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茜茜;沈冶棋
目的:探讨普外科医师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认知行为干预效果评价.方法:2017年1~5月收治的患者92例,医师抗菌药物的应用未经过干预,2017年6~10月收治的患者92例,医师抗菌药物的应用经过干预,比较干预前后医师抗菌药物使用的合格率及使用抗菌药物的考虑因素.结果:比较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发现,干预前后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基本合理使用无明显区别(P>0.05),干预前合理有效率为89.9%,干预后合理有效率为98.1%干预后的用药不合理情况显著少于干预前(P<0.05);比较干预前后抗菌药物选择发现,干预前普外科医师选择抗菌药物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有:感染病原菌、安全性、疗效.干预后普外科医师选择抗菌药物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有:感染病原菌、细菌耐药情况、疗效,干预后细菌耐药情况的考虑比例明显多于干预前(P<0.05).结论:普外科抗菌药物的使用过程当中,对认知行为干预后效果理想.
作者:金锴 刊期: 2018年第20期
目的:对提高中医护理技能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以2017年医院的90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随机分为两组,分为采用常规护理管理的对照组和采用多种方法提高中医护理技能的观察组,比较两组护理人员在管理前后沟通能力的变化及护理服务质量评价结果.结果:护理管理后,观察组护理人员的基本语言沟通能力、基本非语言沟通能力、运用沟通技巧能力、沟通指南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患者综合满意度、护理综合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护理投诉纠纷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护理管理中提高护理人员的中医护理技能,使得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得到明显加强,护理投诉纠纷案例明显减少,患者对护理综合满意度显著提高,综合护理质量明显改善.
作者:陈燕萍 刊期: 2018年第20期
目的:分析激励理论在妇产科新护士管理中的应用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50例于医院妇产科工作的新入职护理人员,并根据管理模式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两组,每组25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管理方法进行,观察组则采取激励理论,比较不同护理管理模式对护理质量、护理技能考核成绩及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结果:经过研究表明,所有的新入职护理人员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值明显更高(P<0.05);观察组护理技能考核成绩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成绩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护理人员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满意度明显提高(P<0.05).结论:对妇产科的新护士的护理管理中采用激励理论,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护理人员服务质量及护理技能,还大大提升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作者:金茜茜;沈冶棋 刊期: 2018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内科护理管理应用追踪方法学的效果.方法:医院于2016年1月起开始在内科护理管理中实施追踪方法学管理方法,建立专门的管理小组,对护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类不良事件进行追踪及危险评估,比较该方法实施前后的效果.结果:实施后管理型评价合格率、执行型评价合格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内科护理管理中使用追踪方法学管理,效果明显,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内科护理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风险,还可提升护士在工作过程中的执行力.
作者:徐峥峥 刊期: 2018年第20期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遍应用,“互联网+医疗”的概念应运而生.医院通过与银行、社保机构、互联网企业的充分合作,研究或推出新型的自助设备、软件将有效地解决医院“三长一短”的问题,在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的同时,实现医院和患者的双赢.
作者:张一辉;姜宜明;沈为濂;沈翀 刊期: 2018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推拿科应用护理工时进行护理排班的管理效果.方法:将医院推拿科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时间段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按照患者数量来合理调配护理人员,观察组根据护理工时进行排班.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人员日均工作时间和其日人均拖班时间,统计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及其护理人员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人员,其日均工作时间为明显高于对照组,日人均拖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人员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推拿科应用护理工时进行排班,可显著提高护理管理效果,促使护理人员利用上班时间完成任务,避免拖班现象的发生,从而提高护理人员和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高彩香 刊期: 2018年第20期
目的:分析排队管理在门诊心电图室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和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医院门诊心电图室2016~2017年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16年的60例为对照组,201 7年的6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门诊管理,观察组加行排队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管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人均等候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排队管理用于门诊心电图室管理效果显著,能够减少等候时间,避免不良事件发生,提升患者满意度.
作者:朱素芳 刊期: 2018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在妇科门诊手术室的应用与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7年在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患者,将身份识别管理用在妇科门诊手术,比较实施前后情况、医护人员和患者满意度,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实施后患者身份识别落实情况显著提高(P<0.05),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满意度明显提高(P<0.05).结论:将患者身份识别用于妇科门诊手术室的日常管理,能够提高护理工作质量,避免差错的发生,减少医患、护患纠纷,是医院提高整体医疗水平的有效办法.
作者:应美群 刊期: 2018年第20期
安全有效是医疗服务的生命线,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医疗机构作为医疗技术管理的责任主体,更突出了医院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在目前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文章从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的政策背景、技术梳理、管理措施及监管难点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和探讨.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关注患者安全,确保医院医疗质量安全.
作者:蔡森菲;季聪华 刊期: 2018年第20期
目的:剖析库房环境管理在西药房中对保证药品质量的干预作用.方法:以2016年7~12月医院西药房未实施库房环境管理时的药品数据为对照组,另以2017年1~6月西药房实施库房环境管理时的药品数据为观察组.综合分析两组西药房药品质量问题发生的情况,并对其作出比较.结果:观察组中药品质量问题发生29件,明显比对照组的112件少,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于医院西药房中积极采用库房环境管理措施,可有效提高药品质量,降低药品在储存期间发生损坏变质等异常情况的风险.
作者:李海蓉;董利红 刊期: 2018年第20期
目的:探讨门诊预约挂号在医院门诊使用过程中的难点和管理对策分析.方法:选取2014~2015年医院未采用门诊预约挂号的1 200例门诊患者为对照组,选取采用门诊预约挂号的1 200例门诊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门诊候诊的时间和顺利性;每组分别抽取100例进行问卷调查,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候诊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在门诊采用门诊预约挂号,能有效缩短患者候诊的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吴丽婷 刊期: 2018年第20期
目的:探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做法和成效,不断提高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服务质量.方法:医院静脉调配中心自2018年1月起,实施全面质量管理,针对管理中的漏洞和不足,通过健全规章制度、提高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加强环节管理、加强反馈改进等各种举措,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实施3个月后,回顾性分析2017年1~3月的资料作为对照,统计实施前后调配中心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采用满意度调查问卷,统计各个病区对调配中心的满意度评分.结果: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后,医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由实施前的5.47%降低至2.32% (P<0.05),病区的满意度评分由实施前的88.29分提高至94.38分(P<0.05).结论: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对于落实工作人员职责、提高服务质量、降低风险隐患的发生具有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作者:吴丽芝 刊期: 2018年第20期
目的:提高GCP相关知识在精神科医院临床研究者中的知晓率,从而提升药物临床试验水平.方法:应用PD-CA循环进行药物临床试验知识培训,实施措施包括强化培训、丰富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途径.检查GCP知识掌握程度及培训落实情况,发现培训不到位问题,存在培训盲区,知晓率低,需扩大培训人员,加强培训力度.结果:应用PDCA循环后,培训人次增加明显(P<0.01),研究人员对GCP知识知晓率大大提高(P<0.01),通过调查进行前后比较发现PDCA干预成效显著.结论:PDCA循环在药物临床试验培训中效果显著,确保药物临床试验培训效果,从而利于提升药物临床试验水平.
作者:黄敏芳;詹亚旁;宋伟明 刊期: 2018年第20期
文章结合实际工作,以基层党支部为依托进行“基层党支部立项活动”模式研究,着眼于解决新情况、新问题、新动态,探索出将日常业务工作与党建工作有机结合,有效调动广大师生党员开展党建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探索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的新模式进行了有益尝试.
作者:蒋时红;苏峰;王献竹 刊期: 2018年第20期
目的:分析外科患者输血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针对性的提出管理对策.方法:回顾总结以往外科患者输血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患者因素、护理因素、管理因素、疾病及环境因素等,针对这些风险因素,从强化培训、落实制度、控制风险、更新系统等方面入手,进行外科患者输血管理制度的调整,全面进行质量整改.结果:实施前外科患者输血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1%,患者满意度为90.84%,实施后外科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26%,患者满意度为98.54%,实施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下降,患者满意度上升.结论:总结分析外科患者输血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针对性的制定管理对策,是改进管理质量的必要条件.
作者:谷瑛 刊期: 2018年第20期
从健康到亚健康再到疾病是个连续渐进的过程,中医学干预、调理亚健康状态方法多样,疗效显著,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医院治未病中心近年来广泛运用膏方调理亚健康人群,以养脏腑、补气血、扶正驱邪调节人体气血阴阳平衡,增强体质,防患于未然.文章对2017年医院治未病中心的膏方处方进行调查分析,探讨组方用药特点,为亚健康状态人群的膏方调理提供参考.
作者:丁红生;陆树萍;戴建锋;钱静华 刊期: 2018年第20期
医院制剂是我国药品市场的有效补充体,然而近几年我国医院制剂处于萎缩状态.文章在搜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中草药制剂对常见病、多发病、重大疾病的治疗作用,我国医院制剂的研究开发现状,中草药制剂的质量控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明确了医院制剂在治疗疾病中的有效作用,探讨了医院制剂质量控制标准的发展趋势,以为中草药医院制剂的进一步研发和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王美红;张晓芹;王慧玉 刊期: 2018年第20期
目的:探讨不同养老模式与老年人中医体质分布对应特点.方法:采用方便抽样及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浙江省宁波市6个社区、两所养老院的480例老年人,采用描述性分析、x2检验和对应分析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不同的养老模式其体质构成存在差异;对应分析显示,第一维度和第二维度分别解释了总信息量的91.80%和8.20%.居家养老模式与阴虚体质和气郁体质关联较强,社区养老模式与痰湿质、湿热质和特禀质关联较强,机构养老模式与气虚质、阳虚质、血瘀质关联较强.结论:不同养老模式老年人中医体质分布不同,建议有针对性地推进中医体质干预措施.
作者:陈芙蓉;周建平;钱学群;周建扬 刊期: 2018年第20期
目的:对麻醉恢复室护理管理中双因素管理法的应用进行探讨.方法:选择医院麻醉恢复室2015年7月~2016年6月收治的100例患者为对照组,期间开展常规护理管理;选择201 6年7月~2017年6月收治的100例患者为观察组,期间开展双因素管理.统计并比较两组麻醉恢复室护理管理效果.结果:观察组风险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风险管理知识掌握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o.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麻醉恢复室中开展双因素管理,能够有效提升护理工作质量和安全水平.
作者:毛建梅 刊期: 2018年第20期
目的:探索精神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师资队伍绩效考核体系,探究绩效考核体系的实践效果.方法:选取医院精神科住院医师两个培训班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班级编号将两个班级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人.对照组班级临床带教老师采用传统考核体系,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融入带教老师绩效考核培训体系.通过对两组住院医师理论考试成绩、带教老师职业倦怠感和职业认同感的比较,对绩效考核体系的实践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对临床带教老师施行绩效考核培训体系后,观察组住院医师的理论考试成绩、带教老师职业认同感各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带教老师这也倦怠感各项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无倦怠感人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积极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师资队伍绩效考核体系,明确考核目标,提升带教质量.
作者:颜蓉;金明敏 刊期: 2018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