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艳;杜雪冰;杜雪峰;张国辉
目的:分析医院抗生素应用比率变化和医院主要感染菌药敏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对2009-2012年医院主要感染菌大肠埃希菌ESBL+和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所占比率进行统计,并和当年抗生素应用比率相比较.结果:随着每年抗生素应用所占比率的下降,大肠埃希菌ESBL+和MRSA所占比率也相应下降,它们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控制抗生素应用,合理使用抗生素,对控制各种耐药菌的产生有着重大意义.
作者:彭焦武;胡军;刘凤芹;张清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准确估计洛阳地区Rh血型系统Rh表型频率和估算Rh单倍型频率.方法:回顾性统计356 041例献血者的RhD检测数据,采用血清学检测10 373例RhD阳性献血者的CcEe抗原,Rh基因频率和单倍型频率的计算采用方根法[1].结果:洛阳地区献血者中RhD阳性率为99.54%,其中弱D检出率约为0.02%;阴性率为0.46%,其中Del检出率约为0.03%.Rh抗原基因和单倍型频率为:D:0.932 4,d:0.0676,DCe:0.615 4,DcE:0.2704,dce:0.051 5,Dce:0.034 3,dCe:0.0122,DCE:0.013 2,dcE:0.002 3,DCE:0.000 6.弱D以表型Dc-cEe、DCcee为主,Del型以表型DccEe、DCCee为主,RhD阴性献血者表型以dccee、dCcee为主.结论:精确地估算出了献血者中RhD抗原阴性分布频率,并准确计算出RhDCcEe抗原的基因频率和Rh单倍型频率,对一些稀有的Rh弱D型,Del型其D抗原弱表达与C、E抗原有关联.需要制定标准的弱D定型方法和合理的输血策略,来减少抗球蛋白试验对弱D抗原的漏检.
作者:王志红;肖鲲;任诚诚;吴文静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术对孕妇血清中IgG抗体及血液内环境的影响.方法:对109例抗人球蛋白法测定抗体效价高于1∶64的孕妇,在血浆置换术前后,进行IgG抗体的表达水平及血液中RBC、Hb和HCT量的变化检测.结果:所有孕妇在血浆置换术后IgG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RBC、Hb和HCT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血浆置换术后1年,除1例在早产后死亡外,其他108例未发生新生儿溶血病.结论:采用血浆置换以及补足新鲜血浆的手段,可明显降低IgG抗体表达,并能防止置换后贫血症的发生.
作者:李小洲;李波;戴红伟;周娇;杨学敏;周洁 刊期: 2013年第04期
Rh血型系统中主要有临床意义的抗原有D、C、c、E、e.在我国Rh血型分布中D阴性仅占0.3%左右,同时C也是阴性的只占其56%[1].因患者体内检出高效价IgG抗D和抗C,故只有选用D和C均为阴性的供血者,因而血源极其稀少.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遇到1例高效价IgG抗D并发抗C导致交叉配血不合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永亮;刘毅;余悦娇;许进明;周小玉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自身抗体(ATA)与复发性自然流产(RSA)的关系,为RSA的诊断治疗提供相关的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对120例RSA患者血清进行抗甲状腺过氧化酶抗体(TPO-Ab)和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的检测,并以60名健康育龄妇女为对照.结果:RSA患者中ATA总阳性率28.3%,明显高于对照组8.3%,RSA组中TPO-Ab和TG-Ab的阳性率分别为20.8%和18.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和5.0%.早期流产组中的ATA总阳性率36.1%,与晚期流产组的16.7%比较P<0.05;TPO-Ab和TG-Ab的阳性率分别为26.4%和23.6%,均显著高于晚期流产组的12.5%和10.4%.2次流产和≥3次流产组患者ATA的阳性率分别为31.9%和22.9%(P>0.05).结论:孕妇ATA的存在与反复自然流产密切相关,ATA可作为早期反复自然流产的监测指标.
作者:李丽;丁良臣 刊期: 2013年第04期
《血站管理办法》总则第7条款:鼓励和支持开展血液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工作,以及与临床输血有关的科学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血站质量管理规范》12.3条款中要求:建立和实施确认程序,对新的或者有变化的过程、程序、设备、软件、试剂或者其他关键物料进行系统检查,以保证在正式使用前符合预期的使用要求.
作者:许守连;邱新璐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B* 27(HLA-B* 27)及其亚型与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发病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二重Taqman实时PCR方法检测23名AS就诊患者及其105名一级亲属的HLA-B* 27,并采用高分辨的PCR-SSP技术分析HLA-B* 27的亚型.结果:AS就诊患者HLA-B* 27的阳性率为91.30%,其一级亲属HILA-B* 27的阳性率为42.85%,患病率22.86%;3个家系的HLA-B* 27亚型为HLA-B* 2705,其他家系均为HLA-B* 2704.结论:AS的发生与HLA-B* 27密切相关,且具有家族遗传性;与HLA-B* 2705比较,HLA-B*2704是发生AS更危险的因素.
作者:周实华;孔智慧;冯海燕 刊期: 2013年第04期
探讨在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围手术期进行综合血液保护的临床效果.对4例心脏病患者于围手术期综合血液保护进行CPB心脏手术,术中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减少失血、回输自体血等.4例患者均示未输异体血,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恢复良好.围手术期进行综合血液保护可顺利完成部分CPB心脏手术,对节约用血,减少或避免血源性传染病有重要价值.现报告如下.
作者:黎劲;梁志东;韦柳红 刊期: 2013年第04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于2006年4月25日颁布了《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规范中对血液检测的隔离与放行做出了明确的要求[1].根据规范的精神,我中心运用安全输血计算机系统管理软件对实验室检测的血液,实行检测结果批放行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确保了每一袋血液的检测结果真实可靠,进一步保证了用血的安全.现将其中的经验和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邢小薇;马贵明;张立波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以红细胞异常增殖为主的克隆性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多为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临床特征有皮肤红紫、肝脾肿大以及血管与神经性症状.发病率为0.4~1.6/10万人[1],临床并不常见.笔者于2011年临床工作中,发现同时伴有WBC及PLT增高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英咏;邓交法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前列腺患者行贮存式自体输血适宜性,并观察血液采集前后对血液流变学与免疫学的影响.方法:选择36例需手术治疗并有可能术中输血的前列腺疾病患者,严格进行自体输血前适应证与禁忌证评估,观察血液流变学和免疫学检测在自体血采集前后变化.结果:本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项目,切变率1.0、血沉、血细胞比容在自体血采集前后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切变率5.0、30、200和血浆黏度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免疫学检测项目,在自体血采集前后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贮存式自体输血不仅适宜于前列腺患者的输血治疗,而且可显著改善这一人群的血液流变学异常状况,而对免疫学功能无明显影响.
作者:王国云;周治军;雷小菊;徐康;周洁;章尹岗;陈济雄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了解肝肿瘤切除术患者围术期用血情况及输血相关因素.方法:对126例肝肿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输血情况进行分析,并对输血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26例患者中有44例至少输注了1U红细胞,输血率为34.92%;术前贫血及血红蛋白浓度、手术持续时间、体质指数(BMI)、术中失血量是患者是否需输血的影响因素,前白蛋白,ALB,AST,ALP,GGT,DBIL,IBIL,HBG这些临床变量与输血有关(P<0.05);性别、年龄、手术部位、组织学分类,T/N分期和血型对围术期是否需输血无显著性影响(P>0.05).结论:术中失血量、BMI、术前贫血与否是患者是否需输血的主要决定因素,手术持续时间和术前血红蛋白浓度,前白蛋白,ALB,AST,ALP,GGT,DBIL,IBIL,HBG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作者:熊勤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了解襄阳市中心血站捐献血小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原因.方法:统计无偿捐献血小板总人数和各型不良反应人次,并就出现献血不良反应的诱因进行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结果:随着无偿捐献血小板人次和献血量的逐年递增,各类不良反应比率均逐年下降,但仍以轻度不良反应为主(2.07%),中度(0.23%)不良反应并存,精神紧张和空腹饥饿是捐献血小板不良反应的主要诱因,分别占总人次的15.80%和82.00%.结论:捐献血小板不良反应与穿刺、心理、生理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医务工作人员应具备识别特征表现并积极应对处理的能力,同时血站应该加强成分献血的知识宣教,从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聂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血浆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活性(TAFI: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84例临床肝病患者的血液标本,同时选取52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TAFI:A测定采用发色底物法,PAI-1、t-PA含量测定采用ELISA法,并统计分析上述3项指标与不同类型慢性肝病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血浆TAFI:A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血浆PAI-1水平显著增加(P<0.05);血浆t-PA水平亦显著增加(P<0.05,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除外).结论:慢性肝损伤患者血浆TAFI:A水平降低,导致纤溶活性增加,是提示慢性肝病患者呈出血倾向的一项指标.
作者:周发为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比较无浆血小板、洗涤血小板和机采少白细胞血小板在血小板回收率、血浆蛋白清除率、血小板体外激活方面的差异,为临床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途径.方法:机采血小板时改变机器设置参数,不采集血浆,制备无浆血小板为实验组,对照组为机采少白细胞血小板和洗涤血小板,分别检测无浆组、对照组、洗涤组血小板的计数、平均体积、大型血小板比率,pH值及血浆蛋白含量,通过对ADP激活前后CD62P、PAC-1的表达率检测3组血小板的活性.结果:无浆组血浆蛋白含量和洗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洗涤组血小板计数与对照组、无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洗涤组血小板回收率平均为78%,对照组MPV、P-LCR、pH与洗涤组、无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3组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洗涤组CD62P、PAC-1的再表达率与对照组,无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无浆血小板可作为一种高效、低不良反应的制剂为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李宁;叶萍;毕晓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自身凝集反应发生时输注红细胞悬液对输血反应的发生率及输血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北京积水潭医院2007-2009年所有的临床输注红细胞悬液病例资料,根据检测结果分为2组:A组“主侧无凝集,次侧凝集≤自身凝集”和B组“主次侧均无凝集”;统计自身凝集反应率,并比较2组输血反应发生率及输血效果的差异.结果:入选病例12 970例,A组为126例,B组为12844例,自身凝集反应率为0.97%.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19%,A组为0,B组为0.19%,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输血效果总体为10.9 g/L/ 2U,A组为10.3 g/L/2 U,B组为11.4 g/L/2 U,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输注红细胞悬液,自身凝集反应发生率低,对输血反应的发生率及输注效果无显著影响.
作者:刘英;王庚 刊期: 2013年第04期
供血科是血站工作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血站所采的血液通过供血科发放给用血单位,是关乎血站发出血产品质量和用血单位患者用血安全的大问题,也是保证血液质量后的一个关口.经过这些年工作中的实践,我们找出了工作中容易疏忽的一些漏洞和缺陷,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我们的工作质量和效率,确保血液质量和用血安全,更好地为用血者服务.
作者:薛斌利;叶世辉;吴霞;宋王洁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纤溶抑制的作用机制,并分析TAFI、PAI-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凝血酶原片段1+2(F1+2)等凝血、纤溶的指标与尿微量蛋白之间的关系.方法:64例2型糖尿病患者以尿蛋白排泄量分微量蛋白尿组(MAU)和正常蛋白尿组(NAU)组.TAFI、PAI-1、t-PA及F1+2等凝血纤溶指标测定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H),并分析上述指标与尿微量蛋白、血压、血糖、血脂、功能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血浆TAFI仅在MAU组显著性升高(P<0.05);血浆t-PA在T2DM的2组中增高均无显著性;而血浆PAI-1和F1+2在NAU和MAU组均显著性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TAFI、PAI-1、t-PA、F1+2在2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的纤溶功能降低主要是由于PAI-1的作用,随着蛋白尿的出现,其进一步的低纤溶状态则是由TAFI介导的,故TAFI和PAI-1在抑制纤溶系统功能上的作用是独立的.
作者:梁锋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年龄因素对临床血小板输注所产生的影响.方法:对72例需要输注血小板的患者做输注前及输注后24 h外周血血小板计数,计算血小板增加修正值以评价输注效果.结果:年龄≤30岁、>30~≤50岁、>50~≤70岁、>70岁的4组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率分别为19.0%、43.6%、60.3%、41.7%;50岁以上患者中部分输注前血小板计数值较高,而其输注后的血小板增加量并不明显.结论:总体上血小板输注无效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部分原因是大龄患者在血小板计数较高时就进行输注,反而效果不明显.
作者:刘银;陈波;林艳;葛春红;周晔;唐晓峰 刊期: 2013年第04期
常规孕妇产前免疫血液学检查发现异常及时进行治疗,可减少因母婴血型不合而产生的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我室在实验中发现1例血清中的IgG抗A被其高效价IgM抗A所干扰,对其血清进行唾液及2-Me中和试验时,血清中IgM抗A很难完全被中和,现将实验方法及解决办法报告如下.
作者:黄菲;李翠莹;李婧薇;于丽君 刊期: 201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