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红;肖鲲;任诚诚;吴文静
目的:总结回收式自体输血的临床经验,探讨回收式自体输血在胸外科急诊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术中通过自体-3000P型血液回收机把手术创面及胸腔内的出血收集,与抗凝剂混合,血液经多层过滤、洗涤、净化处理,浓缩后的红细胞在术中回输给患者.本组自体血回收回输43例,回输血量单例次400~2200 ml,总回输血量48050 ml.结果:43例患者自体血回输均安全,有2例术后追加异体输血,本组患者均临床治愈出院.结论:回收式自体输血在胸外科急诊手术中,可以快速有效补充血容量,避免了异体输血的不良反应,节约血资源,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输血方法.
作者:张业强;陈娟;高小见 刊期: 2013年第04期
探讨在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围手术期进行综合血液保护的临床效果.对4例心脏病患者于围手术期综合血液保护进行CPB心脏手术,术中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减少失血、回输自体血等.4例患者均示未输异体血,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恢复良好.围手术期进行综合血液保护可顺利完成部分CPB心脏手术,对节约用血,减少或避免血源性传染病有重要价值.现报告如下.
作者:黎劲;梁志东;韦柳红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Rh弱D15型1例.方法:用间接抗人球蛋白方法(IAT)和吸收放散的血清学方法鉴定弱D表型,采用RHD基因特异的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PCR-SSP)和序列分析方法鉴定Rh血型弱D外显子中可能存在的变异.结果:Rh血型弱D表型个体的第6外显子有845G>A突变,引起RhD蛋白第9个跨膜区域的282Gly> Asp氨基酸的突变.结论:所应用的RHD基因测序方法可以用于弱D表型分子机制的研究,现有血样的弱D表型的分子机制得到明确,并为发现新的D变异表型和新的RHD等位基因奠定基础.
作者:李畅;王鹤;章旭 刊期: 2013年第04期
常规孕妇产前免疫血液学检查发现异常及时进行治疗,可减少因母婴血型不合而产生的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我室在实验中发现1例血清中的IgG抗A被其高效价IgM抗A所干扰,对其血清进行唾液及2-Me中和试验时,血清中IgM抗A很难完全被中和,现将实验方法及解决办法报告如下.
作者:黄菲;李翠莹;李婧薇;于丽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一组以血浆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群.血糖明显升高时可出现多尿、多饮、体重减轻,有时尚可伴多食及视力模糊.糖尿病可危及生命的急性并发症为酮症酸中毒及非酮症性高渗综合征.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升高可致器官组织损害,引起脏器功能障碍以致功能衰竭.在这些慢性并发症中,视网膜病变可导致视力丧失;肾脏病变可导致肾功能衰竭;周围神经病变可导致下肢溃疡、坏疽、截肢和关节病变的危险;自主神经病变可引起胃肠道、泌尿生殖系及心血管等症状与性功能障碍;周围血管及心脑血管并发症明显增加,常并发有高血压、血脂代谢异常.
作者:王曦;张科;张德太 刊期: 2013年第04期
供血科是血站工作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血站所采的血液通过供血科发放给用血单位,是关乎血站发出血产品质量和用血单位患者用血安全的大问题,也是保证血液质量后的一个关口.经过这些年工作中的实践,我们找出了工作中容易疏忽的一些漏洞和缺陷,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我们的工作质量和效率,确保血液质量和用血安全,更好地为用血者服务.
作者:薛斌利;叶世辉;吴霞;宋王洁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B* 27(HLA-B* 27)及其亚型与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发病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二重Taqman实时PCR方法检测23名AS就诊患者及其105名一级亲属的HLA-B* 27,并采用高分辨的PCR-SSP技术分析HLA-B* 27的亚型.结果:AS就诊患者HLA-B* 27的阳性率为91.30%,其一级亲属HILA-B* 27的阳性率为42.85%,患病率22.86%;3个家系的HLA-B* 27亚型为HLA-B* 2705,其他家系均为HLA-B* 2704.结论:AS的发生与HLA-B* 27密切相关,且具有家族遗传性;与HLA-B* 2705比较,HLA-B*2704是发生AS更危险的因素.
作者:周实华;孔智慧;冯海燕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为制定年度机采血小板采血计划,预测临床机采血小板需求量,以保证临床机采血小板供应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2004-2012年机采血小板供应量数据,利用动态数列及其分析指标预测2012年临床血小板需求情况,预测的结果与2012年实际供应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际机采血小板供应量比预计供应量增加了674 U.结论:用动态数列及其分析指标预测机采血小板的供应情况,可以提早制定各种措施以保证临床机采血小板.
作者:韩娅;李雅静;常缨 刊期: 2013年第04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于2006年4月25日颁布了《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规范中对血液检测的隔离与放行做出了明确的要求[1].根据规范的精神,我中心运用安全输血计算机系统管理软件对实验室检测的血液,实行检测结果批放行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确保了每一袋血液的检测结果真实可靠,进一步保证了用血的安全.现将其中的经验和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邢小薇;马贵明;张立波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以红细胞异常增殖为主的克隆性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多为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临床特征有皮肤红紫、肝脾肿大以及血管与神经性症状.发病率为0.4~1.6/10万人[1],临床并不常见.笔者于2011年临床工作中,发现同时伴有WBC及PLT增高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英咏;邓交法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医院抗生素应用比率变化和医院主要感染菌药敏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对2009-2012年医院主要感染菌大肠埃希菌ESBL+和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所占比率进行统计,并和当年抗生素应用比率相比较.结果:随着每年抗生素应用所占比率的下降,大肠埃希菌ESBL+和MRSA所占比率也相应下降,它们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控制抗生素应用,合理使用抗生素,对控制各种耐药菌的产生有着重大意义.
作者:彭焦武;胡军;刘凤芹;张清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了解不同保存期内库血辐照前后的淋巴细胞活性变化.方法:采用经典的MTT实验法,检测4℃保存1、5、10、15d内的库血在辐照前后淋巴细胞的增殖代谢活性,以未辐照血为对照组,根据公式计算辐照的抑制率并绘制曲线.结果:辐照对在4℃保存5d以内的库血表现出增殖抑制效应,但淋巴细胞在辐照后仍保持一定的活性,代谢抑制率为45.26%;保存10 d以上的库血,辐照的抑制效应不明显,仅为10%左右.结论:随着库血在4℃保存时间的延长,辐照对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效应递减.
作者:袁晓华;刘新华;左宏莉;顾晓东;王淑梅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自身凝集反应发生时输注红细胞悬液对输血反应的发生率及输血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北京积水潭医院2007-2009年所有的临床输注红细胞悬液病例资料,根据检测结果分为2组:A组“主侧无凝集,次侧凝集≤自身凝集”和B组“主次侧均无凝集”;统计自身凝集反应率,并比较2组输血反应发生率及输血效果的差异.结果:入选病例12 970例,A组为126例,B组为12844例,自身凝集反应率为0.97%.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19%,A组为0,B组为0.19%,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输血效果总体为10.9 g/L/ 2U,A组为10.3 g/L/2 U,B组为11.4 g/L/2 U,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输注红细胞悬液,自身凝集反应发生率低,对输血反应的发生率及输注效果无显著影响.
作者:刘英;王庚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CPHD)患者急性加重期和缓解期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全血组织因子促凝活性(TF-PCA)变化与棘形红细胞的关系.方法:使用仪器法检测68例CPHD患者急性加重期和缓解期DD、FIB及TF-PCA,同时用电镜观察CPHD患者同期静脉血液中的棘形红细胞,并做正常对照.结果:68例CPHD患者急性加重期的DD、FIB及TF-PCA测定结果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且棘形红细胞明显增多(P<0.01);缓解期DD、FIB、TF-PCA水平及棘形红细胞数量恢复或接近正常.结论:DD、FIB及TF-PCA水平变化与棘形红细胞数量呈正相关,棘形红细胞的增多可间接影响凝血功能,加重CPHD的病情.
作者:张明洁;韩晓峰;杨玉梅;叶青跃;刘水晶;李德仁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入职体检中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为今后职业健康体检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进行入职体检者2 358例,进行血常规、尿常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查,操作过程严格按照规定进行.结果:2358名体检者的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ALT及血小板5项检测结果的平均值均在正常值范围之内;贫血发生率为3.18%,其中男1.53%,女5.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为0.98%;血小板的异常率为0.81%;ALT异常率为4.28%;尿常规检测的不合格率为8.18%.结论:ALT和尿常规是入职体检不合格的主要原因,血常规检测简便、快速,能有效的筛查出贫血,血细胞减少、血小板异常等症状,在入职体检中进行血常规检测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作者:罗永斌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术对孕妇血清中IgG抗体及血液内环境的影响.方法:对109例抗人球蛋白法测定抗体效价高于1∶64的孕妇,在血浆置换术前后,进行IgG抗体的表达水平及血液中RBC、Hb和HCT量的变化检测.结果:所有孕妇在血浆置换术后IgG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RBC、Hb和HCT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血浆置换术后1年,除1例在早产后死亡外,其他108例未发生新生儿溶血病.结论:采用血浆置换以及补足新鲜血浆的手段,可明显降低IgG抗体表达,并能防止置换后贫血症的发生.
作者:李小洲;李波;戴红伟;周娇;杨学敏;周洁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对本院骨科伤口分泌物标本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和培养,为临床感染控制和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01-01-2012-06-01收集的204例骨科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鉴定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表明,在骨外伤感染的病原菌中,细菌种类很多,并且G+和G-的感染率相当[1],其中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肠杆菌属感染为主.结论:各种细菌耐药现象比较严重,应当提示临床医生注意合理使用抗生素.
作者:牛雷;刘大问;张迪;赵永辉;谷费菲;杨瑞宁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前列腺患者行贮存式自体输血适宜性,并观察血液采集前后对血液流变学与免疫学的影响.方法:选择36例需手术治疗并有可能术中输血的前列腺疾病患者,严格进行自体输血前适应证与禁忌证评估,观察血液流变学和免疫学检测在自体血采集前后变化.结果:本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项目,切变率1.0、血沉、血细胞比容在自体血采集前后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切变率5.0、30、200和血浆黏度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免疫学检测项目,在自体血采集前后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贮存式自体输血不仅适宜于前列腺患者的输血治疗,而且可显著改善这一人群的血液流变学异常状况,而对免疫学功能无明显影响.
作者:王国云;周治军;雷小菊;徐康;周洁;章尹岗;陈济雄 刊期: 2013年第04期
随着医学的发展,输血是抢救临床危急重症患者和治疗疾病时不可替代的一种手段,节约血源,合理用血是WHO关于血液制品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1].如何科学利用血源,合理管理临床用血,国家相继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但各地执行力度不一,尤其在基层医疗单位,各种不规范不合理现象突出.2012年6月12日卫生部令第85号《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颁布以来,对各地执行情况进行问卷方式展开调查,结果如下.
作者:邓素容;罗金兰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术中回收式自身输血在脑膜瘤患者手术中的效果.方法:选择北京天坛医院352例择期脑膜瘤患者,按照术中是否输注异体血分为实验组(采用自体输血292例)和对照组(采用异体输血60例),实验组行术中血液回输,对照组根据术中出血情况输注异体血.比较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总输液量以及术前、术后血红蛋白变化.结果:实验组术中出血量、总输液量和术后血红蛋白下降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回收式自身输血在脑膜瘤患者手术中,能有效减少输液量和血红蛋白的下降,保护患者,是一种有效地节约血源的术中输血方式.
作者:王红艳;杜雪冰;杜雪峰;张国辉 刊期: 201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