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翔;袁华;江山;瞿丽莉
为了探讨有效治疗慢性唇炎的方法,我们根据直流电离子导人能有效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原理,采用直流电普鲁卡因离子导入的方法治疗46例慢性唇炎患者,并作对照观察,报道如下.
作者:刘秋梅;刘玲;钟杏梅;甘小莉;张利亚;李击;李钢;周刚;严慧 刊期: 2008年第07期
肌肉痉挛的治疗是康复医疗面临的重要挑战.神经溶解技术是指在神经干或者运动点注射酚(石炭酸)、酒精或无水甘油,从而缓解痉挛.但是国内这方面的工作开展很少,有很多临床顾虑,且酚注射剂在国内没有供应.本文就酒精神经阻滞在临床应用中的概况和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毛雅君;励建安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不完全脊髓损伤(SCI)大鼠运动及神经功能自然恢复情况,为SCI后运动训练时机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共选取45只成年SD大鼠,分为实验组(40只)和假手术组(5只).实验组手术切除T10椎板暴露脊髓,采用改良Allen's撞击法致SCI;假手术组仅手术切除T10椎板暴露脊髓.实验组分别于损伤前及损伤后1,3,5,7,14 d,21 d和28 d,假手术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5,7 d时采用斜板试验、改良Tarlov评分、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进行运动功能评定,采用脊髓诱发电位评定神经功能.实验组于上述各时间点分别取5只大鼠处死,假手术组于术后7 d时处死,取2组大鼠T10节段脊髓进行形态学检测.结果 ①实验组大鼠在损伤后1~3 d斜板角度、改良Tarlov评分和BBB评分均较损伤前显著降低,自损伤后5 d时开始增加,至14 d时达到平台期,显著高于术后1,3,5 d及7 d时水平(P<0.05),与21,28 d时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仍低于损伤前水平(P<0.05).假手术组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实验组大鼠在损伤后1 d时脊髓体感诱发电位(SCEP)潜伏期较损伤前明显延长(P<0.05);随时间进展该潜伏期呈逐渐缩短趋势,至术后21 d时达到平台期,但仍显著长于损伤前水平(P>0.05);波幅在损伤后1 d时明显降低.随时间进展呈逐渐增加趋势;假手术组术后各时间点潜伏期和波幅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2组大鼠术前脊髓结构完整,实验组术后1~3 d脊髓灰白质可见片状出血、细胞肿胀及变性;术后5~7 d炎性细胞减少,可见细胞内嗜碱性颗粒沉积、胶质细胞及少量神经纤维增生等;术后14~28 d可见胶质细胞、神经纤维增生明显,细胞内有空泡结构形成;假手术组大鼠脊髓形态学方面手术前后无明显改变.结论 SCI大鼠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及脊髓病理形态学变化均与损伤时程密切相关,其运动功能改善一般于损伤后14 d时达到平台期,而神经功能改善一般于损伤后21 d时达到平台期.
作者:王红星;徐冬晨;姚莉;雷晓婷;刘兴波;丁新生;王彤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16 Hz,90 dB和16 Hz,130 dB次声对小鼠海马区白介素-6(IL-6)表达及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含量(GFAP)的影响,从而探讨次声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自我保护功能的影响.方法 共选取BALB/C小鼠60只.将其随机分为90 dB次声作用组(20只)、130 dB次声作用组(20只)及对照组(20只).将90 dB次声作用组、130 dB次声作用组小鼠分别置于次声压力舱内2 h,期间分别给予90 dB或130 dB的次声刺激,对照组小鼠也于同期置人次声压力舱内,但期间不给予次声刺激.于次声作用1,7,14,21及28 d时观察各组小鼠海马区IL-6及星形胶质细胞GFAP的表达情况.结果 对照组小鼠海马区有一定强度IL-6表达;各次声作用组小鼠海马区IL-6在次声作用7,14及21 d时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并于次声作用14 d时达到峰值;进一步分析后发现,90 dB次声作用组IL-6表达水平明显高于130 dB次声作用组(P<0.05).各次声作用组小鼠海马区GFAP表达水平在次声作用7,14及21 d时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并于次声作用14 d时达到峰值;90 dB次声作用组小鼠海马区GFAP表达水平明显低于130 dB次声作用组(P<0.05).结论 次声刺激能显著促进小鼠海马区神经元IL-6表达,提高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GFAP含量.
作者:牟翔;袁华;江山;瞿丽莉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向膝关节腔内注射青藤碱对膝骨性关节炎实验兔关节液及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共选取36只实验兔,采用后肢膝关节伸直位石膏管型固定法将其制作成膝骨性关节炎动物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实验兔随机分为青藤碱组、透明质酸组及模型组,另同时选取4只正常实验兔纳人空白对照组.于造模成功后向青藤碱组实验兔膝关节腔内注射青藤碱,透明质酸组及模型组实验兔关节腔内则分别注射等量透明质酸和生理盐水,每周注射1次,空白对照组不给予特殊处理.分别于药物注射前及注射5周后检测各组实验兔关节液及血清巾TNF-α水平.结果 青藤碱组及透明质酸组实验兔经相应药物注射后,其血清及关节液中TNF-α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骨性关节炎症状也得到显著缓解;进一步分析后发现,青藤碱组TNF-α表达下降幅度明显大于透明质酸组(P<0.05).结论 青藤碱能显著降低OA实验兔关节液及血清中TNF-α表达水平,其抗炎功效明显优于透明质酸.
作者:杨惠琴;陈礼荣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硬膜外脊髓电刺激(ESCS)结合减重跑台训练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共选取成年雌性SD大鼠24只,采用改良Allen打击法将其制作成T8-9脊髓损伤模型,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脊髓损伤组(简称模型组,术后未给予特殊处理),硬膜外电刺激组(简称电刺激组,术后给予硬膜外电刺激)、减重跑台治疗组(简称减重运动组,术后给予减重运动训练)和减重跑台训练结合硬膜外电刺激组(简称治疗组,术后给予减重运动训练及硬膜外电刺激).于术前及术后采用神经行为学评分(BBB评分)对各组实验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并于术后8周时取各组大鼠脊髓损伤节段进行神经丝蛋白(NF200)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结果 减重运动组和治疗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BBB评分)和NF200染色光密度值均显著高于模型组及电刺激组水平(P<0.05);治疗组大鼠BBB评分显著高于减重运动组(P<0.05),但治疗组和减重运动组NF200免疫组化染色结果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CS及减重运动训练均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大鼠步行功能恢复具有促进作用,且两者联用具有协同功效,其治疗机制可能与刺激脊髓损伤下位中枢模式发生器神经元有关.
作者:徐江;王熠钊;黄晓琳;许涛;徐琦;邢科新;王昕;何际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著名康复医学专家,武汉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前主任、主任医师聂章宪教授,永远地离开我们已有一段时间了.
作者:朱珊珊 刊期: 2008年第07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方法多,但效果不一,主要以非手术疗法为主,我科采用McKenzie法联合干扰电及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明显,现报道如下.
作者:傅建明;顾旭东;王佳宇;姚云海;顾敏;尹汉逵;任芸 刊期: 2008年第07期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传统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e,MRI)发展而来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fMRI)已广泛应用于脑功能基础和临床研究中.
作者:邱纪方;高振梅 刊期: 2008年第07期
我国断肢再植成功率为90%~95%,但优良率仅50%~70%或更低[1].断肢再植不是简单地追求再植的成功,而是要以恢复其功能为目的[2].自2000至2005年,我科收治上肢离断伤再植患者9例,经综合康复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志红;胡靳乐;常利;曹建业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电刺激对2型糖尿病大鼠(OLETF)骨骼肌细胞葡萄糖运载体4(GLUT4)转位及相关信号蛋白的影响,探讨电刺激诱导的骨骼肌收缩促进OLETF大鼠骨骼肌细胞GLUT4转位的细胞内信号转导机制.方法 取20只OLETF大鼠,分离趾长伸肌,按照抑制剂和电刺激干预的不同分为6组,每组6~8个骨骼肌样本.用Western Blot法测定骨骼肌中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PKB/Akt)、腺苷酸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的表达和活性变化,用免疫荧光方法观察GLUT4在细胞膜及细胞内膜的分布.结果 ①电刺激诱导OLETF大鼠骨骼肌收缩后,其细胞膜上GLUT4的分布明显增加.②与无电刺激组相比,电刺激组OLETF大鼠骨骼肌细胞Akt、AMPK蛋白活性明显增加(P<0.01);而ERK蛋白活性无明显改变(P>0.05).③抑制AMPK信号通路后,电刺激组OLETF大鼠骨骼肌细胞Akt蛋白活性较无电刺激组明显增加(P<0.01);抑制P13K信号通路后,电刺激组OLETF大鼠骨骼肌细胞AMPK蛋白活性较无电刺激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 电刺激诱导的骨骼肌收缩可促进GLUT4转位至细胞膜,这一过程是通过AMPK和/或PL3K信号转导通路实现的,仅抑制其中一条信号转导通路不能阻止GLUT4的转位.
作者:林强;吴毅;胡永善;胡瑞萍 刊期: 2008年第07期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在恢复过程中可能出现瘫痪肢体痉挛,表现为上、下肢肌张力增高,由于痉挛的出现和加重,限制患肢的随意运动能力,出现异常运动模式,甚至可能导致终身致残.痉挛一直是阻碍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的难题,尽早打破偏瘫痉挛模式对于偏瘫的康复至关重要.本研究运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晓莲;朱振莉;孟庆丽;方亚群 刊期: 2008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