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第4代艾滋病病毒检测试剂在血液筛查中的应用分析

何亚琴;谢卫红;何明祯;许晓国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检测, 窗口期, 血液筛查
摘要:目的:应用第4代艾滋病病毒(HIV)检测试剂进行血液HIV筛查,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分别用第3代和第4代HIV检测试剂对血液标本进行检测.从2010年3月开始对所有血液标本增加核酸检测,有反应性标本送疾控中心进行免疫印迹法确认.结果:检测31 257份无偿献血标本及25份室间质评标本.第3代试剂检出26例阳性标本,第4代试剂检出13例阳性标本,经WB确认4例为HIV抗体阳性,2种试剂的灵敏度均为100%,特异性分别99.93%(第3代)和99.97%(第4代).对于25份室间质评标本,2种试剂检测结果均完全符合.有1例HIV感染“窗口期”标本,1周后跟踪检测,第4代试剂检测呈阳性,而第3代试剂仍为阴性.结论:第4代HIV检测试剂的特异性高于第3代试剂,一定程度上可以检出“窗口期”感染的HIV病例.
临床血液学(输血与检验版)杂志相关文献
  • 非透析慢性肾脏病患者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

    目的:评估临床接受治疗的非透析的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心血管病(CVD)系列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196例非透析CKD患者并根据肾小球滤过率(GRF)进行分期,同时选择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根据身高、体重计算BMI,同时采血测定TC、TG、HDL-C、LDL-C、ALB、Hb、RBC、WBC、hs-CRP,留取24 h尿液并测定尿总蛋白.结果:TC、TG及LDL-C水平在CKD 1~2期呈上升趋势,自CKD 3期开始下降.HDL-C从CKD 1期开始呈现下降趋势,CKD 4~5期HDL-C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CKD各期WBC无显著变化,hs-CRP在CKD各期均呈逐渐升高趋势,CKD 3期开始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CKD各期ALB、Hb、RBC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5).CKD患者中24 h尿蛋白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其中CKD 3期高,显著高于CKD 1~2期和CKD 4~5期.结论:慢性非透析肾脏病住院患者多个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均呈现高危变化,且随CKD分期而不同.因此,评估CKD患者CVD危险因素能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依据.

    作者:张德太;石伍和;杨德才;张科;宋斌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产生抗D的RhD阴性者D基因及抗体变化的分析

    目的:了解RhD血清学阴性的个体抗体产生的D基因基础及体内抗体的水平.方法:RhD血清学确认采用抗人球蛋白试验;抗D效价检测采用试管凝集法;RHD基因检测采用PCR-SSP法.结果:3名无偿献血者的RhD血清学检测确认均为阴性,RHD基因外显子D1~7、D9/1227G、D10、270A、1227A进行分型,结果均无阳性条带出现;4年的抗D抗体检测均大于1∶8以上.结论:本文中产生抗D的个体均为RhD表型阴性、D基因缺失的个体;抗D-经产生在体内存在是长期的.

    作者:魏鹏;刘衍春;郑凌;马玲;吴敏慧;刘毅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配合性输血效果的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的发生率,分析运用配合性输血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对265例输血多次且输注血小板3次以上的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并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比较血小板配合性输注与随机输注的效果.结果:265例多次输注血小板患者发生PTR25例(9.43%),其中血小板抗体阳性19例(76%),成功配型12例(63.2%),配型输注患者的CCI值明显高于随机输注的患者.结论:多次输血的患者血小板抗体可直接导致PTR,配合性输注可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张少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卡式自身对照试验在疑难配血中的应用

    在交叉配血过程中,有时会遇到疑难配血的情况.如有些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患者(AIHA),其自身抗体在体外可与所有能得到的献血者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使受血者难以找到相容性血液输注.对有温抗体的AIHA受血者在交叉配血不完全相合时,选用多份ABO血型相同的血液作相容性试验,受血者血清与献血者红细胞反应弱的血液输注[1].但在实际操作中,应用试管法肉眼判断凝集反应强度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应用微柱凝胶卡采用自身对照试验,结果清晰、易于判断.现报告如下.

    作者:于付;郭威;黄传玉;孔德岩;翟欣欣;董洪岩;李鹏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舟山地区部队官兵贫血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了解舟山地区部队官兵贫血的情况.方法:运用整群抽样方法,采集陆海军男性官兵的静脉血2 ml,检测Hb,并开展问卷调查.结果:444名受检官兵的Hb为(144.4±12.1)g/L,Hb<120 g/L的男性共5名,贫血检出率为1.1%,1例为中度贫血.问卷调查表中与血液系统疾病相关的10项自觉症状中,乏力、烦躁多见;与消化系统疾病相关的10项自觉症状中,食欲不振多见,且贫血官兵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饮食习惯.结论:舟山地区部队官兵的贫血检出率较低,但中度贫血被检出;贫血官兵均有不同的不良饮食习惯;乏力、烦躁等自觉症状的发生,有助于贫血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消化系统自觉症状与贫血的相互关系值得进一步探讨.

    作者:向阳;宋伟娜;马茉娇;常晓慧;王晓波;黄世林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临床常见不合理用血的情况分析

    目的:探求科学、合理、安全有效的输血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临床常见的不合理用血情况.结果:500份病例中不合理用血达到了39.2%,其中少量输血有62例(12.4%),搭配血有53例(10.6%),输营养血55例(11%),输注无效的血有26例(5.2%).结论:规范临床科学合理用血、保障输血安全、节约输血资源,以及提高临床输血质量和技术水平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作者:王长奇;陈燕萍;欧阳福桂;朱金萍;刘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病态造血、MCV、RDW和SF联合检测对难治性贫血诊断的意义

    目的:探讨病态造血、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和血清铁蛋白(SF)联合检测对难治性贫血(MDS-RA)诊断的意义.方法:对确诊的12例MDS-RA患者通过骨髓细胞学观察各系病态造血并计算畸形率,应用雅培BC5800全自动血常规仪测定各项参数并自动计算MCV、RDW值.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SF.结果:12例MDS-RA有以下特征:一系~三系病态造血12例(100%),畸形率均>10%,粒系病态造血6例(50%),红系病造血12例(100%),以巨幼样变、双核奇数核红细胞为主,巨核系病态造血8例(75%),巨核细胞大小不一,淋巴样小巨核细胞为主;MCV 95.1~110.0 fl,RDW 18.6~35.6,轻度增高;SF495.3~1 061.4 μg/L,明显增高.结论:MDS-RA形态学改变复杂,诊断困难,缺乏特异性,联合检测病态造血、MCV、RDW、SF有助于难治性贫血诊断.

    作者:周玉平;朱传新;刘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动员采集效果和不良反应的观察

    目的:探讨中华骨髓库(CDMP)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接受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的采集效果及不良反应,关注CDMP志愿者rhG-CSF有关的不良反应.方法:分析108名正常供者接受rhG-CSF动员后的症状、体征、PBSC采集总量、外周血白细胞计数、CD34细胞比例和肝功能等实验室指标变化及其恢复情况.结果:108名供者接受(5~10)μg/kg体重的rhG-CSF动员后,均获得良好的动员效果.104经1次采集,4经2次采集PBSC达到受体需要的移植细胞量的要求.动员、采集期间供者可耐受动员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但外周血白细胞和ALT的恢复正常的时间长者达30 d.结论:rhG-CSF可有效动员正常供者的造血干细胞,但应严格采集前的体检和实验室检查,以保证中华骨髓库志愿者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正常进行.

    作者:周小玉;汪承亚;徐智杰;孙云雨;华岚;熊婷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血清前白蛋白以及胆碱酯酶在各类肝病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讨论血清前白蛋白(PA)以及胆碱酯酶(CHE)测定在肝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日立7600生化分析仪对162例肝病患者以及101例健康对照标本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PA以及CHE水平进行测定,比较3者在肝病组和健康对照组间的差异.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肝病组PA以及CHE水平在各型肝病中均有明显降低,其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A以及CHE变化比传统的ALT能更灵敏、快速地反映肝病患者肝脏功能的损伤程度.

    作者:宋婕;王雯;章金春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泌尿系统感染的菌群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临床泌尿系统感染的细菌分布及耐药特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对泌尿系统感染患者尿液培养中分离出的355株病原菌进行鉴定及体外耐药性试验,并对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君进行了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检测.结果:泌尿系统感染患者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355株,革兰阴性杆菌159株占44.8%,革兰阳性菌114株占32.1%,真菌82株占23.1%,主要致病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77株占21.69%,真菌71占20%,鸟肠球菌42株占11.83%,变形杆菌34株占9.58%,肺炎克雷伯菌24株占6.76%,ESBL确证试验.77株大肠埃希菌检出40株,产酶率51.9%,24株肺炎克雷伯菌检测出15株,产酶率62.5%,病原菌耐药性呈上升趋势.结论:革兰阴性杆菌、肠球菌、真菌是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临床分离的病原菌耐药现象严重,应加强规范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重视细菌耐药性动态检测,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流行.

    作者:陈雪辉;商延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2004-2011年南京市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2004-2011年南京市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寻求减少血液浪费的对策.方法:对568 293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南京市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总不合格率1.77%,其中ALT 0.56%,HBsAg 0.42%,抗-HCV 0.28%,抗-HIV/HIV-P 24 0.14%,梅毒抗体0.39%,各项不合格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立相对稳固的志愿无偿献血者队伍,对无偿献血者进行梅毒快速筛查,有助于降低血液报废率.

    作者:吴蕾;何成涛;张立波;刘其中;马贵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献血员筛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重要性分析及评价

    目的:了解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与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关系,明确ALT检测在献血员筛查中的重要性.方法:对34 801份自愿无偿献血者标本进行统计分析,探讨抗-HCV检测阳性标本的检测值(S/CO)与其ALT活性以及ALT阳性标本与其抗-HCV检测结果的相关性.结果:抗-HCV阳性标本检测的S/CO值与其ALT活性值有直线关系;ALT阳性标本其ALT活性值与其抗-HCV检测的S/CO值没有直线相关关系.采血车初筛ALT阳性淘汰率为8.65%.结论:对献血者做ALT血液筛查仍是减少HCV“窗口期”感染的辅助手段.

    作者:陈善华;王志红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双重TaqMan实时PCR检测中国汉族人群HLA-B*27的研究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有效的双重TaqMan实时PCR法检测中国汉族人群的人白细胞抗原B*27(HLA-B*27).方法:以156例已定型的基因组DNA标本为标准建立一种双重TaqMan实时PCR方法用于检测HLA-B*27,并对118例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和225例健康志愿者的HLA-B*27进行基因分型.结果:156个已定型标本的CtGAPDH为23.19±2.28且呈正态分布.45个已定型阳性标本的CtB27为29.12±2.05,也符合正态分布,而111个已定型阴性标本的CtB27>40.以CtB27≤31.17和20.91≤CtGAPDH≤25.47为阳性判断标准,则AS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阳性率分别为93.22%和4.95%,而且15例标本基因测序结果与TaqMan实时荧光PCR结果完全吻合.结论:TaqMan实时PCR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检测HLA-B*27的方法,具有传统的PCR所不可比拟的优点,可取代传统的PCR法用于中国汉族人群HLA-B* 27的基因分型.

    作者:冯海艳;周实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成分输血的输注时间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血液出库后的复温、保存时间以及护理人员对血液成分的输注速度的把握情况,提高护理人员对成分输血的掌握,保证成分输血的治疗效果.方法:通过调查739次输血的发血时间、输血开始时间、输血结束时间.结果:血液取回后放在科室的时间大多偏长,护理人员在红细胞悬液的输注速度掌握较好,对于血浆、机采血小板的输注速度的掌握明显欠缺.结论:应定期对护士进行输血相关知识培训,并将输血护理记录列入输血病历督查的一项内容,从而达到安全、有效输血的目的.

    作者:李晓红;魏寿忠;高燕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无偿献血血源紧张的原因分析及招募应急策略

    临床用血季节性紧张,出现季节性和阶段性缺血是全国各家血站面临的一个共同性课题.临床用血得不到充足的供给,就会影响到正常的医疗活动和秩序,影响社会和谐.例如有些手术无法正常开展等等,甚至使患者失去救治的机会.我们血站过去的10多年中虽然采供血工作步履维艰,困难重重,但由于采取措施得力,济南血站从容应对临床用血紧张状态,其工作成绩得到了国家卫生部和国家红十字会的肯定,并且连续10年获无偿献血先进城市奖,连续12年获卫生局全方位目标先进单位.近几年来,随着临床用血需求增长,济南血站也几度出现血源紧张,但由于站领导未雨绸缪,一线职工同心同德,血源紧张局面很快得到缓解.

    作者:崔振红;范艳华;盛霞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柳州地区Rh(D)阴性无偿献血者表型分布情况的调查

    目的:为了了解柳州地区Rh阴性无偿献血的情况,确保临床输血安全.方法:通过直接抗球蛋白试验和间接抗球蛋白试验,分别检测无偿献血者红细胞上有无D抗原,利用吸收放散试验检测Rh阴性无偿献血者弱Del型,用IgM抗-E、抗-e、抗-C、抗-c分型血清分别检测Rh(D)阴性者红细胞的Rh表型.结果:抗-D血清检测阴性的无偿献血者中仍能检出44例Del型,占Rh(D)阴性无偿献血人群的18.03%.200例Rh阴性无偿献血者中ccdee的表型频率为63%、Ccdee的表型频率为26%、CCdee的表型频率为5.50%;ccdEe的表型频率为4.50%,ccdEE的表型频率为1%.结论:排除Rh阴性无偿献血中的Del型,并对Rh阴性个体开展C、c、E、e抗原筛查工作,建立完整的Rh阴性无偿献血者资料库,确保临床用血安全.

    作者:谭庆芬;孔庆芳;杨珊;李雄英;徐阳曦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2种不同的血浆置换液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2种完全不同的血浆置换液进行血浆置换(PE)治疗重型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疗效.方法:按补充置换液的不同成分将患者分成病毒灭活血浆组和白蛋白加林格液加706代血浆组.分析2组重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浆置换前后血清中IgG、IgA、IgM、ESR、C3、CRP、BUN、Cr指标的变化,临床疗效及血浆置换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2组重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经血浆置换后,血清中的各项实验室指标较血浆置换前均发生明显改变,临床症状均有改善;第1组除IgM无明显变化外,其余7项实验室指标与置换前比较,结果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第2组的试验室指标IgM、IgA、CRP、C3与置换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gG、ESR、BUN、CREA与置换前相比,差异均有计学意义(均P<0.01).第1患者的总有效率(94.7%)与第2患者的总有效率(77.3%)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患者发生血浆置换不良反应率分别为13.2%和1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病毒灭活血浆置换液治疗重型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疗效优于由白蛋白、林格液、706代血浆组成的血浆置换液,但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周晔;陈波;刘银;蒋天舒;葛春红;唐晓峰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临床输血电子申请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输血安全的要求,申请输血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输血申请单,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交输血科(血库)备血.但由于多种原因,医生在手工填写输血申请单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疏漏,从而使输血治疗造成安全隐患.一个好的临床用血电子申请系统,可提高医生科学合理用血的意识,减少医生在填写临床用血申请的差错或疏漏,从而提高临床输血申请单和临床输血病历的质量,减少因输血产生的医疗纠纷,降低患者输血风险.我院自2010年10月应用由我院输血科和信息科自行开发的临床输血申请电子系统后,输血病历质量和临床输血申请单合格率都有较大的提高.

    作者:叶宏辉;徐凤娟;沙川;金佩;王静;金淑蓉;唐若腾;赵英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无偿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情况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无偿献血者血液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的可行性.方法:对80 366例无偿献血者ALT检测结果进行调查分析.结果:ALT与HBsAg、抗-HCV检测结果的关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继往献血单纯ALT不合格者与合格者再次献血时在4项感染指标阳性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7 P>0.05),但继往献血单纯ALT不合格者、合格者与首次献血者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加强献血者的健康征询,建立固定献血者队伍,积极开展献血前ALT初筛,是减少血液报废的有效途径.

    作者:王克成;周国芳;王小芹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血站与输血科新型联网管理系统的应用

    随着我国在安全输血管理方面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和人们法制观念的增强,安全输血已倍受关注.目前绝大部分血站都实现了站内的信息化管理,实现了从血源、体检、采血、检验、成分、出库的管理,更好地保证了血液采集和检验的安全性.如今按照卫生部的要求,必须要建立从采血到用血的管理,实现整个血液链的追溯,实现血站与输血科联合参与对临床合理用血的指导,输血反应的分析、血液的统一调剂等.而现在许多医院血库都是手工管理,工作量大、容易出错.随着医疗技术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医院输血科的工作量越来越大,原有的工作方式受到挑战[1].

    作者:孙楠;魏迎;温转;吴学工;李捷 刊期: 2012年第05期

临床血液学(输血与检验版)杂志

临床血液学(输血与检验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北京大学医学院血研所