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消化道重复癌2例并文献复习

白莲梅;白高潮;王清莲

关键词:消化道, 重复癌
摘要:重复癌临床相对少见,较易发生漏诊、误诊、延误治疗.多发癌与重复癌的临床报告在国内已见增多,但有些报告往往将二者混为一谈.多发癌为同一器官不同部位发生2个以上的原发性恶性肿瘤.而重复癌是指2个以上器官发生的原发性恶性肿瘤[1,2],6个月以内发生者为同时性重复癌,超过6个月者为异时性重复癌.现就我院诊断的2例消化道重复癌报告如下.
内蒙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胃肠道间质瘤恶性潜能评估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恶性潜能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GIST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胃间质瘤22例,小肠间质瘤9例,结直肠间质瘤6例,胃肠外间质瘤2例.以Fletcher标准将病人分为极低风险组7例,低风险组10例,中风险组9例,高风险组13例.37例初治、2例复治病人均完整切除肿瘤.发生转移和复发14例,其中中、高风险组复发转移12例,复发转移率85.7%,与极低、低风险组复发转移率(14.3%)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小间质瘤和胃肠外间质瘤比胃间质瘤的复发转移率高.一般情况下,临床晚期、肿瘤体积大、核分裂像数目高和风险评估级别高与无复发生存有关.结论:Fletcher标准能够反映GIST的生物学行为,小肠间质瘤,胃肠外间质瘤复发转移率高,预后不良.

    作者:马忠良;包丽薇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消化道重复癌2例并文献复习

    重复癌临床相对少见,较易发生漏诊、误诊、延误治疗.多发癌与重复癌的临床报告在国内已见增多,但有些报告往往将二者混为一谈.多发癌为同一器官不同部位发生2个以上的原发性恶性肿瘤.而重复癌是指2个以上器官发生的原发性恶性肿瘤[1,2],6个月以内发生者为同时性重复癌,超过6个月者为异时性重复癌.现就我院诊断的2例消化道重复癌报告如下.

    作者:白莲梅;白高潮;王清莲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不同术式治疗Ⅰ期子宫内膜癌疗效分析

    目的:对Ⅰ期子宫内膜癌不同术式的疗效及其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2000年12月手术治疗的Ⅰ期子宫内膜癌168例,根据术式不同分为两组,70例采用全宫加双附件切除术(1组),98例采用广泛性子宫切除术(2组),对两组有高危因素的患者选择性行淋巴结清扫术,对两组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组和2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95%、93.4%,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复发率分别为5.7%、9.2%.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并发症分别为10%、26.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有无清扫淋巴结对预后无明显影响.结论: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可以采用全宫加双附件切除术.

    作者:杨艳红;赵君青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慢性乙型肝炎选用核苷类药物的策略

    学习提纲:1、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意义.2、常用核苷类药物的种类、作用机理、副作用及注意事项.3、慢性乙型肝炎选用核苷类药物的策略.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持续感染是导致慢性乙型肝炎(CHB)病情反复的直接原因,故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作者:张专才;宿敏;白石山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老年患者首次住院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对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状况的重视,生病及时去医院,需要住院治疗的就主动住院治疗已经是人们的共识.一个健康的人突然生病住院,从一个非常熟悉的生活环境转换到另一个陌生的环境,每个人的心理都要经历由不适应一基本适应一完全适应的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将直接影响病人的康复.特别是缩短初次住院老年患者的这个过程,帮助他们尽快克服心理问题,对老年患者的尽快康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在这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现报道如下.

    作者:左志辉;高景贤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女性生殖道HPV感染145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了解不同的给药方法与途径对生殖道HPV感染者的干预性治疗转阴效果观察.方法:对1005例已婚妇女进行HPV检测.阳性患者145例采用阿昔洛韦、康妇特、干扰素进行治疗并进行疗效分析.结果:口服阿昔洛韦、外用康妇特、肌肉注射干扰素三联给药法HPV转阴率84.62%,明显优于口服、外用二联给药法的57%.结论:对HPV阳性患者应用抗病毒药物经三联法干预性治疗,可缩短疗程,提高HPV转阴率,阻断致癌隐患,达到预防宫颈癌的目的,提高妇女的健康水平.

    作者:于鸿敏;韩文仙;殷淑珍;李坤;张丽华;尹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光量子照射对贮存红细胞的影响

    目的:探讨光量子照射对贮存红细胞质量的影响.方法:对贮存红细胞进行光量子照射,照射前后对照做血气分析.结果:光量子照射前后血气分析结果分别为PCO2 92.25±11.26和53.66±12.5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O2 14.86±3.76和35.57±3.8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atO211.45±3.03和46.12±3.1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H 6.614±0.06和6.772±0.0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s).结论:光量子照射能够改善贮存红细胞的质量.

    作者:张海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64层螺旋CT诊断冠心病临床应用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SCTCA)诊断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50%)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7年4月~2007年10月进行64-SCTCA及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30例患者资料,以CAG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估64-SCTCA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性.结果:本组研究中64-SCTCA可良好显示冠状动脉,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97.0%、特异性97.6%、阳性预测值96.4%、阴性预测值98.0%、准确性97.4%.初步提示64-SCTCA诊断冠心病累及右冠脉准确性略高.结论:64-SCTCA诊断冠心病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尤其阴性意义重要,适合冠心病筛查,对累及不同病变血管冠心病诊断结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祁宏;谢明;王凯;宋段;韩旭晨;藏国军;田红梅;马占姝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糖尿病皮肤溃疡PDGF及其受体基因表达和蛋白含量的变化

    目的:观察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两亚基(A,B)和两种受体(α和β)在正常皮肤和溃疡组织中基因表达和蛋白含量的规律及其与糖尿病溃疡形成的关系.方法:用病理学技术检测溃疡组织和正常皮肤的结构特征后,提取8例糖尿病溃疡组织和8例正常皮肤的总RNA后.分离mRNA,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这4种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这4种蛋白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在正常皮肤组织内,PDGFR-α和PDGFR-β的基因表达较强,蛋白含量较高;而在溃疡组织中这两种受体的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蛋白含量分别是正常皮肤的47.3%和35.2%,含量显著减少(P<0.05);而PDGF-A和PDGF-B基因表达水平和蛋白含量在正常皮肤和溃疡组织内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糖尿病溃疡创面难愈性修复可能与PDGFR-α和PDGFR-β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下降,引起PDGF与受体结合发生障碍相关.

    作者:武香秀;刘志跃;付小兵;陈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救治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护理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是指胰腺分泌的消化酶被激活后对自身器官产生消化所引起的炎症,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由于起病急,常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MODS),治疗棘手,死亡率高.而近年来由于连续性血液净化(contiuous blood purification,CBP)技术发展成熟已经成为救治SAP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有效手段.对复杂性ARF患者进行肾脏替代治疗的目的是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和溶质的稳定,防止肾脏进一步损伤,促进肾脏功能的恢复,为其他支持疗法创造条件,有利于患者的恢复,提高生存率.2005年12月~2007年12月我院对住院SAP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采用CBP救治SAP合并ARF 21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招娣;朱俊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肺切除术围手术期呼吸道护理

    目的:探讨肺切除术围手术期呼吸道管理对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131例肺切除病人,依术式类型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地术前和术后呼吸道管理.结果:131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无发生肺部感染,肺不张,呼吸衰竭肺部并发症.结论:对肺切除患者行围手术期呼吸道护理,可减少肺部感染、肺不张、呼吸衰竭等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黄巧巧;刘秀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急性肺栓塞27例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治疗急性肺栓塞的有效方法.方法:将27例急性肺栓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3例、观察组14例.对照组立即给予尿激酶150万单位静点后持续静脉点滴肝素3 d,用药前及用药期间每8 h测1次血APTT,使其维持用药前的1.5~2.0倍.观察组尿激酶50万单位加肝素2000 u(1mg=125u)入生理盐水250 ml中以每小时50 ml鞘管内持续泵入3 d,每8 h监测1次血APTT.用药前与用药3 d后分别做肺动脉造影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显效0例,好转3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23%;观察组显效6例,好转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78.7%.两组均无出血并发症.结论:尿激酶50万单位加肝素2000 u入250 ml生理盐水中鞘管内持续泵入治疗急性肺栓塞总有效率高,安全性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赵立新;单德鸿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阻鼾器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阻鼾器治疗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口腔科和呼吸科共同协作,对16例阻鼾器治疗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多导夜间睡眠监测检查.比较治疗前后睡眠呼吸紊乱指标的变化.结果:①阻鼾器治疗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客观有效率为87.5%.②患者的主观症状明显改善,戴用矫正器后,AHI(即平均每小时呼吸暂停和低通气次数)平均由37.62±25.42/h降至8.92±12.92/h;低血氧饱和度由72.39±11.46%提高到82.15±9.08%.结论:经过一年的治疗观察.我们设计的阻鼾器,感觉舒适,无创伤,容易接受,对呼吸暂停综合征方面的治疗起到明显的推动.

    作者:高永珍;屈志国;张丽莺;潘晓青;李继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比较胃和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中T(11;18)的发生及相关的临床意义

    目的:比较胃和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中的T(11;18),并探讨其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我们收集了眼附属器MALT1淋巴瘤1995~2007年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组织28例,并收集了同时期的胃MALT淋巴瘤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组织33例,其所有病例均为低度恶性胃MALT淋巴瘤,其中有22例患者接受过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根除治疗.所有病例均应用间期FISH法检测T(11;18)在胃MALT淋巴瘤和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中的表达,并在胃MALT淋巴瘤中分析它们和Hp根除治疗反应性的关系.结果:T(11;18)在33例低度恶性胃MALT淋巴瘤中的检出率为6/33(18%).在28例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的检出率为0,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22例经Hp根除治疗的胃MALT淋巴病例中,16例完全缓解者2例(12.5%)检出该易位,6例对根除治疗无效者中有3例(50%)检出该易位,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胃和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T(11;18)的发生率有差异,表明二者可能存在不同的细胞遗传学改变及发病机制;胃MALT淋巴瘤中T(11;18)的发生率与Hp根除治疗无反应相关;间期FISH法是检测石蜡包埋组织分子遗传学异常的有效而可靠的方法.

    作者:孔海英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小梁切除联合技术的应用及进展

    虽然小梁切除术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主要手段,但仍有3%的手术失败率,失败原因主要是滤过口处成纤维细胞增殖以及瘢痕形成而使滤过口阻塞所致.因此,建立改良的标准小梁切除术并结合调节技术(小梁切除联合技术)减少手术失败是青光眼滤过性手术的发展趋势.本文对小梁切除术联合药物技术、非药物技术及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进行综述.

    作者:李红霞;崔巍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联合化疗62例肺癌所致毒副反应的观察和护理

    目的:观察长春瑞滨(NVB)加顺铂(DDP)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所致的毒副反应和探讨护理方法.方法:62例Ⅲ~Ⅳ期NSCLC患者采用NVB 25 mg/m2,静注,第1~8 d;加DDP 35mg/m2,静滴,1~3 d,联合化疗.结果:本组均发生粒细胞减少,恶心、呕吐57例,静脉炎21例,皮下外渗1例,麻痹性肠梗阻3例,神经毒性、肝肾功能损伤较轻,出现不良反应时,及时进行护理干预和对症处理,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联合化疗治疗晚期NSCLC效果较好,严密观察和良好的护理大程度减轻毒副反应.

    作者:贾秉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无肝素透析治疗高危出血肾功衰竭的护理体会

    高危出血肾功衰竭的患者,选用合理的抗凝方法进行血液透析(HD)治疗,是降低出血危险性和提高救治存活率的关键因素之一.我科自2003年4月起应用无肝素透析技术对34例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出血病人进行HD198例次,取得良好疗效.现就具体的操作方法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贾继贤;倪国繁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免疫防龋在龋病预防应用中的现状及进展

    根据有关研究与文献,对近年来有关免疫防龋在龋病预防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采用免疫制剂或免疫调节药物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防治龋病,有望在未来几十年内给龋病治疗和预防带来革命性变化.

    作者:张保荣;李利;缪羽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支气管哮喘与HLA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气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它是与多基因遗传有关的疾病,是由一些基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致病,本文重点阐述支气管哮喘与HLA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朱淑芬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曲安奈德抑制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

    目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一种严重影响早产儿生存质量的疾病,目前对ROP的防治研究着重于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本实验通过建立高氧诱导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动物模型.探讨长效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曲安奈德在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方面的作用.方法:选择鼠龄为7 d的C57 BL/6 J幼鼠60只,分为大、小剂量治疗组和正常及高氧对照组.大、小剂量治疗组一眼玻璃体腔内分别注射曲安奈德5μl及2.5μl,对侧眼注射相同体积的平衡盐溶液(BSS)作为对照.血管灌注法视网膜铺片,观察视网膜血管情况;视网膜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并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结果:高氧环境对照组与正常环境对照组相比,视网膜有大量新生血管形成,说明高氧诱导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制作成功;药物治疗组与高氧对照组相比视网膜血管分布规则、密度减少,且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明显减少(P<0.001).大、小剂量治疗组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视网膜组织切片未见视网膜毒性及炎症反应.结论:曲安奈德有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

    作者:王璞;金凤琴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内蒙古医学杂志

内蒙古医学杂志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