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旭建
目的:探究儿童急诊预检分诊系统的构建对护理管理质量的影响.方法:构建、完善儿童急诊预检分诊系统,包括分诊护士的选拔、工作职责规划、分诊用具调整、分诊流程优化、分诊管理标准等多项内容,构建一套完整的预检分诊体系,自2017年1月起开始实施,研究时间为1年,以201 6年工作情况为对照,比较不同时期儿童急诊分诊时间、转诊时间、失误率,并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情况.结果:在构建儿童急诊预检分诊系统后,儿童急诊分诊时间、转诊时间、失误率均显著降低(P<0.05);2017年儿童急诊家属满意度为98.17%,显著高于2016年的90.53%(P<0.05).结论:构建并完善儿童急诊预检分诊系统,能够大大减少分诊、转诊时间,提高救治效率,改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评价.
作者:颜文娟;蔡小亚 刊期: 2018年第20期
目的:探究负性情绪整合评估表的构建对护理管理质量的影响.方法:研究时间为2016~2017年,针对老年科在职护士的心理问题,在主观幸福感问卷(GWB)及压力应对问卷基础上整合并构建负性情绪整合评估表,共设置疲乏、担忧、紧张、悲观、退避、自责、幻想、过度控制8个项目,采用德尔菲法进行3轮征询,对各项目分值权重进行调整,终完成评估表的制定,并于2016年12月起在老年科尝试应用,针对当次调查结果对护理管理制度进行调整,并在2017年1 2月份再次进行调查,比较两次调查结果,并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不同时期护士及患者的满意度情况.结果:负性情绪整合评估表的两次调查结果有明显差异,二次调查结果中护士的疲乏、紧张、悲观、退避、幻想评分显著低于首次调查(P<0.05);二次调查护士及患者的满意度评价均显著高于首次调查(P<0.05).结论:构建负性情绪整合评估表有利于管理层及时了解护士的心理状况,为管理制度的调整提供依据,在减轻护士心理负担的同时也提升了护理工作质量.
作者:王晓芒;卓喜乐 刊期: 2018年第20期
目的:探讨不同养老模式与老年人中医体质分布对应特点.方法:采用方便抽样及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浙江省宁波市6个社区、两所养老院的480例老年人,采用描述性分析、x2检验和对应分析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不同的养老模式其体质构成存在差异;对应分析显示,第一维度和第二维度分别解释了总信息量的91.80%和8.20%.居家养老模式与阴虚体质和气郁体质关联较强,社区养老模式与痰湿质、湿热质和特禀质关联较强,机构养老模式与气虚质、阳虚质、血瘀质关联较强.结论:不同养老模式老年人中医体质分布不同,建议有针对性地推进中医体质干预措施.
作者:陈芙蓉;周建平;钱学群;周建扬 刊期: 2018年第20期
目的:探讨人力资源重组在妇产科护理管理中的运用,观察其效果.方法:选择医院妇产科从2013年1月~2015年1月入住的4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人力资源重组前后分为实施前和实施后.在2013年1月~2014年1月没有实施人力资源重组为实施前,2014年2月~2015年2月实施人力资源重组后的为实施后,前后患者各200例.对实施前的患者进行科室常规的护理管理,实施后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根据妇产科的实际情况对科室的护理人员进行人力资源重组和弹性排班.比较实施前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价及护理工作的工作效率.结果:在妇产科进行人力资源重组后,能够很好地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降低工作量.实施后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在医院妇产科进行人力资源重组,根据科室的情况对护士进行岗位重组和弹性排班,能够很好地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工作量,同时能够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
作者:王芸;林海雁;李霞;张乐燕;胡莉娜 刊期: 2018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妇产科的医疗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和管理措施.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的50例妇产科患者,作为对照组,探讨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选取2017年的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妇产科对两组患者的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结果:经过探讨,发现在妇产科医疗质量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而通过质量改进措施的实施,有效提高了科室的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结论:通过临床的实践找出医疗质量管理的问题,通过质量改进,能有效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作者:徐静波 刊期: 2018年第20期
目的:对麻醉恢复室护理管理中双因素管理法的应用进行探讨.方法:选择医院麻醉恢复室2015年7月~2016年6月收治的100例患者为对照组,期间开展常规护理管理;选择201 6年7月~2017年6月收治的100例患者为观察组,期间开展双因素管理.统计并比较两组麻醉恢复室护理管理效果.结果:观察组风险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风险管理知识掌握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o.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麻醉恢复室中开展双因素管理,能够有效提升护理工作质量和安全水平.
作者:毛建梅 刊期: 2018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在妇科门诊手术室的应用与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7年在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患者,将身份识别管理用在妇科门诊手术,比较实施前后情况、医护人员和患者满意度,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实施后患者身份识别落实情况显著提高(P<0.05),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满意度明显提高(P<0.05).结论:将患者身份识别用于妇科门诊手术室的日常管理,能够提高护理工作质量,避免差错的发生,减少医患、护患纠纷,是医院提高整体医疗水平的有效办法.
作者:应美群 刊期: 2018年第20期
目的:探讨精细化管理模式在ICU护理服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医院ICU收治的2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ICU护理服务,观察组患者在常规ICU护理服务基础上采用精细化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自我效能感评分及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自我效能感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护理服务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将精细化管理模式应用到临床ICU护理服务中,可以有效增强患者自信心及自我效能感,有效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对促进和谐的医患关系有重要价值.
作者:应春晓;陈苗妙 刊期: 2018年第20期
目的:基于互联网医疗探讨麻醉科医院感染的控制管理,为早期预防和控制麻醉科医院感染提供有效的管理方法.方法:对2015年1月~2016年6月行麻醉手术的50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作为实施前组,对201 6年7月~2017年12月麻醉患者实施基于互联网医疗下的麻醉相关知识教育后,发生医院感染21例,作为实施后组,比较实施前后患者的满意度和感染率.结果:实施前麻醉科医院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居多,其次依次为手术部位、泌尿道、胃肠道、血液、皮肤软组织感染及其他感染.实施前后患者感染率比较,实施后呼吸道感染、手术部位感染、泌尿道感染、胃肠道感染、血液方面感染、皮肤感染发生人数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所有感染患者均通过抗感染治疗痊愈.对实施前后两组各150例患者的调查,满意度比较可知,实施后的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在医院实施互联网医疗的模式管理,可以减少麻醉科的医院感染,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作者:童兰华 刊期: 2018年第20期
目的:了解心血管内科不合理用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高用药安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医院药品管理信息系统,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医院心血管内科2013~2017年诊治的1 172例患者治疗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是否存在不合理用药情况.结果:84例存在治疗方案不合理现象,占7.16%.其中以抗生素多,占38.10%;其他为降压药物占28.57%,抗心律失常药物占13.10%,抗心功能不全药物占9.52%,周围血管扩张药物占7.14%,调节血脂药物占3.57%.药品用量不合理高,为36.91%;其次为联合配伍用药不合理占27.38%,重复用药占20.24%,用药与诊断不对应占8.33%,忽略用药禁忌证占7.14%.结论:应加强医师培训,使心血管内科医护人员知晓各种药物成分、特征及作用,避免不合理用药情况发生,降低或消除药物不合理使用对患者造成的身心危害,保障临床用药安全,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陈华丽 刊期: 2018年第20期
目的:研究在内分泌科护理中使用危急值报告的作用.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来医院内分泌科就诊危急报告200例,收集存在的问题,探讨其中的原因,并根据这些原因制定和完善危急值报告.结果:通过完善危急值报告后,从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101例危急报告得到了及时的处理,获得了医患双方的共同好评.结论:在内分泌科护理中完善危急值报告,能够提高处理的效率,保证了内分泌科的护理安全.
作者:杨晓春;傅水娟 刊期: 2018年第20期
精神科医师的规范化培训是创建医疗人才队伍的基础,目前精神科医师的规范化培训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培训机制不完善、培训水平不足、医师心理抵触、不重视综合能力等,鉴于以上因素,文章从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注重综合能力培养、完善培训体系、增强团队合作等方面入手,提出了管理建议.
作者:练维彬;黄晓城;颜福阳 刊期: 2018年第20期
肛肠科主要负责治疗消化道末端所患的各种疾病,其常见综合疾病约有40余种.而换药室则是日常外科治疗过程中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可以说,换药室对于患者伤口的愈合和康复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在换药室接受治疗的患者其本身就有外伤,所以尤其要注意避免病毒或细菌感染,其管理模式也主要围绕实现无菌操作来探讨,文章主要讲述换药室基本设备条件和无菌管理模式.
作者:汪少艳;黄崇杰;陈爱华 刊期: 2018年第20期
目的:分析激励理论在妇产科新护士管理中的应用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50例于医院妇产科工作的新入职护理人员,并根据管理模式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两组,每组25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管理方法进行,观察组则采取激励理论,比较不同护理管理模式对护理质量、护理技能考核成绩及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结果:经过研究表明,所有的新入职护理人员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值明显更高(P<0.05);观察组护理技能考核成绩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成绩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护理人员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满意度明显提高(P<0.05).结论:对妇产科的新护士的护理管理中采用激励理论,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护理人员服务质量及护理技能,还大大提升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作者:金茜茜;沈冶棋 刊期: 2018年第20期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ICNSS)在重症监护室(ICU)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作者医院重症监护室的200例患者,根据护理管理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ICNSS)和对照组(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住ICU时间、住院费用、护理质控得分、并发症发生率、患者对护理满意率、护理人员管理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住ICU时间较对照组短,住院费用较对照组低,护理质控得分较对照组高;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患者对护理满意率、护理人员对管理满意率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用于ICU护理中能改善护理资源配置,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康复,减少患者经济负担,提高患者满意率和护理人员对护理管理的满意率.
作者:周旭建 刊期: 2018年第20期
目的:针对妇产术后医院感染问题,进行管理策略调整.方法:自2017年1月起调整妇科管理策略,针对术后医院感染问题进行调查,了解影响因素,并从完善制度、加强培训、严格控制、环境管理、标准预防、加强质控6个方面入手进行管理制度改革,强调医院感染的防控管理,于管理制度调整一年后进行评价,以201 6年工作情况为对照,比较不同时期妇科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及相关的手卫生合格率、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等指标.结果:管理制度调整后妇科医院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管理制度调整后妇科的手卫生合格率、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妇科术后医院感染是影响工作质量的重要问题,针对性的进行管理制度调整,能够提高医护人员防控意识,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包丽丽 刊期: 2018年第20期
目的:研究危机管理理论在泌尿外科老年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0月接收的160例老年患者进行安全管理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应用传统的管理模式,观察组应用危机管理模式.结果:将危机管理理论应用到泌尿外科老年患者的安全管理中,其老年患者的危机事件发生率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两组发生的危机事件数量比较可知,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进行比较,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对医疗质量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危机管理理论应用于泌尿外科老年患者安全管理中,可以有效降低危机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朱佳 刊期: 2018年第20期
通过总结分析全国与北京地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的现状及发展情况,与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现状相结合,思考探索医院发展方向.从全国来看,中西医结合医院承担的服务数量增速超过机构数量增速,人民群众对中西医结合医院医疗服务以及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的认可和需求在逐年增加.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医疗服务量增速低于全国同类医院,应加强中西医结合医学诊疗技术的研究发展及推广应用,提升医院中西医结合内涵,提高特色诊疗能力.
作者:徐春凤;刘刚;韩永鹏 刊期: 2018年第20期
从健康到亚健康再到疾病是个连续渐进的过程,中医学干预、调理亚健康状态方法多样,疗效显著,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医院治未病中心近年来广泛运用膏方调理亚健康人群,以养脏腑、补气血、扶正驱邪调节人体气血阴阳平衡,增强体质,防患于未然.文章对2017年医院治未病中心的膏方处方进行调查分析,探讨组方用药特点,为亚健康状态人群的膏方调理提供参考.
作者:丁红生;陆树萍;戴建锋;钱静华 刊期: 2018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追踪管理法在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医院精神科160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追踪管理法的应用时间为界,分为实施前和实施后各80例.实施前进行常规护理管理,实施后在护理管理中引入追踪管理法,通过成立安全追踪小组,制定追踪管理的流程和内容,采用个案追踪与系统追踪相结合的方法,对精神科的护理安全进行检查评估,对潜在的安全隐患和护理风险寻找原因并展开专项调查,根据危险程度进行针对性处理,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结果:应用追踪管理法后,病区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下降,护理人员对不良事件的上报率显著提高(P<0.05).结论:追踪管理法的应用可有效防范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针对护理工作缺陷和薄弱环节积极采取防控措施,对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护理安全、保证患者的安全都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曹玉凤 刊期: 2018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