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82例经产妇分娩方式的临床分析

欧阳新英

关键词:经产妇, 分娩, 剖宫产
摘要:目的:对经产妇的分娩方式进行探讨,提高对经产妇分娩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2007年6月收治的82例经产妇,与同期住院的初产妇312例做对比,分析两组的分娩方式、分娩方式与前次分娩距本次分娩间隔时间(LDT)的关系、经产妇剖宫产因素、经产妇与初产妇巨大儿发生情况.结果:经产妇剖宫产率34.1%,初产妇剖宫产率45.5%,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LDT<5年、LDT 5~10年与LDT≥10年3组的剖宫产率分别为10/26、9/28、9/28,3组剖宫产率无显著差异(P>0.05);经产妇巨大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初产妇(χ2=6.12,P<0.05),经产妇巨大儿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初产妇.结论:加强对经产妇围产期管理,减少并及时处理妊娠期并发症,重视对经产妇分娩期的监护.
内蒙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检测胃癌组织中相关多药耐药基因产物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P-糖蛋白(P-gp)、DNA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指导临床化疗用药.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79例胃癌组织中P-gp、TopoⅡ和GST-π的表达情况.结果:P-gP、TopoⅡ、GST-π在79例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4.7%(59/79)、68.4%(54/79)、83.5%(66/79),表达情况与组织学类型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有显著相关性,而与病人年龄、性别、病变部位及浸润深度无关.结论:联合检测P-gP、TopoⅡ、GST-π对判断胃癌患者预后和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有指导意义.

    作者:罗明惠;孟亚飞;朱林琳;陶春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光量子照射对贮存红细胞的影响

    目的:探讨光量子照射对贮存红细胞质量的影响.方法:对贮存红细胞进行光量子照射,照射前后对照做血气分析.结果:光量子照射前后血气分析结果分别为PCO2 92.25±11.26和53.66±12.5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O2 14.86±3.76和35.57±3.8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atO211.45±3.03和46.12±3.1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H 6.614±0.06和6.772±0.0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s).结论:光量子照射能够改善贮存红细胞的质量.

    作者:张海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小梁切除联合技术的应用及进展

    虽然小梁切除术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主要手段,但仍有3%的手术失败率,失败原因主要是滤过口处成纤维细胞增殖以及瘢痕形成而使滤过口阻塞所致.因此,建立改良的标准小梁切除术并结合调节技术(小梁切除联合技术)减少手术失败是青光眼滤过性手术的发展趋势.本文对小梁切除术联合药物技术、非药物技术及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进行综述.

    作者:李红霞;崔巍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支气管哮喘与HLA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气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它是与多基因遗传有关的疾病,是由一些基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致病,本文重点阐述支气管哮喘与HLA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朱淑芬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急性肺栓塞27例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治疗急性肺栓塞的有效方法.方法:将27例急性肺栓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3例、观察组14例.对照组立即给予尿激酶150万单位静点后持续静脉点滴肝素3 d,用药前及用药期间每8 h测1次血APTT,使其维持用药前的1.5~2.0倍.观察组尿激酶50万单位加肝素2000 u(1mg=125u)入生理盐水250 ml中以每小时50 ml鞘管内持续泵入3 d,每8 h监测1次血APTT.用药前与用药3 d后分别做肺动脉造影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显效0例,好转3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23%;观察组显效6例,好转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78.7%.两组均无出血并发症.结论:尿激酶50万单位加肝素2000 u入250 ml生理盐水中鞘管内持续泵入治疗急性肺栓塞总有效率高,安全性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赵立新;单德鸿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曲安奈德抑制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

    目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一种严重影响早产儿生存质量的疾病,目前对ROP的防治研究着重于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本实验通过建立高氧诱导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动物模型.探讨长效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曲安奈德在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方面的作用.方法:选择鼠龄为7 d的C57 BL/6 J幼鼠60只,分为大、小剂量治疗组和正常及高氧对照组.大、小剂量治疗组一眼玻璃体腔内分别注射曲安奈德5μl及2.5μl,对侧眼注射相同体积的平衡盐溶液(BSS)作为对照.血管灌注法视网膜铺片,观察视网膜血管情况;视网膜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并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结果:高氧环境对照组与正常环境对照组相比,视网膜有大量新生血管形成,说明高氧诱导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制作成功;药物治疗组与高氧对照组相比视网膜血管分布规则、密度减少,且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明显减少(P<0.001).大、小剂量治疗组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视网膜组织切片未见视网膜毒性及炎症反应.结论:曲安奈德有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

    作者:王璞;金凤琴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与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的相关性.方法:不稳定性心绞痛伴2型糖尿病患者40例(DM组)及同期住院不伴糖尿病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40例(非DM组)为研究对象,另选择同期住院的稳定性心绞痛40例为对照组.受检者检测Hcy、hs-CRP浓度,均经正规治疗并随访6个月,观察再发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脏性死亡的发生率.分组比较标志物浓度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DM组、非DM组血浆Hcy、hs-CRP浓度均较对照组高(P<0.01),另DM组二者浓度均较非DM组高(P<0.05).DM组与非DM组血浆Hcy和血清hs-CRP浓度呈正相关.在随访中,DM组、非DM组再发心绞痛、AMI、心脏性死亡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而DM组高于非DM组(P<0.05).结论:血浆同型半胱氨(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是评价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且与患者病情呈正相关.

    作者:张雅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免疫防龋在龋病预防应用中的现状及进展

    根据有关研究与文献,对近年来有关免疫防龋在龋病预防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采用免疫制剂或免疫调节药物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防治龋病,有望在未来几十年内给龋病治疗和预防带来革命性变化.

    作者:张保荣;李利;缪羽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消化道重复癌2例并文献复习

    重复癌临床相对少见,较易发生漏诊、误诊、延误治疗.多发癌与重复癌的临床报告在国内已见增多,但有些报告往往将二者混为一谈.多发癌为同一器官不同部位发生2个以上的原发性恶性肿瘤.而重复癌是指2个以上器官发生的原发性恶性肿瘤[1,2],6个月以内发生者为同时性重复癌,超过6个月者为异时性重复癌.现就我院诊断的2例消化道重复癌报告如下.

    作者:白莲梅;白高潮;王清莲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老年患者首次住院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对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状况的重视,生病及时去医院,需要住院治疗的就主动住院治疗已经是人们的共识.一个健康的人突然生病住院,从一个非常熟悉的生活环境转换到另一个陌生的环境,每个人的心理都要经历由不适应一基本适应一完全适应的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将直接影响病人的康复.特别是缩短初次住院老年患者的这个过程,帮助他们尽快克服心理问题,对老年患者的尽快康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在这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现报道如下.

    作者:左志辉;高景贤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创伤性休克的院前急救护理

    引起创伤性休克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体突然遭受严重创伤而发生剧烈疼痛,微动脉收缩,损伤部位的失血和血浆外渗,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此外,因损伤组织的分解产物具有血管活性作用,可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和管壁通透性增加,有效循环血量进一步减少,从而导致细胞急性缺氧,代谢紊乱,各脏器功能障碍.此类创伤的特点是,致外伤力大、创伤范围广、伤情复杂、变化迅速、失血量大、死亡率高.院前急救医护人员对休克的早期判断,正确评估,果断有效的紧急处理,是抢救创伤性休克成功的关键.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卫丽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咪达唑仑在清醒镇静胃镜检查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研究咪达唑仑在清醒镇静胃镜下的效果、安全性,并与异丙酚联合芬太尼的镇静效果作出对比.方法:对本院消化内科门诊接受清醒镇静胃镜检查患者249名,随机分为两组,咪达唑仑组(A组)及异丙酚联合芬太尼组(B组),以检查期间MAP、HR、SpO2、苏醒时间及检查后患者满意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应用效果、患者满意度及费用对比.结果:A、B两组检查中MAP、HR、SpO2均有下降,但B组下降更为明显(P<0.01);A、B组患者中分别有71.8%及81.6%患者表示有意接受再次检查;A组患者较B组苏醒时间长,组间比较有差异;A组检查费用明显低于B组.结论:清醒镇静内镜检查对医患双方均有益处.咪达唑仑在清醒镇静胃镜中安全易操作,且费用低廉.

    作者:储建坤;霍晓辉;李超;范红云;段志英;王竞;朱秀芳;马金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比较胃和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中T(11;18)的发生及相关的临床意义

    目的:比较胃和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中的T(11;18),并探讨其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我们收集了眼附属器MALT1淋巴瘤1995~2007年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组织28例,并收集了同时期的胃MALT淋巴瘤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组织33例,其所有病例均为低度恶性胃MALT淋巴瘤,其中有22例患者接受过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根除治疗.所有病例均应用间期FISH法检测T(11;18)在胃MALT淋巴瘤和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中的表达,并在胃MALT淋巴瘤中分析它们和Hp根除治疗反应性的关系.结果:T(11;18)在33例低度恶性胃MALT淋巴瘤中的检出率为6/33(18%).在28例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的检出率为0,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22例经Hp根除治疗的胃MALT淋巴病例中,16例完全缓解者2例(12.5%)检出该易位,6例对根除治疗无效者中有3例(50%)检出该易位,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胃和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T(11;18)的发生率有差异,表明二者可能存在不同的细胞遗传学改变及发病机制;胃MALT淋巴瘤中T(11;18)的发生率与Hp根除治疗无反应相关;间期FISH法是检测石蜡包埋组织分子遗传学异常的有效而可靠的方法.

    作者:孔海英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骨盆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近来,创伤性骨盆环损伤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以往一直认为遭受骨盆环损伤而存活下来的患者,其肌肉骨骼不遗留长期后遗症状.

    作者:兰静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伴门脉高压症一例报道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Castleman Disease,CD),又称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是一种少见的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可发生在有淋巴结存在的任何部位,病因至今未明.首次由Castleman [1,2]等在1956年报道并由此得名.由于既往对本病了解少,易造成临床医师诊断和治疗上的困难.我科收治1例患者,既往有40余年的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病史,入院时有门脉高压症,现报告如下.

    作者:杜春;陈春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胃肠道间质瘤恶性潜能评估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恶性潜能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GIST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胃间质瘤22例,小肠间质瘤9例,结直肠间质瘤6例,胃肠外间质瘤2例.以Fletcher标准将病人分为极低风险组7例,低风险组10例,中风险组9例,高风险组13例.37例初治、2例复治病人均完整切除肿瘤.发生转移和复发14例,其中中、高风险组复发转移12例,复发转移率85.7%,与极低、低风险组复发转移率(14.3%)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小间质瘤和胃肠外间质瘤比胃间质瘤的复发转移率高.一般情况下,临床晚期、肿瘤体积大、核分裂像数目高和风险评估级别高与无复发生存有关.结论:Fletcher标准能够反映GIST的生物学行为,小肠间质瘤,胃肠外间质瘤复发转移率高,预后不良.

    作者:马忠良;包丽薇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42例临床分析

    糖尿病脑梗死是在糖尿病(DM)基础上并发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糖尿病重要的并发症和主要致死致残原因之一.我们自2006年以来对糖尿病性脑梗死42例进行临床分析,并设立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崇奕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70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分型,不同的手术方法及随诊治疗结果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按Birmuth-Corlette分型法,Ⅰ型8例,Ⅱ型16例,Ⅲa型20例,Ⅲb型12例,Ⅳ型14例.17例确诊前曾有胆囊结石和(或)肝内外胆管手术史,22例患有胆囊结石或胆管结石或同时患有胆囊和(或)胆管结石.B超、CT及MRCP胆道的确诊率分别为75.7%、80%、91.4%.70例患者中,根治性切除8例,姑息性切除12例.胆道引流术36例,未手术14例.总手术率80%(56/70),根治性切除率13.4%(8/70).根治性切除的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5%(6/8)、50%(4/8)、12.5(1/8).姑息性切除的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0%(4/8)、12.5%(1/8)、0.两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道引流患者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25%(2/8)、12.5%(1/8)、0.非手术患者的平均存活时间为5个月,1例超过1年.结论:胆石症可能是肝门部胆管癌的重要诱因,提高手术切除率是改善肝门部胆管癌预后的有效方法,肝十二指肠韧带骨骼化,肝部分切除术可提高根治性切除率.

    作者:康鸿斌;张瑞明;董培德;包力道;杨金盾;鲁宽亮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部妊娠二例

    患者29岁,G2 P1因剖宫产术后8年,停经4个月,胎死宫内,院外引产失败收入院.自述下腹痛,阴道流血.查体:T:36.80℃,P:88次/min,BP:100/70 mm Hg,下腹部腹肌紧张,拒按,宫底触诊不满意,左腰部疼痛,抬臀困难.内诊查宫口未开,阴道内见新鲜血液,辅助检查:血、尿常规、凝血4项均正常.心电图无异常.超声检查报告:子宫体积增大.形态正常,下段切口处及宫颈上段见胎儿,未见胎心,胎盘种植于切口处,子宫下段前壁厚0.4 cm,胎盘水肿、变性.追问病史,患者2 d前在一门诊做超声检查,发现胎死宫内,并在其诊所口服药物进行引产.服药后6 h出现阵发下腹痛,14 h出现剧烈下腹痛,持续约1 h,阴道少量流血,后疼痛减轻,阴道流血增多,大于月经量,但是未见胎儿排出.

    作者:江玉华;郭瑞红;张建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联合化疗62例肺癌所致毒副反应的观察和护理

    目的:观察长春瑞滨(NVB)加顺铂(DDP)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所致的毒副反应和探讨护理方法.方法:62例Ⅲ~Ⅳ期NSCLC患者采用NVB 25 mg/m2,静注,第1~8 d;加DDP 35mg/m2,静滴,1~3 d,联合化疗.结果:本组均发生粒细胞减少,恶心、呕吐57例,静脉炎21例,皮下外渗1例,麻痹性肠梗阻3例,神经毒性、肝肾功能损伤较轻,出现不良反应时,及时进行护理干预和对症处理,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联合化疗治疗晚期NSCLC效果较好,严密观察和良好的护理大程度减轻毒副反应.

    作者:贾秉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内蒙古医学杂志

内蒙古医学杂志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