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付兵;涂建成
临床输血管理直接影响血液的质量和患者的用血安全.护士是临床输血管理和使用的直接责任者,护士对输血知识的掌握程度、责任心的强弱,直接影响临床输血的管理和使用安全.基层医院人才缺乏,输血观念陈旧,技术水平低,专业知识贫乏,仪器设备简陋[1],加强输血的管理工作尤为重要.我院2009年1月作为省级输血重点建设学科开始创建省级输血重点学科,加强了医院输血的环节管理,针对在输血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护理问题进行了归纳、分析,制订了改进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余凤娇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的原因,寻找解决的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记录2011-03-10输血患者3 685人次,将有输血反应的情况分类汇总,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有输血反应的27人次,检出率为0.73%,其中发热16人次,过敏反应11人次,输血次数和血液制品种类不同是影响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主要因素.结论:输注去白细胞血液制品可以预防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发生,成分输血也能减少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
作者:霍树辉;于彦居;杨聪慧;高艳菊;张文玉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对申请输注洗涤红细胞患者的血清学分析及临床治疗效果的总结,阐明临床严把输注洗涤红细胞适应证的必要性.方法:将申请输注洗涤红细胞配血异常的患者血清及红细胞做间接和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结果:有些特异性抗体引起的溶血性贫血患者输注洗涤红细胞极其危险.结论:输注洗涤红细胞也要严格控制适应证.
作者:牛洁;秦玲;韩梅宁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对50例烧伤患者的治疗使用血浆和晶体液、胶体液来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将50例烧伤患者分为2组,即输血浆组和输晶体液、胶体液组.在烧伤后1、4、7d检测2组患者白细胞、肌酸激酶、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肌苷、尿素氮、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进行血液学指标检验,对检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输晶体液、胶体液组各项指标下降明显,与血浆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烧伤患者的早期治疗应以晶体液、胶体液治疗为主,这样既可以节约血液资源,也更安全有效,是烧伤患者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余士银;车定琴;袁萍莉;曾鸿雁;邵晓星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抗核抗体(ANA)和抗心磷脂抗体(ACA)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关系.方法:对50例ITP患者及25例健康体检者血清进行ACA和ANA检测.结果:ITP患者ACA和ANA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50例ITP患者中,ACA阳性者15例,阳性率为30%,ANA阳性者17例,阳性率为34%.结论:ACA能与血小板内膜上的磷脂结合,导致血小板消耗性减少.我们应对ANA阳性的ITP患者进行随访,以观察此类患者将来是否发生SLE、RA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作者:赵硕;吴俊琪;王利民;徐瑞龙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本地区孕妇人群不规则抗体的阳性率及分布.方法:使用微柱凝胶法对南京地区3 256例孕妇的血清进行不规则抗体的检测,对阳性者进行抗体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类型、效价及37℃反应性的检测.结果:3 256例孕妇中检测出特异性不规则抗体16例,阳性率为0.49%.微柱凝胶法对抗体特异性鉴定为抗-Lea1例,抗-M 3例,抗-E 5例,抗-D 4例,抗-Ec 2例,抗-c 1例.结论:特异性不规则抗体在本地区的分布较多的为抗-E、抗-M和抗-D,检测孕妇血型不规则抗体对早期诊断非ABO-HDN、为孕妇准备相合的血源以避免紧急输血时的配血困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许进明;周小玉;朱永亮;华岚;张敏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合理的无偿献血静脉穿刺方式,提高无偿献血服务质量,稳定献血者队伍,减少献血后淤血现象发生.方法:将3 476人次无偿献血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 535人次,对照组941人次,对照组采用从血管上方刺人血管法,观察组采用传统的三段式从血管侧面进针法行静脉穿刺,比较2种穿刺方式献血者的疼痛感受、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献血后淤血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献血后淤血现象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在疼痛感受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传统的三段式进针法行静脉穿刺在无偿献血过程中能有效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降低献血后淤血现象的发生,对提高无偿献血服务质量、加强献血者对无偿献血的信心起一定作用.
作者:黄中梅;程焰;梅萍;张志安 刊期: 2012年第02期
患者,男,11岁.因间断发热4d,高时体温38.4℃,无头痛、鼻塞、咳嗽、咽喉肿痛、腹泻等症状,精神尚好,食欲睡眠均可.于2011年3月13日来我院门诊儿科就诊.体检:无肝、脾、淋巴结肿大;肺部无异常,腹平软;查血:总胆红素10.5 μmol/L,直接胆红素3.6 μmol/L,总蛋白68.2 g/L,白蛋白36.8 g/L,球蛋白31.4 g/L,谷丙酶25 U/L,谷草酶23 U/L;尿常规:正常.SYSMEX XT-1800i血球仪查血常规:WBC 8.64×109/L,NEU 45.4%,LYM44.5%,MONO 9.6%,EOS 0.5%,BASO 0%,NEU3.93,LYM 3.84,MONO 0.83,EOS 0.04,BASO 0;RBC 0.652×1012/L,Hb 119.0 g/L,HCT 0.08 l/L,MCV 123 f/L,MCH 182.5 pg,MCHC 1 488 g/L,RDW-,PLT 147×109/L.仪器提示:RBC分布异常,RBC双峰异常,RBC聚集,大RBC.血常规检查可见RBC计数与Hb含量明显不相符,MCV、HCT、MCHC均极度异常.肉眼观察:EDTAK2抗凝的静脉血约1 ml,颠倒混匀试管内血液,可见管壁上RBC呈肉眼可见细小颗粒状凝集,疑为冷凝集所致.
作者:胡志勇;童燕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了解我院非发酵菌的分布及耐药趋势的特点,分析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细菌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PI鉴定系统;药敏试验采用K-B法.结果:分离出355株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检出率为26.2%.其中以铜绿假单胞菌多(62.7%),其次是鲍曼不动杆菌(12.8%)、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1.5%)和洋葱伯克霍尔德(5.4%).非发酵菌的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多(79.5%),其次为创面分泌物(10.8%)和引流液(5.2%).84.2%的感染患者伴有各种基础性疾病.病区分布主要为肿瘤科病房(51.9%)、内科病房(25.6%).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头孢他啶、环丙沙星耐药率低;不动杆菌属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低;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米诺环素、复方新诺明、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低;洋葱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复方新诺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低.结论:非发酵菌的临床分离率和耐药率高,临床分布范围广.应加强对产酶菌和多重耐药菌的预防监测;治疗非发酵菌感染宜选用敏感抗菌药物治疗,同时应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各种高危因素.哌拉西林-舒巴坦与头孢哌酮/舒巴坦等加酶抑制剂对多种非发酵菌具有良好的体外抗菌活性,可作为临床非发酵菌感染经验治疗的首选方案.
作者:张鸿;申建维;孙秀琴;徐国鹏;吴汉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免疫表型的特点.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FCM)分析89例CLL的免疫表型特点.结果:大部分CLL表达CD5、CD19、CD23;CD79b表达率也较高;部分表达CD38和ZAP-70.结论:免疫表型的检测对于CLL的诊断和预后有重要价值.
作者:朱萍;陈字;吴蓓倩;牛强;许小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调查、分析山东省沿海地区部队官兵血常规的异常检出情况.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采集1 372名陆海军官兵的静脉血2ml,检测WBC、RBC、Hb、PLT.结果:①受检官兵血常规4项指标为WBC(6.3±1.6)×109/L、RBC(5.1±0.5)×1012/L、Hb(145.0±13.4)g/L、PLT(241.3±55.6)×109/L;②WBC、RBC、Hb和PLT异常检出率分别为7.1%、14.3%、9.9%和13.0%,RBC异常检出率高;③WBC、Hb的异常检出率以海军为高,RBC、PLT则以陆军为高,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受检官兵4项血常规的主要指标均在正常范围,但异常检出率不容忽视,应采取措施予以动态观察和及时诊治.
作者:向阳;宋伟娜;王伟;尤婷玉;孙雅宁;马茉娇;方永光;张励;黄世林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分析不规则抗体的阳性检出率,评价阳性患者输血后疗效和临床输血、配血方法的选择.方法:对2010-07-2011-07临床输血的1 225例患者采用微柱凝胶法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用凝聚胺法进行临床交叉配血.结果:1 225份有输血史或者妊娠史的输血患者中,不规则抗体阳性11例,女6例,男5例;红细胞输注达到预期值4例,未达到预期值7例.结论:不规则抗体筛查呈阳性,配血方法选用微柱凝胶免疫试验,以减少输血反应,使配血结果更可靠.
作者:陈继芬;马祥斌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分析探讨用原子吸收光谱的方法对于肺癌患者的医学诊断价值.方法:用原子吸收光谱的方法来对肺癌患者和对照组体内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测定,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肺癌组的患者体内的铜、铅等元素含量高于对照组,但是癌症组的锌、钼及锰等元素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癌症患者的血清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对患者肺部的恶性病变诊断有指导意义.
作者:胡志斌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PE)治疗病毒性重型肝炎的各项指标变化和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40例病毒性重型肝炎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PE治疗,对照组35例病毒性重型肝炎患者仅行内科综合治疗,观察PE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凝血指标变化;比较PE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治疗后血清胆红素、谷丙转氨酶等明显下降,γ谷氨酰转肽酶和白蛋白未见明显变化;除白陶土部分凝血时间未见明显变化外,凝血指标有所好转;PE组治疗有效率为62.5%,高于对照组(51.4%)(P<0.05).结论:血浆置换治疗病毒性重型肝炎能明显改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提高治疗有效率.
作者:皮佑珺;润袁敏;饶绘;钟万芬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初步探讨伤寒杆菌IVB型菌毛对THP-1细胞PKC、ERK、NF-κB活化的影响.方法:将THP-1细胞分别与有IVB型菌毛的A21-6菌、缺失IVB型菌毛的pilS-菌共同孵育,底物磷酸激酶测定法检测PKC活性变化,免疫印迹法检测ERK磷酸化水平,荧光素酶报道基因分析法检测NF-κB激活表达.结果:THP-1细胞经有IVB型菌毛的A21-6菌刺激后,PKC活性变化、ERK磷酸化水平和NF-κB激活表达均显著高于相应的处理组;PKC、ERK、NF-κB活化水平分别于刺激10、30、60 min后即明显升高;并分别于30、60、120min左右达到峰值.结论:伤寒杆菌IVB型菌毛显著增强了THP-1细胞PKC、ERK、NF-κB活化水平,IVB型菌毛在伤寒杆菌诱导单核/巨噬细胞PKC、ERK、NF-κB活化过程中是一种重要的强刺激因素.
作者:汪付兵;涂建成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分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与HBV、HCV病毒感染的相关性,探讨ALT筛查对临床血液安全的作用.方法:对207 983名献血者血液中ALT、HBsAg、抗-HCV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7 983名献血者中,ALT升高者12 741例(6.13%);2007-2009年ALT不合格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2010年有所回落.HBsAg阳性1 954例(0.94%);抗HCV阳性者1 371例(0.66%);HBsAg阳性并发ALT升高者278例(o.13%);抗-HCV阳性并发ALT升高者252例(0.12%);HBsAg/抗-HCV指标阳性并发ALT升高者占0.25%;ALT不合格并发HBsAg/抗-HCV阳性者占全部ALT不合格的4.16%(530/12 741);单纯ALT升高者12 211名(95.84%).从HBsAg、抗-HCV、ALT构成比看,3项指标不合格率主要由ALT升高引起的(79.35%).ALT升高与HBV、HCV病毒感染的情况不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ALT升高引起的.虽然,献血者ALT升高与HBV、HCV病毒感染不存在相关性;但我国是肝炎高发区,潜在感染肝炎病毒人数多,在没有普及开展NAT技术作为血液筛查的情况下,献血者中采取ALT的筛查,从输血安全角度和提高血液质量上看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陈云光;黄广;周仲民;张晓萍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特点及预防措施.方法:从23 632例次输血患者(同患者反复输血每次均计为1次)的“输血记录单”和“输血反应回报单”中发现不良反应的128例,对不良反应的类型及发生比例进行分析.结果:输血反应发生率约0.55%,均为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或变态反应,无输血所致相关传染病及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等严重输血不良反应;输全血后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率高,与其他成分制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不良反应类型以过敏和发热为主.结论:临床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合理用血,严格遵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注重有多次输血史、妊娠史的患者以及老年男性患者输血过程的观察,以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袁宏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了解过滤白细胞对制备血浆制品质量影响情况.方法:按是否进行白细胞滤除分为A、B二组,A组为未去除白细胞组,B组为去除白细胞组.每组均包括新鲜冰冻血浆(FFP)、冷沉淀、浓缩血小板3种血液产品,每种产品各40袋,每组120袋.对二组中各血液产品新鲜冰冻血浆主要进行Ⅷ因子、总蛋白(TP)检测,冷沉淀进行Ⅷ因子、纤维蛋白原(Fbg)检测,浓缩血小板进行pH、血小板含量检测.结果:B组中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中的Ⅷ因子含量、浓缩血小板中血小板含量均较A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蛋白、Fbg、pH值等指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仍符合相关质量要求,不影响临床治疗效果,浓缩血小板含量低于国家相关标准.结论:为确保血液产品质量,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的制备可以应用去白细胞全血作为原料血,对于浓缩血小板制品的制备则不宜采用去白细胞全血进行制备.
作者:范恩勇;孙海英;郭铭华;焦玉东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早产儿凝血功能状态及低纤维蛋白原输注冷沉淀后的疗效分析.方法:①选择126例早产儿,按胎龄分为<32孕周组、≥32~<35孕周组、≥35~37孕周组,设5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为对照组,在出生后的24 h内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血小板计数(PLT),分析早产儿凝血功能状态.②对其中55例纤维蛋白原浓度低于0.8 g/L的早产儿进行冷沉淀输注,输注完2h内测定FIB、PT、APTT、TT、D-D及PLT,并与输注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早产儿PT、APTT、TT明显增高(P<0.01),FIB明显降低(P<0.01),D-D增高(P<0.05),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32孕周组与≥35~37孕周组比较PT、APTT、TT、D-D增高(P<0.05),FIB降低(P<0.05),PLT无明显差异(P>0.05).③55例早产儿输注冷沉淀后FIB明显增高(P<0.01),PT、APTT降低(P<0.05),TT、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凝血功能比正常足月新生儿低下.,胎龄越低凝血功能障碍越严重,临床应尽早重视其凝血功能状态;对纤维蛋白原浓度低于0.8 g/L的早产儿应尽早输注冷沉淀,在改善早产儿预后及提高成活率方面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唐万兵;李观强;陈辉雄;洪雄新;张福文;蔡洁丹;韦深;高洪丽;许耘箔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反映肾小球滤过率(GFR)的临床意义,及在高血压、糖尿病、肾移植患者中早期肾损害的的诊断价值.方法:胶乳增加免疫比浊法测定健康体检者150例、50例高血压患者、70例糖尿病患者、5例肾移植患者、10例肾透析组的Cys-C水平,采用酶法测定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尿酸(URIC)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高血压、糖尿病、肾移植组、肾透析组的血清胱抑素C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其异常检出率高于血清尿素氮、肌酐、尿酸指标.结论:Cys-C在评价肾功能时作用优于Scr、BUN、URIC.Cys-C是反映早期肾功能损害的一项敏感而可靠的指标.
作者:彭兰;王琳;万芳;邹志宝;黄维红;袁君君 刊期: 201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