组大鼠制成脑瘫模型,于术后7 d时分别将PBS溶液、BMSCs或慢病毒介导EPhrinB2基因转染BMSCs注射到PBS组、EGFP/BMSCs组、EPhrinB2/BMSCs组大鼠侧脑室内.于脑损伤28 d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EPhrinB2蛋白表达;采用HE染色方法观察细胞移植后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密度;采用TUNEL法检测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海马区Nestin及CD31表达水平.于脑损伤28 d后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变化.结果 脑损伤28 d后,发现EPhrinB2/BMSCs组海马组织EPhrinB2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BS组及EGFP/BMSCs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EPhrinB2/BMSCs组海马CAl区病理改变明显轻于PBS组及EGFP/BMSCs组;EPhrinB2/BMSCs组海马区神经元凋亡率明显低于其它各组(P<0.05).另外免疫荧光检查显示EPhrinB2/BMSCs组海马Nestin及CD31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远期行为学测试结果显示EPhrinB2/BMSCs组Morris水迷宫实验平均潜伏期明显优于PBS组及EGFP/BMSCs组(P<0.05).结论慢病毒介导EPhrinB2转染BMSCs移植到脑瘫大鼠侧脑室海马区能高效表达EPhrinB2基因,有助于神经元细胞分化及血管新生,抑制细胞凋亡,加速受损神经功能恢复.
作者:朱敏;张跃;汤健;杜森杰;华裕;傅大林;陆芬;李红英;赵晓科 刊期: 2018年第11期
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来源于发育早期的外胚层和中胚层,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它们能够不断自我更新,并在特定条件下分化成为一种或多种构成人体组织或器官的细胞. MSCs初在骨髓中发现,后来在脂肪、牙髓、脐带等多种组织中都发现MSCs的存在.由于MSCs是中胚层来源,它可以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神经细胞等方向分化,属于多能干细胞.
作者:王甜;丁桂荣 刊期: 2018年第11期
人-机-环境共融的基础理论和设计方法是下一代机器人关键技术的研究热点[1] ,原因主要在于,目前基于传统理论的多数机器人是与人隔离的,不具备与人进行智能交互的能力,且由于在机器人的感知、认知以及控制等方面存在技术瓶颈,导致多数机器人还很难融入人的生产生活场景中,与人友好交互合作. 传统机器人的能力特征可以归纳为人-机空间隔离、人-机非接触、预编程规划、示教盒或者遥控器交互、刚性本体. 相比较而言,基于人-机-环境共融机器人的重要特征是人-机同一场景环境、人-机协调互补并自适应环境、预测人的意图、学习人的技能、人-机友好安全交互合作. 在人-机的关系上,人的优势是智能和学习,包括经验与快速决策、逻辑思维与推理、对复杂环境变化的感知、学习与技能增长等;而机器人的优势是作业辅助能力,包括连续作业、耐疲劳、速度、精度、重复一致性等.要使人-机协调形成优势互补,亟需机器人能力要突破3个方面的挑战:①人-机安全协调——随着机器人进入人的生活场景,人-机将频繁接触,机器人在操作过程中要确保人-机-环境的安全,而人类误操作、机器人故障、环境变化不可避免,如何保障这种机器人操作的安全性,对人-机共融建模和主被动柔顺关节控制等技术提出挑战;②复杂环境感知——目前多数传统机器人只能在预先已知和人工布局的环境中工作,具有已知、简单、非动态、结构化等特点,而人-机-环境共融要求机器人在不可预知动态、复杂、非人工的环境中完成操作,对机器人基于多模态的人-机-环境感知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③人-机友好交互——目前多数传统机器人人-机友好性差、智能程度弱、鲁棒性低、环境感弱.
作者:徐垠焮;喻洪流;曹武警;赵伟亮;喻贝贝;蓝贺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设计符合国人文化和生活习惯,且能够准确、直观、便捷地评定功能障碍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评定方法.方法 在对1900名肢体残疾人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普通人的活动范围,将功能障碍者分为床上功能障碍者,家庭功能障碍者和社会功能障碍者.设计相应的指标来评定在同一个活动范围内的功能障碍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差异,并设计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划分标准和评定的流程.结果 设计并制作出龙氏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定量表.结论 龙氏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定量表的评定内容通俗易懂,真实可信,且评定过程简单,有标准化的流程,易于操作.
作者:王玉龙;吕星;郭珊珊;张捷洪;范佳进;王玉珍;李旭辉;翟浩瀚;袁健;王尧 刊期: 2018年第11期
呼吸肌是呼吸动力,其中膈肌是重要的呼吸肌. 安静状态下,膈肌移动增加1 cm,贡献肺通气量约350 ml,占静息呼吸肺活量的75%~80%,但其耗氧量较低,占所有呼吸肌群消耗氧量的20%[1]. 膈肌属于骨骼肌,但与肢体骨骼肌不同,其发生废用性萎缩的速率是其它骨骼肌的8倍[2]. 膈肌功能障碍是指气管内压的改变小于 11 cmH2 O ( 1 cmH2 O =0.098 kPa) ,包括膈肌无力(膈肌产生压力的能力部分丧失)和膈肌瘫痪(膈肌功能完全丧失). 如果单侧膈肌瘫痪,早期常无明显呼吸困难的症状,但随着病程发展常可见劳力性呼吸困难和运动能力受限[3]. 如果是双侧膈肌瘫痪和严重的膈肌无力,则可表现为较严重的呼吸困难或反复发生呼吸功能衰竭,或者出现呼吸机脱机困难[4]. 目前临床针对膈肌训练的方法中,传统呼吸康复训练,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呼吸训练器等都是间接刺激呼吸肌,无法针对性刺激膈肌,而且完全依从者仅占10. 87%[5]. 膈肌起搏( diaphragm pacing)是一种被动式呼吸肌锻炼方法,通过低频电脉冲刺激膈神经引起膈肌持续而有节律地收缩,构成近似生理模式的呼吸运动[6] ,分为植入式膈肌起搏器(implanted diaphragm pacemaker,IDP)和体外膈肌起搏器(external diaphragm pacemaker,EDP),而EDP由于操作简便,无痛无创,患者依从性高,已在临床推广. 本文将结合膈肌解剖生理、膈肌起搏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等方面逐一进行阐述,综述如下.
作者:唐文庆;张瑞媞;殷稚飞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系统评价镜像疗法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日常生活能力及疼痛的作用.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BSCO、Web of Science、Ovid、Cochrane Library、Open Gray、CBM、CNKI、Google Scholar、VIP、WanFang Data中关于镜像治疗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功能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并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间从各个数据库建库至2015年12月.由两名研究人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2个RCT,共82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镜像疗法组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Fugl-Meyer运动评分表、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上肢Brunnstrom分期与无镜像视觉反馈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加权均数差(WMD)分别为5.39、3.98、0.72,95%CI分别为(2.63,8.14)、(2.64,5.31)、(0.42,1.02)],镜像疗法组脑卒中患者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与无镜像视觉反馈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6.11,95%CI(2.31,9.92),P=0.002],镜像疗法组脑卒中患者VAS评分与无镜像视觉反馈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标准化均数差(SMD)=-1.09,95%CI(-1.94,-0.24),P=0.01].结论 镜像疗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疼痛,且在脑卒中的早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均具有积极作用;但对于疗效的远期持续性尚不明确,仍需开展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RCT,以求进一步验证镜像疗法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
作者:彭娟;杨仕彬;李爱玲;蹇睿;李卫平;陈波;虞记华;胥方元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神经根型颈椎病(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多由于颈椎间盘突出、颈椎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增生等病变刺激或压迫相应水平脊神经根所致,患者主要表现包括颈部及肩背部疼痛、上肢及手指有麻木感甚至放射性疼痛等症状. 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约占颈椎病患者总量的50%~60%,同时该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故近年来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及治疗方面获得广泛关注[1]. 本研究选取86例在我院治疗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在按摩、牵引及超短波联合干预基础上辅以穿戴舒经活血保暖护具治疗,发现康复疗效满意.
作者:周爱君;王丽华;麻佳蕾;吴玲玲;陈卓霞;王俏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胫神经-M1区成对关联刺激(PAS)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前肢功能障碍的影响,并从大脑和脊髓两个水平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随机选取8只健康雄性SD大鼠,分别于PAS干预前5 min、干预后5、30和60 min行左侧桡侧腕伸肌(ECR)静息运动阈值(RMT)测定.将48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6)和模型组(n=32).模型组采用线栓栓塞右侧大脑中动脉(MCAO)制作缺血性脑卒中动物模型,假手术组除不插入线栓外手术操作与模型组相同.模型组模型制作成功后,随机分为MCAO组(n=16)和PAS治疗组(n=16).PAS治疗组术后第1天开始PAS治疗,连续7 d,PAS作用部位为左侧胫神经-患侧M1区.于术后第1天和第7天进行转角实验和左侧前肢抓力测定.术后第7天,测定各组大鼠左侧ECR的RMT,用磁共振波谱法检测颈膨大左侧区域神经代谢情况,用Western Blot法检测颈膨大左右两侧区域Bcl-2、Bax的蛋白表达.结果 健康SD大鼠接受PAS干预后5、30和60 min时,左侧ECR的RMT均较干预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MCAO组和PAS治疗组的转角实验评分均较假手术组增高,左侧前肢抓力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AS治疗7 d后,PAS治疗组的转角实验评分较MCAO组降低,左侧前肢抓力较MCAO组增加,左侧ECR的RMT较MCAO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MCAO组颈膨大左侧区GABA含量减少(P<0.05),PAS治疗组GABA含量与MCAO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间其他代谢物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颈膨大左右两侧区域Bcl-2、Bax的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胫神经-M1区成对关联刺激可增加大鼠前肢运动皮质代表区的神经元膜兴奋性,并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大鼠前肢的功能障碍.
作者:鲁银山;王杰;胡婷;胡艳;郭铁成;张秀娟;张松 刊期: 201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