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型糖尿病患者TAFI、PAI-1、t-PA、F1+2与尿微量蛋白之间关系的研究

梁锋

关键词: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尿微量蛋白, 2型糖尿病
摘要:目的:探讨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纤溶抑制的作用机制,并分析TAFI、PAI-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凝血酶原片段1+2(F1+2)等凝血、纤溶的指标与尿微量蛋白之间的关系.方法:64例2型糖尿病患者以尿蛋白排泄量分微量蛋白尿组(MAU)和正常蛋白尿组(NAU)组.TAFI、PAI-1、t-PA及F1+2等凝血纤溶指标测定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H),并分析上述指标与尿微量蛋白、血压、血糖、血脂、功能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血浆TAFI仅在MAU组显著性升高(P<0.05);血浆t-PA在T2DM的2组中增高均无显著性;而血浆PAI-1和F1+2在NAU和MAU组均显著性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TAFI、PAI-1、t-PA、F1+2在2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的纤溶功能降低主要是由于PAI-1的作用,随着蛋白尿的出现,其进一步的低纤溶状态则是由TAFI介导的,故TAFI和PAI-1在抑制纤溶系统功能上的作用是独立的.
临床血液学(输血与检验版)杂志相关文献
  • 无偿捐献血小板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

    目的:了解襄阳市中心血站捐献血小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原因.方法:统计无偿捐献血小板总人数和各型不良反应人次,并就出现献血不良反应的诱因进行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结果:随着无偿捐献血小板人次和献血量的逐年递增,各类不良反应比率均逐年下降,但仍以轻度不良反应为主(2.07%),中度(0.23%)不良反应并存,精神紧张和空腹饥饿是捐献血小板不良反应的主要诱因,分别占总人次的15.80%和82.00%.结论:捐献血小板不良反应与穿刺、心理、生理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医务工作人员应具备识别特征表现并积极应对处理的能力,同时血站应该加强成分献血的知识宣教,从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聂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洛阳地区无偿献血者Rh血型临床相关高频抗原分布调查

    目的:准确估计洛阳地区Rh血型系统Rh表型频率和估算Rh单倍型频率.方法:回顾性统计356 041例献血者的RhD检测数据,采用血清学检测10 373例RhD阳性献血者的CcEe抗原,Rh基因频率和单倍型频率的计算采用方根法[1].结果:洛阳地区献血者中RhD阳性率为99.54%,其中弱D检出率约为0.02%;阴性率为0.46%,其中Del检出率约为0.03%.Rh抗原基因和单倍型频率为:D:0.932 4,d:0.0676,DCe:0.615 4,DcE:0.2704,dce:0.051 5,Dce:0.034 3,dCe:0.0122,DCE:0.013 2,dcE:0.002 3,DCE:0.000 6.弱D以表型Dc-cEe、DCcee为主,Del型以表型DccEe、DCCee为主,RhD阴性献血者表型以dccee、dCcee为主.结论:精确地估算出了献血者中RhD抗原阴性分布频率,并准确计算出RhDCcEe抗原的基因频率和Rh单倍型频率,对一些稀有的Rh弱D型,Del型其D抗原弱表达与C、E抗原有关联.需要制定标准的弱D定型方法和合理的输血策略,来减少抗球蛋白试验对弱D抗原的漏检.

    作者:王志红;肖鲲;任诚诚;吴文静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和缓解期凝血功能指标与棘形红细胞的关系

    目的:观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CPHD)患者急性加重期和缓解期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全血组织因子促凝活性(TF-PCA)变化与棘形红细胞的关系.方法:使用仪器法检测68例CPHD患者急性加重期和缓解期DD、FIB及TF-PCA,同时用电镜观察CPHD患者同期静脉血液中的棘形红细胞,并做正常对照.结果:68例CPHD患者急性加重期的DD、FIB及TF-PCA测定结果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且棘形红细胞明显增多(P<0.01);缓解期DD、FIB、TF-PCA水平及棘形红细胞数量恢复或接近正常.结论:DD、FIB及TF-PCA水平变化与棘形红细胞数量呈正相关,棘形红细胞的增多可间接影响凝血功能,加重CPHD的病情.

    作者:张明洁;韩晓峰;杨玉梅;叶青跃;刘水晶;李德仁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12)实施探讨

    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12)(以下简称国标)由卫生部联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2年5月11日发布,7月1日实施.2012年2月卫生部颁布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版)(以下简称规程),对献血者健康检查、全血采集、血液成分制备、血液隔离放行和质量控制进行了详细论述.本中心按照规程和国标要求精神对相应的管理体系文件进行修改.但我们在贯彻国标修改文件过程中,感觉有些地方不好执行,现提出来,供采供血机构的同仁参考.

    作者:周静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Rh血型弱D15型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目的: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Rh弱D15型1例.方法:用间接抗人球蛋白方法(IAT)和吸收放散的血清学方法鉴定弱D表型,采用RHD基因特异的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PCR-SSP)和序列分析方法鉴定Rh血型弱D外显子中可能存在的变异.结果:Rh血型弱D表型个体的第6外显子有845G>A突变,引起RhD蛋白第9个跨膜区域的282Gly> Asp氨基酸的突变.结论:所应用的RHD基因测序方法可以用于弱D表型分子机制的研究,现有血样的弱D表型的分子机制得到明确,并为发现新的D变异表型和新的RHD等位基因奠定基础.

    作者:李畅;王鹤;章旭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回收式自体输血在胸外科急诊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总结回收式自体输血的临床经验,探讨回收式自体输血在胸外科急诊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术中通过自体-3000P型血液回收机把手术创面及胸腔内的出血收集,与抗凝剂混合,血液经多层过滤、洗涤、净化处理,浓缩后的红细胞在术中回输给患者.本组自体血回收回输43例,回输血量单例次400~2200 ml,总回输血量48050 ml.结果:43例患者自体血回输均安全,有2例术后追加异体输血,本组患者均临床治愈出院.结论:回收式自体输血在胸外科急诊手术中,可以快速有效补充血容量,避免了异体输血的不良反应,节约血资源,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输血方法.

    作者:张业强;陈娟;高小见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自身对照在交叉配血不合分析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在交叉配血不合时平行自身对照实验的意义,指导筛检出相合的血液.方法:利用微柱凝胶卡对交叉配血不合的患者进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抗体筛检试验、自身对照试验,必要时使用谱细胞进行抗体特异性的鉴定和RH分型试验,根据各项结果判断是否有完全相合的血液及如何筛检相合的血液.结果:在交叉配血不合的患者中,抗体筛检阳性占93.94%,部分自身对照阳性的患者有不经处理就完全相合的血液.结论:在交叉配血不合的患者中,抗体筛检实验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自身对照阳性的患者要通过实验鉴定其抗体的特异性,以保证输血安全.

    作者:朱伟彦;孔存权;梁玉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与应用进展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一组以血浆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群.血糖明显升高时可出现多尿、多饮、体重减轻,有时尚可伴多食及视力模糊.糖尿病可危及生命的急性并发症为酮症酸中毒及非酮症性高渗综合征.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升高可致器官组织损害,引起脏器功能障碍以致功能衰竭.在这些慢性并发症中,视网膜病变可导致视力丧失;肾脏病变可导致肾功能衰竭;周围神经病变可导致下肢溃疡、坏疽、截肢和关节病变的危险;自主神经病变可引起胃肠道、泌尿生殖系及心血管等症状与性功能障碍;周围血管及心脑血管并发症明显增加,常并发有高血压、血脂代谢异常.

    作者:王曦;张科;张德太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血液检测结果批放行的探讨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于2006年4月25日颁布了《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规范中对血液检测的隔离与放行做出了明确的要求[1].根据规范的精神,我中心运用安全输血计算机系统管理软件对实验室检测的血液,实行检测结果批放行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确保了每一袋血液的检测结果真实可靠,进一步保证了用血的安全.现将其中的经验和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邢小薇;马贵明;张立波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年龄因素对临床血小板输注影响的分析

    目的:探讨年龄因素对临床血小板输注所产生的影响.方法:对72例需要输注血小板的患者做输注前及输注后24 h外周血血小板计数,计算血小板增加修正值以评价输注效果.结果:年龄≤30岁、>30~≤50岁、>50~≤70岁、>70岁的4组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率分别为19.0%、43.6%、60.3%、41.7%;50岁以上患者中部分输注前血小板计数值较高,而其输注后的血小板增加量并不明显.结论:总体上血小板输注无效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部分原因是大龄患者在血小板计数较高时就进行输注,反而效果不明显.

    作者:刘银;陈波;林艳;葛春红;周晔;唐晓峰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HLA-B*27及其亚型与强直性脊椎炎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B* 27(HLA-B* 27)及其亚型与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发病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二重Taqman实时PCR方法检测23名AS就诊患者及其105名一级亲属的HLA-B* 27,并采用高分辨的PCR-SSP技术分析HLA-B* 27的亚型.结果:AS就诊患者HLA-B* 27的阳性率为91.30%,其一级亲属HILA-B* 27的阳性率为42.85%,患病率22.86%;3个家系的HLA-B* 27亚型为HLA-B* 2705,其他家系均为HLA-B* 2704.结论:AS的发生与HLA-B* 27密切相关,且具有家族遗传性;与HLA-B* 2705比较,HLA-B*2704是发生AS更危险的因素.

    作者:周实华;孔智慧;冯海燕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单采血小板采集2个治疗单位献血者筛选指标探讨

    目的:探讨机采血小板采集2个治疗量献血者筛选指标.方法:对78例献血者分析其体重、体表面积和采前血小板(PLT)计数对血小板减少量的影响.结果:体重(W)≥55 kg,体表面积(S)≥1.7,采前血PLT计数≥200×109/L者采集后血小板计数均≥100×109/L.对男性献血者来说W≥70或S≥1.9采集后血小板降低较少;对55≤W<65,1.7≤S积<1.8献血者来说,采后血小板降低较多.结论:机采血小板采集2个治疗单位献血者筛选时要求W≥55kg,S≥1.7,采前血PLT计数≥200×109/L.

    作者:张守潘;李小飞;苏爱华;盛霞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血液发放过程中需注意的事项

    供血科是血站工作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血站所采的血液通过供血科发放给用血单位,是关乎血站发出血产品质量和用血单位患者用血安全的大问题,也是保证血液质量后的一个关口.经过这些年工作中的实践,我们找出了工作中容易疏忽的一些漏洞和缺陷,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我们的工作质量和效率,确保血液质量和用血安全,更好地为用血者服务.

    作者:薛斌利;叶世辉;吴霞;宋王洁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血清中高效价IgM抗A干扰IgG抗A效价测定1例

    常规孕妇产前免疫血液学检查发现异常及时进行治疗,可减少因母婴血型不合而产生的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我室在实验中发现1例血清中的IgG抗A被其高效价IgM抗A所干扰,对其血清进行唾液及2-Me中和试验时,血清中IgM抗A很难完全被中和,现将实验方法及解决办法报告如下.

    作者:黄菲;李翠莹;李婧薇;于丽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骨科患者伤口分泌物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

    目的:对本院骨科伤口分泌物标本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和培养,为临床感染控制和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01-01-2012-06-01收集的204例骨科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鉴定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表明,在骨外伤感染的病原菌中,细菌种类很多,并且G+和G-的感染率相当[1],其中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肠杆菌属感染为主.结论:各种细菌耐药现象比较严重,应当提示临床医生注意合理使用抗生素.

    作者:牛雷;刘大问;张迪;赵永辉;谷费菲;杨瑞宁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渝西地区各级医院《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执行情况浅析

    随着医学的发展,输血是抢救临床危急重症患者和治疗疾病时不可替代的一种手段,节约血源,合理用血是WHO关于血液制品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1].如何科学利用血源,合理管理临床用血,国家相继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但各地执行力度不一,尤其在基层医疗单位,各种不规范不合理现象突出.2012年6月12日卫生部令第85号《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颁布以来,对各地执行情况进行问卷方式展开调查,结果如下.

    作者:邓素容;罗金兰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贮存式自体输血在前列腺手术中的血液流变学与免疫学观察

    目的:探讨前列腺患者行贮存式自体输血适宜性,并观察血液采集前后对血液流变学与免疫学的影响.方法:选择36例需手术治疗并有可能术中输血的前列腺疾病患者,严格进行自体输血前适应证与禁忌证评估,观察血液流变学和免疫学检测在自体血采集前后变化.结果:本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项目,切变率1.0、血沉、血细胞比容在自体血采集前后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切变率5.0、30、200和血浆黏度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免疫学检测项目,在自体血采集前后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贮存式自体输血不仅适宜于前列腺患者的输血治疗,而且可显著改善这一人群的血液流变学异常状况,而对免疫学功能无明显影响.

    作者:王国云;周治军;雷小菊;徐康;周洁;章尹岗;陈济雄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2型糖尿病患者TAFI、PAI-1、t-PA、F1+2与尿微量蛋白之间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纤溶抑制的作用机制,并分析TAFI、PAI-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凝血酶原片段1+2(F1+2)等凝血、纤溶的指标与尿微量蛋白之间的关系.方法:64例2型糖尿病患者以尿蛋白排泄量分微量蛋白尿组(MAU)和正常蛋白尿组(NAU)组.TAFI、PAI-1、t-PA及F1+2等凝血纤溶指标测定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H),并分析上述指标与尿微量蛋白、血压、血糖、血脂、功能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血浆TAFI仅在MAU组显著性升高(P<0.05);血浆t-PA在T2DM的2组中增高均无显著性;而血浆PAI-1和F1+2在NAU和MAU组均显著性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TAFI、PAI-1、t-PA、F1+2在2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的纤溶功能降低主要是由于PAI-1的作用,随着蛋白尿的出现,其进一步的低纤溶状态则是由TAFI介导的,故TAFI和PAI-1在抑制纤溶系统功能上的作用是独立的.

    作者:梁锋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2009-2012年医院抗生素应用比率和主要感染菌耐药变化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医院抗生素应用比率变化和医院主要感染菌药敏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对2009-2012年医院主要感染菌大肠埃希菌ESBL+和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所占比率进行统计,并和当年抗生素应用比率相比较.结果:随着每年抗生素应用所占比率的下降,大肠埃希菌ESBL+和MRSA所占比率也相应下降,它们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控制抗生素应用,合理使用抗生素,对控制各种耐药菌的产生有着重大意义.

    作者:彭焦武;胡军;刘凤芹;张清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甲状腺自身抗体的检测在复发性流产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甲状腺自身抗体(ATA)与复发性自然流产(RSA)的关系,为RSA的诊断治疗提供相关的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对120例RSA患者血清进行抗甲状腺过氧化酶抗体(TPO-Ab)和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的检测,并以60名健康育龄妇女为对照.结果:RSA患者中ATA总阳性率28.3%,明显高于对照组8.3%,RSA组中TPO-Ab和TG-Ab的阳性率分别为20.8%和18.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和5.0%.早期流产组中的ATA总阳性率36.1%,与晚期流产组的16.7%比较P<0.05;TPO-Ab和TG-Ab的阳性率分别为26.4%和23.6%,均显著高于晚期流产组的12.5%和10.4%.2次流产和≥3次流产组患者ATA的阳性率分别为31.9%和22.9%(P>0.05).结论:孕妇ATA的存在与反复自然流产密切相关,ATA可作为早期反复自然流产的监测指标.

    作者:李丽;丁良臣 刊期: 2013年第04期

临床血液学(输血与检验版)杂志

临床血液学(输血与检验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北京大学医学院血研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