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辉;商延芳
目的:通过参加室间质评来提高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检验实验室每位工作人员的能力,使临床输血更加安全有效.方法:对发放的ABO血型正/反定型和Rh(D)血型定型,受血者和献血者抗体筛检及交叉配血样品进行检测并按时回报结果.结果:ABO血型正/反定型,Rh(D)血型定型,受血者和献血者抗体筛检及交叉配血检测,结果准确率为100%.结论:参加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评,监测常规检测工作的质量,促进临床输血相容性室内质控更加规范,达到了临床输血更加安全有效的目的.
作者:陈宇宁;陈华根;刘冰;许颖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调查鲁西南汉族人群中正常人和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的HLA-B* 27基因亚型的频率分布状况,并分析HLA-B* 27亚型与AS的相关性.方法:对826名正常人(对照组)、76例AS患者(AS组)采用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SSP)进行HLA-B* 27基因及亚型检测.结果:在正常组和AS组中,共检出了11种HLA-B* 27亚型,2组均以B*2704和B*2705亚型为优势亚型,2亚型分别为38.8%和41.8%.2组间的B* 2704和B*2705亚型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LA-B* 2704和HLA-B* 2705是鲁西南地区汉族人群AS的易感基因,与鲁西南地区汉族人群AS的发病呈强相关.
作者:马金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在采供血机构,冷链关乎着血液标本和检测试剂的质量,关乎着血液的质量和安全.为了确保血液及标本等始终在正确的条件下保存,应对冷链设备的温度条件实施监控.《血站质量管理规范》17.1.3明确规定了要对血液的保存状态进行监控,包括持续的温度及其他保存条件的监测和记录.为了确保冷链的温度条件及可追溯性,我站从2004年12月份开始使用以通讯总线网络形式的冰箱温度监控系统.经使用了若干年后,因总线信号传输的问题经常出现大面积的通讯中断现象,故障点也很难查找.经过对通讯线路的维护或更新后,但过了一段时间又会出现同样的顽症.这样已严重影响了我站冷链设备的温度监控效果.
作者:林云明;林金卫;符微 刊期: 2012年第05期
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输血安全的要求,申请输血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输血申请单,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交输血科(血库)备血.但由于多种原因,医生在手工填写输血申请单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疏漏,从而使输血治疗造成安全隐患.一个好的临床用血电子申请系统,可提高医生科学合理用血的意识,减少医生在填写临床用血申请的差错或疏漏,从而提高临床输血申请单和临床输血病历的质量,减少因输血产生的医疗纠纷,降低患者输血风险.我院自2010年10月应用由我院输血科和信息科自行开发的临床输血申请电子系统后,输血病历质量和临床输血申请单合格率都有较大的提高.
作者:叶宏辉;徐凤娟;沙川;金佩;王静;金淑蓉;唐若腾;赵英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有效的双重TaqMan实时PCR法检测中国汉族人群的人白细胞抗原B*27(HLA-B*27).方法:以156例已定型的基因组DNA标本为标准建立一种双重TaqMan实时PCR方法用于检测HLA-B*27,并对118例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和225例健康志愿者的HLA-B*27进行基因分型.结果:156个已定型标本的CtGAPDH为23.19±2.28且呈正态分布.45个已定型阳性标本的CtB27为29.12±2.05,也符合正态分布,而111个已定型阴性标本的CtB27>40.以CtB27≤31.17和20.91≤CtGAPDH≤25.47为阳性判断标准,则AS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阳性率分别为93.22%和4.95%,而且15例标本基因测序结果与TaqMan实时荧光PCR结果完全吻合.结论:TaqMan实时PCR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检测HLA-B*27的方法,具有传统的PCR所不可比拟的优点,可取代传统的PCR法用于中国汉族人群HLA-B* 27的基因分型.
作者:冯海艳;周实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了解RhD血清学阴性的个体抗体产生的D基因基础及体内抗体的水平.方法:RhD血清学确认采用抗人球蛋白试验;抗D效价检测采用试管凝集法;RHD基因检测采用PCR-SSP法.结果:3名无偿献血者的RhD血清学检测确认均为阴性,RHD基因外显子D1~7、D9/1227G、D10、270A、1227A进行分型,结果均无阳性条带出现;4年的抗D抗体检测均大于1∶8以上.结论:本文中产生抗D的个体均为RhD表型阴性、D基因缺失的个体;抗D-经产生在体内存在是长期的.
作者:魏鹏;刘衍春;郑凌;马玲;吴敏慧;刘毅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分析2004-2011年南京市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寻求减少血液浪费的对策.方法:对568 293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南京市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总不合格率1.77%,其中ALT 0.56%,HBsAg 0.42%,抗-HCV 0.28%,抗-HIV/HIV-P 24 0.14%,梅毒抗体0.39%,各项不合格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立相对稳固的志愿无偿献血者队伍,对无偿献血者进行梅毒快速筛查,有助于降低血液报废率.
作者:吴蕾;何成涛;张立波;刘其中;马贵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CA-50型血凝仪是否适用于采供血机构冷沉淀Ⅷ因子、Fbg的质量检测需求,对其方法进行确认.方法:对CA-50型血凝仪检测不同浓度标准品所建立的标准曲线进行回归分析;采用不同水平的质控品对其检测Ⅷ因子、Fbg精密度、正确度进行了测试;同时与CA-6000型全自动血凝仪检测50袋冷沉淀血浆Ⅷ因子、Fbg,比较其与全自动血凝仪检测结果的可比性;采用血红蛋白、游离型胆红素,结合胆红素,乳脂蛋白4种主要干扰物质对其抗干扰功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该仪器检测标准品Ⅷ因子、Fbg标准曲线|r|分别为0.9991、0.9994;Ⅷ因子、Fbg正常水平质控品批内精密度分别为0.92%、0.85%,日间精密度分别为1.12%、0.98%;异常水平批内精密度分别为0.47%、1.14%,日间精密度分别为1.05%、1.57%;正确度试验水平1和水平2偏倚,Ⅷ因子分别为-0.3、0.5,Fbg分别为-0.2、-0.3;与CA-6000型全自动血凝仪检测相关性r值,Ⅷ因子、Fbg分别为0.996,0.999;4种主要干扰物质对其检测的影响度均在±4.95%以内.结论:CA-50型血凝仪检测Ⅷ因子、Fbg标准曲线相关性良好,结果重复性好,精密度和正确度高,具有较高的准确度,与全自动血凝仪有很好的可比性,有较强的抗干扰功能,能够满足采供血机构冷沉淀Ⅷ因子、Fbg的质量检测需求.
作者:高均翠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应用第4代艾滋病病毒(HIV)检测试剂进行血液HIV筛查,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分别用第3代和第4代HIV检测试剂对血液标本进行检测.从2010年3月开始对所有血液标本增加核酸检测,有反应性标本送疾控中心进行免疫印迹法确认.结果:检测31 257份无偿献血标本及25份室间质评标本.第3代试剂检出26例阳性标本,第4代试剂检出13例阳性标本,经WB确认4例为HIV抗体阳性,2种试剂的灵敏度均为100%,特异性分别99.93%(第3代)和99.97%(第4代).对于25份室间质评标本,2种试剂检测结果均完全符合.有1例HIV感染“窗口期”标本,1周后跟踪检测,第4代试剂检测呈阳性,而第3代试剂仍为阴性.结论:第4代HIV检测试剂的特异性高于第3代试剂,一定程度上可以检出“窗口期”感染的HIV病例.
作者:何亚琴;谢卫红;何明祯;许晓国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2种完全不同的血浆置换液进行血浆置换(PE)治疗重型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疗效.方法:按补充置换液的不同成分将患者分成病毒灭活血浆组和白蛋白加林格液加706代血浆组.分析2组重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浆置换前后血清中IgG、IgA、IgM、ESR、C3、CRP、BUN、Cr指标的变化,临床疗效及血浆置换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2组重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经血浆置换后,血清中的各项实验室指标较血浆置换前均发生明显改变,临床症状均有改善;第1组除IgM无明显变化外,其余7项实验室指标与置换前比较,结果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第2组的试验室指标IgM、IgA、CRP、C3与置换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gG、ESR、BUN、CREA与置换前相比,差异均有计学意义(均P<0.01).第1患者的总有效率(94.7%)与第2患者的总有效率(77.3%)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患者发生血浆置换不良反应率分别为13.2%和1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病毒灭活血浆置换液治疗重型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疗效优于由白蛋白、林格液、706代血浆组成的血浆置换液,但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周晔;陈波;刘银;蒋天舒;葛春红;唐晓峰 刊期: 2012年第05期
随着我国在安全输血管理方面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和人们法制观念的增强,安全输血已倍受关注.目前绝大部分血站都实现了站内的信息化管理,实现了从血源、体检、采血、检验、成分、出库的管理,更好地保证了血液采集和检验的安全性.如今按照卫生部的要求,必须要建立从采血到用血的管理,实现整个血液链的追溯,实现血站与输血科联合参与对临床合理用血的指导,输血反应的分析、血液的统一调剂等.而现在许多医院血库都是手工管理,工作量大、容易出错.随着医疗技术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医院输血科的工作量越来越大,原有的工作方式受到挑战[1].
作者:孙楠;魏迎;温转;吴学工;李捷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探求科学、合理、安全有效的输血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临床常见的不合理用血情况.结果:500份病例中不合理用血达到了39.2%,其中少量输血有62例(12.4%),搭配血有53例(10.6%),输营养血55例(11%),输注无效的血有26例(5.2%).结论:规范临床科学合理用血、保障输血安全、节约输血资源,以及提高临床输血质量和技术水平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作者:王长奇;陈燕萍;欧阳福桂;朱金萍;刘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评估临床接受治疗的非透析的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心血管病(CVD)系列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196例非透析CKD患者并根据肾小球滤过率(GRF)进行分期,同时选择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根据身高、体重计算BMI,同时采血测定TC、TG、HDL-C、LDL-C、ALB、Hb、RBC、WBC、hs-CRP,留取24 h尿液并测定尿总蛋白.结果:TC、TG及LDL-C水平在CKD 1~2期呈上升趋势,自CKD 3期开始下降.HDL-C从CKD 1期开始呈现下降趋势,CKD 4~5期HDL-C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CKD各期WBC无显著变化,hs-CRP在CKD各期均呈逐渐升高趋势,CKD 3期开始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CKD各期ALB、Hb、RBC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5).CKD患者中24 h尿蛋白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其中CKD 3期高,显著高于CKD 1~2期和CKD 4~5期.结论:慢性非透析肾脏病住院患者多个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均呈现高危变化,且随CKD分期而不同.因此,评估CKD患者CVD危险因素能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依据.
作者:张德太;石伍和;杨德才;张科;宋斌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了解血液出库后的复温、保存时间以及护理人员对血液成分的输注速度的把握情况,提高护理人员对成分输血的掌握,保证成分输血的治疗效果.方法:通过调查739次输血的发血时间、输血开始时间、输血结束时间.结果:血液取回后放在科室的时间大多偏长,护理人员在红细胞悬液的输注速度掌握较好,对于血浆、机采血小板的输注速度的掌握明显欠缺.结论:应定期对护士进行输血相关知识培训,并将输血护理记录列入输血病历督查的一项内容,从而达到安全、有效输血的目的.
作者:李晓红;魏寿忠;高燕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法.方法:将COPD合并失代偿期Ⅱ型呼吸衰竭分为A组和B组各60例,记录生命征,血气分析变化.结果:A组pH、PaO2、PaCO2、SaO2等值的变化与B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BIPAP呼吸机经口鼻面罩无创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治疗较好.
作者:宋秋英;曾吾德;唐长玖;陈祺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为了了解柳州地区Rh阴性无偿献血的情况,确保临床输血安全.方法:通过直接抗球蛋白试验和间接抗球蛋白试验,分别检测无偿献血者红细胞上有无D抗原,利用吸收放散试验检测Rh阴性无偿献血者弱Del型,用IgM抗-E、抗-e、抗-C、抗-c分型血清分别检测Rh(D)阴性者红细胞的Rh表型.结果:抗-D血清检测阴性的无偿献血者中仍能检出44例Del型,占Rh(D)阴性无偿献血人群的18.03%.200例Rh阴性无偿献血者中ccdee的表型频率为63%、Ccdee的表型频率为26%、CCdee的表型频率为5.50%;ccdEe的表型频率为4.50%,ccdEE的表型频率为1%.结论:排除Rh阴性无偿献血中的Del型,并对Rh阴性个体开展C、c、E、e抗原筛查工作,建立完整的Rh阴性无偿献血者资料库,确保临床用血安全.
作者:谭庆芬;孔庆芳;杨珊;李雄英;徐阳曦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回顾分析南京市无偿献血初筛不合格原因,并提出对策,避免血液资源浪费.方法:对2010-2011年城区采血点和集体献血者共计135 478人次进行献血前初筛发现的15 666人次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无偿献血初筛不合格率为11.56%.ALT不合格多,达7.72%,其中集体献血组不合格率明显低于街头献血组,且ALT和脂肪血等因素季节性变化明显.结论:大力普及献血知识,不同献血方式、不同时间、不同献血人群要采取各自合适的招募方式.
作者:王飞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了解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与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关系,明确ALT检测在献血员筛查中的重要性.方法:对34 801份自愿无偿献血者标本进行统计分析,探讨抗-HCV检测阳性标本的检测值(S/CO)与其ALT活性以及ALT阳性标本与其抗-HCV检测结果的相关性.结果:抗-HCV阳性标本检测的S/CO值与其ALT活性值有直线关系;ALT阳性标本其ALT活性值与其抗-HCV检测的S/CO值没有直线相关关系.采血车初筛ALT阳性淘汰率为8.65%.结论:对献血者做ALT血液筛查仍是减少HCV“窗口期”感染的辅助手段.
作者:陈善华;王志红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分析临床泌尿系统感染的细菌分布及耐药特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对泌尿系统感染患者尿液培养中分离出的355株病原菌进行鉴定及体外耐药性试验,并对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君进行了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检测.结果:泌尿系统感染患者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355株,革兰阴性杆菌159株占44.8%,革兰阳性菌114株占32.1%,真菌82株占23.1%,主要致病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77株占21.69%,真菌71占20%,鸟肠球菌42株占11.83%,变形杆菌34株占9.58%,肺炎克雷伯菌24株占6.76%,ESBL确证试验.77株大肠埃希菌检出40株,产酶率51.9%,24株肺炎克雷伯菌检测出15株,产酶率62.5%,病原菌耐药性呈上升趋势.结论:革兰阴性杆菌、肠球菌、真菌是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临床分离的病原菌耐药现象严重,应加强规范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重视细菌耐药性动态检测,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流行.
作者:陈雪辉;商延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小鼠药理作用的评价方法.方法:煌焦油蓝染色法计数网织红细胞的数量;自动血细胞计数仪分析平均血红蛋白(MCH)的含量.结果:小鼠年龄对结果影响较大,90d以上的小鼠测定结果较稳定;通过比较小鼠肝脏、脾脏及血液的网织红细胞的数量发现,脾脏对红细胞生成素敏感;红细胞MCH的含量可以间接反应机体内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治疗效果.结论:小鼠体内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治疗效果可以通过网织红细胞计数和体外MCH的含量来判断.
作者:向环英;杨朝令;马增煌;陈云鹏 刊期: 201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