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丽
良性乳腺纤维瘤手术属于短小手术,以前一般都在局麻下完成,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患者希望能在全麻醉的状态下完成手术,这就需要麻醉大夫寻找一种快速麻醉又能快速苏醒的麻醉方法,同时能保证足够的镇痛,无药物蓄积作用,以便患者能够及早出院.本研究通过对七氟醚复合用药与丙泊酚在良性乳腺纤维瘤麻醉手术中的使用作出比较,探讨这两种方法在这种手术中麻醉时所各自显示的优势,以便能选择更好的方法为患者服务.
作者:窦慧青;杨淑丽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心外膜临时起搏器在心脏外科围术期中的应用.方法 分析我院心外科1998年6月至2014年3月期间心脏外科手术共56例,其中53例患者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3例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全部患者在手术中安装心外膜临时起搏器,出现窦性心动过缓25例,低心排综合征2例,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3例,心律失常影响血流动力学稳定6例,其中全心扩大,预防性植入10例.结果 全组病例中除5例预防性安装临时起搏器术后心电监测为自主心律,未启用临时起搏器,余51例启用.52例患者恢复自主心律,其中38例为窦性心律,14例为房颤心律,使用临时起搏器时间为6h~29 d.结论 心外膜临时起搏器在心脏手术中应用较为普遍,是治疗心脏外科手术围术期缓慢型心律失常安全有效的方法.是治疗术中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律过缓有效的措施,也可以起到预防心律失常的作用,是围术期治疗的重要措施.
作者:郭振平;张喜清;殷春;王永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甲状旁腺带蒂血管原位保留及即刻自体移植术在全甲状腺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2013年6月至2014年3月赤峰市医院肿瘤外一科在对27例双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实施全甲状腺切除+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同时,行甲状旁腺带蒂血管原位保留13例,即刻自体移植术9例,1~2枚甲状旁腺带蒂血管原位保留同时其余甲状旁腺即刻自体移植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上述方法行全甲状腺切除患者中,分别有2例甲状旁腺带蒂血管原位保留及1~2枚甲状旁腺带蒂血管原位保留同时其余甲状旁腺即刻自体移植,患者术后6~48 h内出现一过性低血钙,静脉补钙后3d左右恢复正常.3例即刻自体甲状旁腺移植患者术后出现低血钙,静脉补钙及口服钙尔奇D、罗盖全药物4~8周后停药,低血钙症状消失,复查血钙恢复至正常.术后未发现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病例.结论 甲状旁腺带蒂血管原位保留及即刻自体移植术可大大降低全甲状腺切除手术导致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发生率.
作者:王学智;闫文强;洪智攀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血液透析(HD)联合血液灌流(HP)治疗尿毒症并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赤峰市医院血液净化治疗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80例(透析时间大于6个月),随机分为两组,单纯HD组和HD+HP组.单纯HD组进行常规HD 4h,每周3次;HD+ HP组每周2次HD治疗,行HD+ HP治疗1次,两组均连续治疗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如骨关节痛、皮肤瘙痒、高血压、食欲减退、睡眠障碍等改善情况,并检测血尿素氮(BUN)、肌酐(Scr)、iPTH、β2微球蛋白(β2-MG)、血红蛋白(Hb)指标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HD+HP组临床症状明显少于HD组,其中骨关节痛、皮肤瘙痒、高血压、食欲减退、睡眠障碍等临床症状改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之间相关指标均有所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能够更好的清除尿毒症毒素,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预防和减少透析远期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侯俊英;杨立宏;王丽丽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宫颈TCT联合HPV检测在宫颈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对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共1 588例,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798例,同时行宫颈TCT检查及高危HPV16/18检测进行宫颈疾病的筛查;对照组790例,仅行宫颈TCT检查,两组对结果异常(阳性诊断)的患者均行经阴道镜下宫颈活组织检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比较两组与组织学诊断的符合率,终诊断以病理学诊断为准.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无论在宫颈癌前病变的检出率还是后的病理诊断符合率均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x2=4.47,P<0.05).结论 宫颈TCT联合高危型HPV检测更能有效的提高宫颈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可作为目前筛查宫颈病变的有效方法.
作者:于佳丽 刊期: 2015年第01期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是麻醉和手术后出现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表现为一种暂时性或永久性的认知功能下降,持续时间不一,临床表现多为精神状态出现异常、人格发生改变以及记忆力一定程度受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吸入麻醉药作为现代应用为广泛的麻醉药之一,其被越来愈多的临床研究及动物实验证明与POCD的发生有关.本文旨在分析吸入麻醉药对老年患者POCD的作用机制的基础上,提出可行的预防及治疗措施,从而减少POCD的发生率,利于老年患者术后康复.
作者:王莹;鲁元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体腔热灌注治疗恶性胸腹水的护理效果,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我科44例恶性胸腹水的患者进行体腔热灌注治疗并给予积极、有效地护理干预,每隔4~5d1次,3次为1个疗程.结果 本组除1例只完成1次治疗外其余均完成3次治疗,总有效率为88.6%.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 给予体腔热灌注治疗恶性胸腹水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可以明显提高体腔热灌注治疗的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作者:丁瑞东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门诊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方法 通过采取完善制度、细化分工、优化就诊流程,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结果 工作流程规范,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由实施前的90.5%提高到98%.结论 门诊实施优质护理服务能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多层次的服务,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作者:赵俊叶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骨科患者情绪及疼痛的影响.方法 将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骨科住院的2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100例)和观察组(100例),对照组给予骨科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采用问卷调查,包括Zung的焦虑自评量表(SAS)、Zung的抑郁自评量表(SDS)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手术前、后的负性心理及疼痛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给予心理干预后,增加了患者信心,改善了患者的不良情绪,使患者在佳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减轻患者的疼痛,两组患者在术后12 h的SAS、SDS评分干预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在术后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但干预组下降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心理干预在某种程度发挥着医学技术和药物治疗无法代替的作用,有效的心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负性心理和疼痛,促进患者的康复.
作者:佟玲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参附注射液在大面积深度烧伤治疗中的确切疗效.方法 将266例50%~90%以上的重度特重度烧伤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132例及参附注射液治疗组134例.参附治疗组入院当天每日静脉滴注参附注射液30~50 ml,Bid,连续应用14d,期间与常规治疗组同时采血,进行心肌酶、血压、血液动力学及尿量监测.结果 参附组血压、尿量及血液动力学较稳定,减少了心、肺、肾等重要器官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平稳度过休克期,降低了并发症和死亡率.结论 在大面积深度烧伤病人休克期应用参附注射液治疗,疗效确切,可回阳救逆,益气固脱,加强心、利尿、稳压,改善肺通气,增加心输出量,改善微循环,防止再灌注损伤,保护脏器功能,对患者平稳渡过休克期,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俊 刊期: 2015年第01期
例1:男性,38岁,蒙古族,2010年7月17日入院.患者既往糖尿病史3年.患者1d前晚上饮白酒约1 000 ml(39%),酒精含量312 g,早晨家属发现意识不清,立即就诊我院神经内科,体检:患者中度昏迷,四肢肌张力增高,双侧病理征阳性.肝肾功能无明显异常;腹部超声未见明显异常;血压110/70 mmHg,测血糖2.8 mmol/L,给予静脉补充葡萄糖、纳洛酮对症治疗.头部CT示弥漫性脑组织肿胀.头MRI(2010年7月18日)双侧额颞顶叶及脑干肿胀.给予生命体征检测,脑保护剂,大剂量维生素,支持对症治疗,住院1月后自动出院,病情无好转,仍意识不清,去皮质状态,肌阵挛.随诊3月患者死亡.
作者:武进;郝小军;王哲;王俊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干预对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后头痛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62例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后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干预组(33例)和对照组(28例).根据简易疼痛评估汇总表(BP)分别于术后当天(干预前)、术后第1日、术后第2日、术后第3日进行评价.结果 干预2d时,两组患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是干预3日后干预组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循证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可以提高护理团体的合作精神和护士判断问题的准确性.
作者:刘海丽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和探讨述情障碍大学生与非述情障碍大学生对不同情绪表情识别感受性.方法 运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中文版(TAS)对内蒙古某高校244名大学生志愿者的述情障碍程度进行评定,按TAS的得分高低,选取述情障碍组大学生51名,非述情障碍组大学生53名,两组被试均进行信号检测论任务.结果 述情障碍大学生与非述情障碍大学生对基本面部情绪表情的感受性没有差异.结论 不是述情障碍者的本质特征决定了与非述情障碍者在情绪情感方面存在差异.
作者:乌日娜;杜夏华;陈文婷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在剖宫产术中使用卡孕栓减少产后出血的有效性.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1月具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病例158例,做为对照组,其中巨大胎儿70例,羊水过多40例,多胎妊娠16例,胎盘早剥8例,巨大胎儿合并羊水过多10例,术中预防性使用卡孕栓1 mg(胎儿娩出后口服),常规预防性使用缩宫素(胎儿娩出后静点缩宫素10 U).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1月具有与对照组相同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病例,共120例,做为治疗组,其中巨大胎儿55例,羊水过多35例,多胎妊娠14例,胎盘早剥5例,巨大胎儿合并羊水过多2例,治疗组常规使用缩宫素预防产后出血,方法与治疗组相同,没有预防性使用卡孕栓.分析两组手术中、术后2h及术后24 h出血量.结果 对照组术中、术后2h和术后24 h出血量分别是(180±86)ml、(258.9±114)ml、(355±125)ml;治疗组术中、术后2h和术后24 h出血量分别是(275±95.0)ml、(365±125)ml、(490±160)ml.与治疗组比较,对照组术中、术后2h和术后24 h出血量均少于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剖宫产术中预防性使用卡孕栓能减少产后出血量.
作者:苏秀丽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在阴道分娩中预防性使用卡孕栓减少产后出血量的有效性.方法 选择2013年1~12月足月妊娠阴道分娩产妇65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19例,在胎肩娩出后口服卡孕栓1 mg.对照组338例,不用卡孕栓.两组均在胎儿娩出后静点缩宫素10 u.分析两组产后2h及24 h出血量.结果 治疗组产后2h和产后24 h出血量分别是(240±120)ml和(350±120)ml;对照组产后2h和产后24 h出血量分别是(322±125)ml和(480±150)ml.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产后2h和产后24 h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阴道分娩中预防性使用卡孕栓能减少产后出血量,与缩宫素联合使用比单纯使用缩宫素效果好.
作者:王凤丽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CT容积扫描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6例临床诊断急性阑尾炎患者行CT容积扫描MPR重建,经手术病例证实回顾性分析其表现特征.结果 术前肯定诊断急性阑尾炎15例,13例可见异常的阑尾,盲肠周围炎10例,盲肠末端局限性增厚5例,阑尾根部官腔高密度结石的4例,阑尾腔内小气泡影的1例,腰大肌前方脓肿的2例,盆腔积液的1例.所有数据均经MPR重建,MPR阑尾成像成功率高,能清晰直观地显示急性阑尾炎及其并发症.结论 CT容积扫描MPR技术能够在同一平面图像将阑尾基部、回肠末端及盲肠显示,能很好观察阑尾空间关系和阑尾及阑尾周围病理细节变化,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君;谢月林;刘克强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神经外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未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2年6月至2014年3月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我院神经外科住院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结果 实行优质护理服务的观察组基础护理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及患者家属对护理工组的满意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优质护理服务能明显提高护理技能水平和质量,增强护士的服务意识,改善护士的服务态度,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孟祥玉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及发病原因.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消化内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180例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中青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为消化性溃疡,其次为消化道肿瘤.老年人胃溃疡及肿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中青年,而十二指肠溃疡及食道静脉曲张发生率明显低于中青年,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表现有特殊性,腹痛不明显,明显低于中青年(P<0.05).结论 消化性溃疡是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其次为消化道肿瘤,并发症多,死亡率高.
作者:格日勒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CT灌注(computerized tomography perfusion,CTP)联合CT血管造影(computerized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在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并对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因、发病机制进行研究.方法 对50例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行CTP、CTA检查,测定脑干、小脑局部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mit time,MTT)、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及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灌注参数,获得相应参数图,进行兴趣区与对侧镜像区域参数的比较.结果(1)39例患者CT灌注成像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异常区,阳性率为78%;(2)比较灌注异常区与对侧正常对照区平均MTT、平均CBF及平均CBV,患侧MTT较健侧明显延长,患侧CBF明显低于健侧,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50例患者中有40例(80%)CTA显示椎基底动脉异常,其相应供血区CTP异常者34例(85%);10例CTA未发现血管异常患者中,CTP异常者5例(5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TP能够反映后循环TIA患者的脑灌注状态,CTA可以直观准确地评价相应供血血管的病变情况,后循环的低灌注是后循环TIA的主要发病机制,椎基底动脉狭窄是后循环TIA的主要病因.二者联合应用为后循环TIA的病因、发病机制及诊断提供了直接客观的影像学依据.
作者:乔燕;陶定波;刘丽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舒适护理在留置胃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80例留置胃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40例行舒适护理,即对患者的生理、心理、术后卧位、疼痛程度等进行全面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负性情绪、疼痛、舒适度和留置胃管的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的负性情绪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适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留置胃管患者实施舒适护理,可使患者在生理、心理上均达到佳状态,积极配合治疗.
作者:刘粉粉 刊期: 201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