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28例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分析

袁宏

关键词:输血, 输血不良反应, 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特点及预防措施.方法:从23 632例次输血患者(同患者反复输血每次均计为1次)的“输血记录单”和“输血反应回报单”中发现不良反应的128例,对不良反应的类型及发生比例进行分析.结果:输血反应发生率约0.55%,均为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或变态反应,无输血所致相关传染病及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等严重输血不良反应;输全血后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率高,与其他成分制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不良反应类型以过敏和发热为主.结论:临床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合理用血,严格遵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注重有多次输血史、妊娠史的患者以及老年男性患者输血过程的观察,以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临床血液学(输血与检验版)杂志相关文献
  • 无偿献血2种静脉穿刺方式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合理的无偿献血静脉穿刺方式,提高无偿献血服务质量,稳定献血者队伍,减少献血后淤血现象发生.方法:将3 476人次无偿献血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 535人次,对照组941人次,对照组采用从血管上方刺人血管法,观察组采用传统的三段式从血管侧面进针法行静脉穿刺,比较2种穿刺方式献血者的疼痛感受、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献血后淤血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献血后淤血现象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在疼痛感受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传统的三段式进针法行静脉穿刺在无偿献血过程中能有效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降低献血后淤血现象的发生,对提高无偿献血服务质量、加强献血者对无偿献血的信心起一定作用.

    作者:黄中梅;程焰;梅萍;张志安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118例输注洗涤红细胞患者的血清学分析

    目的:通过对申请输注洗涤红细胞患者的血清学分析及临床治疗效果的总结,阐明临床严把输注洗涤红细胞适应证的必要性.方法:将申请输注洗涤红细胞配血异常的患者血清及红细胞做间接和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结果:有些特异性抗体引起的溶血性贫血患者输注洗涤红细胞极其危险.结论:输注洗涤红细胞也要严格控制适应证.

    作者:牛洁;秦玲;韩梅宁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过滤白细胞对制备血浆制品质量的影响

    目的:了解过滤白细胞对制备血浆制品质量影响情况.方法:按是否进行白细胞滤除分为A、B二组,A组为未去除白细胞组,B组为去除白细胞组.每组均包括新鲜冰冻血浆(FFP)、冷沉淀、浓缩血小板3种血液产品,每种产品各40袋,每组120袋.对二组中各血液产品新鲜冰冻血浆主要进行Ⅷ因子、总蛋白(TP)检测,冷沉淀进行Ⅷ因子、纤维蛋白原(Fbg)检测,浓缩血小板进行pH、血小板含量检测.结果:B组中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中的Ⅷ因子含量、浓缩血小板中血小板含量均较A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蛋白、Fbg、pH值等指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仍符合相关质量要求,不影响临床治疗效果,浓缩血小板含量低于国家相关标准.结论:为确保血液产品质量,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的制备可以应用去白细胞全血作为原料血,对于浓缩血小板制品的制备则不宜采用去白细胞全血进行制备.

    作者:范恩勇;孙海英;郭铭华;焦玉东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武汉市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调查

    目的:了解武汉市居民结核病知识核心信息知晓情况,为今后有针对性地开展结核病防治健康教育提供方向和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问卷调查方法,使用国家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对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询问式调查.结果:调查对象的核心信息总知晓率为61.5%.男性的总知晓率高于女性,分别为62.3%、60.7%;75岁及以上组的总知晓率低,为43.2%.调查对象对肺结核病的传染途径、肺结核的基本症状以及检查治疗机构的知晓率较高,而只有22.9%的调查对象知道知道国家有免费检查治疗政策、55.3%的调查对象知道结核病可治愈.城镇居民知晓率高于农村居民.结论:武汉市居民结核病知识核心信息知晓率未达到结核病防治规划要求,今后健康教育要根据受众人群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宣教,并定期评估效果,及时提出改进措施.

    作者:杜鹃;胡晶;田丹;张正斌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冷沉淀用于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临床研究

    目的:了解血浆冷沉淀用于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的疗效.方法:选取2009-01-2010-06进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的患者200例分为2组,实验组中100例使用血浆冷沉淀制剂覆盖创面,不放引流物观察治疗,对照组放置胶管或胶片引流,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与使用血浆冷沉淀制剂组进行多指标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多指标优于对照组.结论:血浆冷沉淀用于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患者具有明显止血、止渗出的效果,可以不放置引流物,有利于减少并发症及患者痛苦.

    作者:熊洁;韩卫全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早产儿凝血功能状态分析及输注冷沉淀后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早产儿凝血功能状态及低纤维蛋白原输注冷沉淀后的疗效分析.方法:①选择126例早产儿,按胎龄分为<32孕周组、≥32~<35孕周组、≥35~37孕周组,设5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为对照组,在出生后的24 h内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血小板计数(PLT),分析早产儿凝血功能状态.②对其中55例纤维蛋白原浓度低于0.8 g/L的早产儿进行冷沉淀输注,输注完2h内测定FIB、PT、APTT、TT、D-D及PLT,并与输注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早产儿PT、APTT、TT明显增高(P<0.01),FIB明显降低(P<0.01),D-D增高(P<0.05),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32孕周组与≥35~37孕周组比较PT、APTT、TT、D-D增高(P<0.05),FIB降低(P<0.05),PLT无明显差异(P>0.05).③55例早产儿输注冷沉淀后FIB明显增高(P<0.01),PT、APTT降低(P<0.05),TT、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凝血功能比正常足月新生儿低下.,胎龄越低凝血功能障碍越严重,临床应尽早重视其凝血功能状态;对纤维蛋白原浓度低于0.8 g/L的早产儿应尽早输注冷沉淀,在改善早产儿预后及提高成活率方面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唐万兵;李观强;陈辉雄;洪雄新;张福文;蔡洁丹;韦深;高洪丽;许耘箔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分析和预防措施

    目的:探讨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的原因,寻找解决的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记录2011-03-10输血患者3 685人次,将有输血反应的情况分类汇总,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有输血反应的27人次,检出率为0.73%,其中发热16人次,过敏反应11人次,输血次数和血液制品种类不同是影响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主要因素.结论:输注去白细胞血液制品可以预防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发生,成分输血也能减少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

    作者:霍树辉;于彦居;杨聪慧;高艳菊;张文玉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伤寒杆菌IVB型菌毛对THP-1细胞PKC和ERK及NF-κB活化的影响

    目的:初步探讨伤寒杆菌IVB型菌毛对THP-1细胞PKC、ERK、NF-κB活化的影响.方法:将THP-1细胞分别与有IVB型菌毛的A21-6菌、缺失IVB型菌毛的pilS-菌共同孵育,底物磷酸激酶测定法检测PKC活性变化,免疫印迹法检测ERK磷酸化水平,荧光素酶报道基因分析法检测NF-κB激活表达.结果:THP-1细胞经有IVB型菌毛的A21-6菌刺激后,PKC活性变化、ERK磷酸化水平和NF-κB激活表达均显著高于相应的处理组;PKC、ERK、NF-κB活化水平分别于刺激10、30、60 min后即明显升高;并分别于30、60、120min左右达到峰值.结论:伤寒杆菌IVB型菌毛显著增强了THP-1细胞PKC、ERK、NF-κB活化水平,IVB型菌毛在伤寒杆菌诱导单核/巨噬细胞PKC、ERK、NF-κB活化过程中是一种重要的强刺激因素.

    作者:汪付兵;涂建成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全血过滤滴速对白细胞滤除效果的影响

    目的:了解全血过滤时滴数对白细胞滤除效果的影响.方法:按照过滤时滴速的不同分为A、B、C三组.A组为过滤时滴速<80滴/min;B组为过滤时滴速80~120滴/min;C组为过滤时滴速>120滴/min.分别对上述三组血液产品在过滤前、后进行白细胞计数,过滤前血液中的白细胞含量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过滤后血液中残留白细胞采用白细胞专用计数板进行手工计数.结果:B组残留白细胞含量少,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A、C组过滤后白细胞残留量均较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过滤时滴速80~120滴/min白细胞滤过效果好,滴速过快、过慢都可能影响白细胞过滤效果.

    作者:高芳;范恩勇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基层医院临床输血护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临床输血管理直接影响血液的质量和患者的用血安全.护士是临床输血管理和使用的直接责任者,护士对输血知识的掌握程度、责任心的强弱,直接影响临床输血的管理和使用安全.基层医院人才缺乏,输血观念陈旧,技术水平低,专业知识贫乏,仪器设备简陋[1],加强输血的管理工作尤为重要.我院2009年1月作为省级输血重点建设学科开始创建省级输血重点学科,加强了医院输血的环节管理,针对在输血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护理问题进行了归纳、分析,制订了改进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余凤娇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加强临床输血护理的全过程监控与管理

    目的:规范临床输血护理行为,提升护理全员输血技能,确保输血安全有效.方法:剖析输血护理全过程存在的问题,着力进行护理全员培训考核,建立与完善输血护理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实施输血护理的全程重点监控,有效防范差错事故的发生.结果:整体提升输血护理人员的执行力,保证临床输血护理安全有效.结论:加强临床输血护理的全程监控与管理,对确保输血安全、受血者安全,杜绝输血事故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璇;刘靖;范湘鸿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128例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分析

    目的:探讨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特点及预防措施.方法:从23 632例次输血患者(同患者反复输血每次均计为1次)的“输血记录单”和“输血反应回报单”中发现不良反应的128例,对不良反应的类型及发生比例进行分析.结果:输血反应发生率约0.55%,均为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或变态反应,无输血所致相关传染病及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等严重输血不良反应;输全血后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率高,与其他成分制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不良反应类型以过敏和发热为主.结论:临床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合理用血,严格遵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注重有多次输血史、妊娠史的患者以及老年男性患者输血过程的观察,以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袁宏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微柱凝胶法对南京地区孕妇人群不规则抗体的检测分析

    目的:探讨本地区孕妇人群不规则抗体的阳性率及分布.方法:使用微柱凝胶法对南京地区3 256例孕妇的血清进行不规则抗体的检测,对阳性者进行抗体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类型、效价及37℃反应性的检测.结果:3 256例孕妇中检测出特异性不规则抗体16例,阳性率为0.49%.微柱凝胶法对抗体特异性鉴定为抗-Lea1例,抗-M 3例,抗-E 5例,抗-D 4例,抗-Ec 2例,抗-c 1例.结论:特异性不规则抗体在本地区的分布较多的为抗-E、抗-M和抗-D,检测孕妇血型不规则抗体对早期诊断非ABO-HDN、为孕妇准备相合的血源以避免紧急输血时的配血困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许进明;周小玉;朱永亮;华岚;张敏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89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的检测与分析

    目的:研究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免疫表型的特点.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FCM)分析89例CLL的免疫表型特点.结果:大部分CLL表达CD5、CD19、CD23;CD79b表达率也较高;部分表达CD38和ZAP-70.结论:免疫表型的检测对于CLL的诊断和预后有重要价值.

    作者:朱萍;陈字;吴蓓倩;牛强;许小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榆林市无偿献血人群ABO及RhD阴性血型分布调查

    自1900年Karl Landsteiner发现人类红细胞血型后,新的红细胞血型系统不断地被发现和报道,2009年Peyrard等[1]报道红细胞血型系统为30个,红细胞抗原308个.在医学上较为重要的是ABO、Rh、MN、Lutheran、Kell、Duff等血型系统,其中在临床输血中重要的是ABO血型系统,其次是Rh血型系统,Rh阴性血型通常被称为稀有血型.为保障临床科学用血、满足Rh阴性血的应急供应,笔者对2005-08-2011-02间榆林市113 457名无偿献血者ABO血型和Rh阴性血型的分布进行调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师彩霞;张莉;刘艳梅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血清胱抑素C测定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反映肾小球滤过率(GFR)的临床意义,及在高血压、糖尿病、肾移植患者中早期肾损害的的诊断价值.方法:胶乳增加免疫比浊法测定健康体检者150例、50例高血压患者、70例糖尿病患者、5例肾移植患者、10例肾透析组的Cys-C水平,采用酶法测定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尿酸(URIC)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高血压、糖尿病、肾移植组、肾透析组的血清胱抑素C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其异常检出率高于血清尿素氮、肌酐、尿酸指标.结论:Cys-C在评价肾功能时作用优于Scr、BUN、URIC.Cys-C是反映早期肾功能损害的一项敏感而可靠的指标.

    作者:彭兰;王琳;万芳;邹志宝;黄维红;袁君君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血浆置换治疗35例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E)术治疗35例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方法:采用新鲜血浆和生理盐水及706代血浆组成的置换液治疗35例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并辅助用一些常用药物进行治疗.以泼尼松、环磷酰胺常规药物治疗25例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作对照.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ANA、dsDNA、ESR、C3、CRP、BUN、Cr、IgG、IgA、IgM指标的变化及治疗有效率.结果: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经PE治疗后,血清中的IgG、IgA、IgM、ANA、dsDNA、ESR、C3、CRP、BUN、Cr较血浆置换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PE组的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2次PE过程中发生7次不良反应,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PE治疗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疗效肯定,起效快,短期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作者:陈德宝;万汝根;楼永刚;王茂峰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肺癌患者的血清检测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探讨用原子吸收光谱的方法对于肺癌患者的医学诊断价值.方法:用原子吸收光谱的方法来对肺癌患者和对照组体内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测定,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肺癌组的患者体内的铜、铅等元素含量高于对照组,但是癌症组的锌、钼及锰等元素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癌症患者的血清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对患者肺部的恶性病变诊断有指导意义.

    作者:胡志斌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非发酵菌的分布及耐药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非发酵菌的分布及耐药趋势的特点,分析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细菌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PI鉴定系统;药敏试验采用K-B法.结果:分离出355株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检出率为26.2%.其中以铜绿假单胞菌多(62.7%),其次是鲍曼不动杆菌(12.8%)、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1.5%)和洋葱伯克霍尔德(5.4%).非发酵菌的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多(79.5%),其次为创面分泌物(10.8%)和引流液(5.2%).84.2%的感染患者伴有各种基础性疾病.病区分布主要为肿瘤科病房(51.9%)、内科病房(25.6%).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头孢他啶、环丙沙星耐药率低;不动杆菌属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低;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米诺环素、复方新诺明、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低;洋葱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复方新诺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低.结论:非发酵菌的临床分离率和耐药率高,临床分布范围广.应加强对产酶菌和多重耐药菌的预防监测;治疗非发酵菌感染宜选用敏感抗菌药物治疗,同时应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各种高危因素.哌拉西林-舒巴坦与头孢哌酮/舒巴坦等加酶抑制剂对多种非发酵菌具有良好的体外抗菌活性,可作为临床非发酵菌感染经验治疗的首选方案.

    作者:张鸿;申建维;孙秀琴;徐国鹏;吴汉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抗核抗体和抗心磷脂抗体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抗核抗体(ANA)和抗心磷脂抗体(ACA)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关系.方法:对50例ITP患者及25例健康体检者血清进行ACA和ANA检测.结果:ITP患者ACA和ANA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50例ITP患者中,ACA阳性者15例,阳性率为30%,ANA阳性者17例,阳性率为34%.结论:ACA能与血小板内膜上的磷脂结合,导致血小板消耗性减少.我们应对ANA阳性的ITP患者进行随访,以观察此类患者将来是否发生SLE、RA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作者:赵硕;吴俊琪;王利民;徐瑞龙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临床血液学(输血与检验版)杂志

临床血液学(输血与检验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北京大学医学院血研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