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呈楠;舒俊洁;赖长春
目的:探究药剂科参与用药管理对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的效果.方法:将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4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140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抗菌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将药剂科参与抗菌药物管理之中.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医疗费用、住院时间及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药剂科参与用药管理能够有效地提高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减少抗菌药物滥用情况发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作者:蔡茜茜 刊期: 2017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在骨科实施护理安全管理的具体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骨科住院部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102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骨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安全管理,记录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医疗纠纷发生率、投诉率明显比对照组低,且护理满意度明显更高,各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骨科患者本身存在较多的护理安全隐患,对骨科患者进行安全管理,可以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拉近护患关系,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作者:周秀丹 刊期: 2017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风险意识的融入效果.方法:以丽水市中医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90例手术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给予风险护理管理)和对照组45例(给予常规护理管理).对两组护理管理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观察组纠纷率、差错率及风险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管理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管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融入风险意识,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减少纠纷,大限度避免差错,降低护理风险.
作者:叶旭霞;黄萍 刊期: 2017年第20期
近年来,生物工程的先进技术与传统中医药的交叉融合,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推动力.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在中医药产品的开发、生产、培育等各个方面均有应用,包括中药生物发酵、中药内生菌的分离、中药基因工程等,然产品的终获得离不开各种分离纯化技术手段.因此生物分离工程课程的教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下游技术人才的质量.由于生物分离工程课程的知识覆盖范围广,涉及多学科交叉领域,且实践性强,单纯的理论课讲授很难达到教学目的,因此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中医药院校开设生物分离工程实验课程可参考的经验较少,遇到的问题较多.我们根据本校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学生特点、课程特点等,结合教学实践,从优化课程体系、编写特色教材、改革教学方法人手,对具有中医药背景的生物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的生物分离工程实验教学进行了有益探索.
作者:张莉;武慧敏;赵乐;韩永光;马利刚;安娜;郑晓珂;闫秀娟 刊期: 2017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老年科病房陪护管理的重要性和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10月80例老年科病房患者,根据陪护管理实施时间,将其分为陪护管理实施前的对照组和陪护管理实施后的观察组,比较两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治疗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生活质量各维度和总分均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的治疗依从性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提升(P<0.05).结论:陪护管理用于老年科病房,可以明显改善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其依从性及满意度.
作者:孙蕊 刊期: 2017年第20期
目的:探讨优化抢救流程护理管理措施应用于急症重症监护室的效果.方法:丽水市中心医院急症重症监护室自2016年6月开始,建立优化抢救流程小组,明确护士职责,并加强抢救流程培训与学习,抽取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抢救工作准备时间、抢救成功率、患者家属护理满意度,并与实施前的80例患者进行比较.结果:实施后的抢救准备时间与实施前比较显著减少,抢救成功率为87.50%,与实施前的75.00%比较显著提高(P<0.05);实施后患者家属满意度为88.75%,与实施前的77.50%比较显著提高(P<0.05).结论:优化抢救流程护理管理在急症重症监护室的应用,可显著缩短患者抢救准备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
作者:叶亚男;叶健晓;刘小媛 刊期: 2017年第20期
病理学诊断是临床诊断和疾病治疗的重要参考依据,被认为是所有诊断方法中的“金标准”.为贯彻对病理科的持续质量改进,医院病理科于2016年6月对流程进行逐项检查,通过对内容分析,发现其中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有效的管理对策.结果显示病理科中病理申请单的问题多,病理切片存在破损、模糊、污染及切片未及时返回原位等问题.通过对临床病理质量控制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有助于促进病理科的持续质量改进,充分发挥病理资料在医疗、科研中的重要性.
作者:乐舟燕;应功武;张淼 刊期: 2017年第20期
目的:分析和探究基于责任倒置的手术室强化护理安全的实施效果,总结方法和经验.方法:选取36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2015年5月~2016年8月来丽水市中医院和庆元县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患者共200例,按照就诊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在手术室护理中采用常规管理办法,观察组患者基于举证责任倒置进行手术室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室护理过程中的临床安全性与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护理管理前后各项评价指标均有所改善,观察组的改善质量优于对照组患者.对照组患者手术室护理过程中出现不良情况的概率为17.00%,观察组为6.00%;观察组患者对手术室护理过程满意度为82.00%,对照组为95.00%,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基于举证责任倒置来管理手术室护理安全,能够增强医患交流,营造安全良好的手术室护理环境.
作者:王彩琴;程锐;蔡爱娟 刊期: 2017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基于JCI标准的检验科质量控制应用措施和效果.方法:于2016年1月在医院检验科实施基于JCI标准的质量控制,从工作人员的素质、仪器、试剂及检验方法等方面抓起,按照标准严格要求,搞好质量控制工作.实施前后随机选取500份样本,比较实施前后两组患者的标本合格率、失真率、患者满意度.结果:实行质量控制措施后,观察组的检验标本合格率为99.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60% (P<0.05).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为(96.67±3.7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67±2.67)分(P<0.05).结论:基于JCI标准的质量控制,可以提高检验科的标本合格率,提升检验科检测质量,提升患者的满意度,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提高了患者对医院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助于建设良好的医患关系.
作者:郦路芳 刊期: 2017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强化骨科病房的基础护理措施,促进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方法:成立基础护理管理小组,对骨科房的基础护理现状进行分析,根据存在的问题,制定强化骨科病房的基础护理措施,比较加强基础护理前后基础护理落实率和基础护理满意率.结果:实施强化基础护理后,各项基础护理落实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患者对基础护理的满意率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强化骨科病房的基础护理,实行人性化护理,有利于提高提高整体护理质量,提高患者对基础护理的满意度.
作者:吕婷婷 刊期: 2017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家庭化分娩管理对产妇产程的影响,以更好地开展分娩管理,保证母婴安全.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10月医院产科接诊的108例产妇为研究对象,以围产期采用的护理方式分组,对照组54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54例行家庭化分娩管理,观察两组干预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产程时间为(6.21±2.12)h,显著短于对照组的(8.55±2.47) h(P<0.05);观察组的剖宫产率为11.1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1.48% (P<0.05);观察组自然分娩产妇疼痛率为42.8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2.41%(P<0.05);观察组产后大出血发生率、新生儿窒息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新生儿Apgar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产妇实施家庭化分娩管理,可缩短产程,有效缓解分娩疼痛,对改善妊娠结局、保证母婴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李伟波;蔡璐 刊期: 2017年第20期
目的:对妇产科医护人员临床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分析,总结防护对策,以保证妇产科医护人员安全.方法:结合妇产科医护人员的临床业务工作特点,分析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并针对危险因素提出防护方法和措施.结果:妇产科医护人员临床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主要在于缺少防护知识、破损皮肤或非消化道黏膜与产妇或新生儿血液体液接触、机械性损伤,应采取针对性的防护对策,降低妇产科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风险.结论:加强对妇产科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教育,增强职业暴露防护意识,规范操作方法和程序,建立健全职业暴露防护对策和方案,有助于提高妇产科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能力,确保职业安全.
作者:万化玉 刊期: 2017年第20期
目的:总结绍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存在的护理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防范与管理对策.方法:选择从2015年5月~2016年4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神经内科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行护理风险防范与管理.对两组护理风险发生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观察组发生压疮1例、误吸1例,护理风险发生率为3.33%,对照组发生坠床1例、压疮5例、跌倒1例、关节挛缩变形1例、误吸1例,护理风险发生率为21.67%,观察组护理风险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明确神经内科存在的护理风险,并采取针对性的防范与管理措施,可显著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作者:郭小燕 刊期: 2017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士开展术前访视对患者围术期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248例拟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人院先后分为两组,对照组140例,观察组148例.对照组实施术前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术前访视,比较两组围术期的心理状态和生命体征变化.结果:观察组术前即刻心率和收缩压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访视前1d的SAS、SD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前即刻的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总满意率为98.6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7.86% (P<0.05).结论:手术室护士开展术前访视,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维持患者术中生命体征的稳定性,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柳红梅;钟维芬 刊期: 2017年第20期
目的:了解胸外科术后监护期患者家属的焦虑状况,提出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以降低监护期患者家属的焦虑程度,更好地服务患者.方法:科室自制调查问卷对术后监护期患者家属的常见焦虑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并对其进行护理干预,比较护理干预前后焦虑自评量表的评分情况.结果:胸外科术后监护期的患者家属普遍存在焦虑,对此采取一定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其焦虑状况.结论:术后监护期对患者家属实施一定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家属的焦虑状况,发挥其在患者术后康复中的支持作用,促进患者树立乐观积极的态度,以利于术后康复.
作者:徐凡凡;黄文雅 刊期: 2017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医院感染控制规范管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医院2014年3月~2016年9月收治的270例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135例与观察组135例,分别给予传统管理、医院感染控制规范管理,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4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41%(P<0.05);观察组对手术室管理评分、无菌管理评分、安全管理评分、表格填写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满意率96.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93% (P<0.05).结论:医院感染控制规范管理,对改善手术室护理质量、降低医院感染发生风险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项竞荷 刊期: 2017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创伤骨科患者护患关系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6月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实行常规创伤骨科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总评、服务态度、患者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加强医护合作,提高创伤骨科的工作效率,有利于创伤骨科患者术后恢复,降低护理纠纷事件的发生率,促进医患关系的健康发展.
作者:丁晓飞;李婕;沈晓晓 刊期: 2017年第20期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文章通过探索中医院校以学科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旨在促进语言教学与学科内容的整合,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学术能力,在丰富学生获取专业知识渠道的同时,提高学生用英语阐述、传播中医药(文化)的能力,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
作者:徐永红 刊期: 2017年第20期
检验设备档案是检验科各种仪器使用、日常维护及进行新技术开发不可缺少的材料,是科室能够深层次开展医疗、科研、教学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更是科室极其重要的信息资源,有必要对其展开研究.文章根据检验科设备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一系列整改建议,尤其在加强设备档案的维护、完善管理制度、启用精益化、信息化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为树立“以档案促发展”的档案管理观念奠定基础.
作者:卢伟玲;陈佳喜;杜菊萍;陈世勇 刊期: 2017年第20期
目的:为了减少高压氧设备的故障和安全事故的发生,更好的做好氧舱的维护保养工作.方法:通过制定年度保养计划,确定保养周期、保养责任人、保养内容,将年度维护保养工作落实到实处.结果与结论:在氧舱安全管理人员监督管理下,氧舱保养人员、氧舱操舱人员互相配合协同,完成保养计划制定的保养任务,从而保证氧舱设备的正常运行.
作者:张军盛;泮凡 刊期: 2017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