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丽敏;周玉旺;刘文国
目的:回顾性分析采血不足量的原因,以减少不足量血液报废率,提高血液质量.方法:对南京市2014-01-05月采集的19 921名献血者中产生的184例不足量血液进行不足量血液构成比、采血过程异常原因以及采集点和采集人员的统计分析.结果:我中心献血不足量比例为0.92%,与标准采集量200 ml相比,标准采集量300ml、400 ml产生的不足量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血过程异常的主要原因是流血不畅,与晕针和其他原因导致的异常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采集点不足量血液发生率存在一定差异,采集人数较多的场所中以中央采集点不足量采集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为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采血人员要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作者:石洁;郑建勇;骆莺;段志倩;董瑞萍;贾璐;戴宇东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分析类风湿性关节炎(RA)及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Ig)及补体水平与健康对照组间的差异,并探讨其可能原因.方法: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60例RA、60例PSS患者及40例健康对照者的1g及补体水平.结果:PSS组和RA组的IgG、IgA的结果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C3结果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IgM、C4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RA组比较,PSS组的IgG、IgA的结果均明显增高(P<0.05),IgM、C3、C4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A和PSS患者均有明显的体液免疫功能紊乱,其Ig及补体水平在不同的疾病组及在同一疾病的不同个体间存在着差异,定期监测患者Ig及补体水平对病情的判断、病程进展、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都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吴雪芸;史文斌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在妊娠血型不合的胎儿前孕妇就有多种原因产生高效价的IgG抗体,近年来对IgG血型抗体效价与新生儿溶血病(HDN)的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受关注,HDN的早期诊断与防治已受到临床广泛研究.本文就湖北地区1 567例ABO血型不合孕后血清IgG血型抗体的实验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光箭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常温贮存及冰冻保存血小板对血小板活化分子CD62p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06-2014-05符合无偿捐献血小板标准的献血者血小板85份,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常温贮存0、1、3、5d和冰冻贮存1、2、3、5个月血小板表面活化分子CD62p表达率,ELISA方法检测新鲜血小板可溶性CD62p(sCD62p)的表达水平,比较不同贮存方法和贮存时间对血小板活化的影响.结果:常温贮存组CD62p表达率和sCD62p水平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而升高(P<0.05),冰冻保存对血小板活化分子CD62p表达率有影响(P<0,05),冰冻保存不同时长对CD62p表达率没有影响(P>0.05).结论:常温贮存血小板活化分子CD62p活化率随着贮存时间延续而升高,贮存时间0~1 d的适用于以提高血小板计数的患者,贮存时间长的新鲜和冰冻保存血小板高适用于急性出血患者.
作者:刘更夫;黄飞;梅方超;周庆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后高钾血症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3-01-2014-10进行大量输血的113例严重创伤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外伤无输血的120例患者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手术前后血钾浓度进行水平测定,同时对高钾血症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①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创伤方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创伤程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2组患者手术前后血钾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高钾血症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h高钾血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大量输血与术后高钾血症无明显相关性(OR=0.64;95%CI:0.041~5.297;P>0.05),而术前高血钾和术后pH值降低是高钾血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大量输血不能直接导致高血钾的发生,但仍有一定的高钾血症发生率,因此在输血过程中需动态监测血钾的变化.
作者:胡丽敏;周玉旺;刘文国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免疫荧光干式定量即时检验法(POCT)检测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性能.方法:把489例样本按照浓度从低到高分为7个组,用免疫荧光于式定量POCT法和电化学发光法(ECLIA)平行检测血HCG浓度,对结果进行配对资料的t检验,以ECLIA法为比对方法(X),以免疫荧光干式定量POCT法为实验方法(Y),结果进行线性回归和相关系数(R)的统计.结果:①1组样本,POCT法和ECLIA法的符合性好.②2~6组样本,POCT法和ECLIA法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2~7组样本,直线回归方程为Y=1.056X+37.935,R=0.998.结论:免疫荧光干式定量法能简便、快速、准确的检测血HCG的浓度,非常适用于各类医院急诊血HCG的检测.
作者:袁晓华;杨春菊;胡惠萍;张伟;顾佩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标准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中明确指出HIV抗体是必检项目.ELISA法是比较经济的通用的筛查方法.HIV抗体是个敏感的项目,一旦发生经血液感染HIV,后果不堪设想.各个采供血单位都会尽可能选择灵敏度高的ELISA试剂进行检测,但是灵敏度高的ELISA试剂一般假阳性率也比较高以及由于抗原纯度、组合、来源等存在差异[1],或人为原因造成的反应素反应,如标本保存、运输、血液游离出脂肪酸等因素影响[2],难以避免假阳性的结果[3],给复检结果的告知工作带来了困惑.
作者:韩璐;许婷婷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前,临床输血治疗的乱用、滥用现象依然存在[1-2].大多医疗机构输注血浆和血小板仍然是参考凝血4项和血小板计数结果.受检测仪器等条件限制,血小板往往无法准确计数,而传统的凝血检测项目仅是反映了血浆中凝血因子的水平,因为没有红细胞参与,也没有反映血小板的功能,所以,对凝血全过程的科学分析判断不能到位.血栓弹力图仪(TEG)能够把各凝血成分在凝血过程的数量和功能作用以数字、图形等形式综合反映,给临床输注血浆、血小板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和思路,有利于提高输血治疗效果,节约血液资源.本文结合当前临床血浆、血小板输注现状,将我实验室2 375份TEG检测结果在临床输血中的指导效果进行回顾总结,旨在探讨TEG在临床成分血液输注中的客观价值.
作者:张明刚;权军辉;左旭盈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评价血栓弹力图(TEG)在心胸外科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01例心胸外科围手术期进行常规TEG的患者,其中14例在手术前、后均行TEG检查,9例仅在术前,78例仅在术后行TEG检查,共实施检测115次(术前23次,术后92次);用TEG血小板图检测71例冠心病患者AA途径和ADP受体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共实施检查102次(术前残留药效监测60次,术后药物疗效监测42次).结果:术前有34.8%患者存在TEG异常,主要是纤维蛋白原缺乏;术后有79.3%患者发生TEG异常,主要原因依次为纤维蛋白原功能低下(50.0%)、肝素残留(42.4%)和血小板功能低下(32.6%).与术前相比,术后患者表现为低凝,尤其是血小板功能明显降低(P<0.05).5例异常出血病例经TEG指导对症治疗无效,经开胸手术发现存在活动性出血.TEG血小板图监测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未显效率分别达到14.6%和16.7%;阿司匹林单独用药组与联合氯吡格雷用药组在血小板抑制率和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G有助于心胸外科围手术期患者凝血功能的评估和异常出血的诊断,同时对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个性化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作者:熊婷;许进明;华岚;余悦娇;周小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针对缝隙连接蛋白50基因的突变筛查结果验证该基因是否为这一家族性常染色体遗传性白内障家系遗传性白内障的致病基因.方法:选取缝隙连接蛋白50基因所在1号染色体附近的微卫星位点和缝隙连接蛋白50基因序列上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进行连锁分析.结果:该家系遗传性白内障疾病候选基因与微卫星位点D1S498和缝隙连接蛋白50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1495960和Rs9437983有连锁趋势.当θ=0时,在缝隙连接蛋白50基因的单核苷酸位点上,LOD值大,为0.3.结论:验证了该家系遗传性白内障的致病基因为突变的缝隙连接蛋白50基因.
作者:魏丽;马俊婕;乔晨;依达;严明;陈永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输血申请单是临床输血管理中一个重要的文书资料,是临床医生在正确评估患者基本情况后做出的输血治疗方案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内容包括对患者有无输血指征的评估、输血前传染指标的检测、上级医师的审核、临床用血分级管理制度等;能反映临床用血的合理性.输血申请单的合格与否还能体现医院临床用血管理水平.为了加强临床用血的规范化管理,我院对2013年8月以前和通过运用PDCA循环原理进行规范化管理后的2014年输血申请单审核情况进行了对比,运用此法,能有效提高输血申请单合格率,提高临床合理用血目的.现报告如下.
作者:许亚莉;万春晶;王宝燕;郭斌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或体征,包括:溶血性输血反应、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过敏反应、输血后紫癜、肺栓塞等.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调查我院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有助于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和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输血的安全性[1].
作者:马丽琼;贺坤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究第4代HIV酶联免疫检测试剂应用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检验的特异性和灵敏度.方法:分别采用第3代和第4代HIV酶联免疫检测试剂对商丘市中心血站的无偿献血者标本、室内质控品、室间质评血清、临床干扰性标本进行检测,比较2种试剂的特异性、灵敏性.结果:无偿献血者血样中共有25例反应性标本,第4代HIV酶免检测试剂检出19例,第3代HIV酶免检测试剂检出6例,其中有3例标本2种试剂均检出且确为阳性;2种试剂的检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内质控品检测方面,2种试剂的检测结果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室间质评血清检测方面,第4代HIV酶免检测试剂的检测结果与反馈结果一致;临床干扰性标本检测,2种试剂的检测结果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第4代HIV酶免检测试剂的特异性和灵敏性优于第3代,在保证临床用血安全方面有积极意义.
作者:邱娜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联合应用血细胞分析仪和Nageotte计数盘计数血液产品白细胞含量,使其在批量检测去白细胞血液产品白细胞残留时,更快捷、准确、真实、全面.方法:随机抽取本中心用一次性滤器血袋采集的400ml全血并在6h内过滤的去除白细胞血液样品200份,混匀留血样辫,同时用血细胞分析仪和Nageotte血细胞计数盘上分别检测白细胞.结果:178份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值为≤0.10×103/μl的样品,相应于Nageotte血细胞计数盘计数的每袋白细胞残留量都能符合国家标准;22份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值为>0.10×103/μl且≤0.20×103/μl之间的样品,有15%不符合国家标准;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值为>0.20×103/μl的样品,均不符合国家标准.结论:血细胞分析仪的测定结果和相应Nageotte血细胞计数盘的计数结果有一定的关联性,联合使用可更快更多地检测样品,全面的反应白细胞残留量的真实情况.
作者:薛炼;刘川桥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检验科的标本来自全院各科室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这些高度传染性物质是医院内潜在生物传染源,存在较大的生物安全隐患,而检验科作为全院病原微生物集中的高危区域,常成为医院交叉感染的源头科室[1].多次报道的实验室感染事件,已引起国家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2].卫生部已颁发一系列法规与制度,令各级医疗机构务必将生物安全问题纳入医院管理的重要日程上来,但至今仍有些医疗机构在执行中存在很多不足之处[3].
作者:张玲;张权彬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中性粒细胞是机体防御病原体入侵的关键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是新近发现的一种不同于凋亡、坏死以及自噬的死亡方式,通过诱捕作用使机体有效防御病原体感染,是人体重要的先天免疫应答机制.NETs除了参与机体的免疫防御外,还有其不利于机体的一面,NETs被发现大量定位于多种疾病相关血栓,并有刺激血栓形成作用.
作者:张佳婧 刊期: 2015年第05期
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临床用血数量的逐年增加,临床用血紧张情况时有发生[1].输血安全成为日益关注的问题[2],《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第13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当配合血站建立血液库存动态预警机制,保障临床用血需求和正常医疗秩序.而有关医院如何建立血液库存动态预警机制的研究报道很少,大多数文献是关于血液中心佳库存量的报道[3],作为我地区大的综合性医院,现以我科2013-01-2014-12红细胞使用情况结合近2年的血液库存动态预警方案实施效果为例,对医院建立血液库存动态预警机制进行探讨及分析.
作者:赵江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对石家庄市无偿献血人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率进行分析,探讨该地区未来无偿献血人群中HIV感染率的预测方法,以制定有效措施,降低经输血造成的HIV传播,以期达到为临床提供安全血液的目的.方法:采用动态数列、曲线回归及ARIMA(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模型分析,对2002-2013年石家庄市无偿献血人群HIV阳性感染率进行分析,并对2014年HIV阳性感染率进行预测.结果:动态模型、回归模型、ARIMA模型预测的2014年石家庄市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率分别为17.61/10万、10.33/10万、12.84/10万.比较决定系数R2动态数列=0.457,R2LINEAR=0.644,R2ARIMA=0.781.ARIMA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际值吻合程度好.结论: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率呈现上升趋势.动态数列、直线回归和ARIMA模型比较,ARIMA模型预测值与实际值吻合程度较好.预测2014年HIV感染率为12.84/10万.该模型可以作为HIV检出预测预警的数学模型,为选择检测方法和制定检测策略及无偿献血人群队伍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张静;王立芹;韩卫;李莉华;韩雪峰;王素玲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了解雷达官兵红细胞及相关参数的变化特点.方法:采集每名受检者的静脉血2 ml,采用Sysmex XT-4000i血细胞仪检测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网织红细胞比率(RET)、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比率(IRF)、低荧光网织红细胞比率(LFR)、中荧光网织红细胞比率(MFR)、高荧光网织红细胞比率(HFR).结果:143例雷达官兵RBC、HGB检测均值分别为(5.52±0.35)×1012/L、(158.37±9.98) g/L,检测值范围分别为(4.45~6.28)×1012/L、(135.00~191.00) g/L,异常检出率分别为61.5%、81.1%.MCV、MCH、MCHC和RDW均值分别为(87.69±3.64)fL、(30.37±1.50)pg、(346.32±9.07)g/L和(40.01±1.92)fL,检测值范围分别为(65.60~97.20) fL、(21.70~34.00)pg、(325.00~378.00) g/L和(36.00~46.00)fL,异常检出率分别为4.2%、1.4%、16.8%和4.9%.RET和IRF、LFR、MFR、HFR均值分别为(1.25±0.35)%、(5.19±2.66)%、(94.81±2.66)%、(4.79±2.33)%和(0.40±0.46)%,检测值范围分别为(0.60~2.35)、(0.50~18.20)%、(81.80~99.50)%、(0.50~14.80)%、(0~3.40)%,异常检出率分别8.4%和4.9%、4.2%和7.0%.结论:61.5%和81.1%官兵的RBC及HGB高于正常参考值上限,少数受检官兵的红细胞呈高色素或小细胞,骨髓红细胞系造血功能有所改变,但红细胞合成HGB的能力正常.
作者:向阳;常晓慧;孙峰;刘玉洁;孟祥华;王伟;尹婷婷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是肝功能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血站对血液检测的必检项目,以往多地多采用献血后检测的工作模式.2012年卫生部颁布新版《血站技术操作规程》,改变了ALT检测模式.将ALT检测纳入到献血前血液检测项目中,并规定采用干化学法/速率法检测.在此之前,我站对献血者不进行献血前ALT检测,ALT单项不合格引起的血液报废十分严重,造成了血液资源的浪费,甚至血源流失,也给我站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和困扰.新规程颁布后,我站迅速贯彻落实,积极改进工作方法,目前新的工作模式已运行2年多,成效显著.
作者:党进;王英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