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婷;许进明;华岚;余悦娇;周小玉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后高钾血症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3-01-2014-10进行大量输血的113例严重创伤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外伤无输血的120例患者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手术前后血钾浓度进行水平测定,同时对高钾血症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①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创伤方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创伤程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2组患者手术前后血钾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高钾血症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h高钾血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大量输血与术后高钾血症无明显相关性(OR=0.64;95%CI:0.041~5.297;P>0.05),而术前高血钾和术后pH值降低是高钾血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大量输血不能直接导致高血钾的发生,但仍有一定的高钾血症发生率,因此在输血过程中需动态监测血钾的变化.
作者:胡丽敏;周玉旺;刘文国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输血救治非霍奇金淋巴瘤急性溶血性贫血危象患者,卡式微柱抗人球法配血输血无效时采用体外溶血试验配血为非霍奇金淋巴瘤急性溶血性贫血危象患者筛查相容血液.方法:卡式微柱抗人球法配血困难,采用体外溶血试验配血,筛选卡式微柱抗人球配血结果凝集但补体试验不溶血红细胞11.5单位再次输注.结果:体外溶血试验配血法共筛查36袋血液,为患者筛查6袋(共11.5单位)凝集-不溶血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结论:患者输注11.5单位凝集不溶血去白细胞后临床表现输血安全、有效,无不良反应,输血后血红蛋白上升快,结果稳定.
作者:唐聪海;原敏;张添新;黄燕雪;林小晶;林艺璇;甘玮玮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针对缝隙连接蛋白50基因的突变筛查结果验证该基因是否为这一家族性常染色体遗传性白内障家系遗传性白内障的致病基因.方法:选取缝隙连接蛋白50基因所在1号染色体附近的微卫星位点和缝隙连接蛋白50基因序列上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进行连锁分析.结果:该家系遗传性白内障疾病候选基因与微卫星位点D1S498和缝隙连接蛋白50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1495960和Rs9437983有连锁趋势.当θ=0时,在缝隙连接蛋白50基因的单核苷酸位点上,LOD值大,为0.3.结论:验证了该家系遗传性白内障的致病基因为突变的缝隙连接蛋白50基因.
作者:魏丽;马俊婕;乔晨;依达;严明;陈永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在原发性肝肿瘤(HCC)组织中是否过度表达,并体现在血清水平.方法:52例HCC患者的肿瘤组织,肿瘤周围组织和血清以及48例肝硬化患者血清分别检测SCCA的表达.结果:SCCA在肿瘤组织比在肿瘤周围组织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它还存在于肿瘤周围组织转移结节中.SCCA血清水平肝肿瘤样本明显高于肝硬化样本.然而,SCCA的表达与肝肿瘤病理程度之间没有相关性的结果(P>0.05),其水平与肿瘤的大小、转移也没有关联.结论:SCCA可以在微转移组织和血清中作为大规模筛选检测的新型有用标志物.
作者:张玲;马玲;李一荣;胡丽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常温贮存及冰冻保存血小板对血小板活化分子CD62p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06-2014-05符合无偿捐献血小板标准的献血者血小板85份,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常温贮存0、1、3、5d和冰冻贮存1、2、3、5个月血小板表面活化分子CD62p表达率,ELISA方法检测新鲜血小板可溶性CD62p(sCD62p)的表达水平,比较不同贮存方法和贮存时间对血小板活化的影响.结果:常温贮存组CD62p表达率和sCD62p水平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而升高(P<0.05),冰冻保存对血小板活化分子CD62p表达率有影响(P<0,05),冰冻保存不同时长对CD62p表达率没有影响(P>0.05).结论:常温贮存血小板活化分子CD62p活化率随着贮存时间延续而升高,贮存时间0~1 d的适用于以提高血小板计数的患者,贮存时间长的新鲜和冰冻保存血小板高适用于急性出血患者.
作者:刘更夫;黄飞;梅方超;周庆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中性粒细胞是机体防御病原体入侵的关键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是新近发现的一种不同于凋亡、坏死以及自噬的死亡方式,通过诱捕作用使机体有效防御病原体感染,是人体重要的先天免疫应答机制.NETs除了参与机体的免疫防御外,还有其不利于机体的一面,NETs被发现大量定位于多种疾病相关血栓,并有刺激血栓形成作用.
作者:张佳婧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调查武汉地区汉族健康人群ABO血型及RhD血型分布特征.方法:应用强生Auto/Vue全自动血型分析仪检测3 694名武汉地区汉族健康体检者ABO和Rh血型,并随机与其他地区汉族人群ABO血型分布相比较.结果:武汉地区汉族健康体检人群ABO血型分布特征为(O>A>B>AB),A、B、O的基因频率p、q、r分别为0.233 6、0.187 6和0.581 7(r>p>q).该人群中不同年龄组及不同性别间ABO血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和豫西南、贵州毕节地区汉族人群ABO血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hD阴性分布频率为0.38%.结论:武汉地区汉族健康人群O型频率具有典型的南方人群ABO血型分布特征;不同地域间汉族人群ABO血型分布不同;武汉地区汉族健康人群RhD阴性频率极低.
作者:徐朴;熊艳;曹奎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标准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中明确指出HIV抗体是必检项目.ELISA法是比较经济的通用的筛查方法.HIV抗体是个敏感的项目,一旦发生经血液感染HIV,后果不堪设想.各个采供血单位都会尽可能选择灵敏度高的ELISA试剂进行检测,但是灵敏度高的ELISA试剂一般假阳性率也比较高以及由于抗原纯度、组合、来源等存在差异[1],或人为原因造成的反应素反应,如标本保存、运输、血液游离出脂肪酸等因素影响[2],难以避免假阳性的结果[3],给复检结果的告知工作带来了困惑.
作者:韩璐;许婷婷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对2014年医院临床各科室分离的多重耐药菌(MDRO)分布进行统计分析,为指导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控制医院MDRO感染提供有力的依据.方法:分离医院2014-01-12月临床各科住院患者送检标本的致病菌,用合肥恒星细菌药敏鉴定分析仪HX-21进行细菌鉴定,Kirby-Bauer(K-B)法进行药敏结果报告,对所分离到的MDRO的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 685株临床分离菌中有353株MDRO,占20.95%.分离的MDRO中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多达38.81%,其次是占24.65%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氏菌,目前还没有出现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MDRO在泌尿外科所占比率高达27.48%,其次为呼吸内科18.13%,儿科12.18%,ICU 9.35%,神经内科5.67%.结论:临床各科室应重视病原学检查,及时早期诊断MDRO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敏感性抗生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采取相应措施,做好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工作,减少MDRO的产生及传播.
作者:徐水清;周俊;涂斌;王先利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检验科的标本来自全院各科室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这些高度传染性物质是医院内潜在生物传染源,存在较大的生物安全隐患,而检验科作为全院病原微生物集中的高危区域,常成为医院交叉感染的源头科室[1].多次报道的实验室感染事件,已引起国家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2].卫生部已颁发一系列法规与制度,令各级医疗机构务必将生物安全问题纳入医院管理的重要日程上来,但至今仍有些医疗机构在执行中存在很多不足之处[3].
作者:张玲;张权彬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在妊娠血型不合的胎儿前孕妇就有多种原因产生高效价的IgG抗体,近年来对IgG血型抗体效价与新生儿溶血病(HDN)的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受关注,HDN的早期诊断与防治已受到临床广泛研究.本文就湖北地区1 567例ABO血型不合孕后血清IgG血型抗体的实验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光箭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分析红细胞保存液(MAP)悬浮洗涤红细胞在保存期内的质量指标.方法:将悬浮红细胞随机分为3组,A组不洗涤,B组用生理盐水洗涤后用生理盐水混悬,C组用生理盐水洗涤后用MAP混悬.B组在制备当天取样,A组、C组在制备当天、保存7、14、21、28、35 d取样,检测血红蛋白含量、上清蛋白质含量、溶血率及无菌试验.结果:与制备当天相比,悬浮红细胞保存21d后上清蛋白质含量显著升高(P<0.05),保存14d后溶血率显著升高(P<0.05);MAP洗涤红细胞保存14 d后上清蛋白质含量、溶血率显著升高(P<0.05).保存35 d的MAP悬浮洗涤红细胞与生理盐水悬浮洗涤红细胞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2组的血红蛋白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上清蛋白质含量、溶血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保存期末(35 d)的MAP悬浮洗涤红细胞符合质量控制要求,但溶血率和上清蛋白质含量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建议在保存期14d内使用为佳.
作者:何亚琴;吴敏;马天虹;杨春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对输注血浆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的回顾性分析,探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方法:收集2011-01-2013-12接受血浆输注患者24 156例,有输血和(或)妊娠史14 002例(A组),无输血和妊娠史10 154例(B组),进行输血不良反应统计分析.结果:24 156例输注血浆的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45例,总发生率为0.19%;A组发生率0.23%(33/14002),B组12例占0.12%(12/10 154);A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B组(x2 =4.35,P<0.05).45例输血不良反应中;过敏反应37例占82%(37/45),以轻、中度过敏反应32例为主,占71%(32/45);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NHTR)8例,占18%(8/45),对症治疗后好转;发生严重过敏反应5例,经抗休克、心肺复苏后恢复.结论:在血浆输注上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减少不必要输血;在输注中和输注结束后都需加强巡视,一有输血反应发生及时诊治.
作者:陆贤吉;马幼丽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红细胞参数与血清铁蛋白在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05例缺铁性贫血(IDA)及55例慢性病性贫血(ACD)患者进行红细胞参数(MCV、MCH、MCHC与RDW)和血清铁蛋白(SF)检测,并与103例健康对照组比较,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IDA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IDA组MCV、MCH、MCHC、SF均明显降低,RDW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DA组与ACD组比较,IDA组MCV、SF明显降低,ACD组MCV无明显变化,SF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V、RDW和SF三项联合诊断IDA的敏感性高,达99.9%.结论:MCV、MCH、MCHC与RDW和SF在IDA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意义重大,其中MCV、RDW和SF联合应用可在IDA诊断中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冯颖;郑建霞;轩维清;王振荣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了解联合输注血制剂对创伤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及住院时间和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将创伤患者大量输血前预防性联合输注血小板与冷沉淀凝血因子者设为联合组、输注血小板者设为对照A组、输注冷沉淀者设为对照B组.观察三组患者大量输血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等凝血指标的变化情况及住院时间和生存率.结果:①三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及大量输血前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联合组输血后PT、APTT、TT较输血前明显缩短(P<0.05),FIB、PLT明显增加(P<0.05);与对照A组比较,PT、APTT、TT明显缩短,FIB明显增加(P<0.05),与对照B组比较,PT、APTT、TT明显缩短,PLT明显增加(P<0.05);③三组入院后24 h红细胞输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血小板输注量少于对照A组(P<0.05),冷沉淀输注量少于对照B组(P<0.05).联合组在住院时间上短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P<0.05).结论:大量输血早期联合输注血小板与冷沉淀凝血因子可明显改善创伤患者的凝血功能,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马志军;程连赛;常利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输血申请单是临床输血管理中一个重要的文书资料,是临床医生在正确评估患者基本情况后做出的输血治疗方案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内容包括对患者有无输血指征的评估、输血前传染指标的检测、上级医师的审核、临床用血分级管理制度等;能反映临床用血的合理性.输血申请单的合格与否还能体现医院临床用血管理水平.为了加强临床用血的规范化管理,我院对2013年8月以前和通过运用PDCA循环原理进行规范化管理后的2014年输血申请单审核情况进行了对比,运用此法,能有效提高输血申请单合格率,提高临床合理用血目的.现报告如下.
作者:许亚莉;万春晶;王宝燕;郭斌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前,临床输血治疗的乱用、滥用现象依然存在[1-2].大多医疗机构输注血浆和血小板仍然是参考凝血4项和血小板计数结果.受检测仪器等条件限制,血小板往往无法准确计数,而传统的凝血检测项目仅是反映了血浆中凝血因子的水平,因为没有红细胞参与,也没有反映血小板的功能,所以,对凝血全过程的科学分析判断不能到位.血栓弹力图仪(TEG)能够把各凝血成分在凝血过程的数量和功能作用以数字、图形等形式综合反映,给临床输注血浆、血小板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和思路,有利于提高输血治疗效果,节约血液资源.本文结合当前临床血浆、血小板输注现状,将我实验室2 375份TEG检测结果在临床输血中的指导效果进行回顾总结,旨在探讨TEG在临床成分血液输注中的客观价值.
作者:张明刚;权军辉;左旭盈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传染病.由于具有极快的蔓延速度和极高的致死性,艾滋病的早期诊断和有效预防尤为重要.HIV极易通过输血传播,是目前威胁血液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为防止输血传播HIV,我国要求对献血者捐献的血液进行HIV强制检测.
作者:何成涛;马贵明;赵静;张立波;邢小薇;马成平;张寿莹;姚慧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临床输血学是医学领域中由多个学科交叉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同时也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欧美一些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发展输血医学教育,建立了输血医学教育体系,形成了输血医学专业教育的特色.我国近年来在某些医科院校增设了输血医学课程,但重视程度仍然与国外差距较大,无论从教材编写、课程设置还是教学实施方面,都存在有待完善的地方[1-2].
作者:文贤慧;张军华;刘凤霞;马金旗;桂嵘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评价血栓弹力图(TEG)在心胸外科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01例心胸外科围手术期进行常规TEG的患者,其中14例在手术前、后均行TEG检查,9例仅在术前,78例仅在术后行TEG检查,共实施检测115次(术前23次,术后92次);用TEG血小板图检测71例冠心病患者AA途径和ADP受体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共实施检查102次(术前残留药效监测60次,术后药物疗效监测42次).结果:术前有34.8%患者存在TEG异常,主要是纤维蛋白原缺乏;术后有79.3%患者发生TEG异常,主要原因依次为纤维蛋白原功能低下(50.0%)、肝素残留(42.4%)和血小板功能低下(32.6%).与术前相比,术后患者表现为低凝,尤其是血小板功能明显降低(P<0.05).5例异常出血病例经TEG指导对症治疗无效,经开胸手术发现存在活动性出血.TEG血小板图监测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未显效率分别达到14.6%和16.7%;阿司匹林单独用药组与联合氯吡格雷用药组在血小板抑制率和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G有助于心胸外科围手术期患者凝血功能的评估和异常出血的诊断,同时对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个性化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作者:熊婷;许进明;华岚;余悦娇;周小玉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